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腿怎么锻炼矫正:太极杂说 8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31:46
太极杂说89


太极网罗

前辈高人发人的时候,有时就像拍皮球一样,把人拍得跳上跳下的。这个我体验过,真的跟拍皮球似的,当然我是挨拍者,感觉上应该是老师的劲力打透到我的足跟,我本能的有抗力,他就顺势起;然后再落,再起,就成了拍皮球似的了。关键是老师的劲力始终控制我的足跟,而且沉劲得够分量。反正十分好玩有趣。


l         在太极拳的练习体系中,形体动作是下层,气劲是中层,神意是核心。


l         十年前我在南普陀寺后山阿兰若(弘一法师曾在此处闭过关)练拳时曾多次象你一样大笑过,晨四点左右,南普陀钟鼓齐鸣,余忽如梦惊醒,拳劲气道无不充沛,运功时:意动气行,行气摧形,所有动作都在意控的自动中完成,身心内外有种莫名的舒适。


l         从学理上讲,如果从大椎到夹脊梁能够松开。野马分鬃的动作会做得好些。这一段脊梁能松开,也是肩胸接对方双掌按的一个必要条件。


l         广义的“中轴线”处处都有,掰手腕时就会遇上保护臂节“中轴线”的问题;当然,如果你把全身的整劲都用上那就更好了……


l         第一,掰手腕时可以用腕、臂、背和腿的整力,胜过只用手劲的效率;第二,可以一边掰一边顺时针旋转,对方的手腕角度稍微被我旋转一点儿的话,就不太好用劲了,这是擒拿的技巧。如果端正坐好,腕只许向直线下压,我肯定死翘翘。


l         我的求拳之路可谓一步一个脚印,因此,每次舍弃旧的东西而奉承新的东西都是痛苦而谨慎的举动。开始练拳从中定松沉着手,意气核心点从脊背沉到丹田,再从丹田沉到胯间,再从胯间沉到两膝,最后有一阶段竟然落在两脚之间。这个过程虽然经典中没有记载,但我认为这反映了的拳艺的提高——我认为手法最易、身法次之、腿法步法最难,不动手和身,而用腿把各种劲别和引化体现出来是一种真功夫,因此在某一阶段必然会使意气核心沉到两脚之间。我的意气核心点虽然有变化,但一直都在身中垂直线上移动,现在我认为这个点应该在膝裆胯一段,但不是丹田。

我觉得意气核心点是个关键的问题,务用实证的态度谨慎探索。意气核心点不同,各人的拳术造诣及风格迥然不同,牵涉到很多重要的技术问题。杨式认为劲源在夹脊,意气在身中垂直线运动,上至颈间、下至两脚之间,和我练拳大体相全;陈式一般认为是在丹田部位;绝大多数太极拳家好象也认为在丹田。


l         孙禄堂先生50岁为何学太极这件事,在《拳意述真》陈微明序及《拳意述真》内容中皆有详细说明.此外,我在原《中华武术》副总编周荔裳处,曾见到李天骥先生谈孙氏太极拳创立一文,其中详细介绍了孙先生与郝维祯交流的始末.还有在今年《武林》第九期上,童旭东在《近代武术研究的焦点问题》一文中也对孙郝交流这件事做了论述.至于孙禄堂先生为何将所创之拳称之为太极拳,孙禄堂先生在其《太极拳学》一书中的"太极拳之名称"一章有深刻而精辟的阐述.

关于"孙禄堂先生武功独步当时,超越前代"的评价,并非是孙门后人的吹捧,而是对孙禄堂先生的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如时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姜容樵先生在其1933年出版的《当代武侠奇人传--近50年国术家掌故》一书中对孙禄堂先生有这样的评价:"孙禄堂的八卦掌不仅为同辈人所望尘莫及,就是形意拳也是极尽其妙.他的刀枪剑戟都比别人来得高妙,于是南北驰名,差不多压倒了那些老前辈,于是人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做"万能手",也真称得起是盖世英豪."要知道姜容樵是张兆东的弟子,当时很多老前辈和同道还都在世,有的甚至还与姜容樵在一起共事.姜容樵先生以其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身份是不能胡捧乱吹的.姜容樵也没有必要去吹捧孙禄堂先生.因此,姜容樵对孙禄堂先生的评价反映了孙禄堂先生在当时武林中的客观情况.那么,"盖世英豪"难道不时独步一人吗?!"压倒那些老前辈"难道不是超越前代吗?!故这并不是孙门后人在自吹.此外,1934年1月28日的《大公报》评价孙禄堂先生的武学造诣令"海内精技艺者皆望风倾倒."如果这不是事实,《大公报》又有什么必要去吹捧已经去世的孙先生呢?!


