大学班级活动设计方案:《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6:42:39
《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研究》 [ 2010-12-30 10:36:11 | By: 10邵明玉 ]  

《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研究”课题从2009年10月准备,2010年3月开题,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探索,已有一点收获,现将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一、开题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领域,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课程资源”这一概念,而综合性学习正需要在拥有极其丰富资源的情况下开展。许多语文教师对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上好综合性学习课,指导学生搞好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做出一些尝试,但由于课本上提供的资源有其局限性,而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课本上的资源深厚的多。据调查,许多教师进行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教学时,往往局限于书本上的资料,让学生简单的读读说说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没有理解综合性学习的丰富性,不能把综合性学习同丰富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导致学生学习没兴趣,教师教起来白费力,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提高失去了一块极为有利的锻炼空间。因此我们要改变一本教材教到底的旧有的教学资源观念,在生活中,在学生身边挖掘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使语文学习尤其使语文综合性学习能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化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益。在此基础上我开展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首先,有利于改变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部分还停留在课改前的语文教学的老框框里,教师上课,无非就是照着教参书,把重点内容讲解完毕,语文课就宣告结束,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就告一段落,对于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仅仅是一种点缀,有的甚至是视若无睹,更不要说去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真正扎根于师生心中。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意识。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转变教学方式,积极倡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综合性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教材在每一次综合性学习中,特别是大的活动中,都提供了比较多的学习资源,围绕活动也设计了师生如何开发利用其他的学习资源,目的就是给教师和学生以更多的选择空间。具体到活动中,教师要应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自己寻找合适的语文活动资源。

长期以来,我国盛行的 “大纲为纲,课本为本”观念严重抑制了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随着接受教育时间的延长,课本外的知识不重要的意识越来越强化,直至使学生成为循规蹈矩的、毫无问题可言、毫无创造意识的人。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课型。这一课型首先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课外、校外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资料,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这方面的能力都会大大增强。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语文学习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资源在生活中俯拾皆是,而我们当前的语文学习恰恰和生活脱钩,大多数学生都只是把语文课堂当作语文学习的惟一途径,这是我们当前语文教育的最大的问题所在。我们的综合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就以此为基点进行研究,学生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会真切地体会到,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只要去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都会学到语文知识、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形成“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学习观,这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是十分有益的。

(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语文学习的进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生活的各种环境中不断进行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活动的过程,在各种利用生活资源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语言的积累、思维的发展、品德的修养、各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都会在其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视、网络、图书馆、布告牌……还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都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丰富的材料。“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已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狭隘的课本资源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现代教育特别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从心理学的角度,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更需要直观的感性经验来支持。而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通过实践得来的。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在于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学以致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能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重点探讨老师和学生(七――九年级)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身边丰富的资源。具体包括:

(一)开发扩展语文学习的资源

 1.综合语文学科自身体系的知识,活用文本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表演戏剧,图书馆、展览馆,布告栏、报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对于农村中学,文本(这儿说的文本指利用文字记录的资源,包括教科书、工具书、课外图书、报章杂志、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和学生的习作、日记等)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主要资源。利用好文本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是农村中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如:“漫游语文世界”、“社会用字情况调查”

2.融合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利用学校已有的学习资源来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语文学科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学科,而是能复合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养成,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本,而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学生生活体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突破学科界限,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加强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结合。

利用当地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风光、人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题的资源”,我们安国,有五里三诸侯的历史故事,广袤的原野,民间戏曲等文化……这些自然、社会、人文等地方资源,是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

(二)探索新型的学习方式

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

调查研究   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范围已不能仅限于学校的小范围中,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非常丰富,浩如烟海,哪些是农村中学生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最需要的资源,就需要进行精细的调查研究,选择对学生成长最有利的资源,把它运用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来。

文献法  广泛搜集整理有关的信息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素材。

对比分析法  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对照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对活动性学习与传统型学习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状况进行对比,明确此课题的科学性和在研究过程中根据需要改进研究措施。

经验总结法  发现提炼概括实验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通过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学会取舍  资源具有多质性,如同是民俗民情资源,既可以是历史与社会课的资源,也可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获取资源后要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运用好课程资源。面对丰富的资源,教师要先学会取舍,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会取舍。否则,“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做法是会带来很多问题的。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起动阶段

