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员英语作文:面对经济危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3:11:48

面对经济危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作者:corel1984 提交日期:2009-8-31

综合人类面对经济危机的历史研究,几乎所有走出金融危机的成功案例,皆不是简单的通过财政赤字,货币信用扩张、通过刺激虚拟经济就能实现的。恰恰相反,所有的这些措施,只不过是为了促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更加协调,走入良性发展轨道而已。解救经济危机,挽救的不是实体经济,而是通过挤破虚拟经济的泡沫,促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稳步协调发展而已。经济危机,并不是市场制度出现了什么难以挽救的缺陷,恰恰相反,而是人类不理性的思维、冲动,使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换句话说,虚拟与实体经济的相互脱节,造就了经济危机。
  总之,经济危机,并不是说什么实实在在的财产受到不可避免的损失,也不是整个社会,整个市场的资金货币总量减少。而是货币资金的流动运转出现了问题。只要理顺好了实体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使之良性循环发展。那就足以解决经济危机。那么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理顺实体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呢?
  有些人会说,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但是,要采取什么的积极财政政策呢?是依赖刺激虚拟经济吗?是不是只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就能解救经济呢?
  所有幻想通过拉动股市,房地产市场(中国大陆今年的房地产交易额达312亿美圆,比美国162亿美圆与英国137亿美圆之和还要多)等“虚拟经济”拉动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完全是南辕北辙。一言以蔽之,挽救经济危机,实则就是理顺实体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而非“凯恩斯式的财政赤字开支”除非这类的财政赤字开支是通过转移支付成为普罗大众的真实收入。更不是简单的“伯南克-佛里德曼式”货币和信用扩展。而是大幅度改善国民的就业环境,营商环境,促使中小企业得到有效的成长,提高国民的真实收入(非人均GDP类的幌子)。具体的说的,就是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减免各种税收,完善法治、降低门槛等改善营商环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各种社会国民福利等等。
  举例: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纳粹的解决之道,表面上看,貌似两国政府采取的皆是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两国政府解决经济危机的实质却恰恰相反,无论是罗斯福,或是纳粹领袖希特勒,在他们采取所谓积极财政政策的背后,实际的货币与信用扩张对于整个经济总量而言却微不足道,所有的货币与信用扩张等手段,不过是为了理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而言。换句话说,他们要解决银行与实体工业的资金、产品、劳动力之间的运转关系。
  美国的经济危机从1929年已经开始显露,1933年3月彻底暴露成为社会危机,这次危机也是从疯狂的证券投资引发金融危机,继而引发经济危机。罗斯福一任总统就与政府官员经济学家企业家及媒体进行充分的讨论商议后,得出一至的结论,经济危机表面上看是由于金融行业缺少监管造成的,其根源实际是生产过剩与消费不匀,是由于生产和分配的不合理造成的。
  罗斯福因势利导在就职后的3月6日发布了全国银行放假七天的命令,并且争取到了国会的授权,破天荒的授权总统立法对银行进行整顿、审查、淘汰、扶持,让基础较好的银行尽快复业以稳定人心。罗斯福政府利用有限的七天时间马不停蹄的高速运转,财政部官员加班加点连夜赶制了《紧急银行法》,几小时后总统签署了这一法案,并送国会备案,罗斯福的新政拉开了序幕。
  罗斯福的第二个新政是调整内外经济政策,调理生产结构和生产规模,使经济政策、生产的结构和规模产生系统性的趋于合理的功效。具体采取的措施:第一个措施是一系列加强美国对外经济竞争地位的行动,从1933年3月1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接连采取重大举措: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及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40.94%。罗斯福这一套敢于打破美国习惯势力和传统观点的作法,增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J.P摩根等金融巨头们的支持,疏通了国民经济生活的血脉。第二个措施是实施《农业调整法》。《农业调整法》主要目的是过计划种植来平衡农业生产,为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创造条件,以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部长华来士和农业巨头们经过艰苦的谈判制定的,1933年5月10日国会通过法案,第二天罗斯福签署生效了该法案。《农业调整法》是美国试图把农业纳入某种计划经济的尝试,就是用减耕来解决农产品过剩的问题,用计划种植来代替自由种植。第三个措施是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该法案,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是限制资本利益,促进和保障劳工权益,具体内容:
