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亚当迷恋夏娃视频:清蒸汉朝(12)-煮酒论史-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4:27:37
91  三分天下,是否可行?
但是韩信犹豫许久,最后还是决心忠于刘邦,蒯通大为失望,他不愿意做韩信的殉葬,假装精神失常,离开了韩信的幕府。

韩信忠于刘邦,缘于他的道德判断,从报恩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
问题是,蒯通所建议的三分天下,是否可行?
有两种观点,认为不可行。
一类人认为韩信缺乏刘邦一样的政治才能。
另一类人认为韩信的部下和军士都来自汉营,一旦韩信独立,未必能掌控得住。即便一时弹压下去,也是身在韩营心在汉。

这两种观点,看似很有道理,其实都不成立。
首先说韩信没有政治才能,理由并不充分。这就好比某人没吃过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显然不能服众。退一步讲,即便韩信的政治手腕不如刘邦,至少强于项羽或相当于项羽。
其次说韩信的部下和军士都来自汉营,那就更是胡扯了。韩信的兵,基本上都是在赵国和齐国招募的新兵,来自关中的老兵,早就被刘邦调走了。
至于将领,曹参、灌婴这些人,倒的确是刘邦的老部下。但是这未必就等于说曹参、灌婴就一定不支持韩信独立。相反,一旦韩信独立,曹参、灌婴的地位如果得到提升,也有可能对新主子忠心耿耿。反正是打工,给谁卖命不是一样。
事实上,如果韩信真的独立,三足鼎立的形势下,刘邦倒是危机四伏,因为他的兵力,抵御项羽已经很吃力,怎么还有余力讨伐韩信。况且刘邦的兵,一大半是韩信带过的,晓得韩信的用兵如神。
从国际形势上说,赵王张耳,曾经是韩信的副将,晓得自己不如韩信。同时又是刘邦的好朋友,也不可能与刘邦一下子翻脸。所以采取中立的态度比较可能。
至于项羽,啃不下刘邦,也打不过韩信,而且从格局来看,更倾向于联韩抗刘。
彭越,满足于割据梁地,如果韩信强大,他必然不会为刘邦火中取栗,讨伐韩信。相反,他很可能依附于韩信。
刘邦,在失去韩信的支援之后还谈什么进取天下、吞并项羽,能够保住眼下的地盘就很不错了。
那么,三足鼎立之下,谁会更有优势呢?
刘邦最吃亏,他已经五十多岁了,相持个十几二十年,刘邦必走先,那么他的继承人,就是柔弱的刘盈,好在他有个强大的老妈吕雉。不过吕雉再想骗杀韩信,就不太可能了。
项羽刚满三十,前面的路还很长。岁数大了,不知道会不会成熟一些、智慧一点。
韩信出生年月不详,估计比项羽略年轻些,他前面的路就更长了。
一些小国和小军阀,如张耳、彭越,可能会被韩信陆续吃掉。
人是会变的,韩信真的独立为王了,他的政治才能或许也会慢慢挖掘出来。
呵呵,果然如此,天下可就真的难以预料了!
 92  项家军饿得撑不住了!
    项羽在与刘邦的一对一对抗中,始终占据优势地位,但是项羽在局部战场的优势,不能掩盖西楚在整个天下棋盘上的节节败退,韩信、彭越、英布等势力以咄咄逼人之势,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包抄项羽的后方。
    英雄末路,纵然力拔山兮气盖世,也只是一曲悲剧的咏叹调。
    疑点之一:楚军为什么会在楚汉战争的第四个年头失去战斗力?鸿沟协议糊弄了谁?
    疑点之二:项羽失败的个人品格溯因和他为什么不愿渡乌江?

