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生文化墙激励语言:2011年福建省高考省质检作文题题析?及范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9:45:36

2011年福建省高考省质检作文题题析 及范文

(2011-04-18 16:14:35)转载 

有益与无益”

——2011年福建省高考省质检作文题题析

一、关于此题作文的审题

一是此次作文是给材料命题作文。命题材料起引出命题的作用,作文应以命题为据,材料可用可不用。

二是命题是一个关系型(思辨型)标题,作文时要充分运用辩证思维,把题目放到历史与现实的广阔背景下去审视,尤其是要赋予题目的时代色彩,挖掘题目涵盖的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立意,赋予作文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据此,作文时务必揭示二方面的辩证关系。

三是要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包括:

  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但两者又是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前提,归纳和演绎是相互推移、交替使用的。

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离开了综合就没有科学的分析。

抽象和具体。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和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

掌握了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就能找到事物、问题、现象的内在联系,揭示事物、问题、现象的本质。譬如着眼于这则材料,或着眼于现实社会,我们就会发现,有的事物、问题、现象表面上看来无益,实质有益;有的表面上看来有益,实质无益;有的表面上看来分不清哪是有益,哪是无益,但只要运用辩证思维,就分得清了。

二、关于此题作文的例证分析

下面列举当今的几个热点问题分析:

城镇化率”的问题。表面上看是越高越有益,实质上看也不是越高越有益。

因为,城镇发展是建立在低成本获得城镇建设用地、廉价使用劳动力、环境承载严重压力基础上的。尽管当今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但大量矛盾没有化解,遗留的问题很多。近年来,地价房价、资源价格以及劳动力价格持续较快上涨,尤其是农民工及其家属没能充分享受到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以致城镇化率存在一些不可持续、甚至无益的因素。

身为“富二代”的问题。表面上看对自身成长很有益,实质上看也不是很有益。

富二代从出生下来开始就具有各种优势资源,与别人有着不一样的起点。而且即使在某些方面、某个阶段碰到困难、陷入困境,家长和亲属也会给予尽可能的支持,在与别人和社会的竞争中显得比他人有底气。

但是,身为富二代或老是以富二代自居也未必有益。首先,富二代的成功总是受到严重质疑,经常与不光彩的舆论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奋斗历程从一开始就会处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其次,富二代生活在声色犬马之中,他们的失意、颓废、沉沦往往比其他人群的子女来得容易,很符合从来纨绔少伟男的古训;再次,富二代更多地是直接继承家族已有的物质成就和资源财富,很少有属于自己的创业历程和奋斗经验,极容易走上依靠炫富耀权的歧路。正如巴菲特对儿子的教诲一样:生下来嘴里就含着一个银勺子的人,最后可能变成背上扎着银匕首的人,因为他们容易产生权利感而鲜有成就。

与此相似的还有官二代”“名二代(名人的后代)等。如刚辞世的鲁迅之子周海婴,就不止一次地感叹身为鲁迅之子、之后的压力,流露出做鲁迅的儿子不易”“做鲁迅的儿子很难的喟叹。

关注民生”的问题。表面上看很切实、很有益,实质上看存在很多问题。对于文明的发展不甚有益。因为,现阶段的“关注民生”多是停留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方面,如住上现代化的住房,用上汽车、家用电器、高档家具,穿上时髦服装等等。但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不等于现代文明行为和现代化头脑的形成。人民的文化品位的提高和精神层面的升级,需要培养、锻炼,还要加上环境氛围的熏陶和潜移默化。可见,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更显重要。忽视这些方面,“关注民生”或许会从“有益”变成“无益”。

