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 quality center 10:紫砂专家---紫砂知识大全(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18:04

紫砂专家---紫砂知识大全

      紫砂壶的选择

        我们在拥有自己的鉴赏标准的同时,也就获得了选择紫砂茶壶的自由,选用紫砂壶,参照上述几条标准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而定。茶壶的好坏和其价位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壶艺爱好者和收藏家,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收藏名家和稀贵壶(即具有文物历史收藏价值的),其标准自然和一般选用不同。一般选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看造型、外观。不论是什么形状的茶壶,要注意嘴、把、体的均衡,最要紧的是自己要认同,满意或者接受。因为自己的选择,即使是参考了别人的意见,也无例外的包容了你的审美观点和态度。如果在拥有一定数量藏品时,就会在泥色的变化,造型的类别变化上有扩展地选择。

        2.看质地。其颜色不管是哪种泥色,要温润,这种温润感觉往往多有共识,即好看的,大家一致认为舒服。有的色彩一看就是死色不活,或差一点点,即烧高几度或低几度就好了。如靠人为加工打磨抛光,或用皮革油擦出来就不可取.胎骨要适宜养壶,新壶本身无异味,有带鞋油等味的皆不可取,当然要查一下有没有毛病疵点,包括盖子内外子口,壶里壶外,尤其重要的是壶嘴内的畅通及壶身相接处的内孔是否阻水。

        3.看功能。注意出水的流畅与否,流不流“口水”(认真讲,有很多作者对流涎水之嘴做过研究试验,各有自己一套经验之谈,但要讲有绝对把握还很难说,故只能有基本要求,不要苛求为好)。壶盖紧密不紧密,倾倒时有无落帽之忧。

        从目前的紫砂市场情况看,全手工的茶壶远比模具成型的茶壶更具工艺性。对于壶艺爱好者,收藏家或有经济实力预购特种工艺茶壶的人来说,要注意手工制作和模具制作的区别,要注意制作者的水准与所制壶的整体质量。这也是选壶时要注意的。全手工制作的圆壶,因为是采用打泥片的成型法,只有一道泥接头,故在壶身的装把处有一条并不明显的竖的接线,不细心观察就看不易出,而用模具制作烧造出来的壶,在壶嘴和壶把处各有略明显的一条接缝。这种接缝不论在烧造前如何用刀修平,出炉后均会从里向外显现出来。要说明的是,一些异形复杂的壶,借助模具作雏形,这是属技术发展的进步。对模型的应用也不能绝对化,生搬硬套地作赏壶的唯一标准,否则又要钻牛角尖里去。历史作品没有模子,全是手工的,连最普同的日用品,也是用全手工制作的。模型的使用应该说对紫砂壶的造型准确起到了规范的作用。不过应该肯定制作技艺水平的高低,倒在于有没有手工制作技能,如果只能用模制作,这说明制作者技艺低下,故现在论壶艺的标准在于制作者的实际水平档次,这个档次又不全等于个人的职称,又不等于全凭广告宣传乱吹擂的“大师、奇才、神手、名人、名作”。

 

      紫砂矿原料

        ——摘自《中国紫砂茗壶珍赏》

        紫泥类:

          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

        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

        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

        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度左右.

          本山绿泥类:

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本山绿泥: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各色装饰泥。

        白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为于紫泥上层,且杂质较多,须精拣方可合用,成陶后现淡墨色. 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

          红泥类:

          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色,以粘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摄氏度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其缺,即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代,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摄氏度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其他泥类:

          自明至今,泥色种种变异,妙出心裁,取其本土,山灵络,陶变化。

        石黄:呈卵状,外壳铁质褐黄色,中核似鸡蛋黄,粉状细腻,含铁量甚高。加入紫泥,成陶后色紫若葡萄。加入天青泥,成深古色。加入红泥成大红袍泥。

        白泥:呈白色,微泛绿,成陶后呈白色,出产于宜兴大潮山(洑东),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取其精细之泥为基料,加入金属氧化物后制成各种色泥。

        土骨:呈骨状,其含铁量高,陶成后呈黑色颗粒,可掺入紫砂泥中,作天星泥。

        嫩泥:呈砖红色,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掺入紫砂泥中增加可塑性和降低烧结温度,如取其精细之泥可作辅助原料。

      紫砂壶的使用

        ——摘自《中国紫砂》

        紫砂壶的使用,因材质的特点,表现一种其他器皿所无法企及的优点,那就是在于它于使用者能进行感情交流。对它倾注的感情越多,常加摩挲宝爱,它对你的回报也越深沉,越发可爱,光润古雅,故最好的茶壶不要束之高阁,而应该经常使用把玩。明人周高起说过:“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这句话,实际上是用壶,养壶的根本之法。具体做法,步骤大致如下:

        1.新壶购置回来后,可用细砂布稍加磨擦,千万不要用粗砂布打磨,以伤表皮(有的壶作者在出手时已作处理),先用水用或布洗擦去处表面的尘灰和内里的陶屑,然后放较溶的茶叶水锅里,或中连同茶叶,小火煮沸,沸后不久即可熄火,用余热焖壶直到茶水稍凉再点火煮沸,如此再三,可使新壶土味尽去,也使新壶初次受到滋养。待完成此工序后,取出新壶自然晾干便可沏茶使用。这并不是必要的程序,其实新壶到手,洗净后用开水泡上二次,即可沏茶。