楚汉战争打到第四个年头,项羽撑不住了,原因倒不是刘邦变强了,而是一个字:饿!
有人说,饿你就吃饭啊!问题正在于此,自从彭越起兵以来,项羽的粮食运输线遭到彭越、刘贾等人孜孜不倦的骚扰破坏,项羽多次放下刘邦去讨伐彭越,企图一举歼灭。但这彭越好似滑溜的泥鳅一般,总也抓不住他!
项羽也曾经分出小部队,委派将领保护粮道,但这些不中用的家伙不是被杀,就是溃败逃走。
那么汉军那边怎么样呢?
荥阳附近就有个粮仓,关中还有萧何将补给源源不断地送来,刘邦的日子滋润得很。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

但是和平谈判的话题却是汉王这一边主动提出的,刘邦先后派遣了两位谈判专家去项羽那里交涉,头一位是陆贾,后一位是侯公,最后终于达成一个协议:
一、项刘两家即日起停战,友好往来,平等互助。
二、项羽把汉王刘邦的家眷,送还汉营。
三、项刘两家以鸿沟为界限,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属汉。
双方代表将协议书送给领导人审阅,取得同意之后盖印签字,处理妥当,项羽叫了一队吹打,热热闹闹将刘邦的老爹和老婆送到汉营。
于是这边刘邦父子夫妇喜重逢,悲喜交集,又哭又笑,那边西楚霸王带了虞姬,收拾帐篷,打道回府。那些士兵们听说战争结束了,也都笑逐颜开。
总算活下来了!
终于可以回家和老婆儿女团聚了!

按说刘邦得了老爹和娘子,又签了和平协议,就应该回关中安享天伦之乐,可是刘邦在营帐里与张良、陈平一合计,这仗还得打下去。
为什么?
一、项羽已经在撤退途中,全军上下都以为战争结束,斗志松弛,毫无戒备。
二、刘邦已经拥有天下的一大半土地,占有战略优势,正是大反攻的好机会!

于是起兵追击,同时通知韩信、彭越,前来会师。
时汉王五年
汉王刘邦在一个叫固陵的地方,追上了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你站住!
项羽回头一瞧,这个气啊!有这么不要脸的人吗?说话跟放屁一样,根本不算数的!就是这样不诚信的家伙,搞得社会风气乌烟瘴气!
二话不说,将刘邦军一顿暴打!
刘邦大败,又陷入防守姿态。
93   垓下绝唱
刘邦也气,韩信、彭越怎么不守信用,讲好了会师攻打项羽呢!(嘿,还怪人家不守信用!)
张良说,这是等你封地给他们呢!
刘邦想想也对,公司上市以来,盈利丰厚,也该分点红利给劳苦功高的几位部门经理,于是派使者告诉韩信、彭越:
“一块灭了楚国,从陈县以东一直到海边,都给齐王(韩信),从这里到那里一大块土地,给彭相国。(当时彭越的职务是魏国的相国)
于是韩信从齐地,彭越从梁地出发,与刘邦会师,这一来项羽就势单力薄了,连彭城也回不去,只好向东南方向且战且退。
同时汉将刘贾会同九江王英布从西南方包抄楚地,而留守后方的西楚大司马周殷眼见形势不妙,扯起白旗叛楚降汉,与英布、刘贾会师,北上合击项羽; 
最后汉军几路大军合计近七十万之众,形成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率十万楚军撤到了垓下。
    