刻苦学习”的问题。表面上看对人的成长很有益,实质上看一味的刻苦学习,甚至盲目的刻苦学习,跟风的刻苦学习不是很有益,甚至是完全无益的。学习关键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实践品质和良好的创新品质。懂得怎样去获得知识,懂得怎样去发现问题,懂得怎样去解决问题,懂得怎样去生发问题,懂得怎样去运用知识;懂得怎样形成经验,懂得怎样欣赏别人,懂得怎样弥补不足,懂得怎样珍视自我,懂得怎样去形成和提高自己的实验、设计、操作、生活技能;能在别人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能坚持,别人发现不了的我能发现,别人做不好的我能做好,别人想不到的我能做到的等等。这样的刻苦学习才有益,反之,再怎样刻苦也无益。

家长教育子女”的问题。表面上看对子女的成长是有益的,实质上看家长的一些教育是完全无益的。譬如家长们总喜欢说如下这些无益的话:“别人为什么做得到,你为什么做不到”“爸爸妈妈这么辛苦,从小到大不知道为你操了多少心,你怎么就不知道回报呢?”“多跟成绩好的同学玩,少跟那些成绩差的坏孩子玩”“爸爸妈妈这样都是为你好”“你笨吗?你比谁都聪明,就是不认真不刻苦。”“跟学习无关的活动少去参加”“一心想着学习就好了”。“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要轻信你那些同学。”“我们家以后就指望你了。”“你未来的路还长着呢,就这点小挫折你就倒下了?”“你这个时候还混,你想干啥啊?”“多去学学别人会怎么做的?”“你既然生在中国,就必须面对中国这个教育体系,你想想大家都是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学习的,你为什么学不过别人呢?”等等。只要仔细推敲,上述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话都是有问题的,都是对子女无益的,甚至对子女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由此也联想到当前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表面上看是有益的,实际上看是无益的。如近日北京师大某教授对他的学生宣称:到了40岁,还赚不到4000万的,不要来认我,也不要说是我的学生。看是勉励学生的话,实是彻头彻尾、恬不知耻的功利教育、金钱教育,与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的精神相去甚远,更与近日涌现的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生优秀群体为了一个不是约定的约定而坚守15年,扶持逝去同学的父母所追求的境界相去甚远。这是教师的耻辱,学校的耻辱,对于教育和人生都是毫无益处的。

牢骚与抱怨”的问题。发点牢骚、发点抱怨看似对调节个人情绪,促进社会发展有益,实质上多为无益。譬如:抱怨风气不正,流弊盛行,造成人心不古;抱怨社会不公,贫富不均,导致“端碗吃肉,撂碗骂娘”;抱怨前途渺茫,际遇不顺,感到没有奔头;抱怨提拔太慢,待遇不高,人生总是失意;抱怨丈夫无能、妻子不贤,孩子无为等等。看似有正气、有追求、有责任感,不平则鸣、不满则怨、敢于畅所欲言,实则以偏概全,全盘否定、求全责备,于人于己于社会于民族于国家无益。一个人能于人于己于社会于民族于国家有益,就务必时刻保持冷静、理性的大脑,面对名利不浮躁,面对掌声不忘形,面对嘲讽不颓废,面对坎坷不沮丧,面对怪责不怨恨,遇事宁静一点,宽容一点,忍耐一点;平时比别人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多坚持一点,多吃苦一点,头脑就会更清醒,心志就会更平和,胸襟就会更宽广。如若这样,就真正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

上面所列的热点问题,在当前各大报刊或其他媒体均可捕捉到。这表明,多元的社会需要我们对一切事物、问题和现象进行多元的理解,通过多元的理解产生多元的追求,这就极其需要运用辩证思维。只有掌握辩证思维的锐利武器,同时又热爱生活,才能随时找到事物、问题、现象的靶子,写出真正有独到见解的思想深刻的作文。

事实上,前人已就有益与无益这对辩证关系做了很多精辟、全面的诠释。如林则徐的十无益

十无益: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做事乖张,聪明无益;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为富不仁,积聚无益;

劫取人财,布施无益;

