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要有野心:皮内针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4:09:50
李氏特色特效针灸治疗疑难杂症

皮内针疗法
[概述]
皮内针又称“埋针”,是用30号或32号不锈钢丝制成的图钉型和麦粒型的两种针具。
皮内针疗法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是将针具刺入皮内,固定后留置一定时间,利用其持续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可以给穴位以持续刺激,减少反复针刺的麻烦,病人还可以自己手压埋针以加强刺激。
「操作方法」
(一)图钉型皮内针埋针法:图钉型皮内针也称揿针,用于耳穴和体穴埋藏。在局部常规消毒后,用镊子夹持针柄,对准穴位,垂直刺入,使环状针柄平整地留在皮肤上,用胶布固定。
(二)麦粒型皮内针埋针法:可应用于身体大部分穴位(也有人做成蝌蚪型的皮内针)。用消毒镊子夹持针柄,对准已消毒的穴位,沿皮下刺入0.5-1厘米,针柄留于皮外,用胶布固定。如无皮内针,亦可用5分毫针代之。
(三)埋针时间:一般二三天为宜。秋天时间适当长点,夏天适当短点。2次埋针间隔时间:同一穴位起针后1周可再次埋针,不同穴位可以连续进行。若为疼痛疾病,埋针时间以疼痛缓解为度,不一定持续数日。
「禁忌症」
关节处、红肿局部、皮肤化脓感染处、紫癜和瘢痕处,均不宜埋针。皮肤过敏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也不宜埋针。
「注意事项」
①穴位、针具、镊子都要常规消毒。
②埋针处不宜水浸泡。夏季多汗时,要检查埋针处有无汗浸皮肤发红等。如见发红、疼痛要及时检查,有感染现象立即取针。埋针发生疼痛可以调整针的深度、方向,调整无效时,可能有炎症发生,应取针。
③患者可以用手指间断按压针柄,以加强刺激量,提高效果。但应注意手的卫生。
④若埋针处已发生感染,应给予常规外科包扎处理。如有发热等全身反应时,适给予抗生素或中药清热解毒药治疗。
太乙神针疗法
概述」
 
 
太乙针灸疗法,又称“太乙神针疗法”,是应用药物艾条施灸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在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就有记载。近代仍常用此法治疗疼痛。
「操作方法」
一、药物艾条制作
取艾绒100克、硫黄6克、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3克,将以上诸药研成细末和匀。取难能可桑皮纸1张,宽约40厘米见方,摊平。然后先取艾绒25克,均匀铺在纸上;再取药末6克,掺在艾绒里,卷紧。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一层,两头留空纸1寸许,捻紧即成。
二、施术方法
1.用加药艾条点燃一端,将艾火一端以布十层包裹,熨于穴位上。若熄、冷却,则重新点燃灸之。如此灸5~7次。
2.在所灸的部位覆盖几层棉纸或布,再将点燃的艾条隔着纸或布,直接按在穴位上,留1~2秒钟即可。紧接着再按其他穴位。若火熄则重新点燃。每次按灸10次左右。
上述两法可任意选用。
「禁忌症」
实热证、阴虚证不宜使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
1.头面、五官、大血管处禁灸。
2.孕妇腰骶部、腹部禁灸。
3.使用本疗法要注意防止发生烫伤现象。
4.使用本疗法时最好能备两支艾条,以便一支燃尽时,另一支立即接上,使火力不辍,效果更佳。
「按语」
目前,艾条灸的广泛运用,实际上就是“太乙神针”或“雷火神针”演变而来的。不同于“太乙神针”艾条是由艾绒和多味药物制成,而普通艾条仅仅是以艾绒为主,掺以少量的药物制成。此外,在操作上两者也有所不同。
温针疗法
「概述」
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始见于东汉时张仲景的《伤寒论》。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对此法叙述较详:“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以后,历代都有沿用。此法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应用。
「操作方法」
①一切准备工作均同毫针针刺疗法。
②按照针刺疗法将针进到一定深度,找到感应,施用手法,使病人取得酸麻沉胀的感觉,留针不动。
③在针尾装裹如枣核大或小枣子大的艾绒,点火使燃。或用艾卷剪成长约2厘米一段,插入针尾,点火加温。
④一般温针燃艾可1-3炷,使针下有温热感即可。
⑤留针15-20分,然后缓慢起针。
「禁忌症」
①热性病(如发热和一切急性感染等)不宜用温针疗法。
②高血压不宜用温针疗法。
③凡不能留针的病证,如抽搐、痉挛、震颤等均不宜用温针疗法。
「注意事项」
①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定要装好,以免燃烧时艾团和火星落下,造成烧伤。
②如用银针治疗,装裹的艾团宜小,因银针导热作用强。
③点燃艾绒时,应先从下端点燃,这样可使热力直接向下辐射和传导,增强治疗效果。
④如有艾火落下,可随即将艾火吹向地下,或直接熄灭。同时嘱咐病人不要更动体位,以免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起落下,加重烧伤,同时也为了防止造成弯针事故。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烧伤,可在温针的周围皮肤上垫上橡或毛巾、衣物等。
