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棕榈 旅游系统:预算编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2:10:59
预算编制方法
本讲将对预算的形式及编制预算的方法做一个系统的介绍。作为一校之长,不需要自己动手编制预算,因此,本讲涉及到的具体的技术方法,只要求各位初步了解则可。重点关注预算编制应注意的问题。
一、预算的形式
预算形式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一)单式预算:
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汇集编入统一的总预算内,而不去区分各项和各种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即不是按照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而是按照财政收入的具体来源,(如各类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具体目标(如购买办公设备、日用消耗物品、支付雇员薪金等),分别进行总额预算。作法是将同一预算年度内由财政集中和分配的全部预算收入和支出编制在一个预算平衡表中,平衡表科目由收入类科目、支出类科目和平衡三个部分组成。
单式预算的优点是整体性强。将全部的财政收入都放在一个表中,整体反映预算年度总的预算收支情况,便于各方面了解和监督。缺点是没有区分各项收支性质,对各项支出的效益难以考察,不利于体现于预算相应的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单式预算18世纪首创于英国,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这种预算组织形式。20世纪30年代后,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曾先后改为复式预算形式,但自80年代起,又纷纷放弃复式预算,转而采用单式预算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一直采用单式预算的组织形式。根据1991年9月6日国务院通过的《国家预算管理条例》,自1992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采用复式预算。
(二)复式预算:
在预算年度内,按照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中。从而编制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通常包括经常性预算(经费预算)和建设性预算(资本预算)。
从内容上来看,经常预算主要包括一般行政经费支出,而其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各项税收收入和其他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在一般情况下,经常预算的收支应保持平衡并力争结余,结余额转成资本项目的收入项目。资本预算主要包括政府的各项资本性支出,如政府对国营企业的投资、对公共工程项目的投资、战略物资储备、政府贷款以及偿还国债和国外借款等支出,其收入来源主要包括经常预算转来的结余额、国债收入和国外借款收入等。复式预算的出现与政府开支大幅度增加有直接的关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和积极干预的财政政策得到奉守和遵循。由于政府活动范围扩大,财政开支也随之增加。正常的收入已不能满足支出的需要,政府只有通过借债来弥补。由于债务不仅要还本,而且要支付利息,因此用债务收入安排的支出应该是有收益的项目,这样就有必要将政府的支出划分为一般性支出和应有收益的资本性支出。
复式预算的有点在于区分了各项收入和支出的经济性质和用途,便于权衡支出性质,分别轻重缓急安排资金。缺点是统一性不如单式预算。
我国预算法规定,“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因此,各层级的预算均应采用复式预算。本讲只要求了解复式预算。
二、预算编制方法
(一)增量预算法。
是指在上年度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基础上,考虑了预算期内各种因素的变动,相应增加或减少有关项目的预算数额,以确定未来一定期间收支的一种预算方法。如果在基期实际数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比率,则叫"增量预算法";反之,若是基期实际数基础上减少一定的比率,则叫“减量预算法”。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在计划期由于某些采购项目的实现而应相应增加的支出项目。如预算单位计划在预算年度上采购或拍卖小汽车,从而引起的相关小车燃修费、保险费等采购项目支出预算的增减。其优点是预算编制方法简便、容易操作。缺点是以前期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为基础,不可避免地受到既成事实的影响,易使预算中的某些不合理因素得以长期沿袭,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也容易使基层预算单位养成资金使用上"等、靠、要"的思维习惯,滋长预算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简单化,不利于调动各部门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二)零基预算法。