  第一、要求资本家遵守公平竞争法则,订出包括“公平竞争”,调整工资和工时的守则和法则。
  第二、禁用童工。
  第三、工人有权组织工会,工人或者工会选择出代表与雇主谈判签订劳动合同。
  罗斯福认为少部分人占有大部分社会财富,阻碍社会的公平和进步,是造成生产过剩消费不振的原因之一,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扶持弱势的工人强势起来,争取实行高工资短工时,是缓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提振消费的途径之一。
  总的来说,罗斯福总统采取的改善银行的资信能力,整顿银行信贷,避免银行大规模破产,当然一批难以达到要求的银行破产是难以避免的。其次,在解决银行等金融问题之后,政府出资,雇佣大批失业国民,解决他们的失业问题与国民福利。同时,还降低门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这个又与银行信贷扯上了联系,加速了市场上资本与产品,与劳动力之间的运转。最终达到解救经济的目的。
  纳粹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想法更加激进,希特勒应对经济危机方法和措施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条:一、疯狂树立民众信心,鼓舞民众用信心战胜经济危机。这些主要是通过不断的文化宣传等方式,如拍电影,办奥运等,修建大量社会,体育和文艺场馆等工程项目。二、修高速公路,全面拉动经济增长(既普通人眼里的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投资基础设施)。三、稳定货币等解决魏玛政府时期老马克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某种程度上,那就是相当于新推出了一种货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国民失业。如造家庭轿车等。换句说说,也就是使国民对货币重新有了使用、储存等的信心。接着大规模的兼并,破产部分银行。在此基础上,利用强大的国家宣传工具,通过鼓吹民族自豪感等方式,一步一步使国民对整个政府信任有加,并展开了大规模的重建计划(著名的大众汽车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而这些大规模的重建计划也充分使金融货币、劳动力、产品等良性循环运转起来。与大洋对岸的罗斯福一样,希特勒同样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完善国民福利、教育等长远规划,而这些又为整个经济注入了活力。
  希特勒就这样在短期内扭转了濒于崩溃的德国经济形势,取得了100%的经济高速增长度奇迹。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失业率大幅度降低。那些三年前还在为找工作发愁的工人们,忽然发现自己可以开着汽车到处旅游了!你说他们怎能不疯狂热爱人民的好总理呢!
  然,今天我国的挽救经济政策,却是差之毫厘,却谬之千里。4万亿的中央与地方的大规模的配套资金,没有大规模的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入了虚拟经济,也没有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使国民享受到好处,却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扶持与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而是国进民退,一小批的垄断国企进一步发展壮大,大批的中小企业由于得不到政府与金融体系的支持而倒闭。在国民的福利,教育领域同样是说的多,做的少,国民的消费力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支持,根本难以满足现在经济复苏与不远的将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所有我们的这些貌似拯救经济的政策措施,恰恰不是为了理顺实体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相反促使虚拟经济进一步拉大了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差距,为日后爆发更大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股市与楼市的旺热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对比一下,无论是罗斯福,还是希特勒,他们对虚拟经济采取的措施皆不过仅仅是为了使他们不至于在整个经济发展运行中不失去应有的融资信贷作用,而非鼓励其超越实体经济的高速发展。
  总之,我们挽救经济的政策措施的理念,只有简单单纯的扩展货币与货币信用,一味的鼓励虚拟经济的发展,却没有实际考虑到解决劳动力就业,提高国民消费力,人才培养、扶持中小企业的成长,打击垄断等等这些才是增强市场活力的主要条件,更没有理顺实体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这个也是一个外披市场经济大衣,内在依旧是计划经济的国家的悲哀。
  http://blog.sina.com.cn/chenhaideng1984 

