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买的的鲜人参:小农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3:07:06

小农经济

(1)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北宋前后城市功能的变化

北宋以前,市、坊分开,唐代长安城设东西二市,政府对市场交易区域和时间严格控制

北宋:①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②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市镇兴起,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重农抑商”

1、原因: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商农争劳力)

2、目的:维护封建国家政权(根本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维护基础,征收赋税)

3、演变: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措施:①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农本商末)

②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③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

(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

(3)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明清固守)

▲内容:①明太祖和雍正帝沿袭“重本轻末”治国理财思想;

②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常经营。

4、评价:

积极作用:对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到很大作用。

消极作用: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利于工商业发展;在封建社会晚期,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海禁”和“闭关锁国”:

1、明代的“海禁”:

(1)原因:倭患

2、清初厉行“海禁”: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②客观原因:抵制西方殖民者侵扰;

③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2)实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乾隆时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并设立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乾隆皇帝的话:“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可以看做是闭关锁国政策代表。

(3)评价

①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隔绝了中国与世界,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

 开辟新航路

一、新航路的开辟:

航海家

时间

支持的国家

开辟的航线

迪亚士

1487

葡萄牙

欧洲→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哥伦布

1492

西班牙

欧洲→美洲

达·伽马

1497

葡萄牙

欧洲→好望角→印度

麦哲伦

1519~1522

西班牙

环球航行

早期殖民扩张の影响:

①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②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③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中国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立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错误方针)

(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作出战略决策)

(4)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确定工作中心)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1)原则: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2)实行:1978年,开始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试点,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作用: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目的: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敌人

2、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评价: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重要因素,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工业全部国有化。

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3、作用及评价:

①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为苏俄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于国家暂无力经营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流通: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

4、作用:提高人民积极性,促进经济恢复,稳定政治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苏联的成立(1922年12月)、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和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③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成就:

(1)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2)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3)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5、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对农民的剥夺太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长期行政命令,不利于发挥地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4)二战后逐渐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一、赫鲁晓夫(1953~1964年执政)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表现:①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②粮食短缺;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内容:

(1)农业改革:(重点)

3、评价:

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没有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执政)改革:

1、内容:——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结果:(浓缩为:前期有成效,后期背负担)

①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②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后期经济陷于停滞。

 

 

三、戈尔巴乔夫(1985~1991年执政)改革:

1、内容:

(1)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①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经管代行管)

③改变单一公有制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

3、影响:

①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

②经济体制改革受挫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布雷顿森林会议:

1、背景:二战使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二战后期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成为重建战后世界的关键。美国意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2、召开:

时间:1944年7月,

地点: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

3、内容:《布雷顿森林协定》(一书、两附件)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2)主要任务:

①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

②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

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宗旨:

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

后来: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3、“双挂钩一固定”的世界货币制度:

《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为35美元兑换1 盎司黄金

4、影响:

①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苏联改革:

罗斯福新政(重点)

  一、实施“新政”:(内容)

 五个方面:

项   目

具 体 措 施

结果与影响

整顿财政金融

(突破口)

银行暂时停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等。

恢复了银行的信用,促进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复兴工业

(核心)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行业公平经营章程;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等。

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竞争。

调整农业政策

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农产品价格回升,农民收入增加

推行社会福利

加强救济工作和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

扩大就业机会,客观上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稳定了社会秩序。

强化社会立法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签署并通过“社会保险法”和“财产税法”。

使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保障工人基本权利,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

三、摆脱危机困境:(影响)                            

1、评价: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但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危机。

2、影响:

(1)经济: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

(2)政治: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3)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对以后资本主义发展影响深远,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3、特点、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