就是指对所有的财政收支,完全不考虑以前的水平,重新以零为起点而编制的预算形式。零基预算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对各项预算支出均不以上年预算为基数,一切从零开始,按日常经费和专项经费两部分重新核定,做到该保留的保留,应取消的取消,确需增加的予以增加。这种预算不对历史基础数据作修修补补,而是重新审查每项活动对实现目标的意义和效果,要消除今年存在的费用支出在下一年度就一定存在的习惯性心理。然后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排出各项目的优先次序,并据此决定资金和其它资源的分配。
例:根据以下支出项目,试用增量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来编制5万元的部门预算。
项目名称
上年实际支出
(万元)
预 算 年 度 数(万元)
增量预算
零基预算
图书资料费
0.5
水电费
1
市内交通费
0.2
办公用品费
0.4
电话通讯费
0.1
办公设备购置费(购电脑
0.8
维修费
1
合 计
4
在实际编制中,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的需要结合使用。如人员工资、租赁费等使用增量预算,资本性的支出,如家具、设备等的添置则应使用零基预算。
运用零基预算的方法编制预算,在操作上需要把握好四个步骤:
1、列出所有预算项目,即需要花钱的项目,逐一分析其必要性。 这主要是为了明确学校是否已经尽最大努力清晰其费用支出,这是保障学校教学活动和事业发展的前提。然后,对每个项目(主要是对资本性支出项目分析其必要性。这是实行零基测算的前提。
2、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那些项目是必须保留的。
3、对保留安排预算的项目进行排序。一般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权衡轻重,区分层次,确定先后次序。
4、有序地分配资金,编制预算。
三、怎样编制预算
(一)预算编制原则是“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一般来说,中小学财务预算编制是采用定员定额的测算方法,同时财政对预算总额下达控制数,故赤字预算的情况不多见。
(二)预算收支测算方法
预算人员在编制预算时要对计划年度的收支进行大致的匡算和具体的测算,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系数法。就是根据其中一项已知数值来求得另一项数值的方法。所谓系数,就是利用两项不同性质而又有内在联系的数值之间的比例关系。
公式如下:系数=基期某项预算收入(支出)数÷基期有关经济指标统计数
某项预算收入(支出)计划书=有关经济指标统计数×系数
例如:某中学校办工厂上年(基期)总产值为600万元,上缴学校利润60万元,计划年度生产总值为800万元,试测算该校办工厂计划年度上缴学校利润数。
系数=60÷600=10%
计划年度上缴学校利润数=800×10%=80(万元)
2、比例法。是指利用局部占全部的比例关系,计根据其中一项已知数,计算另外一项数值的方法。
公式:A=某项预算收入(支出)的比例 =基期某项预算收入(支出)统计数÷基期预算总收入(支出)统计数
计划年度预算收入(支出)总额=计划年度某项预算收入(支出)÷(或×)A
例1、某校上年度(基期)预算总收入500万元,其中教育事业收入300万元。计划年度教育事业可收入360万元,试测算计划年度预算总收入。
A=300÷500=60%
计划年度预算总收入=360÷60%=600(万元)
例2、某校上年(基期)预算总支出500万元,其中基本支出450万元,计划年度预算支出600万元,测算计划年度基本支出数。
A=450÷500=90%
计划年度基本支出数=600×90%=540(万元)
3、定额法。是指利用各项预算定额和有关经济指标来测算计划年度预算收支的一种方法。
公式:计划年度某项预算收支数=计划年度有关经济指标计划数×预算定额
例:某区中学有学生3000人,区财政核定每年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拨款450元,测算该中学预算年度公用经费拨款数。
3000人×450=135(万元)
4、基数法。也称基数增减法,即首先确定上年度的收支基数,在上年收支基数的基础上考虑下年各项收支的增减因素,由此测算出下年度各项收支计划数。
公式:计划年度某项收支数=该项收支上年度(基期)数±各种增减因素对收支的影响数
例:某中学上年度公用经费财政拨款135万元,由于5?12地震等原因,财政决定各单位公用拨款压缩5%,测算计划年度公用经费拨款数。
该校计划年度公用经费拨款=135-(135×5%)=128.25(万元)
5、因素法。与基数法有相似之处,都要分析计划年度影响预算收支增减的因素。但测算时不一定以报告年度数为基数。
6、综合法。运用系数法和基数法测算预算收支的方法。
公式:计划年度预算收支数=上年预算收支基数×(1+计划年度某项预算收支增长速度)±各项增减因素对收支的影响
例:某校上年在职教职工年工资总额1080万元,人均年工资3.6万元,在没有新近人员的情况下,预计计划年度教职工收入增长5%, 计划年度该校有5名教职工退休,试测算计划年度该校在职教职工工资总额。
计划年度该校在职教职工工资总额=1080×(1+5%)-(5×3.6)=1134-18 =1116(万元)
注:各种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
(三)收入预算编制