垓下在哪里?这地方其实离刘邦的老家不远,在安徽省固镇县一条名为沱河的南岸(也有说在沱河北岸的灵壁县),有一块隆起的高冈绝岩,正是垓下古战场。
相传当年的项羽退守垓下,利用垓下的有利地形,率军士和当地百姓用衣襟兜土修筑起一道简陋的防御工事,与刘邦作最后的抗衡。
汉军兵多将广,在韩信的指挥下,将项羽重重包围。
到夜晚,项羽在营帐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依稀听得远处有歌声由远及近,飘扬过来。这歌声时高时低,一声长,一声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项羽不觉愕然。
这是我们楚地的歌声啊,难道楚地已经被汉军都占领了吗?
项羽更加郁闷,起来喝闷酒,虞姬为了开解他,为他起舞。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这个关头,谁也没必要再装腔作势,弄些虚情假意。项羽在垓下被围之时,听着营帐外的四面楚歌,想必也该真情流露吧!
面对一生的爱人虞姬,项羽用浑厚的声音唱道:
“你说我是力拔山啊,那样的盖世英雄。我说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也不前进。一生的爱人哪虞姬,我该拿你怎么办?”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悲歌慷慨,呜咽欷歔!
虞姬听了,也是泣不成声。
有一种说法(估计是文人的虚构),虞姬也回了一首: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唱罢就从项王腰间拔出佩剑,向颈一横顿时血溅珠喉,香销玉殒。
这一出动人情节,后来演绎为一折《霸王别姬》。将这悲情一瞬,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宋词中也有词牌《虞美人》,南唐李煜有《虞美人》曰: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另一首《虞美人》更有名些,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读来也觉凄然。
直到20世纪90年代,张国荣出演现代《霸王别姬》,也是说不尽的悲剧气息。甚至张国荣本人,也成为悲剧人物。
更不用说比利时的国花poppy,因为花的姿态葱秀,袅袅娉娉,竟然得虞美人之名。
可见古人对项虞情别之同情怜爱。
94  项羽葬了虞姬,抹去眼泪,跨上乌骓,带了八百亲信骑兵,趁着天色未明的时候,衔枚疾走,溃围向南而去。
项羽逃到淮河边,没有找到船只及时过河,七绕八拐,迷失了方向。
恰好看到一个农民老伯出来早锻炼,项羽向他问路。
不晓得这农民老伯认不认识西楚霸王,或许是不喜欢霸王的粗暴,骗他:
“向左!”
结果项羽就进入了一大片雾气弥漫的沼泽地。
这时差不多天亮时分,汉军听说项王逃走,千军万马,追杀过来。
等到发现上当,从沼泽里退出来,项羽已经发现了追兵。

最后,项羽只剩下二十八骑,被数千汉军骑兵包围。
项羽对部下作最后的演说:
“我跟随叔父从江东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大小战役70多次,没有输过一场,因而能够称霸于天下。然而今天却搞到这步田地,这是天意,不是我的错啊!”
项羽遥指一名汉军军官说:“诸位看我亲自击杀那个人。”
说着项羽大喝一声,直冲敌阵,将那名倒霉的汉军军官斩于马下。
这支汉军的指挥官姓杨,他犹豫了一下,想上去和项羽单挑,以示武勇。
拍马向前几步,杨某看见项羽瞪大了眼睛看着自己。
算了吧!
“你想单挑么?”项羽忽然大喝道。
杨某大吃一惊,连座下战马也乱了脚步嘶叫起来,一连往后退了好几步。
这时项羽又向新的目标杀去。
据说当场被项羽及其28骑杀死砍伤的汉军有数百人之多,而楚军只折损两人而已。

项羽杀出重围,前面就是乌江(今安徽和县东苏皖界上有乌江镇),乌江亭长(和早年的刘邦平级)好似约好了似的,搞了一条船等在江边。
“请大王速速上船!汉军追兵到了,就来不及了!”
项羽犹豫了一下,乌江亭长又说:
“江东地方虽小,纵横也有千里,人口数十万,割据一方,继续做王,毫无问题!”

江东!?
项羽抬头看看彼岸,秦二世元年的秋天,他和叔父在吴县招募了八千子弟兵,勇赳赳、气昂昂地渡过乌江,挺进中原,逐鹿天下,是何等气吞山河如虎!
现如今呢?
叔父在哪里?
八千子弟兵在哪里?
一滴泪,从项羽的重瞳中滚落。
乌江亭长惊讶地看着这泪水流淌在猛将的面容,正想说些什么安慰西楚霸王,项羽却又仰天长笑起来,只是这笑声,凄厉得可以刺穿长空,令人侧目。

不肯过江东
项羽决心一死以谢江东父老。
他回答亭长说:
“天要灭我,我又何必渡江苟延残喘!况且我与江东子弟……”
说到江东,项羽的声音又低沉下来,“当初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就算江东的父兄可怜我,让我继续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我难道不心中有愧吗!”
把乌骓送给乌江亭长,转身徒步离去。
这乌骓顾名思义,是一匹黑马,据说通体黑缎子一样,油光放亮,唯有四个马蹄子部位白如雪,乌骓背长腰短而平直,四肢关节筋腱发育壮实,又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踢云乌骓”。
文人铺陈此事说,当时项羽命士兵牵马上船,那马咆哮跳跃,回顾霸王,恋恋不欲离别。士兵们强行揽住辔头,牵马上船,那马长嘶数声,望大江波心一跃,不知所往。(比较煽情的说法是自杀了,但也许它会游泳,自家游走了。)
郭沫若有仿古诗一首,歌颂这匹义马,
“传闻有马号乌骓,慷慨项王施首后。
负箭满身犹急驰,不知遗革裹谁尸?”

