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有哪些有名的建筑:大将军衔的评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38:36

大将军衔的评定

  1952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委)发出《评定各级干部等级指示》(以下简称《等级指示》),明令人民解放军全军评定统一的军队级别,建立干部等级制度,以在物质待遇方面实行薪金制度,取代供给制度,亦为其后实行军衔制度奠定基础。

  在《等级指示》确定的共分为23级的军队级别中,最高级别为第1级军委主席副主席级,第2级为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第3级为军委委员级,第4级为正兵团级,……在《部队及领导干部评级幅度》(以下简称《幅度》)中,有正兵团级以下各级别评定标准、幅度,但没有正兵团级以上的军委委员级、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军委主席副主席级的评定标准;仅有一条标准涉及军委委员级,即“个别资深的(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得评为军委委员级”。不过,顾名思义,这三种级别名称显然与1949年10月组成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委)的职务名称主席、副主席、委员以及当时的一级军区(即大军区,以下写作大军区)的职务名称司令员、政治委员有关。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组成了国家最高军事领导机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任副主席,贺龙、刘伯承、陈毅、林彪、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高岗、粟裕、张云逸、邓小平、李先念、饶漱石、邓子恢、习仲勋、罗瑞卿、萨镇冰、张治中、傅作义、蔡廷锴、龙云、刘斐为委员。1951年11月,增补林彪、高岗为副主席。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于1948年11月发布《关于统一全国组织与部队番号的规定》,1949年1月作出各野战军番号按序数排列的决定,人民解放军遵此于1949年上半年进行了整编,共编有战略区级的4个野战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5个大军区(西北、华东、华中、东北、华北军区),主要领导人是:

  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副司令员张宗逊、赵寿山;

  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习仲勋,副司令员王维舟;

  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副政治委员张际春;

  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政治委员饶漱石,副司令员粟裕、张云逸,副政治委员谭震林;

  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第二政治委员邓子恢;

  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副政治委员李富春;

  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政治委员薄一波,副司令员徐向前。

  此前曾任战略区级的野战军、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的周士第、李先念、黎玉、肖克、罗瑞卿、黄敬、滕代远、王宏坤、宋任穷、吕正操、李运昌、周保中、肖劲光、黄克诚、程子华、彭真、陈云等人未继续担任这一级职务。

  从1949年下半年起,军委总部有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方勤务部、总干部管理部;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最终改称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成立西南军区、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事学院;到开始评定军队级别的1952年上半年,各总部、大军区(或相当于大军区)的主要领导人是:

  总参谋长徐向前,副总参谋长聂荣臻、粟裕;

  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总后方勤务部部长杨立三;

  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罗荣桓;

  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

  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习仲勋,副司令员张宗逊,副政治委员甘泗淇;

  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邓小平,副司令员陈赓、李达,副政治委员宋任穷、张际春、李井泉;

  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政治委员饶漱石,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

  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第二政治委员邓子恢,第三政治委员谭政,副司令员叶剑英;

  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副司令员贺晋年,副政治委员李富春、周桓、张秀山;

  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政治委员薄一波,副司令员徐向前,副政治委员刘澜涛;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

  显而易见,若仅以职务名称、级别名称而论,军委主席、副主席的军队级别自然是军委主席副主席级,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自然是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军委委员自然是军委委员级。1952年我军评定的军队级别,纯粹是来源于当时部队的编制等级,存在什么样的机构就评定什么样的级别。当然,评级结果不会职、级一模一样,整齐划一。有的大军区司令员是军委副主席,有的大军区政治委员、副政治委员未见得评定军队级别,有的军委委员当时并未担任大军区一级的职务。

  与军委发出《等级指示》同时,政务院亦于1952年3月颁发依军队级别而定的军队干部津贴标准,其中2等1级为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2等2级为军委委员,在此,军委委员级实际相当于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级,军委委员级对应的职务是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但是,军队级别不称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级,而称军委委员级,只有担任军委委员的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才可评为军委委员级;还有“个别资深的”非军委委员的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得评为军委委员级”;此外,某些在解放军历史中曾有显赫功绩、特殊贡献,曾是一方突出代表人物的军队高级干部,亦有可能评定军委委员级。