预算一般分为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在正式编制预算前,应该做好前期工作。
1、认真做好预算的前期工作。
●了解上年度学校经费使用情况。
校长对上一年度学校经费情况要及时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是编制年度预算的基础。
●摸清家底。即对学校现有资源、收支状况、在岗在编及离退休人员状况、在校生规模等情况进行全面清查——编制预算的依据。
●分析预算形势。根据上面两点,总结上年度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客观分析预算年度学校事业发展计划对预算的要求,认真领会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对预算编制的相关要求(如哪方面经费必须严控、哪方面要压缩、哪方面可增长等)。
●确定基本数据。根据前面三点所做的准备工作,测算出预算年度的基本数据——编制预算框架。
2、收入预算的编制
先要搞清楚学校的收入来源——有哪些收入
⑴财政补助收入——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项事业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对家庭和个人的补助、免除学杂费补助、按固定比例由财政负担的公用经费和维修改造资金。
按定额拨款。如按规定标准计算的工资福利经费、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按规定比例由财政负担的公用经费校舍维修费等(按在籍生人数补助)。
⑵事业收入——开展教学及其辅助活动依法取得的收入,包括:杂费、学费、借读费、住宿费及按照有关规定收取的其他费用。
其中,应缴财政专户资金要及时上缴财政,财政返还后方可计入事业收入。
⑶勤工俭学收入——按校办产业和勤工俭学项目年度计划上缴金额编制。现在高职中职学校大多有这块收入,其他中小学这块收入很少了。
⑷其他收入——除以上各项收入以外的收入。如:利息收入、捐赠收入、房屋出租收入等。
编制预算收入时,要突出财政供给的主渠道地位(教职工人数等基本信息数要准确,财政补助收入要打满、算足);对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等要遵循稳健的原则,没有把握的收入不能列入预算(如捐赠收入,不能按上年度数据测算);对预计发生的收入不能高估(如校办产业收入),防止收入不能实现时造成预算无法执行。同时,要考虑部分困难学生欠费的可能 ,收入适当压缩一定百分比。
●收入预算的编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合法性。各部门(单位)组织各项收入必须符合国家、省和市的有关政策规定。
完整性。收入预算要全面反映本部门(单位)的各项收入。
准确性。依据相关收入政策,分析收入增减变动原因,并参照往年收入完成情况准确预测年度各项收入。
真实性。如实反映各项收入,不得虚报和瞒报。
3、支出预算的编制
一般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基本支出——维持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所必须的经费支出。
项目支出——按事业发展需要安排的经费支出。
学校应根据开展教学活动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安排,优先保障学校基本支出,本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合理安排项目支出。
(1)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
参照《政府预算收支科目》支出经济科目,确定基本支出的构成。
工资福利支出: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费、伙食补助、其他工资福利支出。
商品和服务支出: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共用支出。有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电费、邮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交通费、出国费、差旅费、工会经费、福利费等(不一一列出)。
对个人和家庭补助:离休费、退休费、退职费、抚恤金、医疗费、助学金、住房公积金、其他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
以上两项一般采用定员定额法——教职工人数、享受助学金的在校生人数、财政规定的定额标准计算。
按照定员定额法—— 学生人数、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计算。有些费用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如“教师培训费”是按年度共用经费预算总额的百分比(约5%)计算的等。
(2)项目支出的预算编制——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之外编制的具有专门用途的支出。
一般有:房屋建筑物构建、大型修缮(校舍购建、维修改造、专项公用支出(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交通工具购置、其他资本性支出等。
预算收支简表:
编 号
项  目
单  位
金  额
01
收入合计

