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的思想感情:翘起你的大拇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04:14

赏识教育:翘起你的大拇指

摘自2002年12月26日《中国教育报》第三版

 他是一位父亲,老三届毕业,曾是工厂普通工人。他有一个女儿,一个刚生下不久就双耳全聋的女儿。二十年来,这两个普通的生命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系列不平凡的奇迹:

 女儿三岁半一句话不会讲,六岁却能认识两千多汉字;八岁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打破世界吉尼斯世界记录;小学阶段连跳两级;十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

 十六岁被辽宁师范大学录取成为中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十七岁被评为全国最年轻的自强模范;二十一岁赴美留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荣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

 这位父亲是周弘,女儿是周婷婷。

 这种起于民间的来自一个普通父亲的教育方法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教育方法之一,《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新华日报》、中央电视台、各级地方台、英语BBC等近千家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了这一教育成果。

 周弘《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系列丛书》畅销全国,并已在台湾地区出版,引起轰动,掀起了一股赏识教育旋风。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杨海波称“赏识教育”为中国当代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戈登称“赏识教育”为发生在中国的“学习的革命”,是教育的回归。

 十几年来,周弘运用“赏识教育”培养了一批超过或达到周婷婷同龄水平的聋童,这些孩子经过在周弘先生开设的南京婷婷人中人幼儿园一段时间的教育后,先后进入正常小学,有的被评为省十佳少年,有的在国际绘画大赛中获奖。并且,这些孩子几乎个个突破了发音关和阅读关。

 十几年来,周弘在英国、日本、新加坡以及全国大部分省市的上百所城市举行了一千多场报告会,受到了当地家长的热烈欢迎。

 赏识教育的观点在数十万家长与老师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普遍反映是开窍了,警醒了;而成千上万的孩子也因此得到了赏识阳光的照耀,成长出现了奇迹。

 从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到一名“赏识教育”家,周弘历经了无数的磨砺、嬗变和升华。请听,一位来自“觉醒了的父亲”的内心独白:

 我只是一个最普通的父亲,当初我的梦想只是女儿婷婷能够清晰地喊我一声爸爸,可现在女儿不仅可以开口说话,而且荣膺《中国妇女》时代人物,与她同时当选的有吴仪、邓亚萍、杨澜等海内外著名的中华女性。

 当初本应上聋哑学校的婷婷,不仅进了普通小学,而且连跳两级,成为全国十佳少年。而我一个老三届的初中毕业生,工厂技术员,一个与学校教育不太相干的父亲,也因此调进南京聋哑学校当了副校长。

 父女命运缘何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我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觉醒了,我发现了一个教育宝藏,它就是我们正在向全国推广的赏识教育!

 第一次觉醒:找到做合格父亲的感觉

 女儿婷婷生下来就聋,一岁多时因病雪上加霜,导致双耳全聋。我曾经对最要好的朋友说:“哪怕一把火把我家烧得精光,只要女儿能喊我一声'爸爸’,我就心满意足了。”

 本来对命运已经屈服,可在婷婷三岁的时候,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血凝》唤醒了我沸腾的父爱,我找到了一个做合格父亲的感觉。

 幸子虽患不治之症但却含笑离开了人世!她的父亲大岛茂坚强而勇敢地面对现实,对女儿付出了无尽的父爱。我想女儿虽失去了听力,但生命是最可贵的,最美好的,世上还有比生命和爱更宝贵的吗?

 我发誓要用自己沸腾的父爱和百分之百的努力,为婷婷打开有声世界的路!为婷婷探索一条快乐成长之路!即使不能成功,女儿长大后也不会抱怨我——这个为她历经磨难的老爸。

 第二次觉醒:发现一个宝藏

 女儿七岁时,我在上海买了一本极其普通的书《幼儿才能开发》。这本书是介绍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教育思想的。

 铃木发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是人世间最好的教育方法,他尝试用这种教育方法,一年培养出七百名达到莫扎特同龄水平的小提琴神童,全世界为之轰动。

 我就是看到这本书再次觉醒的。铃木能把所有正常的孩子,而不是超常的孩子培养成小提琴神童,我为什么不能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婷婷培养成神童呢?我把女儿作为第一块试验田,从此,女儿做任何事我都以教她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对待她。让她找感觉、尝甜头——找到“神童”的感觉,尝到成功的喜悦。

