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处逢生》水无情::千江有水千江月--美莲博客欢迎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8:41:18
「千江有水千江月 」→佛音美莲 发表于 2009-7-28 13:48:00
 相传印度阿育王治斋宴请天下僧道,众人皆已来过,唯独平炉尊者延至日落黄昏之时才姗姗而来。王乃问道:缘何你来得这样迟?平炉尊者回答:我赴了天下人的筵席。阿育王奇道:一人如何赴得天下筵席?平炉尊者言:这你就不知了!遂作偈: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题记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摘自宋代《嘉泰普灯录卷十八》。是表现佛家至高境界的两句偈语,意为:月如佛性,千江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江就有月;人不分贵贱,有人便有佛性。佛性自在人心,就如月入江水;佛性无所不在,犹似无云青天。 在阅读南怀瑾先生的著作时也读到这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邃阔辽远的境界。每当看到,心中澄明,一切烦恼烟消云散。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副偈子幽淡、闲适、雍和,富有内蕴的禅意。轻轻一念,齿舌相碰,宁静清凉之气顿生。 水是水,月是月,因了月光的照射,水中有月,月在水中。但,水中的月,不是月,只是水的幻像;月在水中,是水的反射.这话有点是是非,非是是的感觉.正如南怀瑾先生在解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时所言,千万人心中,千万尊佛。千万尊佛如同千江水月,万佛即是一佛。以心觅佛如水中捞月。心无所求,安如止水,心佛相应,此心是佛。 佛教认为,人人皆可做菩萨,菩萨意为觉有情,也就是觉悟了的有情众生。印象中,佛教对入教的仪式并不十分苛求,所谓“心中有佛,见人即佛”,更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佛门信徒虽多,皈依佛门的原因和目的却不尽相同,正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只有一个,可是因为水的不同而折射出千差万别的倒影。 禅宗有很多精妙的小故事流传于世,譬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典故。其实,禅宗中所讲求的“顿悟”,正是佛家不拘泥于固定模式,希求人性中佛性回归的最好体现。世界缤纷繁杂,往往容易只看到表象。比如看山看水,如果只看山和水本身,山当然是山,水当然是水;但如果从山和水对人的心灵的影响来看山和水,其实山和水没什么区别,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 如果心灵不再被任何外部事物所影响,到达了“如如不动”的境界,此时再去看山和水,山也只是山,水也只是水,不再执迷于是山还是水。 未开悟之人,一丝不苟地遵循佛门戒律,在遵循中得到心灵的平静;将开悟之人,自遵循的过程中渐渐领悟佛家的精义;顿悟之人,已然参透了佛家的真谛,超然物外,不再为规则所囿。千百年来,佛教文化的传承与佛教的普适性是分不开的——真实存在的世界只有一个,然而,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却各不相同。宗教亦然,每个人对禅的看法都不一样。有人说,禅是一种智慧;有人说,禅是一种人生态度;有人说,禅是一种哲学;还有人说,禅其实什么都不是。 禅是要靠自己领悟的,禅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心传心”。人们于信仰宗教的过程中各取所需,解决各自在某一特定阶段所面临的人生问题。人之所以生,是为了追求幸福;宗教存在的意义,在于让人们在追求幸福受阻时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希冀。 “无为有时有还无”。佛性,在若有若无之间;世事,在虚实两界徘徊。如是,梦也罢,愁也罢,月也罢,水也罢,到了佛家那里,“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何等的圆融的境界!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您此刻在这里听到的古筝曲是《深山禅林》,一首佛曲,因着这句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偈语,更加幽缈宁静,淡远绵长。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http://blog.guqu.net/user1/419870/archives/2009/19773.html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http://blog.guqu.net/user1/419870/archives/2009/19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