更有民间传说,流传在安徽马鞍山一带,说乌骓被亭长带到了江东,但是不久项羽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长嘶不已,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因此而得名。
这就完全是美丽的附会了。
95  刘邦哭项羽
对于项羽不肯渡江,后人有诸多评述。
唐人杜牧认为项羽不该放弃。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主张项羽东山再起。
宋人王安石的意见恰好相反。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认为项羽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公元1129年,易安居士李清照经过乌江,写下著名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文化人咏史,多是用历史来浇灌自己那胸中块垒。李清照赞赏项羽,有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用意。
作者认为,项羽是英雄,但英雄也有几种类型。曾经有一种气质分类说,现在已经不大用了,但是不妨作为参考。四种类型: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制型),韩信可以说是抑郁质的英雄,能忍,能咸鱼翻身,但是遇事有时难免优柔寡断。张良可以说是粘液质的英雄,善于在幕后出谋划策,事后也不居功自傲,为人处事低调,淡泊名利。刘邦则可以说是多血质的英雄,擅长交际,拉拢、吹拍是拿手绝活,政治手腕一流。
至于项羽,恐怕就是胆汁质的英雄了,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换剧烈,有时还有点儿女情长。传说中的“性情中人”,就是这种类型。
项羽这种英雄,讲究个气势。闯郡守府,杀殷通,凭的是一把力气。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凭的是一股锐气。彭城之战,以3万西楚铁骑大破56万人的多国部队,杀得汉军血流成河,凭的是一腔怒气。
但是在中原的成皋、广武,长期的僵持与疲于奔命的两线作战,最后是粮道的断绝,慢慢地耗尽了西楚霸王的勇气和威势,等到鸿沟协议签定,人人想着和平、回家乡,项羽大军的斗气就泄了,而这种斗气一旦泄了再想提起来,就很有些难度。
项羽的失败,正因如此。

话说回来,项羽告别了乌骓,与剩下的为数不多的部下手持短兵器(剑),回头与汉军追兵短兵相接。
追杀而来的汉军骑兵达数千人之多,项羽提起短剑,冲入敌阵,作最后的表演。
汉兵将西楚霸王重重包围,这一场恶斗,只见人头落地,鲜血飞溅,项羽一口气杀了数百人,自己也身负十多处创伤。
这时在刀光血影中,项羽看见了一个熟人——汉骑司马吕马童。
“若非吾故人乎?”
吕马童是吴人,与项羽熟识,他不敢正视项羽灼人的目光,侧着身子。
项羽一边杀人,一边和吕马童聊天:
“听说汉王出了千金和封邑万户悬赏我的人头,我就关照一下你这个老朋友吧!”对将领王翳(可能是吕马童的上司)说:
“此项王也。”(这是废话,打了半天,谁不认识这就是项羽)
于是项羽自刎而死。
汉军一拥而上,抢夺项羽的尸首,为了这件事还互相残杀起来,结果为了抢尸体,有几十个人被自己人给杀了。
最后,得到尸体的有五个人。吕马童辜负了项羽的期望,没有抢到项羽的人头。人头归了王翳,吕马童和杨喜、吕胜、杨武四个人共同得了项羽的尸体。所以论功行赏的时候,把原来的一份奖品分成了五份,一人一份。
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优秀将领,曾担任楚(义帝政权)和西楚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项羽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他出生于始皇十五年,死于汉王五年,享年三十一岁。