        2.不论新壶,旧壶,用开水切茶后,壶体表面温度较高,此时可用湿毛布,或干净湿布,擦抹壶提,水印旋擦旋干,反复多次,壶温稍降后,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于壶体光润。如此坚持三四月后,新壶大体可发“黯然之光”。

        3.茶壶长期不用,或因疏忽未及时将茶渣倾出,发生霉变或产生异味,可在消除霉味变异味茶渣后,注满开水,稍晃数下倾出,旋即没入凉水中,异味可处,若一次不行,可反复2-3次,总会有满意效果,且不用担心茶壶会因热凉急变而发生暴裂。这就是古人所说:“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水泻之,元气复矣。”

        4.茶壶最怕沾上油污搞得脏兮兮的。明人周高起就指出:“若腻滓烂斑,油光烁烁,是曰和尚光,最为贱相,”如果这,就如同让西施蓬头垢面一样。壶体若沾上油污,可用手摩挲擦去,若油污过重,亦可用细布稍沾洗涤剂轻轻擦拭,然后再用手摩挲,让壶体发光,出现本质美感。但古壶古物就没有必要去该头换面,留下古美感也是体现年龄的具证。总之要对具体对象具体正确处理,不能作一法律。

        5.不要将茶渣长期存放在壶内的方法来养壶,虽然紫砂茶壶有越宿不馊之说,但时间稍长,仍然会发生异味,特别是夏天茶叶更易发酸发馊,这样会影响壶内茶山的形成和积累。把茶汤留在壶内阴干,日久累积茶山,也要注意适时适度分寸掌握,以茶汤不变质为宜。

        6.台湾已有一套完整的符合台湾茶道的养壶,用壶方法:

        黄墩岩编著的《中国茶道》一书就用壶养壶有如下文字:

        壶的保养通称为“养壶”,养得目的在使其能善于“蕴味育香”,并使其壶能焕发本身浑朴的光泽。此乃由于陶壶有吸水性,若是长期吸附茶质,确“助茶”的功能。

        对于茶道中人而言,养壶绝不是品茗的目的,但一把维护得法的茶壶,能够提升品茗目的之实践,却是被肯定的------

        养壶就如同培养树苗般,掩苗助长则难免有失自然形成之功,所以养壶也不必急于一时,只有要平常多加使用并维护得法,就能如同接受天地自然滋养的幼苗,不必人为附加补养也可成器,而且更加珍贵------

 

        紫砂壶铬欣赏

        紫砂壶上的铭文常常是一些格言、警句,或者是具有警戒、劝勉性的诗联。例如——“石根泉,蒙项叶;漱齿鲜,涤尘热”要涤除的“尘热”不仅是生理的,还让人想到包括心理和精神的。

        “咬得菜根,百事可为”配合壶上的蔬菜图题的这一壶铭,提醒人们能够吃得苦,方能成大事。有意思的是紫砂壶上还有劝人种树的诗句:“为听鸟声多种树,欲留花香久垂帘”。

        清代有名的曼生壶的壶铭大都有着座右铭的性质。例如:“方川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劝人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友之道;“苦而回甘,直谏之言”,提醒人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要听得不同意见。“器堕于地,不可摄也;言处于口,不可及也,慎之哉!”这是“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告诫。

        紫砂壶的警戒性铭语还与壶名和器形相联系,如曼声“却月壶”的壶铭是“月满则亏,署之座右,以为我规”;方形壶的壶铭是“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这里化用古人的“胆欲大而心欲细,智欲圆而行欲方”的处世格言,思虑要周圆,行为要方正,内心要像茶那样清醇蕴藉,澄澈明纯。

 

        壶小易沸,量小易怒

        茶不求精而壶也不燥,酒不求洌而樽也不空

        朱泥概說

        中國人民是世界上最喜歡品茶的種族、自古茶具既盛行於中國各朝代社會中、到宋、元朝時、烹茶品茗己為社會藝術之不可缺。  

        西元十六世紀後、世界海陸運交通發達迅速、各國交流頻繁中國之各項物品、也因此而與各國交流其中陶瓷的大量輸出、更引起各國的注意。

        朱泥是什麼!和紅泥有何不同!現在還有無朱泥礦!

        朱泥是紅泥中之精品、因主要成份為紅泥(含鐵量極高)、又產在嫩泥礦之下層、又稱「未觸風曰之石骨」、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風化的土塊、質堅如頑石、但遇水則自行潰散。

        朱泥和紅泥最明顯差別在燒成溫度、及成品音訊高尖。

        目前朱泥礦是明顯減少了、但有一原則不變、只要有紅泥~朱泥則不滅。

        朱泥壺因燒成不易、一般正規工手(指紫砂工藝廠)是不願去作的、因為朱泥的收縮比有20%~50%之高(一般紫砂約8%~15%就不得了)、所以目前市面上的各價位款式之朱泥壺若不整口(用金剛砂磨平口蓋)實難登上一級品。有些了解朱泥壺特性之壺友也只有在三點上要求、對於口蓋要求則見人見智、因人而異了。

        紫砂壶你会不会玩?