2009年10月论证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发放了问卷,回收后作了认真的分析,发现综合性学习是学生所向往和喜欢的学习方式,但是学生迫切反映学习资源太有限。于是进一步查找资料,选择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据农村中学生学习资源现状、教材编排等安排了课题研究的内容。

调查对象以八年级学生为主体,以研究者自己授课的班级为主。目的是发现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能恰当地开发和利用学生最为需要的资源,选择对学生学习最有利的资源,并与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紧密联系起来。。

(二)实验阶段

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在活动安排上由浅入深,体现由扶到放。七年级段以教师主导的活动为主,资源开发以文本资源和家庭资源为主,在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主,并尽最大能力做到在活动中“一个都不能少”。八年级学生能按照教师规定的范围和要求相对独立地完成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以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为主,学生要尽可能自己根据需要制定活动方案,设计活动细节,教师要发挥向导和监督者的作用。在规定范围内有自己选择研究、体验对象的自由,有书面的活动记录和认识体会,提倡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基本的调查、资料收集的方法,并注意科学性;同时在大的选题范围内自己去发现问题,要求整个过程符合科学的一般规律。

 

在这个阶段,我反复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既感受到了不少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全方位的关爱,也学习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如何利用身边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爱国教育的。并写了几篇读书笔记。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在对小学生教育方面的贡献对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实验阶段的主要成绩:

1、对综合性学习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集了大量相关信息材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3、师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并在活动中有许多新思考、新发现。

3、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所提升。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无论广度和深度都存在不足。

2、 在活动中如何摆正学生主本地位和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3、 对学生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活动的评价应怎样界定?等等

(三)深入探究阶段

2010年5月――2010年12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2010年12月,进行了课题研究总结。

本阶段我阅读了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我读了七八遍,初步的感觉是我们的教育的定位太空洞,有点不实际,其次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功利,违背了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我们教育过程中的绝大部分问题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还阅读了全国著名教师李镇西的教育著作《做最好的老师》,这部著作很贴近我们的教育现实,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阶段开展了多样性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活动,立足于家乡的各种丰富资源,以七、八年级的学生为活动主体,安排了《走向辩论台》《献给母亲的歌》《漫游语文世界》等活动。这些活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集中了大量的材料,如安国地区流传很广的“五里三诸侯”的故事;刘邦的有关故事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对收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教师\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以及活动结果的展示都应是更加开放的。活动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应该是更加开放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面向学生全体,保证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语文资源开发与利用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在确立活动主题和设计过程时,应体现语文学习的阶段性和渐进性。关于学生在活动中的评价,教师不能将活动结果作为评判学生的统一标准,也不宜将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比较,分出三六九等,而应从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情感以及参加活动时的能力、行为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应考虑到学生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活动中可能接受到的负面影响,教育学生抵制庸俗、低级、丑恶思想的侵蚀,保证学生保持正态心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六、课题研究的结果分析:

(一)初步总结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原则

1、开放性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要摆脱教材的束缚,保证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与可选择性,活动形式不拘一格。真正体现出“生活是语文的外延”来。活动结果的表现形式也要灵活多样,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图画的;既可以是单一资源内容,也可以是多种资源内容;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把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文本资源与非文本资源融合起来,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2、自主性原则: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目标的确立,活动形式的选择,都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决定,教师只起到“顾问”、“参谋”的作用。

3、综合性原则: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淡化学科界限,突破学时安排,强调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的沟通,体现知识的综合性。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把活动结果作为唯一标准,而应从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情感以及活动时的能力、行为等诸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综合性。

4、实践性原则:资源开发强调学生的亲力亲为、直接体验间接体验相结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农村的资源现状,突出活动的可操作性。并给学生留足体验、探究、讨论、交流、汇报、展示的时间。

 (二)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实验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和周边环境,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人物古迹、校园文化等,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的道理,并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留意生活、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经过实验,学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2)即席发言能力、写作能力明显增强。(3)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收集、整合信息资料的能力明显提高。为本学段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有许多问题还没做更深的探索和研究,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如何加强课内阅读教学与丰富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活动的联系,达到课内外的融合统一?

2、如何把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应用于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活动中来?