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就当今的现象和做法来看,做风水、奉神、交友、读书、聪明、博学、积聚、布施、医药、妄求等等都是有益的,但是,如果存心不善,父母不孝,兄弟不和,行止不端,做事乖张,心高气傲,为富不仁,劫取人财,不惜元气,时运不济,都是统统无益的。也就是说,如果在不满足某种条件、违背某种原则和规律,有益的事情也会变成无益的事情。如果我们用林则徐的十无益去衡量当今的人和事,我们便会发现,在当今心浮气躁的社会里,很多人表面上看是在做着有益的事情,实质上做的是无益的勾当。如有的人表面文章做得很美,内心已被铜臭严重侵蚀;有的人在仕途上孜孜以求,行为举止已严重走偏;有的人很有哥们义气,灵魂却已纸醉金迷等等。

三、关于优秀作文例析

例文一:

有益与无益

妈妈的房间里塞满一个一个的木头箱子,在我看来,那些破木箱毫无益处,可妈妈却总是说“留着,总有用。”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自小到大,爸爸妈妈老宠我了,我要娃娃、要玩具车、要裙子……他们无一不满足我,家里的玩具与衣服要是收到现在应该堆积如山了吧?可是,我总喜新厌旧,有新的就不要旧的,反正旧东西也没什么用呀,记忆里妈妈总跟在我身后默默地捡起那些伴我成长的小花裙、小娃娃。

在这十八年里,妈妈房里那又旧又笨重的破木箱似乎长得比我还快,为什么妈妈老收着她呢?这样的疑问一直到那天才破解开,原来在我看来无益又不美观的破木箱却是妈妈这辈子最大的、最有益的宝藏。

自从上了高中以来,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打电话来我也总说学习忙,没时间……了了几句话就挂掉电话。每一次回家,从妈妈房门经过总看见那几个无益的破木箱显眼地伫立在哪里,都多久没回来了?为什么那些木箱总是干干净净呢?有一次我出家门后因想起忘记带书便跑回去拿,经过妈妈房门我惊呆了。妈妈打开箱子,地板上那只洋娃娃不是我儿时最爱的玩偶吗?还有那条珠子,记得那时为了买这条珠子还摔了一跤,那件小花裙、小毛衣……只见妈妈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摆放在地上,这个看看,那个摸摸,然后又自言自语地讲着那些我成长的记忆。我僵在了门口,然后从家里跑了出来,幸好妈妈没发现我,否则我该如何解释我脸上那两道泪痕呢?

妈妈:女儿长大了,懂得古人有云“不为无益之事”的道理,便总以为你做的那些事全是无益的,相反还占用空间,总以为我读的书比您多,对这些有益无益之物判别比您清楚,我全然不知,我是在您的眼中那些珠宝与我眼中那些旧玩具、破衣服中成长的。

“留着,总有用”

那无益的破木箱,染着一层淡淡的金黄,周围的钢板早已是锈迹斑斑,而你们却一个个装着我的成长,像一颗屹立不倒的大树,稳稳地扎根在妈妈的房间里。

原来这无益的木箱里,装满的却是妈妈“有益”的爱。

例析:

第一段:揭示辩证关系:我认为毫无益处的木头箱子,妈妈总说总有用

第二、三段:写我是独生女,颇受爸妈宠爱。玩具、衣服堆积如山;那些又笨重、又不美观的破木箱做什么用呢?这样的疑问一直到那天才破解开,原来在我看来无益又不美观的破木箱却是妈妈这辈子最大的、最有益的宝藏,极为巧妙地为下面揭开这个迷埋下伏笔。

第四、五段:写我上了高中,回家少了,但每一次回家,从妈妈房门经过总看见那几个无益的破木箱显眼地伫立在哪里,原来是妈妈珍藏着我儿时最爱的玩偶,尤其是只见妈妈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摆放在地上,这个看看,那个摸摸,然后又自言自语地讲着那些我成长的记忆。我僵在了门口,然后从家里跑了出来,幸好妈妈没发现我,否则我该如何解释我脸上那两道泪痕呢?这段细节描写真切地写出了我洞悉了母亲珍爱这些木箱的秘密,也表达了自己久久没有理解母爱的心情。