          有点“偏门”有些难懂

          叶东将收藏的100多件紫砂壶搬到同德路上的“行有恒堂”时,他压根没想到会吸引众多的壶友。当一批又一批的壶友带着珍藏的“宝贝”找上门时,叶东才发现原来喜欢、投资紫砂壶的深圳人真的不少,但真正懂壶的人却不多。

 

          不要盲目投资

          两天前,“行有恒堂”来了一对夫妇,他们捧着一把落款是清代名家“陈鸣远”的紫砂壶,说是花了1.8万买回来的。叶东告诉来人:“这壶只值500多元,压根不是陈鸣远的壶。”

 

          叶东告诉来人,这把壶的古旧感来自壶上擦了皮鞋油,他让来人回家后,用漂白粉泡一泡该壶,就可以显示这壶原来的样子。据叶东介绍,陈鸣远是清康熙雍正年间的制壶大师,目前他的紫砂壶价格在10万元左右,好的壶要50万才能买到。这对夫妇根本不了解紫砂壶,不清楚历史和行情就盲目投资,属于典型的投资失败。

 

          叶东告诉记者,对于古壶来说,市面上有两种造假方法,一是将泥料的表面做成旧的感觉,方法是擦皮鞋油,像人手经常摸的样子,看上去有古旧感;或者用强酸腐蚀做成旧的感觉。二是将紫砂壶涂上白水泥用水去泡,做成出土效果。对新壶的造假主要是雕刻名家印章,或者臆造名家款式。

 

          投资紫砂壶有学问

          叶东告诉记者,紫砂壶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收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一种是没有收藏价值、只有使用价值的日用品。叶东收集的当然是有投资价值的前者。

          叶东介绍,明清时宜兴出品的紫砂壶比较有收藏价值,明代紫砂器的造型艺术臻于成熟,各种款式层出不穷。清代后期,紫砂名家高手与文人合作,把中国传统的雕塑、诗词、绘画、金石、篆刻等技艺与紫砂泥的特质相结合,创造出许多精妙绝伦的佳作。

 

          到底哪些名家的紫砂壶有收藏价值呢?叶东说,明代名家有徐士衡、元畅、欧正春等人;清代名家有陈鸿寿、陈鸣远等人。至于近代名家,有李宝珍、程寿珍等人,现代名家有已故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等。这些名家的紫砂壶都极有收藏价值,只是有的名人名壶如今已失传了。

 

          叶东认为,要投资紫砂壶,首先要了解紫砂壶,这就需要阅读在紫砂壶的鉴定上一些必不可少的书籍,如《阳羡砂壶图考》等,这些书对古代的名人名壶都有记载。据叶东介绍,如今,投资者花几百元就可以在市面上买到这些书。而他当年玩壶的时候却是花了一万多元买书来了解紫砂壶。据叶东介绍,他1996年爱上玩“壶”的时候,《阳羡砂壶图考》当时市面上很少见,他在西安一家古玩店看到一本,当时老板对这本出版也就100多元的“珍品”开价8000元,叶东眉头都没皱就买了下来。

 

          紫砂壶投资有窍门

          叶东说,投资紫砂壶应该贵在质而不在量。要有花大价钱去买一件精品的概念,不应该乱花钱去买一堆假的,这样的紫砂壶才能增值。1999年,叶东从宜兴一收藏家的手中,花1.2万元购买了民国程寿珍的一把紫砂壶,如今,该壶价值已达6万。

 

          叶东建议,投资者在了解了紫砂壶之后,可以购买一些已经成名的、目前价位相对较低、具备“德艺双馨”的工艺师的作品。据介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顾景舟的紫砂壶才380元一把,到了现在价位已经上10万了。

 

          叶东认为,购买现代工艺师的作品,投资周期比较短,眼看着都会升值。叶东很自豪地告诉记者,去年他花3000元购买了一个现代工艺师的作品,不到一年,该工艺师的某项作品获奖了,他的其他作品也跟着水涨船高,现在市面上该作品已经翻到了8000元。

 

          市场低迷是投资良机

          据叶东介绍,一些明清名家和现代名家制作的紫砂壶都很有收藏价值,尤其是一些大师的作品,一直是稳中有升,即使在紫砂壶市场低迷的2001年,当所有现代名家的紫砂壶都跌了20%时,大师的作品一直都没有跌价,例如已于1996年去世的现代名家顾景舟的茶壶目前已价值10万至20万。近两年来,紫砂壶市场稍有回升,但涨幅不大,叶东估计最大的行情应该在两年以后。

 

          叶东说,市场低迷期正是投资好良机。他估计两年后,紫砂壶的价格将翻番

      怎样挑选紫砂茶壶(入门)

        入门级玩紫砂,以我之见像小孩子学写字。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泥质先放在一边,先挑一个喜欢的造型,不要挑那种“涂脂抹粉”的,和“故作老陈”的,我们挑脸面干干净净的,这样的壶,有缺陷没地方藏。只要不是特殊造型,一般嘴,盖钮(滴),把要在壶的中轴线上,口盖和壶身的间隙要小,能流畅旋转,每一个局部如盖钮,嘴,把等与壶身的衔接,明接法要干净,没有疙疙瘩瘩和残留泥痕,暗接要和顺,没有明显的凹凸,可以将壶身在光线下侧看,有不顺畅的地方很容易发现。