⑤其他注意事项可参看毫针疗法和艾灸疗法。
「按语」
温针灸是灸法中使用最普通、也是最受病人欢迎的一种疗法。所谓“打伏针”,实际上指的就是温针灸疗法。由于它疗效卓著,治疗范围广泛,又是防病保健的一大良法,因此,长期来一直为医家和病家所重视。
穴位埋线疗法
「概述」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古书中并无记载,为近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按照经络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针灸疗法。羊肠线刺激经络穴位后,体内肌肉合成代谢升高,分解代谢降低,肌蛋白、糖类合成增高,乳酸、肌酸分解降低,从而提高了肌肉的营养和代谢。羊肠线的刺激作用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并能改善血液循环。
「操作方法」
1.穿刺针埋线法: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镊取一段约1~2厘米长已消毒的羊肠线,放置在腰椎穿刺针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提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填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敷盖消毒纱布。也可用9号注射针针头作套管,28号2寸长的毫针剪去针头作针芯,将00号羊肠线1~1.5厘米放入针头内埋入穴位,操作方法同前。用特制的埋线针埋线时,局部皮肤消毒后,以0.5~1%盐酸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剪取羊肠线一段(约1厘米长),套在埋线针尖缺口上,两端用血管钳夹住,右手持针,左手持钳,针尖缺口向下以15°~40°方向刺入,待针头完全埋入皮下,再进针0.5厘米,随后把针退出,用棉球或纱布压迫针孔片刻,再用纱布敷盖保护创口。
2.三角针埋线法:在距离穴位两侧1~2厘米处,用龙胆紫作进出针点的标记。皮肤消毒后,在标记处用0.5~1%产盐酸普鲁卡因作皮内麻醉,用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捏起两针孔之间的皮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轻揉按局部,使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内,敷盖纱布3~5天,每次可用1~3个穴位,一般20~30天埋线1次。
3.切开埋线法:在选定的穴位上用0.5%盐酸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用刀尖划开皮肤(0.5~1厘米),先将血管钳探入穴位深处,经过浅筋膜达肌层探找酸感点按摩数秒钟,休息1~2分钟,然后用0.5~1厘米长的羊肠线4~5根埋于肌层内,羊肠线不能埋在脂肪层或过浅,以防不易吸收或感染,切口处用丝线缝合,盖上消毒纱布,5~7天后拆去丝线。
埋线多选用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穴位,以腰部及腰部穴最常用,选穴原则与针刺疗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简。每次埋线1~3穴,可间隔2~4周治疗1次。
「禁忌症」
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针埋线时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
2.埋线最好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
3.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4.羊肠线用剩后,可浸泡75%酒清中,或用新洁尔灭处理,临用时再用生理盐水浸泡。
5.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6.注意术后反应。一种属于正常反应,由于刺激损伤及羊肠线刺激,在1~5天内,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重,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处理,若渗液较多凸出皮肤表面时,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可持续3~7天。少数病人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4~24小时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左右,局部无感染现象,持续2 ~ 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埋线后还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形粒细胞计数的增高现象,应注意观察。
另一种则是异常反应,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伤口保护不好,造成感染,一般中治疗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伴有发热,应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