项羽的亲戚们,据说得到了宽大处理,吃里趴外的项伯更是得了个射阳侯的爵位,不过结亲家的事,刘邦却是再也没有提到过。

后来刘邦以鲁公的标准安葬了“兄弟”项羽,据说还大哭了一场。(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刘邦的哭,可以说是鳄鱼的眼泪,也可以说是礼节性地表示,但也很可能是真心实意。
说到底,项家对刘邦,有太多的恩情。
首先,当刘邦起义遇到挫折,走投无路的时候,是项梁收留了刘邦,给他钱粮,给他部队。
其次,刘邦能够顺利入关,多亏了项羽在巨鹿一举歼灭秦军主力并将剩余的章邯大军招降。
第三,项羽杀义帝、气死范增,冷落韩信导致他出走,这一系列行为,为刘邦获胜扫清了障碍。(呵呵,这也算?)
大乱之后,渴求大治!
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农历己亥猪年。
二月初三,汉王在汜水北岸修筑起一座高台,五十五岁的刘邦登坛告天地,登极称帝。
汉朝诞生!

五月,刘邦下诏,部队复员,战士回乡!

战争终于结束,大家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对于大多数士兵来说,最好的结局不是建功立业,而是两个字“活着”!
只要活着,一切都好!
有一首汉乐府,描写的正是东汉时期战士解甲归田的情景。用在这里,倒也恰如其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
十五岁就应征去当兵,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 
路上他碰到一个老乡,问“家里还有什么人啊?”
老乡回答说:“远远看过去是你家,走近了原来是松树、柏树中一片坟墓。” 
战士回到家,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环绕着野生的葵菜。 
打起精神,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成一锅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孤零零的一人吃,真是越吃越伤悲。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不觉数行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作者絮语:
中国历史从西周末年,开始进入乱世。春秋时代,战争往往在局部,规模也都不大。但是从战国时期开始,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不断,一场战役,动辄十万数十万。好容易江山一统,黩武的秦始皇又对匈奴、百越等征战不休。等到二世即位,天下人揭竿而起,一场反秦战争席卷全国。至秦朝灭亡,项、刘两家,逐鹿中原,又是整整四年。在这百年之中,和平岁月,屈指可数。
大乱之后,百姓渴求的是大治。
汉朝能否给中土百姓带来大治呢?
请看第二卷:汉之英姿勃发!
第二卷:汉之英姿勃发!
当楚汉相争落下帷幕,西方的霸主之争也决出了胜负.
1 独裁官费边
公元前217年,面对严峻的形势,罗马元老院决心启动非常机制,任命一名独裁官。
所谓独裁官(Dictator),拉丁文的意思就是“一个下命令的人”, 有时也被音译为“狄克推多”。在六个月的任期内,他享有独断的特权,
按照规矩,罗马元老院通过决议之后,授权执政官提名独裁官人选,但是当时的情况,两名执政官,一名已经为国捐躯,另一名生死不明。所以只好由人民大会来推举独裁官人选。
罗马历史上最著名的独裁官是辛辛纳图斯,当时罗马面临多个部落的攻击,形势危急,元老院的使者找到辛辛纳图斯的时候,他正在农田里挥汗如雨,干着农活。当使者说明来意,他一把抹去额头的汗水,穿上衣袍,跟随使者到元老院报到,就任独裁官职务。
辛辛纳图斯只用两周时间就打败了罗马的敌人,胜利归来,举行了盛大的凯旋式。
到第16天,辛辛纳图斯认为任务已经完成,主动放弃独裁官的权位,解甲归田。
辛辛纳图斯的事迹,是罗马公民精神的体现。辛辛纳图斯本人也成为罗马人淳朴爱国高尚情操的典型代表。
那么此刻,谁会成为下一个辛辛纳图斯呢?

还记得那位在迦太基撩起长袍前襟做成袋状,让迦太基人选择战争与和平的罗马使者么?
此人名为昆图斯•费边。
正是这位老兄,现在被罗马人民大会推举为独裁官,应对目前的险恶局势。
在二十四位刀斧手护卫之下,费边威风凛凛,心中却无比沉重。
元老院同时指定弥努基乌斯为费边的副手。
怎么办?
费边说:
“先去向神祈告吧,愿战神马尔斯保佑罗马。”
在组织起了两个军团之后,费边出发与已经溃败的前执政官塞尔维利乌斯会师,这样他有了4个军团,他推进到汉尼拔的驻扎地阿普利亚附近,安营扎寨,并挖出壕沟。
汉尼拔发现了罗马人,将其军队摆成攻击阵形向费边发出挑战。
不,我不会跟你打的。
不?那独裁官大人您是来度假的么?
不管你怎么说,总之我不会跟你打的。