接着,引用古人的话,连用二个总以为,并以一句我全然不知,我是在您的眼中那些珍宝与我眼中那些旧玩具、破衣服中成长。为误解妈妈而内疚,而忏悔。

第五、六、七段:以淡淡的金黄”“锈迹斑斑突出木箱的旧和看似无益,照应开头。最后以原来这无益的木箱里,装满妈妈有益的爱作结,突出妈妈有益的爱。整篇文章以旧木箱为线索,落笔点在无益的木箱装满妈妈有益的爱。全文感情真挚,中心突出,立意深刻。

  例文二:

有益与无益

工具上无实际作用的花纹,看似无益,可它不恰恰是文明的象征?业余棋手下棋,看似无益,可它不正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所以,我认为,看似无益的东西未必真的毫无价值。

在我看来,所谓无益,只是人们只看重眼前的好,可以立竿见影的利益而轻视事物本身潜藏于深处的价值。在数千年前的西方,著名的哲人苏格拉底要求自己的学生每天坚持双臂向前后分别甩上百次。起初有不少学生可以坚持,但一年后,只有一个学生坚持下来。学生们认为,甩手臂既不能增长自己的学识,又浪费时间,实在无益,但那位坚持下来的学生并不这么认为。这看似无益的甩手运动,使他磨炼了意志,学会了坚持,最终他成了苏格拉底最出色的门徒,他叫帕拉图。能说甩手无益吗?在短期内,也许它确实没什么好处,但长期坚持,甩手的有益之处就能显现出来。有益与无益,取决于你看问题的方式。

可以这么说,大部分的事物,只要有努力有付出代价,它都是有益的。格林兄弟想要探索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于是他们兄弟俩费尽心思,经过多年的努力收集,终于整理出几十个民间传说与故事。可是,他们却怎么也找不出其中所蕴藏的所谓历史的规律。也许,你会认为他们哥俩的辛苦是徒劳的,他们所整理的故事是无益的。从研究历史的角度讲,格林兄弟所做的的确没有太大意义,但这些故事经过发表出版,成为享誉世界的《格林童话》时,它还是无益的吗?显然不是,《格林童话》给世界的孩童无数的启迪与欢乐,这难道不足以说明它的价值吗?毕竟,这些故事花费了格林兄弟太多精力与汗水,这注定它是有价值的,只是价值的体现方式与途径不同罢了。有益与无益,关键在于事物是否有积累价值的过程。

著名学者于丹说过:“要超乎功利,去做内心认定的事情”。超乎功利,看似没有实在利益,可只要是内心认定的事,无益也是有益的。就像学习书法,也许你并不能在书法上取得多么高的造诣,这看似无益;但只要你真正融入书法,你会有“每临大事有静气”的一颗恒心。这难道不是有益吗?

所以,看似无益,未必毫无意义。

 例析:

第一段:从材料入题,用二个反问句引出自己的见解:看似无益的东西未必真的毫无价值

第二段:解说所谓无益,并以苏格拉底对学生的要求,帕拉图坚持要求的事例为证,阐明看似无益的甩手运动,却能使人磨炼意志,学会坚持,成为最出色的人。据此得出结论:有益与无益,取决于你看问题的方式

第三段:揭示有益的条件:大部分的事物,只要有努力有付出代价,都是有益的。并从格林兄弟的付出着眼,阐述《格林童话》之所以有益,是他们付出太多的精力与汗水。从而得出第二个结论:有益与无益,关键在于事物是否有积累价值的过程

第四段:引用于丹的话,阐明只要超乎功利、去做内心认定的事情,看似无益实则有益;进而以学习书法为例,阐明只要真正融入书法,就会有一颗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恒心。

最后回应论点,突出中心看似无益,未必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