 就这样坚持数年,结果奇迹产生了,婷婷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而且品学兼优,成了全国十佳少年,接着我把这种方法在其它聋童和健全孩子身上实验,结果证明这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方法太灵了。一批周婷婷式的早慧聋童应运而生。

 第三次觉醒:悟出一个道理-----行

 在父母教育孩子的历程中,有一种方法成功率最高,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健全孩子在爸爸妈妈教育下,最后几乎百分之百地学会说话、走路,这中间的奥妙是什么?

 家长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之所以成功的奥秘在于所有家长心灵深处都是绝对地相信自己孩子“行”这一个字上。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是天生的教育家,家长本能地拥有两个宝藏,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由于坚信孩子“行”,在孩子学说话时,家长就承认差异。说话早的孩子行,说话迟的孩子也行,不仅承认差异,而且欣赏差异。

 由于坚信孩子“行”,在孩子学走路时,家长就能允许失败。孩子不小心跌跤后,会遇到家长的斥责吗?世上有没有这种事?绝对没有。孩子学走路时,哪怕跌十次跤,一百次跤,一千次跤,家长都会鼓励孩子站起来。

 持之以恒地相信孩子行,是我教育女儿的心得,也是让孩子心灵舒展,生命和谐的秘诀。

 第四次觉醒:满足一种需求-----赏识

 我发现所有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

 可是,我们有的父母忽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并不领情的原因。

 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父母都是天生的教育家,本能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孩子上学后,父母开始怀疑孩子,认为孩子不行,目光总盯在孩子的缺点上。

 父母的目光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壮。

 孩子的无形生命好比一棵果树,果树有果枝(优点),有风枝(缺点),父母的目光如果一直盯着缺点的风枝上,风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颗粒无收。父母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优点的果枝上,果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必将是桃李满树。

 现在的父母希望孩子进步快,老说孩子慢;希望孩子细心,老说孩子粗心;希望孩子胆大,老说孩子胆小;希望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

 父母总是习惯地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而赏识教育恰恰相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现在的孩子得到的赏识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我用十几年的生命体验得出一个结论: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赏识是每个孩子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氧气。我是怎么赏识女儿的呢?

 ——当三岁半的女儿刚开口说话,把“水”说成“堆”时,全家人欣喜若狂。

 ——当女儿用颤抖的小手画出第一幅杰作——几根蚯蚓般的线条时,全家人欢呼不已。

 ——当女儿刚学会做应用题,十道题仅做对一题时,我却对着这道题惊呼:“太了不起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然会做,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啊,连碰都不敢碰呢!”

 ——当女儿刚开始写作文,晚上吃饭的时间,就是一家人共同欣赏她作品的时候,每当出现了一个好句子,他们就热烈鼓掌,拍手称快,于是激发了女儿写作的兴趣。

 于是女儿找到的作家的感觉,后来与我合作了一本书《从哑女到神童》,现正在写一本书《做一个自己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

 就物质生活而言,女儿并不比一般儿童富有,而就精神生活而言,女儿也许算得上是百万富翁。植物都朝着向阳的地方生长。赏识犹如生命的营养,赏识是孩子无形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

 第五次觉醒:达到一个目标-----通

 中国家长最爱孩子,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但他们爱孩子,更爱面子。我也经历了由功利性赏识到对生命赏识的阶段。

 初一时,女儿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伴随着这巨大的荣誉,女儿遇到了新的挫折,童年的磨难没有把她压垮,但是巨大的荣誉差点淹没了她。掌声、鲜花、闪光灯包围着一个刚刚十岁出头的小姑娘,女儿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飘飘然了。同学们按“神”的标准要求她,加上老师动不动就批评其他同学,人家周婷婷做得如何,你们又做得如何,无形中又拉开了女儿与同学的距离。