02
财政补助收入

03
事业收入

04
勤工俭学收入

05
其他收入

06
支出合计

07
一、人员支出

08
1、基本工资

09
2、津贴

10
3、奖金

11
4、社会保障缴费

12
5、其他

13
二、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

14
1、离休费

15
2、退休费

16
3、退职费

17
4、抚恤和生活补助

18
5、医疗费

19
6、住房补贴

20
7、助学金

21
8、其他

22
三、公用支出

23
(一)日常公用支出

24
1、办公费

25
2、印刷费

26
3、水电费

27
4、邮电费

28
5、取暖费

29
6、交通费

30
7、差旅费

31
8、会议费

32
9、培训费

33
10、福利费

34
11、劳务费

35
12、租赁费

36
13、零星维修费

37
14、专用材料费

38
15、其他

39
(二)专项公用支出

40
1、办公设备购置费

41
2、专用设备购置费

42
3、交通工具购置费

43
4、图书资料购置费

44
5、其他项目支出

45
四、项目支出
46
1、校舍购建费

47
2、校舍维修改造费

支出预算的编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部门支出预算分为部门基本支出预算和部门项目支出预算两部分。部门(单位)编制支出预算时,应当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优先保障基本支出,在财力和资金可能的情况下,再安排必需的项目支出。
基本支出预算应依托部门(单位)基础信息资料,根据国家、省的有关工资政策和定员定额标准核定。以及各部门(单位)的性质与职能、部门(单位)的业务量差别和实际支出水平,编制基本支出预算。
项目支出是部门(单位)为完成其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应遵循科学论证、合理排序的管理原则。
项目支出按项目性质分为经常性项目和一次性项目。经常性项目是指部门(单位)为履行其职责,开展正常工作,公用支出定额不足以保障其需要,应给予专项安排的经费。一次性项目是指部门(单位)根据发展规划以及确定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谋划事业发展,在充分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安排的专项性支出。
按轻重缓急原则。进行科学合理排序、统筹,报财政部门。编制时不考虑上年支出基数。
●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过程中,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要求,对纳入政法采购发目录的支出预算,要填报政府采购预算表。凡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的工程、货物、服务,不论是财政预算内资金(含预算管理非税资金),还是专户管理非税资金均应编报政府采购预算。对执行中新增采购事项,应先按规定程序办理政府采购预算调整手续,再实施采购程序。
编号
项  目
计量单位
数 量
金 额
(万元)
拟采购时间
部门意见
财政审批
001
1、交通工具

