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年少的电影:易中天品人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16:25

易中天品人录: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作者: 受访:易中天 采访:南方周末记者 赵蕾 朱又可 2011-09-01 15:17:49 来源:南方周末

诸子百家

孔子:性情中人

孔子其实是个性情中人,他不大能掩饰对某个人的喜爱和厌恶,比如他喜欢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喜爱之心溢于言表。他讨厌一个人,这个人来找他,他不想见,就跟门房说告诉他我病了。等门房回去告诉那个人孔子病了的时候,孔子把瑟取出来大声唱歌,告诉你我没病就是不想见你。

墨子:公共知识分子

墨子是热血青年、革命小将。先秦诸子最热的是墨子和孟子,最冷的是老子和韩非。墨子救宋大家都知道,楚国打宋国关他什么事。他穿双草鞋,背个包袱,带点干粮千里迢迢跑到郢都去见楚王,用各种方法劝楚王不打宋国。墨子是公共知识分子,不是打酱油的。

墨子我学不来,杨朱是一毛不拔,墨子是一毛不留,墨子所有的学生小腿肚子上是没有毛的,毛到哪去了?干活时磨掉了,这个全国人民估计也学不来。

老子:冷峻

我们现在搞不清楚《老子》的作者是谁。我推测可能是老聃留下只言片语,到战国初年一些人把它发展、集成了《老子》借壳上市。《老子》第三十八章就是批儒的总纲领,批判者总是晚于被批判者,因此这本书的成书年代不可能早于孔子,所以作者不详。

《老子》这本书没有涉及到任何一个当代人,是一种纯哲学的思辨。哲学家总是要冷静地思考,《老子》的作者是一个冷峻的人,朱熹说老子的心毒、阴,含着权术和权谋,有人说《老子》是兵书,毛泽东就有这个观点,也有人说是帝王南面之术。陈鼓应先生说《老子》像一口井,只要你放下水桶总能打一桶上来,而且水是打不完的。

后来老学有两个继承学派,一个以庄子为代表的狭义的道家,继承了老子无为的思想,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继承了老子的帝王之术。庄子讲绝对的个人的自由,韩非讲绝对的统治的集权。

庄子:自由

庄子追求真实而自由的生活,他不把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放在眼里,认为那是名缰利锁。他说太庙里面有一头小牛,身上披着绸缎,旁边有很多人伺候它,好像生活得很好,但是一旦牵上祭坛再想做一只孤独的牛犊还可能吗?

韩非子:可敬

很多人不喜欢法家,不喜欢韩非子,尤其是儒家,认为中国的事情就是被法家搞坏了。韩非子甚至告诉帝王如何使用阴谋诡计。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阴谋学家,但不是阴谋家,他知道怎么耍阴谋,但他自己不耍,他被同学李斯耍阴谋给干掉了,李斯是阴谋家——这个事情告诉我们同学也未必靠得住。

韩非以极其冷峻的眼光,把社会现实的黑暗面完全看透。他认为人性本恶,当利益的诱惑和危害的威胁足够大的时候,人性中一丁点儿善都没有了。当时最大的利益是王位。最大的威胁是失去王位。很可能你因为喜欢小老婆,传位给小儿子,这时候大儿子和你的大老婆把你干掉。

在韩非看来人与人之间就是赤裸裸血淋淋的利害关系和相互利用关系。韩非讲君臣关系是买卖关系。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如果臣的功劳大到赏无可赏事情就麻烦了。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成了公开的执政党,法家成了暗中的执政党,道家成了参政议政的在野党,墨家变成地下党,只在丐帮、江湖、某些宗教团体里悄悄地实行,不造反、不起义,不是反对党,就是地下党。

荀子:理性

荀子是诸子中最有科学精神的人,理科生。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是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自然界不会因为人事的变化而随之发生变化,那是科学的态度。自然界的规律是什么呢?自为。自然界按照自己规律在运行的,由此得出结论人应该自强。易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认为这个思想就是荀子的思想。

杨朱:发出中国第一份人权宣言

杨朱是被妖魔化的一个人。一提起他,大家都想起:一毛不拔,因为他有一句话: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在腿上拔一根毛,有利于全世界我都不干。人们觉得这太自私了。其实这是被妖魔化了,因为他还有一句,悉天下奉一身而不取,不能够让全天下的人都去为一个人服务。

当时统治的阶级正是打着大公无私旗号,要求大家无私奉献,奉献给谁?“文革”中红卫兵收来很多字画,交哪去了?康生。康生还不满足,从故宫博物院借阅历代名家字画,他这个人艺术鉴赏能力很高,收藏家有一个习惯,加盖自己的印,藏字藏画的印,康生家的印文就叫:大公无私。杨朱的一毛不拔就是针对这种人的。你要以大公无私的名义来剥夺我们的个人财产和权利吗?对不起,我一毛不拔。所以我说杨朱的一毛不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人权宣言。

