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稿300字:《生死朗读》:当道德遭遇尊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25:45

《生死朗读》:当道德遭遇尊严

 

 徐则臣

 

   我想再重复一次本书的序和书后赞词里的意思:这是一部优秀的小说,毫无疑问。这首先是一部好看的小说,一个十五岁的男孩与三十六岁的独身女人的恋情,他们像夫妻一样生活,年龄上的巨大差异让人想到畸恋和乱伦;然后女主人公一觉醒来消失不见,几年后,当男孩长大了,成了法律专业的大学生,研究案例时在法庭上重逢了昔日不辞而别的情人,此刻她成了被告,因为二战时当过法西斯集中营的女看守,接着是漫长而又怪异的审理,叫做汉娜的女人被判处终身监禁;在汉娜的失去自由的后半生里,米夏尔•白格,我们的男主人公一直没有去看望她,他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前进,结婚,生女,离婚,其间不懈地为汉娜寄录音磁带,为她朗读各种书籍;十八年后,汉娜得以赦免,将要从监狱里自由地来到世界上时,自杀了,白格只见到了情人苍老的尸体。

   无论如何苛刻地看待故事,这部小说里的情节都应该是令人兴致高昂的。相距二十一岁的爱情,悬念一样的朗读与出走,法西斯的帮凶,向着自由的自杀,在不到十万字的篇幅里,紧锣密鼓地刺激着读者的兴奋点,作者走的是一条流行小说的路子。大家都知道,好看的故事并不一等于优秀的小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恰恰相反,过于好看的故事常常会阻碍小说通向经典的途路。流行小说,充满暴力、色情内容的东西不可谓不好看,但它们最终只能栖身地摊。上升一点说,这是全人类的要求——希望看点有品位、有嚼头的东西。

   《生死朗读》做到了,用可口可乐的瓶子装上一壶老酒。这个比喻有点拙劣,因为好小说的形式和内容是相辅相成的,是狐假虎威的关系,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关系。没错。好在我的目的不在瓶子而在酒,一壶道德与尊严反应剧烈的老酒。道德和尊严大概是世界上最灵活的概念了,群体范围内的认同与个体一己的坚守,繁杂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生死朗读》偏爱在雷区里大做文章。

   先说白格与汉娜的爱情。一个十五岁的未成年的男孩,一个三十六岁的独身女人,其

关系已经很难用“忘年恋”这个中性的词汇来概括,年龄悬殊让我们想到了乱伦与不洁。他们的爱情显然走在了群体(社会)道德认同的圈子之外,尽管他们爱得春光骀荡舒展自如,依然不敢大白于天下,二十多年里他们背着别人保守着这种隐秘的关系。但是他们是快乐的,在有限的爱情时间里互相得到了尊严。白格在汉娜的床上拔苗助长一般地成为男人,他感到了自己作为男人的力量,自信也随之拔地而起,他不再是一个因为疾病跟不上课程而不得不留级的学生,而是成绩噌噌噌地往上跑。打开了一扇性的门,也就打开了一扇得以了望世界的门,白格曾经沧海的自豪感让他在同龄人中间立刻变得游刃有余。如果十五岁的小家伙认真地考虑一下,他一定会发现,在电车售票员的床上他不仅找到了爱情,还捡回了尊严。汉娜,前集中营的女看守,在情人年轻的怀里同样得到了尊严。后面我们将会知道,为了躲避道义上的谴责,汉娜是多么不辞劳苦地迁徙,像枪口下的兔子一样把家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多年来的动荡和飘转一点一点地消耗掉作为正常人的尊严,她希望感受到别人的爱,以此获得稳定感,她当然希望通过正常人的爱情和生活进入一个公共的空间。白格这个痴情的小浪子给了她爱情,而且兴致勃勃地为她朗读。这种听觉化的阅读让她得到了文明和知识的尊严,就像在集中营里从一个个年轻病弱的姑娘的声音里得到的相同。而这种尊严在当年西门子公司打算提升她时,就要丧失了;多年以后,当有轨电车公司准备培训她做司机时,也意味着它的丧失,所以汉娜要离开,为了尊严再次离开。

   更大冲突来自几年以后。当汉娜站在被告席上时,此时的法庭上方代表正义的已经不是法律,而是道德。道德要求所有与法西斯有染的罪孽都低下头去。这个道德是群体的道德,公众的道德,社会的道德,看得见的道德。而这种貌似正大的道德,常常最可能经由繁琐的机制之手翻覆而成最大的不道德。小说里说:“许多老纳粹分子在法院,在管理部门或在大学里步步高升;联邦德国不承认以色列;流亡和抵抗的故事流传开来的少,而由于适应变化了情况而活命的故事居多……”法庭和公众要求集中营的女看守们坦白伏法,对汉娜的审问尤其严烈。如果不是法西斯的忠实信徒,放弃西门子公司的职务提升而甘愿做集中营的看守,那无疑就是一个古怪的逻辑。汉娜没有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结论就很明显了:女法西斯,对待敌人才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绝不手软。道德出了问题,要用法律和正义来制裁你。接着落井下石者也来了,墙倒众人推,众前女看守把写报告的罪行一起栽到汉娜身上。这个可怜的女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文盲身份,竟然承认了。