(2)个别病人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切口处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
(3)神经损伤。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支配的肌肉群瘫痪。如损伤坐骨神经、腓神经,会引起足下垂和足大趾不能背屈。发生此种现象,应及时抽出羊肠线,并经予适当处理。
「按语」
穴位埋线疗法同针灸相比有减少治疗的次数却不影响疗效的优点,因而在就医较困难的农村和边远地区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三棱针疗法
「概述」
三棱针疗法是用特制的三棱形不锈钢针,刺破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由古代砭石刺络法发展而来。传说最初使用砭石治病的是伏羲氏,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中提到伏羲氏“尝百草而制九针”。《内经》所记载的九针中的“锋针”,就是近代三棱针的雏形,“络刺”、“赞针”、“豹文刺”等法,都属于刺络放血法的范围。目前临床应用三棱针疗法十分普遍。
「操作方法」
一、针具
三棱针用不锈钢制成,针长约6厘米,针柄较粗,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形,三面有刃,针尖锋利。
针具使用前可用高压消毒,也可在75%的酒精内浸泡30分钟。
二、刺法
根据病情及部位的需要,可选用下列各种刺法。
1.点刺法:手持三棱针,对准所要放血的部位或络脉迅速刺入0.05~0.1寸左右,随后迅速退出,以出血为度。出针后不要按闭针孔,让血液流出,并可轻轻挤压穴位,以助排血。随后,以消毒干棉球压住针孔,按揉止血。
2.挑刺法:用三棱针挑破治疗部位的小血管,挤出少量血液。
3.丛刺法:用三棱针集中在一个较小的部位上点刺,使之微微出血。
4.散刺法:用三棱针在病变局部的周围进行点刺,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可刺10~20针以上,针刺深浅须依据局部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由病变外围向中心环形点刺,达到祛瘀生新,疏经洛络的目的。
5.泻血法:以橡皮管结扎于针刺部位上端,令局部静脉充盈,左手拇指按压于被刺部位到此为下端,局部消毒后,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刺部位的静脉,迅速刺入0.05~0.1寸左右深,即将针迅速退出,使血液流出,亦可轻按静脉上端,以助瘀血排出。
三、强度与疗程
三棱针疗法强度与点刺的深浅、范围以及出血的多少有关。病情轻的、范围小的、体质差的患者,宜采用浅刺、少刺、微出血的轻刺激。反之,病情重的、范围大的、体质好的患者,应采用深刺、多刺、多出血的强刺激。
疗程也要看出血多少和病情轻重而定。一般浅刺微出血,可每日2次或1次;如深刺多出血,每周可放血2~3次,可每隔1~2周放血1次。
「禁忌症」
有高热、急性炎症及心力衰竭等症时,慎用头针治疗。
「注意事项」
1.有自发性出倾血向者,不宜使用本法。
2.身体瘦弱、气血亏虚的患者,不宜采用本疗法。
「按语」
三棱针疗法对急、热、实、瘀、痛证有很好的功效。传统认为其治疗机理是通过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以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通经活络、行瘀导滞、平肝息风、安神定志、醒脑开窍的作用。
现代对刺络的机理研究报道颇为丰富,如有学者认为针刺四缝穴,挤出少量血液放黄色液体,能使血清钙、磷上升,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有助于小儿骨骼生长发育。又刺四缝可使肠胰蛋白酶、胰淀粉酶与胰脂肪酶增加,胆汁分泌量增加,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人报道刺络通过微循环的变化能导致身体的应激瓜,影响神经体液机能状态,达到抑制变态反应的目的。也有学者认为刺络疗法可以调整机体免疫功能。
本疗法简便、快速、安全有效,具有消炎、消肿、止痛、清热等作用,临床上有确切疗效。
巨针疗法
巨针疗法是以特制的粗长不锈钢针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因其针身粗长,故又称粗针、蟒针、蛇针。
巨针是在古代“九针”中大针、长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巨针针身粗长,其作用范围大,针感强,能够同时疏通经、络、筋、皮,以通经络、调阴阳、和气血、开壅通塞,起到镇痛和调整机体的内在功能的作用,从而治疗疾病。临床上多用刺督脉上的腧穴,督脉有总督诸阳的作用,为“阳经之海”,可治疗各经的疾病,西医学认为针刺后,刺激冲动经传入神经至大脑皮层,兴奋了大脑皮层,增强了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从而调节了全身系统中由疾病所致的不平衡状态而起到治疗效应。
(基本内容)
1.穴位的定位与主治
十四经腧穴及经外奇穴,单穴刺入或由一穴刺入透刺另一穴或多穴,主治所刺、透腧穴的主治病证及透刺所过的经络、筋脉病证及神经痛证。
2.选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巨针疗法的选穴与配穴同样是以腧穴的主治范围作为取穴依据的,所以仍须以辨证取穴为本,同时注重任督二脉腧穴,以调和阴阳,因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之阳,故刺督脉可以益肾调元,交通心肾,理血安神,调和五脏六腑的功能;任脉主一身之阴,能调节诸阴经经气,故刺任脉可以调阴阳,理血脉,调节一身精血津液,所以巨针治疗强调辨证选穴,重调督任。
