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手工图片:推荐:《揭秘美国最好的中学》:精英王国背后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4 07:55:24

《揭秘美国最好的中学》:

                             精英王国背后的故事     
 
  编者按:不少人认为美国的高中生很幸福,轻轻松松就能考上好大学。事实果真如此吗?当我们把视野触及美国最好的中学时,才发现这些学生充满激情与泪水、坚定与迷茫、自由与束缚的青春画卷之上,同样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和残酷的竞争。
  当我们惊叹于这所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所取得的令人羡慕的成就时,我们又从中得到了什么?对于这片探索之地,那些无形的教育秘密至少可以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拓宽视野,提供一个思路。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借我们看到的自省吾身,深入思考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

 
    斯蒂文森高中是美国顶尖的公立高中之一,每年大概有26000名学生报名参加该校的招生考试,其中只有大约800名学生被录取,录取率仅有3%。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如何应对巨大的学业压力、实现他们的梦想、成就他们的辉煌?在惊叹之余,中国教师、家长和学生能从中得到什么?
  在中国,是否真要按某些“专家”的说法,以教育公平之名进行削峰填谷,将那些面向所有阶层、造就社会精英的公办优质中学统统取消,把所有公立学校都办成麦当劳式的低水平标准化学校,从而将培育精英的阵地拱手交给那些收费高昂的私立学校和社会辅导机构呢? 
 
 [美]亚历克•克莱因著 马蕾 李旭晴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精彩书摘] 
  究竟是精英学校成就了学生的辉煌,还是天才学生成就了学校的伟大?《揭秘美国最好的中学》是关于纽约一所高中的报道,这所位于曼哈顿的斯蒂文森高中,是美国顶尖的公立高中。这样的学校里,学生如何应对巨大的学业压力、实现他们的梦想、成就他们的辉煌?2006年春,该校的毕业生克莱因先生暂别《华盛顿邮报》特约撰稿人的工作,回到他的母校,利用一年的时间对那里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深度的观察和调研,相信这种真实的深度报道对您会有一定的启发。
 
  “我想拯救世界”
 
  多少个夜晚,罗密欧躲在他的房间里躬身伏案,学习到凌晨两三点钟。他的母亲也睡不好,知道儿子在熬夜学习,她唯一能看到的就是儿子紧闭的房门下面透出的一缕灯光。
 
  不努力就不是罗密欧了。最近,他用电脑打印了几张20厘米宽、28厘米长的纸条,贴在他的房间里,用来鞭策自己奋进。桌子上贴的是“自律”,床头贴的是“学习乐趣无穷”,门上贴的是“世界是你的”。
 
  母亲告诉罗密欧:我只想让你快乐。而罗密欧想要什么呢?“我想拯救世界!”罗密欧发表了这样的行动宣言,那神情平静得宛若一个小男孩说他要去上学一样。
 
  暑假里,罗密欧迷上了微积分。“当我遇上数学和逻辑时,那种感觉就像‘哇!这就是我将要用于了解世界的方式’。”他说,“也许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数学的原因,因为我一直在探索。”“我和同学们有时会谈及世界统治和权力问题,也会谈到红颜祸水,都是些年轻人的想法。”罗密欧说他十分清楚自己还比较幼稚。在他看来,女生会使他分心,让他无心学习。在胜利、成功和理想的感召下,罗密欧已经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感情,变得坚定而勇敢。
 
  “没有我们做不到的”
 
  作为副校长兼久负盛名的数学系的系主任,杰伊是一个有影响力、受人尊敬的人,他会违反规定,甚至创造新规定。他做的事是其他管理者不敢做、老师们百思不得其解、但受到学生称赞的。他谨慎地解释说:“当你帮助孩子们时,你得用他们赞同的方式向他们解释规定。”
 
  杰伊在管理上几乎没有遇到过跨不过的坎儿,这绝对算是一种技艺。如果一个学生睡过了头没能按时参加数学期末考试,他会安排一次补考。他会为学生免去繁文缛节,跳过一门数学课,直接学高年级的课程。当一个学生通过了高中所有考试,杰伊会找到学生所需要的课程,甚至是纽约大学的一门博士课程。他会给那个上大学课程的学生高中的学分,全然不顾高中指导顾问怎么反对,怎么大声冲他咆哮,他得意地说:“在这里,没有我们做不到的。”
 