  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本质的分析,我们可以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简单的分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这2部分,构成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旋律,实体经济,简单的说,就是看的见,摸的着,一切必须经过真实物质转换过程的经济活动都属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相反,它无须经过物质的转换,单纯通过数字的变换而体现。这两者必须协调,同步发展。过慢过快或者相互脱离,都会造成经济出现问题。严重的经济问题即我们说的经济危机。举个例子,无穷强大的实体经济,无穷弱小的虚拟经济,导致的就是原始人类社会的以物易物,自给自足的人类社会。强大的虚拟经济与弱小的实体经济,导致的就是今天的经济危机。而人类社会经济从原始社会转变以来,如一个永远不会停止的钟摆,摇晃于以物易物的自然经济与经济危机之间。
  我们可以下个定义: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实质就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过分的背离。
  那么是什么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不断的背离呢?答案就在于货币信用的不断泛滥,货币,作为交换的中介物,必须对应实际的物品,也就是某一参照物来体现它的价值。
  然,随着货币与实际参照物的脱钩,如黄金等等价物的脱钩,带来的就是货币信用不断的泛滥,货币不断的通货膨胀,实际价值却一再的贬值。举个简单的例子,1950年的一美圆与2000年的一美圆,体现在购买力上的价值相差明显,世界各国货币皆是如此,无论是英镑,人民币或是其他货币。除非以新的货币代替原有的货币,如新台币替代台币,欧元替代意大利里拉......
  货币信用泛滥,若在没有稳定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持续调控下,这样的后果是异常可怕的。如网络游戏中,网络游戏公司售卖道具物品类似。刚开始,一个高级的道具售价与后期相比,价值相差异常大,网络游戏公司通过类似的通货膨胀手段,不知不觉的牙榨玩家,谋取高额利润。若发行货币的央行也与网络游戏公司这般不顾后果,滥发货币,那将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有人或许会反问,为什么在急剧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后,现在反而觉得是通货紧缩呢?答案是,东南亚与东亚异常庞大的过剩产能在维持着整个经济体系不至于马上进入通货膨胀。亚洲人,尤其是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产品生产大头的中国商人,他们宁愿亏本买卖降价变现,也不愿意象20世纪30年代美国商人那样宁愿将货物倒入大海、垃圾堆,也不愿意降价出售。这个或许是文化上的不同。在此暂且不提。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背离,是过去40年(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浮动汇率泛滥,美圆与黄金失去挂钩以来)人类经济体系最重大的特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接近疯狂的财政刺激和货币信用扩张政策,再一次拉大了虚拟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总之,就目前的情况下而言,经济泡沫已经相当的严重,换句话说,今天的拯救经济危机的政策措施,实际上是为日后更大的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背离的数据主要体现在:一、全球工业产出日益下滑明显。金融危机爆发12个月后,全球工业产出约下滑14%,全球各地新闻不断冒出裁员减薪及缩减工业定单消息。二、全球贸易急剧萎缩。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贸易萎缩高达16%,全球各地海运港口物流行业一片惨淡,经理人采购指数下跌明显。三、世界各国财政收入恶化。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皆是如此,相对比的是,各国为了挽救经济,不断扩大财政支出,财政赤字高涨。四、全球货币信用扩张明显。主要国家的货币供应量与GDP之比例快速上升。与此相对应的是,1929年金融危机后,全球货币信用趋向稳定甚至下降的趋势。
  各国政府为挽救经济,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那么这些措施究竟对于挽救经济有什么具体的疗效吗?仅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来看。
  很明显,各国为挽救经济危机的政策,效果的确不明显。综合近段时间以来的数据,不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理顺了,恰恰相反,虚拟经济快速走出了困境,美国各大深陷资金周转不灵的投行已经开始偿还美国政府的债务,盈利趋势明显。无论是股票交易量、外汇市场交易量、债券交易量,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量或是最引人注目的房地产交易量、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等等。今年以来都大幅度飚升。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急剧高涨。从今年年初以来,原油最高涨113%、铜涨90%,银59%、玉米45%。