l         1、“野马分鬃”

    A、先从实战角度谈“野马分鬃”式的劲,其核心就是一个卷放劲。劲由脊蓄放开来,在肩为靠、在肘为肘、在腕为扌朋,出了圆圈后则为扌列,总之是要像鞭子一样抽打出去。B、在陈式太极拳中,其进脚有三种作用:一是踹对方小脚迎门骨,二是插裆发肘靠劲,三是套住对方外侧脚施摔法。C、此招用法举例如下。(1)对方右拳从我左侧击来,我右手轻握他右腕向下采按,进左腿插裆,左侧进身施肘靠劲攻他胸腹;或进左腿套他右脚,左膝向内扣抖,左侧肩靠肘击和扌朋扌列,打他个后翻。(2)对方左拳击来,我右手轻握他左腕向下采按,左手从他左臂外侧上扌朋其肘,为断肘的阴狠之法。D、此招的陈式练法为小腿贴地的大铺身法,手也往往出圈成扌列,杨式则不出圈为扌朋,总之都要保持中正,并求脊椎两侧肩背开展。

    2、“倒撵猴”

A、此式在陈式为“倒卷肱”,开展更大。其劲法为后退中边引化边采扌列,其练法要在左右手脚路线划横“8”字型如蝴蝶翅状中左右逢源保持中定,其步法要求轻灵而不失稳健如水上滑,其腿法中也暗含摔法。B、此招用法举例。对方右拳向我猛冲,我左手轻粘握他右腕,退左步向左后引化,右手从他右臂外侧以肘、扌列劲断他右肘。如他左拳来击,我左手轻粘握他左腕引化,右肩肘击他左肋下。C、此招对身、步、眼及卷放劲要求很高,当勤练。杨式练法和陈式不同。


l         “野马分鬃”用于实战时近距离好用,距离远了点就有些束手束脚;问题在于整劲的蓄发难以施展得流畅!此式有点类似二路的“风扫梅花”吧?我觉得把“野马分鬃”用于实战时既可施捋法,也可施靠法,还可施肘法;还可以回臂折叠出几个劲来;另外腿上也可以来点东西!


l         陈式太极擒拿多、肘膝劲多,技击性极强。


l         对于站立很近或对方手长劲足的情况,可能必须借助步法的移动,所谓定发不如活发。


实战中,我觉得双按不如单按好,单按活、双按死,例如在巷斗中单手扶住对方肩膀就能制住对方的中心线,双手摸按对方肩膀是找死。


l         第一,摸和听对方的垂直中心线,在推手中是要通过对方接触我的点,一般是手臂。触摸杨式虚无绵软之手臂,自然无法听到对方的实点,发劲无从下手,是一种庞然博大的境界;而陈式双臂则边吸边旋,将对方劲引入乱环,是一种纵横捭阖、万物随我旋转的境界,二者都以藏自己中心线、听对方中心线为要点。汪永泉《杨式述真》中说到三种人不打:(1)点问后听不出对方中心线的;(2)对方中心线上下提升且旋转不停的;(3)对方中心线膨大坚挺,点问后不能触动的。我觉得杨式意气用法为第(1)种,陈式[练八卦的可能也是这种]为第(2)种,第三种的人恐怕是练什么金钟罩铁布衫的,分清这三种情况,利于区别对待、提高拳艺。

第二,杨式太极的发力点和咏春拳的发力点在同一个源点。咏春拳的直拳是从自己的中心线直冲对手的中心线,背部发力,短、快、狠、弹抖;形体特征是胸肌弱小面背肌极其发达,像发怒时的眼镜王蛇的颈子一样。由此可以想见古典杨式拳手出手时可能不是慢吞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