        买来用的壶,在造型上要注意,壶盖最好不要选容易积水,很容易藏垢的形状,尽量找容易擦洗的,因为泡养起来把壶擦的干干净净看了舒服。

        壶嘴很重要,用来泡茶的壶,用起来出水不流畅,泡茶就不舒心,看起来也急,本来泡养茶壶是练耐心的,看滴滴答答的出水,能不急吗?最好用水试一下,没水不能试,就看看壶内的出水孔,壶内出水孔的面积和,要是嘴口部面积的比3/1以上,这样可以保证出水比较顺畅。

 

        壶把和壶身感觉要协调,手拿起来手感要舒服。把的下端和壶的衔接要注意,这些地方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

        壶底部,不是一捺底(圆窝形)通常应该平正,印款清晰端正。

        壶内处理是衡量一个工手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准,一个好工手会将茶壶里面处理的干净舒服,我们讲叫推墙刮底(当然有的老壶特殊造型不可以用此标准)。

      全手工,手工。半手工及其它等等话题

        全手工壶和半手工壶的区别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茶壶不是怎么做!关键是最后的结果。不管用的什么方法,怎么做,所作的壶要作出感觉来。这才重要。

 

        现在紫砂一厂的通行做法,手工拍打身筒,模子准形。这类做法也就是现在意义赏的手工制作。你现在让一厂的大多数艺人全手工制作作品,不是不会做,问题是假如真的这样做了。恐怕大家又会嚷嚷茶壶怎么做到这个样子了。

        过年的时候和一个高级工艺师闲聊。他给我讲了句笑话,说如今在市场对壶的工艺要求实在有些“无理“。顾景舟大师倘若再活过来再做壶,可能壶都卖不掉。我问他此话怎讲?他说;现在市场对手工艺品的要求太高简直是太苛刻了,要的是机械的精度。如口盖最好是静配合!对嘴,把的要求也是极致化,毫厘不差。泥料既要求是老法配制,又不可以有一丁点杂点,这可能吗?这位老师的话,说的虽有点过,但目前市场对紫砂的期望存在“诱导误区”。当然这责任,不应该又玩家来负。主要的根源还是在紫砂的业界。紫砂理论上的探讨滞后,和部分商人的故意渲染把大家对紫砂审美的观念扭曲了。我们喜欢顾景舟,不是就是因为顾先生展示的这种艺术感觉吗?

        以前艺人做壶,每一把壶,可能是成百上千的复制,这样形成自然的熟练。这一点当今艺人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一些老艺人不会用模只,但手工制作的传统类型的茶壶可以比模只挡出的更快。但他们也不可能象如今的艺人做的如此精细,因为他们时代尚没有“线切割”工具。

        现在好多壶友,玩壶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还是这句话;茶壶如何做,是方法。重要的是成品的感觉。假如作品和玩家的交流能产生共鸣,玩友读懂作者所作作品流露出的精神,情感。我认为这和用何种方法并不重要!

        我们网站上好多壶注明是手工壶,没有说明是否是全手工。有人以为我们是打马虎眼。这是误解我们的初衷了。因为现在意义上的手工壶,就是如此!我们这样注明也是对大家一种负责。假如我们也象别人一样注明这是全手工壶,我认为这对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全手工壶作者是不公平的。

        一个作者运用那种方法做壶,主要的因素,是看成形特性,有的壶必须用模只,而有的部分用,有的则完全不需要。模只也只是制壶过程中的某道工序而已。

          我在此说这样的话,绝对没有伤害别人的意思。我只是就是论事罢了。

          半手工的说法我认为有些“牵强”,现在流行的说法,两爿合拢的方法,就是半手工。其实合爿的方式历史上就有,不是今人的创举。曼生壶中的合欢壶,大彬虚扁都是上下合爿的。不过那时不叫模只,叫“盔头”拱形内模称虚陀。盔头大多事用泥坯烧制的,而如今却是石膏做的。

        有人发给我一张图片,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老艺人做的“传炉”壶,发现对角有接缝线,问我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怎么会有“模只线”。我说;这把壶肯定是真迹。我见到过实物的。这线是沾接线,是因为沾接泥料湿度不一致形成的收缩差造成的。不一定是模只线。我的意思是说,有这样的线也不一定就是模只线,要具体看。其实当今制壶人,很用心计的,往往可以把一些痕迹隐藏掉,故意流下一些“所谓的全手工痕迹”这到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再就是泥料,我记得网站以前也讨论过,天然泥料是不是可以存在一点杂点,有些人认为不可以,有的则认为这是砂泥料固有特性,肯定无法避免。我是赞同后者的观点。玩过老茶壶的人都知道,也能接受紫砂的“杂点”,认为这是紫砂矿料的一部分“内容”。而另外一部分人所持的观点却持相反的;认为既然有“完美无缺”哪就得无限趋近“完美”!这也有道理的,关键是我们接受的“度”。我曾经和一个来访的网友去看过给我们炼制泥料的工人的工作场面。他们是待泥料风化成蚕豆大小后人工删选杂质的。网友问我没有比这办法更先进的了?我说,我以前学的是这个专业,可以搞得很先进,机械粉碎,添加颗粒就可以了。就像以前厂里的这种泥!以前不是大家也认同吗?

