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哪里测骨骼线闭合:记叙类课文的阅读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1:36:18

 记叙类课文的阅读方法

抓住内容要点,在“精读”中深入理解课文

抓住课文的要点是深入理解的前提。把书读“薄”读“精”,才能真正汲取营养,所谓读“薄”是指把握住重要的内容,反复地去咀嚼。

深入理解是分析概括的结果,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读一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要读懂、理解,经过分析与概括才能真正理解,才能有心得与感悟。

例如魏巍写的《我的老师》,要点就是“难忘”。事隔多年“我”还能想起往事,详细叙说,显然是难忘。蔡芸芝老师关心、爱护孩子们,她的感情和孩子们交融在一块。她给孩子们及时的帮助,挺身而出保护学生。作者把难忘的事写出来了。对于读者而言,难忘的根本原因就是这种爱的魅力、力量,也就是人文关怀,所以要抓课文的要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语文学习中,精读有特殊的要求,要做具体的事情。

1.用简明、有条理的话概括课文写了哪些事

(把“人”的活动情感整合到“事”中) 。记叙文中,常有对件事或几件事作出概括的语句,要善于捕捉这样的语句以提高阅读效率。

(1) “整合”。整合,是指因为人与事密切相关,这就要注意在叙事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我的老师》最后写了一件事,作者梦中想起了老师,就站起来往外走,席子都拖了好远。

这不只是写一个梦,更是写情。这样整合就是精读,理解就往前推进了一步。

(2) 叙述类文章写的往往都是现象,现象的背后有原因,行为的背后有情感。在阅读记叙类的文章时就要捕捉重要的词语,发现背后的原因和情感。这就是创新学习的表现,甚至可以反过来想:不这么写行不行?

有位同学对《我的老师》这篇课文作了如下概括:

魏巍写的《我的老师》有一条线索,用 个词概括就是“难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回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位女教师蔡芸芝,外貌描写很简要,为的是突出老师年轻美貌的特点。写老师的动作很传神,比如假装生气,实际是想反映蔡老师温柔的性格、对孩子的热爱。

这就是从“事”看到背后的“情”。作者从不同的方面选取事例,不仅写蔡老师爱孩子、温柔、活泼,还写了蔡老师爱生活、多才多艺,这样的老师受到学生的爱戴,理所当然。

作者特别强调老师对孩子心灵的呵护,突出了老师的思想境界。最后写到蔡老师对作者魏巍成为文学家有很大的帮助,就这一点来讲,也确实让作者难忘。

这位同学在老师的讲解指导下思考问题,抓住了一个要领:写事的目的,事件突出的人物的情感。他能不断地给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回答,最后用概括性的语言指明这篇课文的内容、手法及特色。

(3) 在阅读记叙类的课文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弄清作者写人写事的特点、目的、意义,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出来,这对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是最直接的。所以这讲要突出整体感知,强调精读,实际是讲培养“ 个习惯”.真正完成阅读任务。

①“一个习惯”就是初读的时候,整体感知要投入。可以借助一些操作方法如分块记忆、增强短时记忆效果、复述课文。

②语文学习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精读能力,精读通常必须完成具体任务。

◆概括记叙类课文写事、写人、写景的目的、意义与效果。概括《我的老师》时,就应该注意到作者写老师假装生气是突出她的温柔、表现她的爱心。目的挖掘出来了,就有可能发现隐藏的事理,感悟到蕴涵的情感。

◆深入体会事件背后的意义。作者写蔡芸芝先生,她对孩子的呵护体现了 种思想境界,这是一种人文关怀,意义很重大。文章的要点——“难忘”——就具有了说服力。

如果能够用上述方法概括记叙类的课文在写人写事上的目的、特点、效果以及自己的感受,就是很有意义的一个训练过程。

要培养初读时整体感知的习惯。精读要动手、动口,写与说循环往复,最后一定要落实到字面上,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不妨自己多练习概括课文的要点,写一点自己的体会。

2.要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结构特点、材料安排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在弄清思路的过程中,一定会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1) 记叙类的课文,作者的写作思路比较容易把握。要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因为文章的结构特点由此而形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把两个主要的活动场所作为文章的两大块来安排,先写乐园——百草园,再写孩子们难以理解、感觉陌生的环境——三昧书屋。

(2) 材料安排的顺序也要注意。魏巍写《我的老师》,层层递进,越写越深,越写越感人。到结尾处写梦中想到蔡先生,写自己的夜游,这都需要认真思考。

(3) 组织材料的方法。鲁迅先生写《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写到让“我”到三味书屋去学习,通过“我”的一种心理自问,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连接起来了,也非常真实地把孩子那种幼稚而又纯真的心理展现了出来。