 于是本来婷婷与班上同学融洽的关系慢慢开始疏远了,结果婷婷重新走向孤独,上学、放学的路上,没有同学和她一起走,女儿感到伤心,她发现自己笑都笑得不自然了。

 女儿含着泪水把心中的痛苦告诉了我,我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长期以来,我只注意培养女儿的成功感。跳级、打破吉尼斯世界记录、成绩名列前茅等等,而现在我才发现,成功了未必幸福、快乐。如果女儿不能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即使得到更多的荣誉,将来也不会有美满快乐的人生。

 赏识教育应该与幸福有约,一个与幸福有约的人,一定与成功有缘。因此,赏识教育目标就是一个字——通,让家长与孩子的生命处在和谐的状态。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人下人,更不是人外人。

 联想到我教育婷婷的过程,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婷婷小时候因为听不见,也不会说话,很自卑,处于人下人的阶段;当了全国十佳少年后,有了极强的自信心,而且性格上乐观开朗,完全摆脱了小时候的自卑状态,于是心态有些膨胀,盲目自信,处于人上人状态。

 后来我开始关注女儿的幸福感,快乐感,关注人格塑造,使得她心灵舒展,关系和谐,人格健全,又回到人中人状态。

 有了这些人生经历后,婷婷人生的座右铭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她在荣膺《中国妇女》时代人物后,平静地对记者说:成功是附带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我要做一个自己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一位哲人说,我们很少去想我们所有的,但我们常常想我们所没有的,这必然导致心灵的失落——眼朝上看,心境暗淡,脚往下行,不能自拔。

 人生要眼朝下看,汲取能量,脚往上行,人生光明,我觉得处在这个时代,应该感谢生命,感谢这个时代宽松和谐的环境,让一个普通的家长得出一种教育思路,感谢女儿使他的精神生命得到升华。

 许多接触过赏识教育的家长告诉我,他们由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到学会赏识别人的孩子,由学会赏识孩子到学会自我赏识,他们拥有亲子关系的和谐,拥有了内在心灵的和谐,心境一片明朗。

 当孩子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赏识时我们却给了无尽的赏识,而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最渴望赏识的时候,却发现赏识离他们越来越远,所以我们搞“赏识教育”的全体同仁,用生命发出一种呼唤:

 归来吧,赏识!      赏识教育学概要 家教絮语   2007-10-15 23:35   阅读31   评论2   字号:    

周弘赏识教育学概要

 

 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按照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干起事来有劲。

 赏识在教育中意义重大,它以活生生的事实——一个聋哑孩子的惊人变化告诉我们,情感的力量大于认知能力。有一种的观点认为孩子的认知能力递进发展,学习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孩子懂了才教,教了才懂。

 比如学语文是按照儿童的认知结构设立的,规定从几岁到几岁学什么,从拼音到字到句,爬楼梯似的一步一步向上走。导致有的孩子不是居高临下地看待学习,造成对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认知结构确实有量化的标准,但学习中有些因素比如情感是无法量化的。赏识紧紧抓住了情感因素,因为人在兴奋的状态中大脑会产生类似吗啡的因素,刺激神经细胞的活跃,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这样,学习的效率有所提高。另外,赏识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孩子是环境之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以满足孩子内在无形生命的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

 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最大变化、最不稳定的时期,此时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因此,由外到内的正向激励能满足孩子内心的积极因素,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

 这种肯定自我的多次沉淀,就会积累孩子的成功感,就会种下自信的基础,这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这种由外到内——“你能行的环境”就能内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

 周弘老师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改变了女儿,也改变了自己,他不懈地探索教育的真谛,在教育上历经了五次开窍。从一个“爱”字发展到“行”字,然后归纳为赏识,最终达到通的目标,并把这种方法归纳为赏识教育。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赏识教育的内涵。

(一) 赏识教育是一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奥秘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在家长教育孩子的历程中,有两件事成功率最高,那就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赏识教育认为,家长们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心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家长教孩子学说话的奥秘在于承认差异。孩子学说话时,家长应承认孩子间的差异,并尊重差异,甚至欣赏差异。中国有句俗话:“贵人语迟。”安徽有位小男孩三岁半还不会说话,爷爷奶奶安慰孩子的父母:“没关系,据说乾隆皇帝四岁才会说话。”