1
15
2011年
同意
002
2、学生家具

200
6
2011年
同意
003
3、图书资料购置

800
2.4
2011年
同意
004
4、语音室

1
6.6
2011年
同意
005
5、仪器设备购置
台、件
500
10
2011年
同意
合  计
40
4、编制预算要注意的几点。
(1)前期工作很重要。
●摸清家底。先急后缓、有保有控。 如:校舍、消防安全关键环节,必须优先确保资金投入,设备维修是否厂家免费维修?
●正确领会财政部门对预算编制的相关要求。
(2)要突出反映单位中心工作,保证主要工作的开展,要考虑到需要与可能。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预测下一年度的主要工作,在预算编制前要全面清理一下本单位各部门的经常性业务工作和重点工作,要突出重点,提出的预算要有充分的依据、目的、意义、内容、措施和效果。预算构成一定要清楚,即为什么做、怎么做、效果是什么、具体要花多少钱都要一一回答清楚。
(3)预算编制要充分体现国家有关政策。如工资政策、补贴政策以及各项资金管理的规定、范围、标准等。5?12地震后,政府和财政部门要求各部门压缩开支,预算支出从紧,每年预算批复扣减5%、出国费、招待费不得超过上年数、严控购车等。
同时体现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确保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以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原则精神。
(4)数字要准确,逻辑关系、勾稽关系要正确,不能漏填、漏报
(5)注意财政拨款与事业收入、其他收入在支出中的合理分配。 尽量用完用足财政资金。财政集中支付情况下,财政资金年末有结余,财政会收回这部分结余资金,给学校的经费使用带来损失。
(6)财政拨款在人员经费(工资福利)与公用经费之间的分配。人员经费(财政统发)支出的安排可以适当“不足”,因为财政统发工资的制度下,当工资的经费预算不足时,公用经费能够调剂到人员经费中使用,反之则不能。把握好这点可以避免影响资金的使用。
(7)可适当留一些机动经费(总经费的3%左右)。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事业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发生,很难预算得非常准确。留下一定的机动经费,有助于应付千变万化的资金需求。
(8)加强单位内部的协调与沟通。对于涉及到其它部门如:资产管理部门、设备部门的相关数据要及时沟通。
如项目申请材料,要求填写项目申请表并附可行性报告等支撑材料,在“一上”时就要提交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而这项工作需要校内多部门的协调配合,更要提前做好准备。
5、预算编报程序。
所有中小学校都要按照规范的“两上两下”程序编报预算。
“一上”:中小学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基本情况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按规定的系统格式,编制年度预算建议数,上报教育行政部门,由教育行政部门汇总报送同级财政。
“一下”: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控制数。财政部门根据教育行政部门上报的各单位预算数,结合财力可能,按程序报批后,给教育行政部门下达预算控制数。
“二上”:各中小学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分配的财政控制数,有差异的,调整预算报表数,再次上报教育行政部门,由教育行政部门汇总报送同级财政。
“二上”:财政部门批复预算。教育行政部门接到财政批复数后,转发各中小学校。各校严格按照财政批复的预算执行。
四、目前中小学部门预算编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预算管理意识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部门预算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地区中小学,由于会计核算实行“结算中心制”,学校报账工作由主管部门集中代管(如集中在教育局办理),因此有点学校没有设专职财务人员,从事预算编制的人员变动较大,预算编制较生疏。
(二)部门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定额不合理。
由于部门预算基础工作做得不深入,编制部门预算还是以“上年基数加增长”的(增量预算)方法,没有真正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定额制定的不合理,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如高中与初中、小学存在差别,城乡学校存在差别。
以零基预算为基础、定额预算与滚动预算配合的预算方法应该在以后的部门预算编制中得以深入。
项目预算以零基预算为主,辅之以滚动预算;一般预算应以定额预算为主,如会议、物业管理、办公楼装修等公用经费。
(三)部门预算编制内容不够完整、细化。
各部门收支及以前年度的各项结余都应在预算编制中全面体现,但部分单位的各项收入和结余资金未全部纳入预算。有些单位未将房屋租赁收入等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纳入部门预算。容易形成“账外账”。
(四)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有效控制机制。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未能有效利用预算数来管理收入、支出情况。我们可以定期(每月、每季、每半年)将预算数与实际数进行比较、分析,掌握资金使用中的相关信息,监控预算的执行。绩效的考核机制尚未建立。
如:预算执行中实际发生数与预算的差异程度大,却鲜有人对此进行比较、分析。
项目支出预算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预算编制时都尽力上项目、争资金,但往往在开展项目的时候失去了热情,有些项目不能及时完成,有些甚至一点都没有开展。
某校年初预算时争取到一项30万元的实验课程专项,完成时间为一年。但一年过去了,项目负责人总是没能抽出时间建设该项目,导致年底财政将资金收回不再划拨。
(五)预算缺乏弹性。
收入或支出水平发生变化时,没有应变的能力或办法。
我们前面讲到的,适当留一些“机动费”,由校领导办公会议决议启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预算的执行和调整
本讲知识点:1、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怎样有效控制经费使用?
2、违反预算将承担怎样的责任?
预算经法定程序批复后即进入执行阶段。预算的执行过程就是实现预算管理目标、有效配置教育资源的过程。我国预算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一、预算的执行
(一)预算执行中的控制问题
1、勤俭办学的理念。
财力的增长难以满足无限扩大的公共职能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部门履行职能过程中,支出预算急速增长,财力增长不能满足。
2、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有这样的现象:部门预算经费已经较上年有了较大增长,但执行没几天校内职能部门又提出新增预算的申请。
学院领导审批中应严控新增预算,该支持的坚决支持,该否决的坚决否决。
(二)如何做好预算的执行管理工作
1、单位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把预算执行纳入学校管理中
预算的执行,不只是财会部门和财会人员的事情,它应该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件大事。
●校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承担领导责任,认真组织学校的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体现“统一领导”原则。
●可将学校编制的年度预算细化到校内各职能部门预算,即部分公用经费进行二次分配。这样有助于各职能部门理解、认可学校预算,并对履行职能过程中可花费的资金做到心中有底,统筹安排——“分级管理”原则。
2、加强预算支出管理,强化预算支出约束力