  股票市场也是一路高涨,乌克兰股票市场涨125%、印度87%、中国大陆70%、巴西50%、俄罗斯72%、中国香港约100%
  房地产就更别提了,仅仅是中国大陆初步估算就有40%......实体经济正深受困境,那么是什么导致虚拟经济的高涨呢?答案是各国的积极财政政策与货币信用扩张政策。举货币信用扩张政策的例子。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货币信用扩张已经高达5亿美圆,甚至更多。仅仅美联储货币扩张就超过2.5万亿美圆,除了美国外,英国是最高实习宽松货币政策,日本就更不用说了,早就零利率,欧洲央行目前也采取接近于零的货币政策,而中国大陆,仅仅2009年上半年信贷就高达7.37万亿,同比增长201%......全球性的大规模财政扩张和货币信用扩张,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导致大宗资产价格高涨,虚拟经济一片繁荣。
  与此同时,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的非金融性企业上市(IPO),并购业务除了中国大陆并购境外的原材料资产外,其他国家地区并购量与金额下跌明显;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贷款之收入依然下降,坏帐上升,几乎所有的地产包括商住(租金)却量价齐齐降低;就业问题仍趋向严重,公司裁员减薪新闻仍频繁出现,不见好转。所有的这些,皆充分说明了虚拟经济高涨,而实体经济依然下滑。二者相背离日益明显。
  那么为什么各国政府偏偏还要采取这样的政策呢?
  本人估计理由有:一、政治家与政客们,无论是在中国大陆还是美国,他们都是寻求短期内政绩,那些长远的考虑还是留给下一任乃至子孙后代去考虑。二、开动印钞机,简单方便,易操作,不需要经过多方利益的考虑,在相当短的时间内使全民貌似都富裕起来。而那些扶持中小企业,改善民生之举牵涉太多的利益,难以协调,改善进展缓慢。
  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短平快的政策措施,能在短期间内快速的稳定市场信心,众所周知,市场信心对于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谓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稳定市场信心比理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更为重要。 

如何更有效的挽救经济?--再论市场经济的本质
  经济危机时期,各国政府都开动脑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那么这到底有效吗?要怎么做才能才能更有效的挽救经济,促使经济回归增长呢?在此说说本人一家之言,请大家指点
  衡量经济体系健康与否,是否出现通货膨胀,不能仅仅以CPI与IPPI作为依据。(某些媒体眼里,CPI与CPPI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还必须还要考虑到大宗资产价格是否高涨。(尤其是房地产价格),日本失去的10年,充分了显示了资产价格高涨的破坏力。资产价格的高涨,不仅是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求,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会严重的误导货币政策。(请阅本人博客“日本失去10年的根本原因”一文)
  人类经济危机的历史告诉我们,单纯的采取财政扩张与货币信用扩张政策那是愚蠢的,也不是万能的,否认人类社会也不会一再再而三出现经济危机了。经济危机,若没有采取扶持中小企业,增强市场活力,改善民生,解决就业等措施相配套,那些通过所谓积极财政政策,货币信用扩张所带来的好处,极少或很难流入普通国民的手里。相反,却会流向富裕阶层与权贵阶层的口袋中。
  总结以前的挽救经济的历史教训,我们发现,要挽救经济,单纯的以来积极财政政策与货币信用扩张方式,是不可能的,举几个典型的例子。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是依靠以工代赈,扶持中小企业,修建基础设施,整顿银行金融等等,德国也差不多,但纳粹德国的方法更加极端,他们采取的办法是使国民经济军工化。1970年的经济危机,美国与英国是依靠大幅度的减免税收和放松管制,降级门槛,扶持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创造了超过4000万个就业机会,使更多人参与到实体工业中来走出了经济危机。包括微软在内的很多美国跨国公司不少是70年代与80年代初期诞生。再看看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大陆采取的主要是。主要是抓大放小,国企改革,国退民进(讽刺的是,今天的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方法恰恰相反,国进民退),造就了珠三角与长三角民营经济的奇迹。通过这三个典型的事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所有走出经济危机的原因不是货币信用与积极财政政策简单扩张的结果,恰恰是挤破虚拟经济泡沫,理顺与实体经济关系,提高市场活力,改善民生,增加国民收入的结果。
  让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美国奥巴马政府是怎么做的。一、首先稳定市场信心,整顿金融市场,稳定金融秩序。二、压缩政府行政开支等(新闻报道,美国加洲甚至将电脑,汽车公开售卖以获取资金)三、扶持小小企业(减免税收),改善民生,比如医疗改革等。四、改善就业,增加就业岗位。五、重新制订经济增长点如新能源......