        但是,我们要不是那种机械的均匀,我们要的泥料;颗粒,质感都要充分展示紫砂的特性,要这些特性就不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因此也就只能“顾此失彼”。

          壶友还有担心,模只会象印刷品一样复制。其实这不用耽心。模只在紫砂制作中只是一个非常短的一道程序。要想完成一件作品最重要的程序不是一个身筒。而是作品各个局部与整体的衔接过渡,我们讲”切“就是局部和整体的”切“。这才真正代表作者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目的性选壶

        好多人想买壶,可不知怎样选。其实选壶只要目的性明确。就简单!

        为什么买壶?好玩?送人?投资?陈设?知道干什么用了,我们把范围处定了,就有目的性。

        我们先说买了送礼,送礼就是要表达自己目的,投其所好。送给老人最好是带吉祥图案或造型的作品,颜色也适宜明亮一点。送礼给上司则充满学问,送一把紫砂茶具是最好不过的好礼品,既高雅实惠,又不失面子。怎样含蓄表达自己的意愿,是挑选茶壶的一个重要原则,茶壶的身价,题材,质地等等都是你购买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好多内容当然也不便明说,具体你要买壶时,你可以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利用经验为你当好“高参”。

        买陈设品相对简单,只要根据个人嗜好,协调好陈设环境就OK了。通常提梁类作品,设计线形流畅自然,体积感,结合虚实对比等因素,陈设效果较好。当然不可绝对!

        买了用,挑选比前两者稍难些。首先你喜欢喝绿茶还是红茶,红茶宜壶身稍高一点的,茶壶质地细腻,一些。而喝绿茶则宜壶身较矮,壶口较宽敞,泥料质地不可太过细腻,更不可完全烧结玻化,这样影响茶壶透气,会破坏汤色,从而降低茶的口感。但对茶壶泡养很有经验人,则应当别论,对这部分人也永不着在这听我的唠叨!

        投资买紫砂艺术品,需要眼光,更需要智慧,再就是经验。投资紫砂在国内尚未达到像股票,集邮等大众化,然紫砂的平民特性却非常之适合大众投资。风险很小,眼光准的话收益空间很大,二十年前一把顾景洲先生的作品才不足百元,可今天的身价已过百万了!这种历史条件,或许今天不存在了。但作为投资而言,这种可能性谁又能说没有了呢?五年前我跟我朋友推荐一个叫“徐颐”的紫砂艺人,当时他的身价差不多只有5,6百元,我说这个人潜力无限,说不定那天就回起价。而去年他的作品价格已超十倍,二十倍。在台湾,香港紫砂收藏的高层圈子,对他的作品评价是史无前例的。清华美院一位知名的教授评言;徐颐的作品存在的美学价值是当前唯一可以与紫砂历史上的诸大师如邵大亨,顾景洲等比肩的人,而且就目前而言,徐颐作品显示的文人气息是以往历史上所没有的!

          在通常情况下一把升值比较快的人有如下若干条件:

        1;出生紫砂世家,2 ;有明师指导 。3;接受过高等系统教育。 4 ;作品互比性较高。5 ;悟性特高与肯下苦功。6 活动能力特强的人。

        什么是真紫砂?什么是假紫砂?

        如今市场上随便拿一个大缸酒坛装一个嘴把再按一个盖子就是紫砂壶,大家当然接受不了。以前我开茶壶店,老有人拿根火柴在壶面上划,划着了就开心,说是真紫砂,划不着就不是真的。我不知到这个方法是谁教的,想必是以前的生意人诱导的结果。而如今的买壶人,大多是文化人,这种愚人的法子当然不会有市场,不过我们常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反着说,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现在做紫砂生意的商人,肯定也不是以前的商人高明得多,他们的幌子,招牌肯定要比那些老祖宗的“招式”更灵。在一个生意不错的紫砂销售网上,我就看见一篇宣传紫砂的文字说是“现代科技研究表明,经紫砂茶壶泡后的茶水,有明显的保健作用,原因是经过紫砂壶后的水分子的结构重新排序了”我不知这最新“研究的成果”是谁搞出来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用这种方法宣传紫砂,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就是用这种方法诱导人们买紫砂壶,搞现代紫砂迷信,无疑是引鸠止渴。说远了,紫砂原料并不神秘,至于后来有关的许多民间传说也仅仅是故事。传统紫砂,使用的原料是不加任何化学添加料的。引入化工色料是在民国以后随着窑业工厂的诞生引进的。当时加入化工色料很谨慎,主要是紫砂器皿表面装饰土。与当今靠化学料着色是完全两码事。紫砂是靠表明颗粒表现质感,(而有害化学色料的加入是害人),无害色料的加入对紫砂淳朴质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我是不赞成的。我眼里的“真紫砂”应该是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真正是原矿练出的紫砂料。真紫砂,假紫砂的说法不准确。只有好的紫砂材料,和劣质紫砂材料之分。

 

      看壶如是说(华健)

        紫砂本是盛器,并无其它,然经历陶工和民间艺人努力以及文人参与,壶上施芝,创造出美伦美奂,超出一般实用范围的工艺品来。一壶到手,让你玩味、让你心动、让你遐想,这种魔力是其它工艺品不可替代的。