 三岁半不会说话不要紧,说不定还是贵人呢!家长之所以尊重差异,是因为家长心中始终坚信一个“行”字。坚信孩子会开口说话,坚信自己能够教会孩子说话。

 家长承认孩子“行”的心态,缘于祖祖辈辈实践的结果,相信所有的孩子迟早都会说话。只是随着孩子的成长,随着时代的激烈竞争,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把所有的期望值都强加在孩子身上,越来越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之间的差异。

 家长在否认差异的同时,对孩子的要求也苛刻起来。这种感觉便迫使家长去盲目攀比,盲目追赶。在追赶的同时,伴随着哀愁、抱怨、贬低,想尽一切办法刺激孩子,其结果是适得其反,差异越来越大,因为教育被扭曲了。

 教孩子学说话时,家长都很宽容。当孩子第一次把水说成“堆”时,父母欣喜若狂,认为自己的孩子如此聪明,已经懂得表达自己的要求。

 幸福感随着“堆”慢慢延伸。没有一个母亲在把水说成“堆”时,会教训孩子: “毛毛啊,四岁了才开始说话,人家隔壁小宝宝八个月就开口说话了,你好意思说,我还不好意思听呢!”

“来,毛毛既然开了口,咱们笨鸟先飞,妈妈要对你高标准高要求,喝水时要跟妈妈讲'妈妈,请给我喝一杯水好吗’,讲不清楚就不喜欢你,讲不完整就打你。”

 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妈妈?绝对没有,没有一个母亲会这样要求孩子。孩子正是在承认差异的环境中 ,说话越来越清晰,词汇越来越丰富,慢慢学会了说话。

 可是等到孩子长大了,大人的宽容对孩子来说,慢慢成了一种奢侈,尤其是面对分数的时候。家长开始怀疑孩子遗失了这一宝藏。家长在教孩子学走路时的教育宝藏是允许失败。我们都看过这样的情景:孩子跌跌绊绊地学走路,走两步就摔倒了,然后爬起来,然后又摔倒。家长们总是一如继往地鼓励,没有一个会斥责:你怎么这么笨?所有的孩子在家长的赞许和鼓励中,学会了走路,在大人营造的宽松的环境中,幸福成长。

 家长允许失败的态度也缘于家长坚信孩子跌倒了会自己爬起来,坚信孩子总有一天会坚定地迈出第一步、第二步。家长的坚信反映在行动中、笑容里。

 孩子被感染着,汲取着这种心理养分,轻松舒展地成长。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孩子在享受失败。正是这种允许失败,不怕失败,使孩子走向成功。

 家长在教孩子学走路时,父母都像一座座大山,总是给孩子无尽的力量。失败是每个孩子必须面临的人生课题,而孩子如何面对,反映了家长的心态。越是宽松的成长环境,孩子越不怕失败;而越是苛刻的成长环境,孩子越怕失败。

 孩子有一种小乌龟心态。好奇的小乌龟把头从盔甲中伸出来时,如果很安全,它便自由自在地观察着外部世界;一旦有危险情况,头便马上缩了回去。

 如果每次伸出来时遇到的都是危险,久而久之,它便再也不敢把头伸出来了。相反,如果每次伸出来时都是平平安安,久而久之,伸出来的头,便不会轻易地缩回去,因为它获得了安全感。

 后来,当孩子们开始学别的技能的时候,家长们便不能容忍孩子的失败了,因此也造就了更多的失败。

 其实,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也就是家长在心里坚信孩子“行”。正是这不掺一点水份的坚信让孩子们走向了成功。周弘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态下让女儿获得了成功,家长们也正是从这一点中重新找回了宝藏,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

(二) 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孩子潜力的原因,在于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

 99年4月,中青报刊登了一篇介绍赏识教育的文章《赏识你的孩子》,河南一名下岗女工看到后,立即运用到自己的儿子身上。当时她的孩子八岁上小学二年级,一年半后,她九岁的儿子已经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了。

 赏识教育为何能激发出这么大的潜力?原因就在于它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就孩子的无形生命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到人世间的。

 可是,我们有的家长忽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并不领情的原因。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孩子最怕什么?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质生活条件差,而是怕丢面子、失面子。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便孩子诞生时都很弱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世界里。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都难免有自卑情结。

 德国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这次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

 孩子的潜能需要星星之火的点燃。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三)赏识教育并不是表扬加鼓励,赏识的概念里也有批评

 赏识本身是孩子最渴望的精神需求,而家长在实际操作中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加鼓励,于是走进了误区——为赏识而赏识。那么赏识教育到底能不能批评孩子呢?