3.分析重点语句。

重点语句,这里主要指含义深刻的语句、有鉴赏价值的语句。分析,就是要弄清语句的意义、寿达目的以及表达效果。在分析重点语句时,对在表意上起重要作用和产生特殊艺术效果的词语 定要用心揣摩、品味。

(1) 对字词的记忆、积累、分析和揣摩,最终要服务于阅读和写作。要分析重点语句。

含义深刻的话,其中的意蕴并不都是字面上的意义,需要细心体会。有鉴赏价值的语句往往都是特别感人、特别美,或者耐人寻味,这是其价值之所在。阅读记叙类课文需要了解事件、人物、行动,还要从整篇文章来理解语句,从语句来理解字词。

魏巍《我的老师》写到这样件事,最后有一句: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家笑了,她也笑了。”

这句话是说可能“我”犯了什么错误,老师拿着教鞭做出要打的样子。但是孩子拿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

这句话的含义不能依据平常的逻辑来推断。老师并不是真的要责罚学生,而是在笑声中表示她理解孩子,与孩子们心意相通,她的笑给孩子们很大的鼓舞,比批评的力量要大得多,所以这一句不能忽视。

如果这句话换成:

我用石板一迎,老师的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课上哄堂大笑。

原有的意味和效果就消失了。

深刻的语句往往需要深入体会和多角度理解,即使是看起来很直白的哲理性、理论性很强的语句,往往会有很深刻的含义。要体会语句的基本意义,更要体会它的表达目的和表达效果。

(2) 在分析重点语句的时候,应该用心揣摩在表意上起重要作用和产生特殊效果的词语。

仍以《我的老师》为例: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狡猾”这个词很关键。儿童有自己的聪明、机敏,“狡猾”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不是贬义,而是写出了儿童的可爱。因此,落实到对词语、短句的揣摩上,才能看出重点语句的意义。

“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同上)

“平生第次”不仅加强了语气,更是强调这件事情有特殊意义,给自己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联系整篇课文来理解,作者正是扣着“难忘”这条线索来写的。多年前蔡老师教学生背的诗句,即使是不太出名的他都能背下来。与其说诗句令人难忘,还不如说教书的蔡老师让人难忘。

分析重点语句就是训练深入理解、感悟评价的能力,需要用心揣摩、品味,反复研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含义深刻的语句就很多。在开始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时,作者写了这样的一段话: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不是不需要说,恰恰透过具体的景物点出百草园处处有乐趣。后面“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不必说”就和“单是”连接起来了。看起来没有情感色彩的词语,起到了推出重要内容的作用,词语的使用就有价值了。

“不必说”后面所描写的景物十分生动细致: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前面说的是植物,后面说的是可爱的动物,一静动,体现了作者在艺术安排上的匠心和功力。

这篇文章里还插进了长妈妈跟“我”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叙述完了之后作者写了这么一句: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一般就会觉得这里说的是孩子的心理活动。但是它有一定的暗示作用:这个故事是童年时代听到的,之所以至今不忘,除了点明童年乐趣之外,还是因为这是启迪做人之险:鲁迅生活在那个社会中,处处有险,所以鲁迅写这一句又和他成熟的思想境界联系在一块,这样的语句显然很有深意。

第一次阅读要得到这样的领悟可能比较难,好文章可能需要一辈子反复阅读,从中感悟。

揣摩必须用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想一想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原因以及意义,是否可以换成别的说法,是否可以反过来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到三味书屋时,也有耐人寻味的语句。作者描写老师读文章,寿镜吾先生是他的启蒙老师:但是鲁迅写自己的老师跟魏巍不一样,他塑造这个老师的形象主要是想展示当时知识分子的状态,他是这样描写老师读书时的情景: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老师为什么喜欢这些孩子们读不懂的文章,这也耐人寻味。此处描写极为传神,不光是“将头仰起、摇着”,而且“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作者的观察是很仔细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个奇特的老师形象到底有什么含义。鲁迅笔下所写的,是他最初所接受的教育。旧式教育只是让学生认字,诵读,背诵篇章,但是并不理会学生是否真正明白。鲁迅后来一心追求新学,东渡日本追求真理,因为他在幼年所接受的这些教育是陈旧的,但是这些陈旧的东西仍然使中国的旧知识分子那样陶醉。课文中这些语句的深意就在这里。

总体来说,这讲要强调的是把两个环节结合起来:是在初读的时候养成良好的整体感知习惯,二是抓住内容要点,在精读中深入理解课文。语文课的学习一定要由初读向精读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整体感知的习惯或许容易一点,基本读懂以后再精读。动笔概括之前,应弄清人物和事件背后隐藏的动机、目的、情感和态度,探讨写作手法的特色与效果;梳理文章的思路,分析重要语句或不太明白的词句,要提出问题,细心揣摩。这样就可以在阅读上取得越来越大的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