  西瓦诺维茨先生还不是一个老师,他是学校的一个助理,比监护人员的地位高不到哪儿去。这种标签没有阻拦住杰伊派这个学校助理教高一和高二年级的数学研究课。他看重了这个助理的数学天赋而雇用他,尽管西瓦诺维茨有一门考试没通过而没有大学毕业证书,也没有教师资格证书。
 
  疯狂的“歌唱”
 
  学生们放学后正在紧张地为学校的文艺汇演而排练,斯蒂文森的这场演出赌注很高,是一年当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参加这场激烈角逐的有高一到高四各个年级,他们争相上演最动听的音乐剧。每个年级要动员几百名学生组成出类拔萃的表演团队,他们要自己设计音乐剧的几乎所有环节:从复杂的服饰到华丽的舞台布景,从原创的剧本到令人眼花缭乱的舞蹈演员团队,从他们跳的街舞到爱尔兰快步舞。文艺汇演每晚要演3场,重复演3天。这场比赛最让人惊叹的要数其永恒的名字:“歌唱!”每场演出的票都已售空,每晚有800多人观看,整个演出能使学校获得3万美元的巨额收入。但是对学生而言,弥足珍贵的奖赏就是:班级自夸的权利。“准备,从最上面开始!”一个严厉的舞蹈设计者一边喊,一边带领一群穿紧身弹力裤的女生专心致志地练习迈克尔•杰克逊的《犯罪高手》中说唱节奏的舞步。
 
  “我想看到活力,我想看到好的结果!”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四学生气急败坏地说。她正领着旁边一群勇敢的女生和着错综复杂的印度舞步,挥舞着彩色的丝巾。在一旁观看的灯光师利兹•利文斯通,想到离演出越来越近,开始惴惴不安起来,她面露一丝惊讶,说道:“离文艺汇演还有两周时间,太疯狂了。”
 
  (摘自《揭秘美国最好的中学》)
 
[译者的话]
  斯蒂文森高中是美国顶尖的公立高中之一,每年大概有26000名学生报名参加该校的招生考试,其中只有大约800名学生被录取,录取率仅有3%。
 
                                   当下的利益还是永恒的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 马蕾
 
  斯蒂文森高中在校生每年产生的国家荣誉学者的人数在全国名列前茅,该校校友中除4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外,还有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艺术名家、政治精英、成功企业家、杰出作家以及体育明星等。虽然不能说他们的成功完全是由斯蒂文森造就的,但他们在斯蒂文森度过的岁月,无疑为他们以后的阳光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原因成就了这些聪颖的学生?这样一所学校究竟有什么奥秘?我对这本书的翻译正是从这种好奇和追问开始的。
 
  何谓精英教育
 
  精英的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所具有的含义不尽相同,就斯蒂文森高中所秉承的精英观来看,精英是那些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引领社会发展潮流的人。精英除具有优异的才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具有责任感、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和民主意识等。这一精英教育的理念体现在斯蒂文森高中多方参与的学校管理方式、丰富的课程设置以及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课堂教学等过程中。优秀,已经成为这所学校的一种习惯。在这里,一名普通学生的理想也会是“我想拯救世界”。
 
  社会责任感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社会这座大厦的基石。教师所担负的这种责任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动,这里有对17岁吸毒女生不离不弃的英语教师,有为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勇于打破常规的副校长,有在地铁里还不忘跟学生交流人生意义的实习教师。这些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学生的信号是:你们是国家的主人,你们是这所学校的主人,你们是自己的主人!做一个勇于担当的人,是你们一生应该追求的目标。
 
  独立精神意味着勇于承担选择,选择、独立与责任连在一起。当一个人有自主权时,才会全力以赴地选择并规划人生。以斯蒂文森高中的一名普通学生凯蒂为例,她当初在父亲的强烈反对下选择了斯蒂文森,4年的高中生活进一步历练了她的果敢和对未来的规划能力。毕业时,当同学们都锁定常春藤盟校时,她却坚定地选择了自己心仪的哈弗福德学院(Haverford College),并赢得了父亲的支持与肯定。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必须经过选择才能找到通向未来的道路,然而我们的教育是否为孩子提供了这样的历练机会呢?
 
