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仙诡影完整版多久:浅谈做好记者站工作的“三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5:29:48

浅谈做好记者站工作的“三关”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2009-11-26     智库前沿

  文/王晓东

  

  在新闻媒体改革发展过程中,新闻记者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记者站是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派驻地方的新闻采访机构和联系地方的重要纽带。记者站既要接受所在媒体的直接领导,同时也要接受地方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监督。

  随着新闻媒体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地方记者站工作如何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变化,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已成为新闻工作者共同思考和探讨的话题。人是新闻媒体最主要的资源,用什么人、怎样用人都关系到新闻媒体的生存发展。选择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是所有媒体的愿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一愿望却很难实现。笔者多年从事记者站管理工作,现就记者站人事管理方面谈几点感受。

  一、做好记者站工作,必须把好“选人关”

  “选人”是人事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所以至关重要。在选人方面,各媒体除一些共性的条件外,还有各自独特的要求和标准。除新闻业务素质外,选人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人”应以德为重。一个人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决于多方面:一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二是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综合素质;三是对待事业有责任心,办事有诚信度;四是具有协同精神,也就是常说的“情商”要高。在以上这些条件中,道德修养尤为重要。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学识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工作学习得到提高的,而一旦道德品质出了问题,就会很难改变。如有一应聘者,高学历,曾任过某全国性大报驻地记者站副站长,具有从事新闻媒体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较强,但在实际工作中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结果未被录用。

  如何考查应聘者的道德品质?一是用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应聘者原工作单位情况,对思想、行为进行直接了解;二是从组织角度发函了解或直接查阅档案;三是在网络上搜索当事人的相关信息,这些都可为选用人才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选人”应注重协同精神。记者站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就必须与地方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人脉关系。根据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的实际工作经验,记者站要与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地方新闻出版局、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搞好关系,这就要求驻站记者具有协同精神和沟通优势。一般来讲,地方各部门对中央媒体记者站都比较重视,希望与记者站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人脉关系。因此,与地方能否搞好关系,关键就看记者站记者能否抓住地方新闻的要点,通过新闻报道宣传地方和指导地方。同时,还要看记者站记者的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与基层有关单位打交道时,记者站记者必须以事业为重,用一种谦和的态度,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及时发现对方的所需所求,尽量做到资源共享。必须注意的是,记者站记者千万不能心存“老大思想”,自以为是,不考虑地方的特殊情况,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大量事实说明,能与地方保持一种良好关系的记者站,能很快打开工作局面,反之则很艰难。

  “选人”应注重“专心”。这里说的专心就是指从事记者站工作要专一,不能三心二意,一个身兼多职的人是不能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记者站主体业务中去的,尽管他有素质有能力,具备做好记者站的条件。实践证明,三心二意的人是做不好记者站工作的。

  二、做好记者站工作,必须把好“培养关”

  我国传媒业已经进入集团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新时期。因此,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记者站新闻采访队伍,已是当务之急。

  一般来讲,媒体记者站记者的来源有三方面:一是总部派遣;二是录用刚毕业的大学生;三是公开招聘。从现实来讲,总部派遣的记者较易了解总部的报道思想,能够尽快掌握报道重点,上路比较快。而新毕业的大学生和公开招聘人员,由于对总部的意图不十分了解,需要进行严格的培训。从这一点来说,要提高记者站记者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把好“培养关”十分重要。

  由于媒体记者站设立在各地,这为日常培训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才能既不耽误日常工作,又做好人员培训?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这么几种形式:一是进行半年度或年度集中培训,时间以三至四天为宜;二是总部的部门负责人或版面编辑通过新闻稿件的编辑,与驻站记者进行具体的业务交流,以达到日常培训的目的;三是总部与记者站定期进行人员互动。如果定期选用记者站记者到报社业务部门进行阶段性实践工作,可以使记者站的工作人员更全面地熟悉新闻采访业务;四是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手段每周进行业务培训。如今,互联网已深入普及,各媒体可以利用视频会议的形式,对记者站记者进行定期培训,使记者站时刻与总部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一些媒体通过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进一步加强了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提高了新闻从业人员的写作水平和综合工作能力。应注意的是,培训内容必须有针对性,必须有的放矢,否则就会流于形式。笔者所在的《中国产经新闻》报是一家综合性的产业经济类媒体,自2004年以来,针对记者站新闻报道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邀请经济方面的教师和经济类媒体高级编辑记者授课,通过讲解大量新闻实例,传授采访经验、技巧,使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大大提高。

  三、做好记者站工作,必须把好“使用关”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选人、育人重要,如何人尽其用同样重要。在记者站人事管理方面,只有按照“德、能、勤、绩”标准,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记者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新闻事业中去。正所谓“既用感情留人,更用事业留人”。

  一是重用规矩的人。媒体赋予记者站一定的空间和权利后,如果不慎误用一些不守规矩的人,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通用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斯隆说:“如果我们不用四个小时好好地安插一个职位,让最合适的人来担任,以后就得花几百个小时的时间来收拾烂摊子”。的确,一个不守规矩的人惹出的麻烦,需要更多人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

  二是知人善任。人与人从性格、气质、兴趣到社交能力都有很大差别,把不适合的人用在不适合的位置上,既无法完成目标,又会使下属心存不满,从而降低记者站的工作效率,造成资源浪费。对一个媒体的领导者来说,就要按下属的特点来合理分配工作,如:让综合素质较高、开拓能力较强、领导能力较强,能牵头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工作的人做记者站管理者;让有一技之长,有一定写作基础、责任心强、肯于钻研吃苦的人做采编工作。把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才干。

  三是宁缺毋滥。法国著名企业家皮尔·卡丹说:“在用人上一加一不等于二,搞不好等于零。”说明凡做事不是人越多越好,相对记者站来说也是如此。有人认为记者站人员越多越出成绩,其实不是这样,媒体应该按照报道方向,重点报道区域及记者站负责人的管理水平和驾驭事态变化的能力,对人员进行科学配置,力争做到“人员精干,管理到位”。

  四是用勤奋的人。记者不仅应成为“专家”,更应成为“杂家”,记者能否做出令人满意的业绩?既要看他的学识基础,也要看他是否勤奋。勤能补拙。取得好业绩的记者首先要做到“三勤”:脑勤,要多思考;手勤,要多写作;脚勤,要多跑路。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当今时代,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媒体要造就一支优秀的团队,形成自身独特优势,就必须注重团队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使命感和共同的价值观。

  (作者系《中国产经新闻》报社通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