  1952年11月,军委总干部部拟定了实行军衔制度的初步计划,设置了军衔等级——元帅、将官、校官、尉官、军士、士兵,将官军衔为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四级。1953年1月,军委颁发了《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指出“拟于今年7月份全军实行军衔制度”;当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中,将官军衔仍为四级,称大将、上将、中将、少将;195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以下简称《服役条例》),第二章《军衔和肩章符号》确定将官军衔为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四级。

  1955年1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1954年9月恢复成立)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军衔指示》),规定了以军队级别为主要依据、参照编制军衔评定军官军衔的方法;5月,国防部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编制军衔》(以下简称《编制军衔》)。

  在《军衔指示》、《服役条例》发布之前,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2次会议决定增补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为军委副主席,徐海东为军委委员;9月,中国共产党恢复成立军事领导机构——中央军事委员会,取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原军委副主席朱德、彭德怀、林彪,原军委委员、后任军委副主席刘伯承、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原军委委员邓小平,后任军委副主席罗荣桓等11人为中央军委委员;同月,这11人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9月23日,除邓小平外的这10人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这虽是题外话,但与大将军衔不无关联。

  1955年1月,军官开始实行薪金制度,此时,军队级别中的两级——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军委委员级合并为一级——大军区级,取消军委委员级;9月授衔时,元帅、大将中原为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或军委委员级者的军队级别同为大军区级。至于大军区级再度分为两个等级,则是后话了——1960年10月设“元帅级”,顾名思义,与当时的元帅军衔相对应,相当于1955年1月以前的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元帅以下仍有“大军区级”,相当于1955年1月以前的军委委员级,此“大军区级”非彼“大军区级”,称谓相同,含义有别。

  《服役条例》第二章第9条是元帅军衔的授予标准——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军衔指示》规定了正兵团级以下各级军队级别与上将以下各级军衔的比照标准。《编制军衔》规定了兵团司令员以下各级职务与上将以下各级军衔的比照标准。唯独不见大将军衔的授予标准。

  1955年初,人民解放军全军开始评定军衔的时候,军队编制体制的变革方兴未艾,领率机关由4个总部向8个总部过渡,军区由6个大军区向12个大军区过渡,四级军区(大军区、二级军区、三级军区、军分区)体制向三级军区(军区、省军区、军分区)体制过渡,编制等级变更,原有和新设机构、职务交织,部队按新编制表定编、定员,官兵遵《服役条例》、《编制军衔》评定军衔。这就是评衔、授衔的特定背景。此时,若仅以军队级别——原军委委员级为主要依据,结合现任职务衡量,谁是评定大将军衔的适合人选呢?黄克诚,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1954年9月设立)副部长;谭政,国防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劲光,国防部副部长、海军司令员;粟裕,总参谋长;陈赓,副总参谋长、军事工程学院院长;罗瑞卿,公安部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这6人应在评定范围之内。原军委委员张云逸、李先念、徐海东无军事职务,或专任政府职务,亦可不在评定范围之内。

  新华社新闻稿未公布大将名单

  1955年9月28日,新华社播发新闻稿《国务院授予军官将官军衔典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9月27日下午隆重举行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将官军衔典礼。

  周恩来总理分别把授予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命令状,一一授予粟裕等在京将官。

  新闻稿未公布包括大将在内的全部将官名单,也未公布参加授衔典礼的“在京将官”名单。后来,人们逐渐从公开出版物中知道了那时授衔大将的姓名、人数、排名顺序——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徐海东,原军委委员,被授予大将军衔是适宜的。当然,对于这位1940年因伤病休养后,十几年无任何军事职务的高级将领来说,1954年单独一人被任命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三枚最高勋章——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被授予最高等级将官军衔——大将、且排名仅次于粟裕而位于第2名,显然是特殊荣誉。

  陈赓、萧劲光,系《幅度》中提到的“个别资深的”非军委委员的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得评为军委委员级”那种类型的人物。

  张云逸,原军委委员,被授予大将军衔是适宜的。

  就革命经历的历史渊源而言,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等7人均为原红一方面军干部;徐海东为原红25军干部;与前8人的职务、军队级别有差异的原红四方面军干部王树声、原红二方面军干部许光达加入大将行列,增加了各方代表人物的广泛性。

  李先念,原军委委员,原红四方面军干部,已专任政府职务,未被授予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