  自由思想是以独立精神为基础的,这种自由决不允许隐藏在权力的监控或监督之下,而是来源于人性自身的愿望。因此,我们才能够读到一个与毒瘾抗争的17岁才女信手写出的优美诗篇,尽管它们充斥着自虐、颓废和厌世,但她的名著赏析课老师却为她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所折服,因为他深信:如果一个人缺乏创造性,成功之门永远不会向他打开。
 
  传承民主意识也是斯蒂文森高中所承载的一种文化责任。在斯蒂文森,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领导都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平等参与者,大家通过校务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学校事务,选举活动的场面堪称国家民主选举的缩影,围绕学校事务展开的多方讨论不亚于辩论赛场的激烈程度。
 
  谁来培养精英
 
  精英教育的成功实施得益于学校、社区、教师、家长、学生团体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若没有学校给予学生优越的物质条件、充分的自由以及对学生享有这份自由的鼓励,恐怕这里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城堡”、探索之地和“避难所”,学生也不会把自己当成这里的主人。若没有社区的配合和支持,恐怕学生不会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从附近大学中选修到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大学课程,像罗密欧这样的学生也不会与纽约大学的那位老教授共同揭开核聚变的奥秘,学生们在毕业典礼现场也不会聆听到著名的电视喜剧演员科南•奥布莱恩的精彩致词。若没有那些敬业且乐业的学校管理者和特立独行的教师,恐怕这里也不会成为10岁的天才学生米洛的容身之地,更不会有学生如此渴望知识、追求自由、不畏权威的精神气质。若没有那些渴望子女成龙成凤、笃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的家长一直以来的热情参与,恐怕学生们也不会有如此大的驱动力,家校合作的开展也不会如此顺利。当然,精英的养成同样离不开个人的艰苦努力以及与同伴的合作。
 
  精英教育指向何方
 
  精英教育究竟指向何方?借用该书结尾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胸怀未来。的确,教育不应该让人失去希望和梦想,精英教育一定是关涉未来的。然而,这里的未来究竟是多远的未来?是当下的利益,还是永恒的价值?教育者也好,准精英也罢,还有那些怀着精英情怀的家长,是否能从整体意义上真正理解精英教育的内涵与指向?要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生命如此伟大而神秘,如果我们活着仅仅是为了一份工作,而没有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我们离精英教育真正要达到的塑造灵魂、追求恒久性与终极性价值的目标将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管目标不能决定一切,但是它就像一艘航船中的罗盘一样,如果一艘航行中的船没有罗盘,它就不知道朝什么方向航行,更不知道什么时候到达。当我们看到船上的罗盘,无论路有多远,我们的心都在不断地向往和期待,总有一天我们会抵达。
 
 [亲身经历]
  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使学生享受学习、爱上学习
 
                                美国学生的忙碌让我惊叹
                                    北京八中  慕悦
 
  我初中就读于北京八中,初三毕业时,我有幸得到一年赴美学习交流的机会,切身体会到了中美高中教育的巨大差异。
 
  首先,美国的高中教育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极其重视参与交流和实际应用。我参加过一次名叫“总统课堂”的活动,几百名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各异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在一周的时间里,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探讨许多世界重大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这对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是很好的锻炼。在美国,这样的机会还有很多,而中国这样的由高中生参与的活动非常少,即便是有,也很难形成规模,因为放弃一周的学校功课,对很多中国高中生来说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不得不在教室里循规蹈矩地听老师讲课。
 
  其次,美国的高中教育极具选择性和自主性,丰富的供给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美国的高中生都很忙,只是他们努力的方向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我认识一名高中生,她所参与的活动之多、任务之重,连我都感到惊讶。她选了6门文化课程,始终保持着全A的好成绩,她还担任学校秋季话剧的主演,参加了学校的网球队,学习过钢琴、击剑、足球、水彩画,另外参加了一个叫YLI的培养学生领导力的活动项目。这些无一例外地都是她自己提出要做的,因为她觉得有用。相比美国高中生,中国高中生忙碌的重点则是紧紧围绕着学校里的功课,我们可以自主安排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极其有限,因为面前不断晃动着“高考指挥棒”。美国高中生的忙是自己选择的,做的都是自己认为对成长有帮助并且又愿意去做的事,虽然忙碌,但乐在其中,自己觉得是一种享受。中国学生的忙,经常是外在强加的、自己感到无可奈何,忙得不情愿,是一种痛苦。
 