        笔者有幸成为紫砂创作的一员,多年来的耳闻目睹,心手揣摩,偶有心得,执笔记之。当然这心得并不像学者式的,看看实物、查查资料,然后判明作品所产生的年代、出处以及历史的位置,因为这太理性了,多少有点气闷。我只是从一个制作者的身份来看待壶艺的,既然是这样的身份,我就没有必要去弄一些繁琐的东西,我只想谈谈作品的气息,去领略那些创造一个个紫砂时代的大师们的风采,静悟大师们的心灵,想象大师抟泥而出的灿烂。我们深知,产生大师绝不是偶然的,我们需要去感知产生大师的过程,即大师的心路,我写的一些心得,本来是写给自己看的,后来一想,不妨大家都看看,其目的有二:一是请教诸多同行,二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来参与辩思,事不辩不明嘛。

        一、时大彬这位先行者我们是不能忘记的,因为紫砂的成型方式在他们那一代得完善,即围生及镶接,以至于今天我们依然得到他们的恩泽,更不用说形制上的程式的规定以及审美价值取向了。这种先驱的作用承前启后,才会有紫砂的辉煌。看大彬壶可以用直、方、大来把握。

      直,即简约率直,在大彬那个时代比较

        崇尚简约,君不见明青花的造型吗?区区几根线就让你一唱三叹九曲回肠了。君不见明式家具,那床、那桌、那椅,你怎么看都那么顺气,更不用说使用了。回看大彬壶,形制—气呵成,一切来得那么流畅,一点也不累。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文。

        方,我所指的是大彬内心的方正。无论他圆货、方器都让你感觉有一种方正,也许他心里想的是壶就是壶,一点也用不着卖弄,一切是那么平实而自在,我想这正是大彬的高妙之处,返朴归真。因为,真理往往是简单明了的,只是后人太多的说法,太多的规定,才让人云里雾里,大彬先生,借我一双慧眼吧。

        大,即大气势,有前面的两个条件,加上心气,也就成了大彬的总体气息,他的壶往眼前一放,是端庄,是古朴,犹如夏天的郁郁葱葱,并略带一点深沉,是人到中年那种壮美。几百年来,能出其左右的不多,因为物换星移、时过境迁,那个时代造就了他,我们也不可能回到那时空,我们只能是心存美好吧。

        二、陈鸣远确实了不起,是个全才,无论在他以前的还是在他后来的,都未能在制器中象他涉及面那么广泛而又达到如此之高的高度,从青铜器吸收养分,把自然中的瓜果、树木、花草纳入自己形制。从瓷器及周围的好手中提纯自己的光素器。如此众多作品,无不精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前辈

      是为壶为紫砂而生的,在他给我们提供的活脱脱的、非常热闹的、极富想象力的精神大餐的同时,也启迪后来的人怎样对待生活,并从造化中看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世间万物皆为我所用啁。我常常在想创作的一些问题,我以为创作是一种脉冲,他需要一种内在的重力,而这内在的动力来源于一种广博的爱心,面对山川、河流、风雷、阳光、树木以至芸芸众生,你为之动容,爱心如潮,心中那份火热总会在一个恰当时候喷涌而出,就是这种特质,支起你的作品,我想观者会感动的,因为首先你感动了。

        三、我把邵大亨比作紫砂上的颜真卿是一点不为过的,他的壶无论做大做小都能放的住,就象颜真卿的字,大字好看,小字也妙,为什么呢,其作品的雍容大度是与颜字共通的,审美特质具有异曲同工。这一人文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今天我们比较强调作品个性的张扬。强调创新,这种导向过分了,使人有点迷惑,也可能导致我们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其实艺术是没有新旧之分的,只有好坏这分,个性固然重要,共性同样重要,这种艺术共性,就像人的喜、怒、哀、乐这种共性,贯穿人所有古今中外的全人类,无论世道怎么变,人的情感显然莫过于这些,艺术也肯定有共性,我们去发现吧、去悟吧,众妙之门由此而打开。

        邵大亨光是掇只,仿鼓、德钟,就让他独步天下了,晚清以来,众大家莫不受他的影响。

      ”胀肩鼓腹、骨肉亭匀”,谁能悟到,终身受益。大亨让我们看到相外之相于圆润、饱满、张力、贯气中见精神。

        四、中国画论有一·六法”,出自南齐,这一评判标准千古不移。其中六法的最高标准是气韵生动,这个标准在壶上同样适用,气韵生动邵大亨做到了,顾景舟也做到了。景舟先生是一位集大成的大师,考古、金石、书法无一不精,博学而多才,一个传统的制式,经他手却是另一番景象,无比地精

      妙,一派雅逸。如果邵大亨是壮美.那么景舟先生是秀美.真是美只有一个,各自描述。顾先生是追摸大亨的.但却能化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一代宗师。笔者要说的是,成就大师大概有这么两条:一是开宗立派,独辟蹊径,创造新的柞式,开启后来者,如大彬、鸣远等;二是集大成者,把一些原始的,欠缺的加以整合、完善,化腐朽为神奇,如顾景舟。这些大师们都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他们的气质风格真可谓高山仰止。