 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奥秘在于“士可杀不可辱”,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的珍贵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礼物的。

 比如一位老师是这样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来,你难道不知道你是老师心中的骄傲吗?”当然,这种话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否则便会显得虚假。

 家长之所以发现“表扬加鼓励”在孩子面前找不到战无不胜的感觉,就是因为家长的表扬与鼓励是肤浅的,充满功利色彩的,“唉呀,孩子进步了,考了80几分。”怎么样听都像是“狼外婆”的表现。

 肤浅的表扬与鼓励伴随着的往往是对孩子的迁就,忍下的火越积越多,忍无可忍时便终于爆发了,于是,亲子间的裂痕更大。遭受了挫折的父母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赏识教育不能批评孩子。

 事实上,要让孩子健康成长,批评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孩子犯错误的过程也是他们不断成长的过程,好多规则,好多道理,家长在该坚持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否则,孩子便不会有正确的对待人生的态度。

 批评可以,但批评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孩子在某种事上做错了,就一棍子打倒,将整个人都否定掉了。家长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提醒过你多少次了,还这样,你完蛋了。”考试考糟了,“考这么点分,将来捡垃圾都轮不到你”……

 这样的批评,就像戳向汽球的针,整个泄气。赏识的批评要给孩子这样的感觉:孩子你仍然是最好的孩子,犯了错不要紧(或失败了没关系),我相信你能改正。

(四)赏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更能经受挫折,不是温室中的花朵

 九二年,中日学生夏令营较量以中国孩子的失败而告终,引发了全国上下对未来一代的忧思。不少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需要挫折,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太脆弱了。事实上,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并不是没有挫折,而是挫折错位,应该给的物质上的挫折没有,而不该给的精神生命的挫折太多。孩子除了看得见的有形生命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无形生命。

 对于孩子的有形生命,家长呵护有加,该孩子自己做的事父母做了,该孩子自己担的责任父母担了,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罪。

 对于孩子的无形生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学习好,也不能多表扬,要防止翘尾巴;学习不好就更不要说了,苛刻指责是家常便饭,父母不负责任的批评指责甚至无原则的打骂,让孩子的心灵累累伤痕。

 如果说有形生命和无形生命分别是翘翘板的两头,有形生命那一端是上翘的,无形生命这一端是下折的,翘翘板失去了平衡,该有的挫折没有,不该有的挫折却太多。

 赏识教育在把做人权利还给孩子的同时,把做人的责任也让他承担起来,也就是让孩子无形生命升华的同时,让他们的有形生命也经得起风雨的磨难。

 有人认为给孩子无形生命的赏识太多,会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一旦在社会上得不到赏识就会适应不了。

 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把孩子的无形生命比作一棵树,在生长之初,它接受的赏识多,所得到的养份就充足,成长就快,等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时,就能接受风雨的洗礼了。反之,若它接受的批评指责多,那它弱小的身躯就无法抵挡风雨了。

 而且,孩子深受社会的影响,始终处于社会与家庭、学校的评价之下,并不存在温室之说,赏识只是给孩子力量让他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周婷婷16岁上大学,一个残疾孩子,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大的考验,她说:“小的时候,爸爸对我的教育不觉得什么,长大以后,那种感觉便明显起来,每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一想到爸爸说的你是干大事的人这句话,我就找到了力量的源泉。”

 因此,赏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更能经受挫折,它不是温室中的花朵。赏识教育源于一个父亲对教育的感悟,对人生的探索,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悟出教育与生命之间不可分割的真谛,把追求幸福、快乐做为人生的目标。

 就像周婷婷在贺卡上写道:不管我今后人生道路如何,我都会保持平淡的心态,做一个自己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因此,赏识教育追求的是全面的成功,即人生的和谐、圆满、幸福,赏识教育与幸福有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活跃了,中国人才能有健康的身躯,愿每个父母都成为教育家,每个孩子都成为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