  再其次,美国的高中教育注重发掘潜能、培养特质、张扬个性。我刚到美国不久,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homecoming week(与橄榄球有关的一个传统活动)。根据惯例,一周里每天都会有一个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这个主题在穿着打扮上自由发挥,越独特越好。学生们会将最不和谐、最疯狂的衣服穿到学校来。在中国,高中生大都穿着统一定做的校服,连男女生之间都没有区别。
 
  我希望我们的教育也能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使学生享受学习、爱上学习,发扬个性,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让忙碌变得更有意义。 
 
                             我体会到的自由与实用
                             美国根斯维尔高中  万珺
 
  我现在就读于美国中南部密苏里州的一个叫根斯维尔的学校,这里总共不到600人。我们教室里有削铅笔刀、饮水机、纸巾和各种学习用品,上课的时候可以随时站起来使用。喝水、吃东西,嚼口香糖都是允许的,只要不发出太大的声响就行。遇上同学过生日,如果老师同意的话,大家会带上各种食物在那堂课上开派对。
 
  根斯维尔的课程安排和中国学校完全不一样。每天的课程都是一样的,以1/4学期为一个周期,要是不喜欢某些课程可以向老师申请换课。每天7节,要求理科一节,文科一节,剩下的课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时候修,主课只要在毕业前全都通过就可以。这样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学习,让每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有创业课、市场课、个人经济课、家庭课等,教的都是很实用的东西。我在上课的时候,学会了怎样最快地打字,怎样写论文,怎样用商用计算机,还学会了怎么制作陶器,学到了一些不可能在国内学校接触到的知识。
 
  我们每周都有考试,考试前老师会给学生一个学习指导,只要按照老师的指导看,考试是非常简单的。要是你没准备好或是考得太差,可以向老师提出申请,他会让你再考一次。美国老师不像中国的老师喜欢出难题,老师以鼓励为主,如果学生的成绩不好,说明老师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平时认真记笔记并且仔细听讲的同学来说,考试是非常简单的事,要想得100分是很容易的。
 
  我的学校虽然很小,但有很多俱乐部,这些俱乐部每周都会组织活动。我在一个与未来的美国商业领导有关的俱乐部,每周都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卖东西来增加学校经费等,就算我们不卖东西,也会分组作活动计划。我们每年都会有一次大的比赛,我在今年的计划中负责世界商业,在地区性校际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 
 
[教师观点]  
  现行教育体制内缺失的正是最贴近教育本质的“人”的教育,我们对于中国式精英教育的讨论是个必须延后的命题
 
                                   再沉重的翅膀也要学会飞翔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一中 张颖立
 
  “我就是要把你们培养成做题机器!”一位中学化学老师神情激昂地说。
 
  “你们就是要做题、学语法,至于口语、会话能力等先放到一边去!”一位中学英语老师在课堂上抛出这样掷地有声的一句。
 
  当我在学生随笔中看到这样的话语时,不禁怀疑:这些话确实是来自一所开始实施新课改的示范性高中吗?这种指导思想下培养出来的“做题机器”可以称之为精英吗?
 
  新课改实施已有多年,虽然新课改提倡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但高考这把宝剑始终高悬,教育资源与教育水平的不均衡短时期内仍难改变,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也难以改变,人们所谓的精英,往往还是指学习阶段的“应试机器”和择业时期的“就业机器”。
 
  不是吗?就像我们惯于把跨入高等学府看作学生“成人”的标志一样,许多人眼中的精英,往往指穿越重重题海、考入重点大学的人——如果他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那他就是精英,就是天之骄子!谁会介意他进入名校后发展如何,会不会成为“啃老族”,会不会沦为“就业机器”?我们再看看美国的斯蒂文森等学校,它们并不以考入更高一级的学校为最终评定标准,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的专长,以一系列较为人性化的措施鼓励学生沿着自己选定的人生方向努力前行。虽然斯蒂文森的学生也在巨大的压力与竞争中痛苦不已,虽然他们高中4年苦学的近期目标也是踏入优秀高校的大门,但他们更多的是在这样的奋斗过程中,对自己的梦想、兴趣和特长有所体认,可以尽可能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得到来自学校的尊重与支持,更不必说他们的校内音乐剧演出、名目众多的社团活动了。他们也是苦读而有所成的学子,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沦为机器。正因如此,他们才可以被叫做精英。
 