3、如何更好地处理学生自主性学习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等等。

八、结论:

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收获。它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深入挖掘了校内外课程资源,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九、成果

论文和案例:《<献给母亲的歌>案例反思》获市级奖

案例《献给母亲的歌》、《漫游语文世界》在镇级交流

学生通过学习对自己的家乡有了等多的了解。

《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及反思》参加市创新杯论文评比

《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不足及对策》参加市科研杯论文评比

 

 

  阅读全文(21)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不足及对策 [ 2010-12-30 10:35:27 | By: 10邵明玉 ]  

 

 

 

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不足及对策

 

 

 

 

 

 

 

 

 

 单位: 沛县安国中学

姓名:邵  明  玉

 

 

 

 

 

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不足及对策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教学体系一部分,它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成绩到现在还远远没有显现出来。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综合性学习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面对这些不足,笔者在反复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阅读了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些新论述,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注重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充分利用课程内外、校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并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幸福。笔者结合自己的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不足

   综合性学习的模式比较单一。农村中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基本上以传统模式存在:语文活动课(课内外活动)、语文活动后作文和单纯的作文课。这些综合性学习模式显得很单一,并且有不少学习活动内容仅限于对一些单项技能的训练,学生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中只能培养出某种单一的语文能力,很难培养出全面的语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过分依赖课本。“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性学习更是这样。我们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相关教学资源,活用教材,灵活处理,从学生学习的效果出发,从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出发,对课本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做一些适当的改动、挖掘、拓展,使之更能贴近学生生活,更方便学生学习。

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农村中学限于条件,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确存在着种种困难。因此,教师为了教学方便,也往往简化了综合性学习课的内容,有的就把综合性学习简化成了作文课,有的随机布置下去由学生自己处理。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跟得上新课标的步伐,没有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有的教师也怕麻烦,认为综合性学习太占时间;或者认为考试时占的分数太少,就不愿意多花时间开展综合性学习。其实,农村学校也有农村学校的优势: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独具特色的地方色彩,多种多样的乡土风情,学生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等,只是我们总认为城市的东西才叫学习资源,还没有意识到农村丰富的资源更是农村学校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宝库。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定位不准。综合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那么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在农村中学经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放任自流,认为这样就能给学生一个发挥创造潜能的空间,就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却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二是老师按课本要求事无巨细的安排综合性学习的所有事情,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教师拟定好的计划做事。这种综合性学习的安排往往剥夺了学生实践的权利和机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计划以及如何实施,最好由学生自己完成,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公。综合性学习注重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考查,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参与热情、获得的体验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人的评价。而对人的评价有很多的困难,要考虑到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况且考试这根指挥棒仍然影响着教学实践,教师们无论如何也跳不出应试考试的圈子,不得不用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大多数教师还没有完全接受综合性评价学生行为的思想,同时缺乏相关的综合性学习评价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参与综合性学习的情况等方面的评价非常少,还不能做到合理评价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表现,使综合性学习评价中仍大量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

二、开好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几点建议

为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正确定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精神,成为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亮点。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设置,是对语文学习生活化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开拓了空间,充分体现了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是综合性学习的起点和实施的基础。因此,要考虑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个体思维,最好是把教师的激发转化为学生的自发学习,使学生从开始就意识到应该积极乐观的参与到这样的学习活动中。第二要作好学生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第三要适当做好校外的工作,取得学校、家长、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为学生创造更为完善的学习环境。

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实现综合性学习之“综合”。首先要综合语文学科内部的各要素。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要在综合性学习中集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中指出: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时候,“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学习与生活要紧密联系。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应有更广阔天地,在生活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一定要在现实生活展现出来,而学生本人也要在生活中不断尝试并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语文学习还应实现跨学科综合。《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具体实施时的注意事项。

突显主题,明确目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不只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收集、提炼、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合作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最主要的是通过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心理素质在合作学习中得到训练。

综合性学习要能面对全体学生,在我们常见的语文教学形式外,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教师要适当发挥自己的教学主导地位,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竞赛活动,如:

1、表演,农村学生一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通过表演课本剧或童话剧,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展开想象,在某些精美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展现自己创造性的表演,促进学生本人语言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勇气。