        五,凝视大师的作品,我总想窥其究竟,除去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自身的修养以外,他们施艺手法我想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过去科技不怎么发达,他们基本上是手工成型,他们手上出来的东西,是极具灵性和韵味的,是活形。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正是这些东西。

      (考工记)所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为良”这种形上追道,道下成形,是一个造美原则。紫砂是传统文化的一个侧影,一旦失去这个魂,那是不可想象,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支攀的?所以我对今天人们都使用石膏模型来整形,一直是有疑问的,我不能说模型货不美,我是在想石膏模型会不会把人的与生俱来的灵性给框住,我想既然壶要有灵性,要有韵味,也就是说一个有意味的形式,模型货是无法完成的。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美呢?就一般的形式美而言,通常是静止的、程式化、规格化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如美术字、工业化生产的陶瓷器具等),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如中国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的器具),大师们无不是按照这一原则来显现的。面对他们,我们又如何呢?

        在这商品社会里,大家都很忙,这个时候去谈什么灵性、气韵,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不过我心依然存在着希望。

      紫砂“文革壶”辨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收藏市场上开始有人炒作名为“文革壶”的紫砂壶,据说有三个特征:一是使用没有烧到温度的普通紫泥(这一时期使用的泥确是几年中较差的);二是做工极其粗糙,甚至口颈处还有用刀痕迹;三是壶身的装饰为领袖头像或陶刻的革命诗词等。时至今日,还有人在作这方面的文章。对比,笔者集一些紫砂专家的意见和自己多年研究紫砂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首先,“文革壶”的时间概念不清。作为一场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有10年之久,从没有停工停产的宜兴紫砂工艺厂,在这10年期间至少也产生了数十万计的茶壶。如果把“文革”10年期间生产的紫砂壶全部算作“文革壶”,那么,10年“文革”期间发行的所有邮票和产生的瓷器,是不是也应照此算作“文革邮票”、“文革瓷器”?如果是这样,这么多的茶壶、邮票、瓷品是否都具备超过本身价值的特殊价值?如果“文革壶”仅指从1966年“文革”开始的最早几年,那又具体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紫砂壶的产生没有年限的印记,不像书画作品有时间款识,又何以具体认定年限?

          其次,就质量而言,作为当时宜兴唯一的紫砂生产企业,“文革”开始后,紫砂工艺厂的整体生产并未受到影响,半成品质量检验制度没有被冲掉,成型工人制作的所有半成品坯件,仍要送到半成品库一件一件验收,茶壶成型的质量基本没有下降,何来“做工极其粗糙”之特征?倒是“文革”开始后,强调为工农兵服务,除设计制作参展作品外,全厂上下不论技艺高低,艺人们无一例外地都投入到面向农兵的产品生产中去,其中就包含了很多现今高级工艺师甚至是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如已故大师朱可心就曾在那段时间里做过近百把“矮竹鼓”商品壶。顾景舟、高海庚、徐汉棠等名艺人也经常为产品打样,提供制作模型的母模,以及审定生产造型的的母模。应该说,“文革”期间紫砂工艺厂倒是出现了特别的产品现象,即产品的品种档次低、价格便宜,但造型特别,生产的质量与数总体水平没有下降,一些普通的商品壶为名艺人所作。

          其三,“文革”期间紫砂茶壶和盖杯的陶刻装饰有所变化,所用铭文一改过去常用的唐诗宋词等古典名句,多用毛主席诗词、语录或政治口号,如“大海航行靠舵手”之类;因为涉及政治,工人们都刻得非常认真、精美,决不敢马虎草率。

          其四,就紫砂壶的品种而言,“文革”期间的1966年下半年到1972年,工厂生产的茶壶品种大体有:竹段、竹鼓、竹鼎、高梅花、矮梅花、新莲贡、上合梅、莲子、菊珠、鱼化龙、寿星、洋桶、龙蛋、盘底等。茶壶底印则统一为“中国宜兴”四字,茶壶盖内多有木质楷书印章,有名而无姓,如“金风”“洪英”“顺英”“碧芳”等等。因为“破四旧,立四新”得“革命”要求,一些茶壶名称有所改变,如鱼化龙壶改叫鱼龙壶,寿星壶改叫圆形壶,洋桶壶改叫直形壶,龙蛋壶改叫蛋形壶等。以寿星壶为例,因其有1—4号4个规格,分称海寿星、放寿星、中寿星、小寿星,壶盖上钤有长方形“寿星壶”楷书木章。“文革”改名后,则称1号、2号、3号、4号圆形壶,壶盖上钤楷书印章为“圆形壶”。洋桶壶的情况亦如寿星壶,壶盖上易名为楷书长方形木章“直型壶”。如此等等。

          综上所述,“文革壶”是一个炒作概念,它不具有经济价值上的特殊意义,也不具有特别的收藏意义。目前,市场上的所谓“文革壶”大都制作粗俗、草率,有的还搬用领袖头像,以此来强化它的“革命”意义,显然与时代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认真一点说,炒作者实际是紫砂收藏、研究的门外汉。紫砂茶壶的价值在于它的工艺水平,而不在于附庸其间的政治涵义,甚至不完全在于它的历史价值。因而,现在大师们的高水平作品,往往比历史作品更有价值。