   法庭里上演的这出戏中,道德与尊严的冲突的第一个高潮此刻已经来到。一切外在的迹象都已表明,汉娜•史密芝女士无法摆脱道德的谴责,这种谴责将通过法律的形式来实施。为了守住自己的秘密,汉娜愿意伏法。后半生,其实是一生,巨大的代价仅仅是为了守住一个秘密,掩盖自己的文盲身份,这在别人看来无疑是世界上最不划算的交易,但是汉娜认为它值,用一生的时光和一把高悬头顶的道德之剑换取一个人最为珍惜的尊严,值。她以为别人发现不了她的文盲身份她就守住了自己的尊严。她怀抱尊严两手空空地走向阴暗寂寥的后半生。在这个回合里很难说谁是赢家,公众的道德?汉娜的尊严?它们都去了它们该去的地方。

   但是其中是否存在可以用价值大小来衡量的问题呢?

   白格发现了情人的秘密之后,道德与尊严冲突的第二次高潮随之而来。白格开始怀疑,为了保住那点可笑的秘密而甘愿坐牢是否值得。他甚至将疑问上溯到汉娜放弃西门子公司的职务而甘愿当看守的那一天,她真的这么愚蠢、邪恶、爱虚荣,甚至为了避免暴露就去做罪犯吗?白格不能理解汉娜的做法,在他看来,做一个文盲不会比做一个罪犯更丢脸,暴露自己是文盲也不会比暴露自己是个罪犯更可怕。但是,汉娜选择的是后者。

   也许老白格说的有道理。白格茫然无措时不得不请教作为哲学家和教授的父亲。

   哲学家:“你还记得你小时侯妈妈教你学好时你是如何大发雷霆的吗?把孩子放任到什么程度,这的的确确是个问题。这是个哲学问题,但是哲学不探讨孩子问题,哲学把孩子们交给了教育学,可孩子们在教育学那儿也没有受到很好的照顾。哲学把孩子们遗忘了。把他们永远忘记了,不是偶尔把他们忘记了,就像我偶尔把你们忘记了一样。”

   儿子:“但是……”

   哲学家:“但是在成人身上,我也绝对看不出有什么理由把别人认为对他们有好处的东西置于他们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之上。”

儿子:“如果他们后来对此感到很幸福的话,这样做也不行吗?”

哲学家:“我们谈论的不是幸福而是尊严和自由。当你还是个小孩子时就知道它们的区别了。你妈妈总是有理,这并没有让你从中得到安慰。”

   请教的结果是,白格认同了父亲的观点,也即认同了汉娜的选择,入监狱而取尊严,尊严意味着某种个体的自由,正如老白格所说,不能把你所谓的“幸福”凌驾于他人的即便是当下的“尊严和自由”之上,因为“你妈妈总是有理,这并没有让你从中得到安慰”。但是白格并不能因此而解脱,他过不了的是自己的这一关。汉娜是他的情人,他是汉娜的文盲身份的唯一知情者,从理论上讲,他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她从可怕的牢狱之灾解救出来。而做还是不做,当白格面临哈姆雷特式选择时,他所面对的煎熬只在他和汉娜两个人之间成立了:汉娜一直坚守的尊严和他的道德指令。白格的道德告诉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汉娜蒙冤入狱,不能歪曲事实见死不救,不应该放弃最后的辩解和解脱的机会。也许失掉了眼下珍惜的尊严会很不容易,但以后的幸福生活会把这些痛苦一一消磨,乃至消失不见,生活的道路如此漫长,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但是,这只是可能性之一,现在不可避免的是他的道德与汉娜尊严的冲突,此冲突在于,他的道德所要求的正是对汉娜多年以来珍视的尊严的瓦解,这种瓦解意味着取消汉娜作为个体的自由、安妥她内心的自由。

   白格试图努力,服从自身道德的安排,但最后还是放弃了,也许是因为汉娜面对牢狱所表现出来的尊严过于强大,他不忍摧毁她灵魂世界里的擎天巨柱。对汉娜来说,在牢房里守着尊严她能活下去,而让她抛弃那个尊严无所依傍,她一定活不下去,即使生活中到处都是广阔的天地,都是阳光明媚和鸟语花香。又一次的战斗中,道德让位给尊严。

   道德是个什么东西?尊严是个什么东西?说了这么多,也仅仅是理论一点地就事论事,没法说清楚,因为道德和尊严本身就是一团糊涂酱。什么样的道德算是道德?谁的尊严才叫尊严?哪一种道德和尊严能够代表绝对的真理和正义来宣判?没有。但是说不清楚也得说,说不清楚更得说,越读越写越发现,这是关于我们自己的事,是人类共同的事。当一个人有所坚持,一群人有所坚持,他们的专注不能不令我们动容。而能用一个好看的故事把这样一群人全写出来,也要好好感谢一番,所以要向本书作者本哈德•施林克致敬,这个我陌生的德国人讲了一个让我说不清楚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