2、辩论。中学生往往有不服输精神,好胜心强,常常认为自己的观点对,而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教师要把握学生这一特点,在课上适当开展一些小型的辩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在辩论前制定规划,编写提纲,积极准备资料;在辩论中唇枪舌箭,运用自己的语言智慧表现自己的观点。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赏析。还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开设一些赏析活动课,由各小组确立自己的学习主题,分头搜集所需要资料,展示并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对赏析对象的了解认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课程类型,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了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在更丰富的范围内得到锻炼。也给广大的农村的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使农村教师能够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思路等方面,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开创语文教学的更美好的明天。

 

 

  阅读全文(23)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 2010-12-30 9:27:11 | By: 10邵明玉 ]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黄全愈,一个留美博士,用他那犀利的眼光洞察着中美教育。此书“采取了一个较自由的既叙事又论理的写作方式”,用作者的话说,“只希望读者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思考一些问题,更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可”。确实,文章中作者利用发生在儿子矿矿身上及其发生在周围的一些脍炙人口的例子,对中美教育进行比较,在对中国素质教育提出一些疑问的同时,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反思空间。
    本书分十个部分来叙述。一、创造性能不能教?二、能不能用左手写字?三、要不要投自己一票?四、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五、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六、到大学阶段方做学问吗?七、教育要不要平等?八、要不要惩罚孩子?九、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观念问题。十、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体制问题。
    作者在其文字中并没有对以上每个问题做出明确的解答,但却在平实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他的观点,同时,也震撼了读者的心灵,并给读者留下了更深入的思考空间。比如,书中的第一部分“创造性能不能教?”的问题。作者首先从一个生动的例子中引出问题。例子说的是1994年11月,美国教师达琳.叶格,她同时也是一个在职大学生,作为访问交换教师到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学术交流。在这次学术交流活动中,碰到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不少中国教师请教的问题就是:“在美国的学校里,是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的?”当达琳在其自学实习汇报会上提出这个问题时,大家都不可理解。因为在他们看来,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或者说是根本不能教的,只能培养。确实,近年来关于创造性的问题已引起众多学者、专家、教师、家长的重视,各种“教”创造性的方法也诸见报端,但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却甚微。这可能也是众人的困惑所在。作者的一席话,让我们茅塞顿开——原来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正如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正像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造性是潜伏在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也是无法从A传到B的。因此,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可谓“读”君一句话,胜“看”十年书。我们多年来困惑的源头原来就在这里。

本书的十个部分涉及到的问题,都是目前我国教育中碰到的困惑。很多问题在国内引发了很多争论。比如,本书封面提出的问题,“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发人深省的中华民族的一个困惑?”这确实是一个困惑,所以才引发了这么多争论。在读此书前几天的一次课堂上,老师还谈到这个问题。这位老师的理解是,“我国最好的大学,北大、清华在世界大学的排行榜中一直在300名以外,近几年,北大进入300名了,但也仅仅是靠在300名,而清华则是接近300名了;”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漫漫其修远!”,中国的科技发展也还任重道远,所以中国离诺贝尔奖的距离远矣。这似乎也是中国没有培养诺贝尔奖的一个原由。但想想,世界上不是也有很多比中国穷、比中国科技发展落后的国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吗!这种理解似乎不那么经得起推敲。杨振宁多年前就中美教育,提出了他的观点:(1)中国基础教育扎实,创新不足;美国基础不牢,创新能力教强。(2)中国中小学教育优于美国,高等教育不如美国。(3)中国教育适合于天资平庸者,美国教育适合于天资聪颖者。并且他的观点也得到了国内教育界的普遍认同。那么,“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是否就说明中国基础教育优于美国,“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是否就说明美国高等教育优于中国呢?在杨振宁提出他的观点多年后,2003年11月,1982年“诺贝尔”数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丘成桐提出,所谓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强于美国,“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陶醉”。丘成桐的话对我们这些一直沉浸在“中国基础教育优于美国”而沾沾自喜的国人,可谓是当头一棒。本书虽未对此问题给予明确的答案,但其中众多平实的例子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现在我国的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实践取得的进展是不可置否的。但同时,我们也碰到了各式问题,包括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甚至教育家们等等,他们对教改、课改也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书当然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规范,三其中提出的诸多问题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此书当然也没有能给我们提出解决办法,但其中的观点却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读后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同时也敦促我们在反思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