  今年“两会”期间,又有许多关于教育公平的议案和言论出现:取消重点小学,取消高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关于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争论依旧喧嚣。这些问题并非不重要,但几乎所有这种争论总难免再次展开对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等层面的猛烈批判。可是,当这一轮批判的硝烟散尽之后,留下的会是平地而起的高楼吗?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现行教育体制内缺失的正是最贴近教育本质的“人”的教育,所以,我们对于中国式精英教育的讨论是个必须延后的命题。
 
  必须承认,新课改的宗旨是要努力塑造“全人”,它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而是包含并突出品德修养层面的。最能让教师与学生感受到它的魅力的,在于它的新评价体系,它注重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这些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接轨的内容如果能够顺利实施,学生将真正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充分感知学习的乐趣,明确自己的定位。但是,只要高考犹在,新课标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依然是包在应试教育下的怪胎,所谓新的评价体系依然是看上去很美的一纸空文,学生依然是“做题机器”,老师依然是“教书机器”。最令人为难的是:因为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难以均衡的教育资源分布,高考在现阶段还不能取消。所以,本文开头的两句话听起来很刺耳,与新课程标准很不和谐,但“越改越‘应试’”确实是实施新课改之后我们必须面对的尴尬局面。如此局面,教师应当如何面对?
 
  身为普通的一线语文教师,我了解现行教育体制下存在的诸多弊病,也发出过愤怒的声音,面对新课程理念与现实的距离,我更愿意用美国演讲家雷斯•伯朗的名言来平息心中不时涌起的疑惑与不平:“向月亮射击,即使不能瞄到月亮,也会射到某一颗星星。”
 
  我决不相信我们的教育制度就是为了折腾、戕害幼小的生命,更不认为学生、教师、家长把责任往教育制度上一推就可以解决问题。我内心一直把新课程理念的目标当成雷斯•伯朗口中的月亮,不管它有多遥远,只要向着它努力的脚步不停止,就有可能踏上梦想的另一高处。事实上,现阶段我们最起码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让教育多一些人性,把教学双方都看成人,在这个层面上谈论中学的精英教育好像才可以顺理成章。以我的亲身实践来说,我一周的课时数比新课改规定的多几节,我就在教授学生必修内容之余添加适当的欣赏和拓展内容,尽可能带这些普遍重理轻文的学生亲近母语、亲近文学。我贯彻这样一种观念:最能实施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的随笔绝对要重视起来,让学生在用文字交流与表达的过程中体会到文字的奇妙。另外,语文课外活动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无论是诗歌朗诵,还是话剧表演,学生都能从中得到文学和自信的双重收获。就像我的学生在随笔中写的那样:“突然觉得,平常我并不喜欢的诗歌在轻轻流淌的音乐声中从同学口中吟出之后,变得很美很美,我甚至能够听到每一个字背后作者的心跳声:怦怦,怦怦……”
 
  在我心中,说下面这段话的人或许算得上是精英:“我将以沉静的心努力做到文理兼修。我曾经听语文老师读过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写的诗,看过著名画家吴冠中表现现代物理学概念的抽象画,令我惊讶的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以这样的方式完美地交会!我希望可以尝试用我的笔、我的二胡来表现这种交会的美。在我向往的本、硕、博学业的计划中,还包括对文理兼修的向往,我希望这种尝试会让我的大学生活,除了有年轻人的热血与活力,更多一些属于自己的荡气回肠,希望我的二胡,会像爱因斯坦的小提琴一样,奏出自己人生乃至科学史上的动人乐章!”这段话出自我的一位学生去年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个人陈述,3年的师生缘让我知道这些话出自内心而非矫饰。后来他如愿考入北大,与我告别时,我的叮嘱只有8个字:“麦克斯韦、文理兼修。”他懂得,并且我知道他会这样去努力,而这也正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最希望从学生身上看到的。我希望看到他们沿着自己的喜好,真正在人生这个舞台上奏出属于自己的完美乐章,无论这些乐章的音符是否与精英有关。

                               2009年03月26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