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 态度 新老板:论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破解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突破口 论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32:22
本文作者(岑乾明 宋卫琴),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改革开放政策继续深入的要求,也是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妥善处理在当前阶段面临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日趋拉大的城乡差距的现实,把统筹城乡发展提上了紧迫的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具有多样性,但是“给农村提供与城市大体一致的平台”即给农村与城市发展相同的起点与机会这一点应该是同一的。城乡统筹发展应该根据当前阶段的特点,把工作重心放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任务上来,为农村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内生性”的发展平台。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统筹;突破口一、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依据与现实要求1.城乡统筹发展是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妥善处理在当前阶段面临新形势的新要求。三十年前起步的农村改革,使我国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仅就农民收入一项就能说明这三十年来农村改革的成就:农民收入由刚实行改革开放的1980年的191元增加到2007年的4 140元,增长了近21倍[1]。但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无法适应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要求;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仍未完全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一切把农村改革重新提上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是广大农民与城镇居民一起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社会,是工农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社会,是城乡打破封闭、隔离走向融合的社会。只有统筹城乡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小康社会。特别是当中国工业逐步进入现代化之后,我们的农业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的水平上,农民增收缓慢而滞后。这种不平衡的发展,致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受到了制约。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应该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我们市场消费能力却很低,因为占全国总人口2/3强的农民由于增收缓慢及保障水平落后而“不敢消费”。以至于我们生产的东西基本上是出口,GDP的增长里面出口所占的比重达到了37.57%(2007年),这种状况是一种不太安全(不稳定的)的发展,一旦出口受阻,很多问题随之而来。2.城乡统筹:城乡差距拉大的严峻现实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求城与乡、工与农协调发展,不是以牺牲农村、农业的发展来换取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享受国家的福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这是公平正义的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现实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发现这种“协调”发展的理想似乎成了越来越远去的梦想,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城乡差距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缩小,反而比改革之初的差距还增大了,并且这种差距拉大的变化趋势还在延续(王德文、蔡昉,2003)。学者王德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城乡收入水平、消费支出、消费水平这三个衡量城乡差距的指标进行了统计对比,发现从1978—2003年,按名义价格计算的城乡消费水平、消费支出和收入水平的差距程度分别由原来1978年的2.9∶1、2.7∶1、2.6∶1上升到2003年的3.6∶1、3.4∶1、3.2∶1,三个不同的指标统计结果表明,“城乡差距程度已越过了改革初始水平”。公共服务的缺失,使城乡发展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治”的格局,使农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以医疗和教育为例,2004年,城乡医疗卫生资源之比值为7.4∶1,城乡小学生人均财政支出比值为3.0∶1[2]。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加上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再加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新农合)尚未健全与完善,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比较普遍;而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与农业技能的关键,它的落后则使农村、农业难以走出长期以来的困境。二、统筹城乡发展的诸多路径及其共同性1.统筹城乡发展路径的多样性。怎样统筹城乡发展,这既是理论上有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实践中碰到的现实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诸多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1)主张从体制上去统筹,即打破城乡“二元分治”结构性体制,建立起统一的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2)主张从产业上进行统筹,即建立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体系,调整农村工业布局和发展战略,实现城乡工农业的协调统一;(3)主张从资源和生产要素上进行统筹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4)主张城乡统筹在于推进城镇化建设,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来缩小城乡差距;(5)主张通过统筹公共财政支出,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从而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的水平,使城乡居于起点差不多的平台,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2.统筹城乡发展同一性。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本身就是承认城乡目前发展的不平衡性,承认目前的“城乡有别”。那么,出发点就是一致的:城乡发展起点与机会的不平等。由于城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城市因工业的优势、城镇化过程中国家政策(如财政)的优先照顾而率先发展,以及这些因素反过来进一步使人力资源、资本、科技等向城市的聚合而产生的合力效应使城市加速发展,从而把农村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三、现阶段城乡统筹路径的共同指向——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1.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促进工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投入,从而为农业经济的长足进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需要政府大力增加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兴建和改扩建。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这个措施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不可或缺方式。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也曾经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村运动”,通过这一运动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民人均收入由1970年的只占工资收入者的67%上升到1977年的102%[3],而这主要得益于韩国政府增加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举措,包括道路兴建与扩展、修筑小规模灌溉工程和水坝、水塘和排灌渠等。而日本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而这也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日本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用于农业的投资高达农业总产值的15倍之多,是发达国家中支持力度最高的。这些投入大部分用于土地改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上面去了。2.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的社会公平。长期以来,在中国城乡“二元分治”使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同民不同命”,大家都是社会主义的公民,却由于农村各项社会保障机制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养老、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各项社会救助等社会福利制度的缺失或者不完善而使农民没有享受到与市民应有的同等待遇。如果说以前我们是因为经济落后,国家没有实力做到全民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综合国力已大大增强的中国,已经完全有实力可以做到,如果这时我们不去做,那么我们可能会重蹈现代西方国家的老路——经济发达了,但社会公正的矛盾加剧了,新的贫困不断涌现,由此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令人担忧。事实上,经过这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我们的社会差距已经进入世界的前列。发展与社会公正问题已经到了非得解决的一个历史时期。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代表着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在十六大提出了要“关注民生问题”,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射到更多的老百姓上。在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明确提出“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公共财政在社会民生上的扩大支出,必将伴随着城乡公共服务本文来源于 www.14edu.com(论文网) 原文链接:http://www.14edu.com/jingji/hongguan/032042932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