  美国的强大不在于军事实力的强大,不在于科技的强大......政府执政理念的强大,才是最根本。 

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评论:经济死循环,崩盘是迟早的事情了透过技术操作的表层去观察,看看历史对照现实,我们发现今天的困境仅仅是历史简单的ctrl+c,ctrl+v;庞大的官僚系统及其运作的种种弊端是所有经济和社会问题症结和根源;
  由于所有的表演和实质,是取悦这个庞大的上层,故利益的分配不可避免的永远向之倾斜;
  寻租、税收、垄断、资源管制、金融杠杆,是一条条输血的管道,这个管道的针头无可避免的要插入某些鲜活的动脉,另一头自然是那个阶层。
  毫无疑问,放水养鱼是为了鲜嫩的鱼肉,自然界基本的丛林法则,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贪婪变得无止境,自我的约束荡然无存后,必然涸泽而渔,最后草原上的羚羊被猎杀完毕,过渡繁殖的猛兽也必然死亡。
  发钞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果白条就能推动社会进步,那马良也不是神话了;增发的钞票必然流向有权支配它的那些人,可是非常失望的是那却是最不缺钱,边际效用最差的那个人。
  他把钱拿来炒股,发行股票圈钱,他拿去炒房,造成账面的财富繁荣,社会一时可能感觉到了财富的肥皂泡,但是无以为继的泡沫很快会破裂。为了这种短暂的愉悦,必然要快速再吹一次,节奏会越来越快。
  现实:
  经济萧条,税源紧张--连年底双薪也被税收盯住了,蚊子腿上刮肉?税收征收力度加强可见一斑;
  房价上涨,种种要打压房价的言论和上海车牌政策一样,一切还得向着增收的方向;
  股市,大量开闸发行;
  通胀,水、电、煤气、油统统要涨,只压住了粮食不涨,如果全国粮食生产没那么辛苦和汗水,如果粮食生产是专营要许可证?粮食和香烟酒汽柴油比起来,是特殊得多的商品,待遇却差到了极点,直接导致缺乏生产动力。
  任何一个社会和任何一种规则都会造成一部分人得益,一部分人受损的结果,这个最基本的事实一直不被拿上台面讨论剖析。
  问题就在这个基本事实的触发方式--它鼓励人们怎么做?是否是一种可以持续的循环?
  只有很少一部分并不造富或者造富效率很低的群体受益的规则,即使强加成功,也必然被受损的大多数消极抵抗。必然导致创造力和出产的不断衰减。  
  这就是死循环,结果只能是崩盘  教育和文化系统被揭露的种种黑暗潜规则与整个系统的分配规则是息息相关的;
  当权力参与了一切的分配,那比赛、努力和智力就毫不重要,取悦权力是最佳途径,竞赛本身成了一件道具和外衣;
  毫不奇怪我们拿不到诺贝尔奖,在团体协作的竞技体育上表现虚弱,甚至很多时候连基本的社会道德和操守都荡然无存;
  因为,这些不被真正的鼓励,精神受制于主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