3.针具
巨针为不锈钢特制而成,其结构与毫针一样,一般针柄较长,平均80~100毫米;针身直径为0.5~2.0毫米,长度为100~1000毫米等各种规格;针尖宜圆而不钝,利而不锐,太圆则钝,进针困难,病人痛苦,太利则锐,针尖容易卷曲。
4.操作方法
(1)消毒:由于巨针针体粗长且针刺深,在体内存留的面积大,时间长,因此应严格消毒,针具应以高压灭菌法或75%酒精浸泡消毒;医者用2%新洁尔灭溶液浸泡双手并用毛刷彻底刷洗,达到手洁;对施针穴位可先用2%碘酊消毒,再用75%酒精脱碘,最后施针。
(2)进针:医者以押手拇、食指持住针身下端,约距针尖15~25毫米,刺手持针柄,如针具超过330毫米,则刺手持于针身中段,两手相距约120~150毫米,对准穴位,快速刺入,透过皮肤。如患者特别惧痛,可以用0.25%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一小皮丘,以减轻进针疼痛。进针后,按一定的方向和角度,刺至一定的部位,根据病情轻重与病人的耐受力,施行手法,达到要求的刺激量。
(3)手法:巨针进针后,一般即有较强的感觉。若需强刺激可提插6~7次,中刺激提插2—3次,弱刺激可留针不动即不提插。如用于肌肉萎缩病人,可用卷肌提插法,即针刺入后,针体向一个方向捻转,以转不动为度,此时肌纤维已缠住针体,然后上下提插数次。临床上还可用搭桥针法,如前臂运动障碍,取大肠经的“阳溪通曲池”和小肠经“养老通小海”,可在这两巨针穴道之间接一巨针“温溜通支正”,使本来既不同名,又无表里关系的两条经脉沟通渗透,以增加疗效。一般背部腧穴或顽固性疼痛、痉挛性病证可留针1~2小时或更长,其他则不宜留针。同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部位等灵活采取针刺方法。肌肉丰满处如臀部宜深刺;肌肉浅薄处和深部有重要脏器的部位如头颈、背部、胸腹部宜浅刺或沿皮刺。对各类麻痹、瘫痪、急性病宜用强刺激不留针;对于慢性病宜留针而不加大刺激。对神经反应迟纯的人宜强刺激;对神经敏感者则宜弱刺激,快速刺入即可出针。
(4)出针:出针时须缓慢退出,用干棉球按压针孔。
(5)疗程:每日或隔日针1次,10~1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3~5日。如需每日治疗,最好背部与四肢穴组成两组,轮流交替使用。
(适用范围)
巨针疗法可用于各系统的疾病如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以及皮肤疾患、眼科疾患等。现临床上主要用于半身不遂、下肢瘫痪、痹证等各种疼痛性疾患。
(注意事项)
(1)掌握人体穴位深度的解剖知识及针刺技巧,以防意外事故发生,并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包括患者的皮肤、针具和医者的手指。
(2)针刺时体位要舒适,刺背部时最好取坐位,腰背宜挺直,头略低,其余部位视需要可取俯卧位或仰卧位。
(3)巨针既长又粗,刺激强,应使病人预先有所思想准备,消除恐惧心理,以配合治疗。
(4)进针均宜在皮下透刺,不宜过深,以免损伤重要脏器或组织。
(5)孕妇和有严重出血倾向的病人不宜用巨针治疗;且小儿头部不宜施用巨针;体虚和消瘦者须慎用;其他禁忌症同毫针疗法。
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突破传统针灸理论,学习无需经络穴位基础,是一种操作简便、相对易学的新疗法,针具在局限性疼痛特定的位置皮下组织散扫以治疗疼痛(1~2分钟解除痛苦)。由于取效浮针疗法突破传统针灸理论,学习无需经络穴位基础,是一种操作简便、相对易学的新疗法,针具在局限性疼痛特定的位置皮下组织散扫以治疗疼痛(1~2分钟解除痛苦)。由于取效快捷,常快于麻醉,在北美被誉为“神针”。“一针在手,走遍神州”,可随时随地解决疼痛问题。该疗法曾荣获第一军医大学“九五”科技成果、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医疗成果二等奖、世界国际科技进步二等奖、世界中医学会特等奖。近年来在国内外推广发展迅速,其简便、广泛、安全的特点将成为医院和个体诊所治疗疼痛的普及疗法。
主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三横突综合症,腰肌劳损,腰扭伤,骨质增生,肩周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头痛,失眠,网球肘,腱鞘炎,强直性脊柱炎,梨状肌综合症,带状疱疹,乳腺炎,癌性疼痛,结石疼痛,胃痛,胆囊炎痛,阑尾炎等各种疼痛疾病及妇科炎症。
快捷,常快于麻醉,在北美被誉为“神针”。“一针在手,走遍神州”,可随时随地解决疼痛问题。该疗法曾荣获第一军医大学“九五”科技成果、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医疗成果二等奖、世界国际科技进步二等奖、世界中医学会特等奖。近年来在国内外推广发展迅速,其简便、广泛、安全的特点将成为医院和个体诊所治疗疼痛的普及疗法。
主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三横突综合症,腰肌劳损,腰扭伤,骨质增生,肩周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头痛,失眠,网球肘,腱鞘炎,强直性脊柱炎,梨状肌综合症,带状疱疹,乳腺炎,癌性疼痛,结石疼痛,胃痛,胆囊炎痛,阑尾炎等各种疼痛疾病及妇科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