学校年度预算,一经批准并下达就有法律效力,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加强支出管理。一是按照经费开支的审批权限执行。一般学校执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尤其是大额资金开支,应该在事前按规定的审批权限报校领导审批。二是预算执行中要按照预算和事业发展进度编制用款计划,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不得随意改变资金性质和支出规模。
具体到学校内部的经费支出管理:人员经费中工资、津贴按规定定额办法,奖金按学校考核办法确定;公用经费可以根据校内各部门、科室的工作任务,在年度预算指标以内,采取经费切块包干的办法,按照预算包干原则,适时考核评价经费包干使用结果,经费有结余可适当奖励,超支则不补;学生的教学开支,可按上一年的生均开支成本按一定浮动比例进行控制。专项经费必须严格按专款专用的原则执行,按项目进行核算,严禁在实施过程中改变项目资金用途、提高支出标准、随意调整项目投资规模的做法。学校财会部门要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积极争取学校领导支持,坚持没有列入预算的开支项目,不支付资金。学校要健立建全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支出使用资金。
3、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预算准确了,才能有效控制预算执行。
●积极组织各项合法收入,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
及时、足额地实现收入,才能顺利完成预算收入任务,保障预算支出的资金来源。
严格对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全部入账,不得设置账外账;应缴财政资金要及时缴交,争取财政资金尽快返还,真正实现收入。
二、预算的调整
预算已经批准及具有法律效力,通常情况下不得随意调整。但受预算水平的局限性、经济发展态势、政治及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对预算做一些局部调整也是通常之举,这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举措。
“年年预算,预算一年”,是我国政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频繁调整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财政部门调整各中小学校年度预算的情况是不多见的。但在校内执行预算时,由于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可在局部对预算进行调整。
预算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
●尽量按照原预算执行,执行中发生的重要事项可推迟到下一年预算考虑;
如:某校食堂由于市场物价上涨,估计发生经营亏损,要求学校进行补贴。学校可根据食堂经营一年后的盈亏情况,在下年度的预算中考虑补贴的办法及额度,不在本年调整。
●在校内资金的二次分配中,即校内各职能部门的公用经费预算中,允许在规定的额度内自行调整。但要按照校内制定的预算调整规定办理调整手续,一般有分管领导批示或上校长办公会集体讨论决定,批准够方可调整。时有书面预算调整报告报财务处备案。
●非常规性的偏差不得调整预算,若由于执行过程中滥用资金,管理不到位而使某项资金不足,不得调整。
三、违反预算应承担的责任
(一)预算法律责任主要是行政责任。
(二)预算法律责任以预算管理的职责和预算义务的存在为前提。
(三)预算法律责任属惩罚性法律责任,是违法行为人对国家的责任。
学校主要涉及预算法律责任有:违法进行预算收支行为。
违法进行预算收支行为,是指隐瞒预算收入或者将不应当在预算内支出的款项转为预算支出的行为。隐瞒预算收入或者将不应当在预算内支出的款项转为预算内支出的,由上一级政府或者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责令纠正,并由上级机关给予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一般情况下,行为人承担预算法律责任需具有过错,且多数情况下主要体现为行为的故意。但在有些情况下,各类预算法主体的过失行为也可能导致其承担责任。尤其是各种行使预算管理职权的主体,由于其权力(职权)和责任的一体性,一旦其怠于行使职权并造成损害结果,就应当追究其渎职的责任。
●经过前面三讲的介绍,我们将预算管理的内容基本介绍完了。简单地说,预算管理就是预算的编制、执行及对执行情况的评价。前面说过,作为一校之长,不需自己动手编制预算,那么校长在学校的预算管理中到底应该“管”什么?承担什么责任?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校长的职责就是领导、组织、协调好本校的财务预算工作。
首先,校长应该重视预算工作。包括大致了解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预算的方针政策,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配备合适的人员,督促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及时编制预算,按照经费使用的要求认真执行预算,并定期关注预算实际执行与计划的差异情况。
第二,校长虽不需亲自编制预算,但对于一些重要的或大额的资金安排,还是需要领导层做出决策,以便预算编制人员编制计划。比如,,校舍出现了危房需要维修,就要积极申报专项资金,写好项目申请书和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手续齐备,才能成功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争取经费支持。
第三,校长要了解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遵守财经纪律。保证预算编制,尤其是收入编制的全面性,不能认为学校收入完全被财政控死了,使用起来不方便,于是抱着侥幸的心理瞒报收入,更甚者,设置“小金库”、“账外账”,这些都是违纪违规的行为。
总之,若学校预算管理中出现了大的偏差,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和教学事业发展,最终要由学校的法人代表——校长承担相应的责任
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逐步增长及预算编制与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经费越来越多,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各种经费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管好财,理好财,用好财,就成为摆在校长面前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学校经费基本保障的情况下,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竞赛,生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做好学校的编制预算,就成为我们作为一校之长的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学校把所有的办学经费都纳入预算,花钱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可以使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条理性、计划性,制度性更强,学校更能全面的发展。使校长能够从阶段计划,重复性建设,变成一年乃至更长的时间的全面规划,有主次的统筹安排学校的一切工作,有利于提高校长的全局思维意识和宏观管理能力的提高。学校在预算编制与管理过程中,经费的预算能与学校办学规模、学校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维修和建设项目以及学校资产账目相结合,优先保证校园内和谐发展的需要,优先保证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优先保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
总之,实行编制预算以后,由于把所有的办学经费都纳入预算,学校办学的计划性更强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更具计划性、条理性、制度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能力,努力促进学校科学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