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移动套餐介绍:高平陵之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5:06:43

  高平陵之变,亦称正始之变,发生在三国时期的魏国,是魏国建立以后的一次重大政变。事件源自曹魏宗室曹爽和司马懿之间的权力斗争,最后以司马懿罢免并杀害曹爽以及夺取大权而结束。
  魏明帝曹叡于景初三年(239年)逝世,遗诏由年仅八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并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曹爽重用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人,排斥司马懿,晋升司马懿为太傅而夺去了他的实权。之后又任命弟弟曹羲和曹训为中领军及武卫将军,完全掌握宫中禁军。从此,曹爽和何晏等心腹控制了朝廷的运作,权倾朝野,而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则被架空。

  起因:司马懿无法参与政令决策,为了等待时机,凝聚反击力量,于正始八年(247年)借故生病辞职以避锋芒。次年,李胜到荆州上任刺史,行前向司马懿辞行,实则为刺探“病情”。司马懿更在其面前装出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的样子[1],令曹爽等人对他更为松懈。与此同时,司马懿却与儿子司马师(当时为中护军)、司马昭以及太尉蒋济等人暗中准备,伺机发动政变。

  经过:正始十年正月(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司马懿乘机发动兵变,藉皇太后命令关闭洛阳所有城门,占据洛水浮桥。接着任命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接管曹爽的军队;王观行中领军事,接管曹羲的军队。然后上奏曹芳,宣称持皇太后命令罢免曹爽兄弟。奏疏先传至曹爽手中,曹爽惶然不知如何是好,也不敢送给曹芳。大司农桓范在政变发生后出城力劝曹爽前往许昌,以皇帝为号召起兵平息政变。司马懿软硬兼施,接连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等人劝说曹爽投降,并允诺其只要罢兵息甲,交出兵权,仍可保留爵位。曹爽昏庸寡断,犹豫了一夜,最后认为投降虽然会失去权力,但以侯爵的身份应仍能享受荣华富贵;于是放弃抵抗,而请皇帝罢免自己,并向司马懿认罪。曹爽兄弟罢官后随即回到府第。
  不久,与曹爽往来甚密的朝中侍从张当在严刑拷问之下供称曹爽和何晏计划在三月造反,曹爽与其同伙随即被捕,而桓范亦因诬告司马懿谋反[2]而下狱。最终,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桓范、张当共十人,一同被处死,并且诛灭三族。

  影响:通过高平陵政变,司马懿铲除了由曹爽领导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得以完全掌握了权力,控制了曹魏朝政。随着曹氏宗室力量日渐薄弱,司马氏向篡夺曹魏政权的目标稳步推进,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了根基。
    但拥曹势力并未就此偃旗息鼓,相反曹马之争由幕后走向前台,“淮南三变”发生。
    一是公元251年,三朝老臣,年近八十,长期驻守淮南重镇寿春(今安徽寿县)的王凌和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立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为帝,换掉被司马氏操控的傀儡皇帝曹芳。事不凑巧,令狐愚突然病死,继任者黄华告发谋变之事。司马懿亲领大军讨伐王凌,且故伎重演,好言安抚,让王凌放弃抵抗。王凌重蹈超爽覆辙,面见司马懿,在押解回京途中,于项县(今河南沈丘)饮鸠而死!参与谋反的人全部处死,并夷三族。同年八月,73岁的司马懿余悸难消,灵魂出窍,暴死家中;
    二是公元255年正月,也在淮南,也是王凌当年的根据地,又发生一次兵变,为首的是镇东大将军毌(guàn)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6万讨伐司马氏。司马师亲自出征,很快平息叛乱。毌丘俭被杀,文钦败走吴国。家属中除在吴国作人质的外,其余皆被斩草除根。叛乱虽被镇压,也有一大收获,那就是司马师暴亡。史书上说,司马师出征前眼睛上就长了一个瘤子,刚做完切除手术,伤口溃烂,红肿流脓。战争中,文钦的儿子,年仅18的文鸯率部偷袭,冲进司马师军营,如入无人之境,司马师惊吓过度,一着急,眼珠子竟然迸出眼眶。平叛结束班师回朝途中,痛死在许昌,时年48岁;
    三是公元257年5月,还是在淮南,又发生了一次兵变,领头的正是镇压毌丘俭、文钦叛乱中立功的诸葛诞。诸葛诞据城造反,并孤注一掷,把儿子送到吴国作人质,请求军事援助。吴国遂派遣文钦带兵三万前去支援。司马昭把皇帝曹髦和皇太后带往前线,御驾亲征。双方相持数月,叛军发生内讧,诸葛诞杀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投降司马昭,叛军实力大大受损。公元258年二月朝廷军队破城诛杀诸葛诞,夷灭三族。
    这三次军事叛乱,前后相继,而且都发生在淮南,史称“淮南三变”,是曹马之争进入白热化的标志,也是曹魏天下风雨飘摇、走向衰亡的标志。

  注释:[1]《三国志》注引《魏末传》:“宣王令两婢侍边,持衣,衣落;复上指口,言渴求饮,婢进粥,宣王持杯饮粥,粥皆流出沾胸。”又多次将荆州说成并州,似乎已经病重得思绪混乱。
    [2]《三国志》注引《魏略》:桓范出城后与门候司蕃说:“太傅图逆,卿从我去!”事后司蕃向司马懿自首,司马懿于是控告桓范诬人谋反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