孟子:最喜欢的人

孟子是当时在政改路上走得最远的一个,或者说是儒家学派中在政改问题上走得最远的一个。唯独孟子谈到了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权为民所授”,虽然他跟传统观念做了妥协,来了一个双重授权,天授之民授之,但是天又听民的,最后实际上还是民授,这是很了不起的一面;

第二,孟子认为一个君主不合格,人民可以革命。学生问他说桀纣是君,周武王是臣,武王伐纣这是谋反、篡位,孟子说这叫独夫民贼,人人得而诛之。而且孟子不反对君主制,不可能要求实现民主制和搞什么议会、选举,但是有一条,君主必须合格,君主不合格就可以推翻,就可以换人。

孟子代表一种士的精神,用孟子的话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的精神。正是这个精神鼓舞着后代的读书人,形成了士或者士大夫的风格,以天下为己任。孟子的精神被日本人抽象继承,落到日本文化的土壤里长出来的是武士道。

现代知识分子

陈寅恪:我要读可以,要我读不可以

我推测,陈寅恪先生身上,可能有古代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有西方学术的影响,最后汇集起来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他为王国维写的墓志铭里面提出来的。这种观念,他很坚持。1953年,中央要调他去北京当研究所的所长,他给毛周写信谈条件,说我去可以,但本所不学政治,不宗奉马列。他其实不是反马克思主义。他的史学研究方法跟马克思至少有暗合之处。他也未必不读马恩的书。但在他看来,我自愿读是一回事,你强迫我读是另一回事。不是这个书好不好,不是“马恩”对不对,而是“我要读”还是“要我读”。我要读可以,要我读不可以,再好的我也不读!你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风骨。

顾准:反思者

顾准先生是我的精神导师。我对他的崇敬是双重的:既崇敬他的人格,更崇敬他的思想。我对他的喜爱也是双重的:既喜爱他的才华,更喜爱他的傲骨。他是一个有傲骨无傲气,反倒充满爱心的人。这很像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和顾准,是上个世纪中国两位非常伟大的民间思想家。他们都提了同样的问题,娜拉走了以后怎么办?但鲁迅是“预知”,顾准是“反思”。鲁迅以自己对历史和人性的洞察,料定革命以后“不会那样”。顾准则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痛苦地思考革命以后“咋会这样”。毕竟,顾准既是思想者,又是革命者。因此他的思考,也许对我们能更有启迪。

张思之:拿底线做前线

一个拿底线作前线的人。他一直都在守护法治的底线,可惜它们又常常被无端地突破。这让他忧从中来。作为大律师,张思之虽然从未赢过一场诉讼,请他出庭的人却络绎不绝。因为只要张先生愿意代理,哪怕输了官司,也一定赢得正义。

吴敬琏:纯粹的人

吴老让我相信,世界上真有“纯粹的人”。他愿意以最纯粹的为人和学术,来面对这个并不纯粹的世界。对“娜拉走后怎么办”这个问题,作为顾准先生的学生,吴敬琏可能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法治市场经济”。

江平:中国法治的象征

由于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江平先生被压断了一条腿。从此,这条腿成了中国法治的象征:虽受重创,却依然直立,支撑着共和国的躯体和头脑。法治天下,是江先生的理想,也是我们的追求,更是未来的希望。

资中筠:中国最后的士大夫

她用中文写作,介绍西方;用英文写作,批评美国。品德高尚、气质高贵、格调高雅的资先生,堪称“贵族民主派”:弹一手好钢琴,写一手好文章,但并不强求别人的趣味。我甚至怀疑,她和她的先生陈乐民老师,可能是中国最后的清流,最后的士大夫。

李泽厚:学问可以有另一种做法

恢复高考以后进大学的头几拨本科生和研究生,被称为“读李泽厚和朦胧诗成长的一代人”。这几乎是一个学者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他对我的直接启示是:学问可以有另一种做法,文章可以有另一种写法,人更可以有另一种活法。永远走自己道路的李泽厚,无意间成为我人生转型的灯塔。

刘道玉:拓荒牛、眼中钉

教育改革的“拓荒牛”,但被某些人看作“眼中钉”。于是,他成了必定要被枪打的“出头鸟”。可惜,暗算他的人不知道,他还是“九头鸟”。一鸟而九头,意味着生生不息,意味着前仆后继。结果,被错误免职的他,成了“永远的校长”。

韩寒:可爱和可贵的

大家都知道他的犀利,不知道他的腼腆;都知道他的生猛,不知道他的安静。所以他可爱又可贵。我不想知道他读过哪些书,又读了多少书,因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直觉和表达都非常好。只要目前的状态能继续保持,这个赛车手应该能如愿到达他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