      紫砂壶鉴赏(入门篇)

        (一)紫砂造型鉴赏  

          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间闻名以来,将近有五百年的历史。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在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所生产的紫砂器,更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其所以成为名陶,实由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独特的艺术性两大原因。

          论紫砂的艺术性,其造型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它陶瓷品类无法相比的。目前,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文形体三大类。这是历代紫砂艺人,细心观察和研究各种物象的形态,吸取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而创作的。

          几何形体分为圆器和方器二种。这两种造型都是以几何形的线条装饰壶体的,甚至有的器形本身就是一种几何图形。

          A、圆器

          圆器造型主要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紫砂圆器讲究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比例协调、敦庞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掇球壶、仿鼓壶、汉扁壶是紫砂圆器造型的曲型作品。圆器的造型规则要求是“圆、稳、匀、正”。它的艺术要求必须是珠圆玉润,口、盖、的、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要协调和谐,匀称流畅,达到无懈可击,致使器型上的标准要求为“柔中寓刚,圆中有变,厚而不重,稳而不笨,有骨有肉,骨肉亭匀”。

          井栏壶(顾景洲)

        井栏壶周身皆由弧线构成,线条圆融有力,简洁明快。壶身虽圆似方,沉稳而不凝滞。斜斜向上的管状流和重心略为下沉的环形把,前后呼应。壶的造型简单却无以增减,再三观之韵味无穷。

          B、方器

          方器造型主要由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及各种比例的长方形等。方器造型方中藏圆,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给予人们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历来有很多出色的方器造型。如四方壶、八方壶、传炉壶、觚棱壶、僧帽壶等造型。方器造型规则要求为“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以直线、横线为主,曲线、细线为辅,器型的中轴线、平衡线要正确、匀挺、富于变化。方器除口、盖、的、把、嘴应与壶体相对称外,还要求做到“方中寓圆,方中求变,口盖划一,刚柔相称”。使壶体不论四方、六方、长方、扁方为壶型,其壶盖方向均可任意变换,并与壶口严密吻合。方器既为几何形体,也属筋纹形体。

          方钟壶(潘持平)

        以方钟为型,底宽而稳,向肩线收缩,弧度洗练优雅,壶身造形端庄特别,挺秀大方,盖钮与壶身造型相同,上下相应,一虚一实凭添韵味,三弯嘴与把背弧度前后呼应,大方自然,亦使方钟壶更为生动。

          C、自然形体

          塑器造型一般称为“花货”,是对雕塑性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将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透过艺术手法,设计成器皿造型,如将松竹梅等形象制成各种树桩形造型。或者是在圆器及方器选型上运用雕、镂、捏塑等手法,将自然形体变化为造型的部份,如壶的嘴、把、盖、钮,或者是在造型的显见部位施以简洁的堆雕装饰。壶体上这些堆雕,总是要求宁简勿繁,做到主次分明,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与平衡。这种壶艺造型规则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型不仅应具有适度性的艺术夸张,又应着意于风格潇洒”。例如此类壶艺以松竹梅为装饰题材时,劲松要刻划出枝干劲拔,针叶挺秀,气势铿锵;秀竹则要求娴静有致,俊逸潇洒;冬梅又须主干苍劲,寒中独俏,素枝闲花,以简为主,达到疏中见密,少里寓多,富有活力气息的艺术效果。所以,紫砂塑器不仅应形象生动,构图简洁,而且应巧妙地利用紫砂泥料的天然色泽来增强其艺术效果。

          D、筋纹形体

          筋纹器造型的特点是将形体的俯视面作若干等份,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织于精确严密的结构之中。这是从生活中所见的瓜棱、花瓣、云水纹等创作出来的造型样式。因此筋纹器选型不仅在造型侧视面上寻求变化,其俯视面上的形象更吸引人。筋纹器造型纹理清晰流畅,口盖准缝严密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合。筋纹器形体是从砂器早期的六方形壶的基础发展而来的。筋纹器壶艺造型规则是“上下对应,身盖齐同,体形和谐,比例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明暗分明,配置合理”。大多数这类壶艺均要求口、盖、嘴、的、把都必须作成筋纹形,使与壶身的纹理相配合。这也使得壶艺和壶体与壶盖结合上要求有如精密之机械。每一等份、每一壶口半圆线、弧线等都要计算得十分精确。其工艺手法的严谨程度,达到了无比严密的程度。近代常见的筋纹器造型有合菱壶、半菊壶等。

 

          紫砂壶这三类造型的形制,几乎包罗了自然界与世间各类可创性的形体。这也是紫砂器形制特别丰富的重要原因。目前,有的砂壶兼有两种甚至三种形体造型,这种造型方法就是在圆形、方形壶上再装饰着别的形体,如掇球壶是自然形体与几何形体的结合;四方竹段壶既是筋纹形体又是几何形体与自然形体的造型;六方掇球壶乃是自然形体与几何形体和筋纹形体的统合。

          紫砂器的各种形体是在方器、圆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紫砂器造型是“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这就是数百年来无数艺人创作经验的累积。现在紫砂工艺又继续在早期砂器基础上不断地承袭与发展,将紫砂艺术推向更臻完美的境界,实乃当今紫砂艺术收藏家所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