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语传话游戏的规则:智慧人生 难得糊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1:18:44
源自:http://q.sohu.com/forum/7/topic/53736144
                            文   闲 客
近日,一位五十年代未退休但退居二线的熟人要我给他写张“难得糊涂”条幅 ,看在平时关系还不错,就问:“干吗非要这几个字?” 他倒也幽默地回了一句:“你懂的。”我们相互一笑。
字写好他拿走了,望着他健步远去的背影,倒也佩服起昨日还在领导位置呼风唤雨,一夜醒来退居二线却如此豁达放开,不禁赞叹,这就是智者。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名句。据传写于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时,见“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想到“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
另传这四字是郑板桥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下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来这里观赏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已黑下来,郑板桥只得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是一位儒雅老翁,自称“糊涂老人”。他的室内陈列了一块与方桌一般大小的砚台。砚台的石质细腻,镂刻细致精良。郑板桥特别叹赏。老人请求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定老人必有来历,就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压印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因为砚台的背地尚有许多空白,郑板桥就要求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并压了一块方印,印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仕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雅名颇有寓意,看到砚背上还有空隙,就提笔补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这个传说明确无误地表明了“糊涂老人”与郑板桥在此时对于官场上的“难得糊涂”的心态。
世间,让糊涂人聪明不易,让聪明人糊涂实际上更难!当然,这个糊涂不是生理上的失去意识,而是要人活得超脱舍得一点,轻松闲适一点。这里举两个真实的小例。我的一位前任领导在位时每次机关开会,面对前几排的空位总很潇洒幽默地说:“后面人请往前坐,这是客观规律,我台上的位子也是迟早要让你们的。”当时我想,有这样心态的人退下来肯定会生活的很好的。谁知这位仁兄真的退休时,人退心难退,“领导” 二字一时挥之不去,转不了型。逢年过节见原先看望自己的人络绎不绝转向邻家,于是纠结,结果导致抑郁,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一次我去看望,他激动不已。说起这事,我问他:“你现在的身份是谁?”他说:“一名普通退职人员呀。”我说:“这就对了,那些人是看领导的,你当领导时他们没少看你吧,现在你是普通退职人员了,不看你是正常的,没必要忿忿的。退下来就要过退下来的生活,对世事糊涂一点,看淡一点。纠结时你就想想以前开会时你讲的那些话。”听了我的一番“教导”,望着我带去的“舍得”酒,他终于舒心地笑了。
还有一位旧日同事,极度聪明能干。支援池州时就提了副科,可多少年过去了,后来者都当上他领导了,他仍在“科班”不动,有人问我咋回事?我说,他吃亏的原因是少了一点糊涂。象他那样二十四小时把精明挂在脸上的人不仅群众惊而远之,就是领导也怕用他。聪明人应该大智若愚,小智藏拙,平时要以亲和良善与人交往、共事,精明智慧用于工作或解决问题中,这样领导同事都会喜欢你。
以上事例说明,“糊涂”不仅是退闲人员晚年养生有益健康的良方,同样也是年轻者为人处世之道。长者退居忘记荣辱、年龄,保持一种年轻心态,乐而忘忧,乐其所乐,不为家常俚短、世态炎凉所困,才是最好的益寿延年;年轻者更要学会大智若愚,豁达通透,且莫斤斤计较弊大于利的鸡毛蒜皮、蝇翅毫发小事,这才是智慧人生。由此可见,理智理性的“糊涂”是一种境界,这本身就是一种聪明之举,是对生命洞悉后的豁然开朗,是对世事大悟后的修为和胸襟,是提升自我后的淡定与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