汉尼拔为罗马人哀叹道:
“甚至连这点由战神留传下来的罗马人精神也终于被征服了。他们已经精疲力竭,显然已放弃一切自诩勇武盖世的威名。” 
(司马路:这时候的罗马,一打必输,所以不降不战拖死你还真是个妙计。因为汉尼拔孤军深入,客场作战,缺少后援。而罗马主场作战,衣食无忧,人员充沛。)

不过费边的良苦用心并不为罗马人所理解。汉尼拔意大利境内随意驰骋,蹂躏、洗劫,而费边带着罗马的精锐慢慢吞吞地跟在汉尼拔的屁股后面转悠。
最后。连费边的部下也失望至极,他们本以为费边是个能够带领他们挽危难战凶顽的大英雄,结果事实他们发现自己的统帅是个“落伍者”( 罗马人给费边起的绰号)。
就这样到了夏秋季节,费边一如既往地尾随汉尼拔进入了肥沃的坎帕尼亚谷地。
这一次费边发现了一条隘道,这将是汉尼拔返回阿普利亚基地的必由之路。
费边终于眉开眼笑了,他派一支强大的军队把守那条隘道,一个伟大的作战方案在他心中形成,那就是利用汉尼拔撤退的机会歼灭他。
费边盘算着活捉汉尼拔,举行一场有史以来最为盛大的凯旋式,向罗马人民证明:当初你们选择了我费边,是何等的明智!
当夜幕降临,汉尼拔果然出现,费边派去把守隘道的军人们发现许多火光神秘地隘口附近的陡坡移动。
不好,迦太基人想绕过隘道,从那座山的陡坡上翻越过去。
这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他们连阿尔卑斯山都轻松翻越了。
罗马人马上离开隘道,占据了对面山脊的制高点,打算挡住迦太基人的去路。然而令他们啼笑皆非的是,原来那些火光发自大约两千头公牛。每头公牛的角上都绑着燃烧的火炬,显然这又是汉尼拔的诡计。
哈哈,真正的迦太基人已经大步走过无人把守的隘道。
在罗马军大本营里,卫兵叫醒了正做好梦的费边,费边张望着对面山坡上的火光。
费边说:
“这一定是汉尼拔的计谋。”
那么,独裁官阁下,我们该怎么办呢?
关好营门,巩固防御工事,小心敌人袭击。
罗马军营紧张的气氛持续到天亮了,费边才明白,汉尼拔早就离开了。
2 瓦罗和艾弥利乌斯
冬季,元老院召费边返回罗马,说是让他参加若干祭神仪式。
费边明白,元老院对他不满意,他必须回去解释。
于是费边把军队的指挥权移交给了副手弥努基乌斯。
记住,不要贸然和汉尼拔交手。
弥努基乌斯点头,心里却说,你以为我也是和你一样的懦夫么?

费边离开后,汉尼拔带领迦太基军的主力在更加接近罗马人的地方建立营地。
汉尼拔这时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人员数量少于对手,一是他必须为过冬搜集食物。这是个矛盾,如果分出人手去收集粮草,兵力会更少,而不收集粮草,这个冬天他们将饿死在意大利。
最后汉尼拔还是分出了一半人去收集粮草,这个情报让弥努基乌斯欢欣鼓舞,他派出小分队袭击汉尼拔的征粮部队,自己则带着优势兵力攻打汉尼拔的大营。
于是汉尼拔撤退了。
弥努基乌斯得胜归营,立刻派人骑着快马把“我军大捷”的好消息带给罗马人民。
这使费边相当尴尬,他正为自己的拖延政策辩护,却来了这么一份战报,无疑是打了费边一个大嘴巴子。
罗马人民欢欣鼓舞,他们采取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行动,把弥努基乌斯也选为独裁官,使他拥有与费边平起平坐的权力。这就有点滑稽了,两个独裁官,到底谁来独裁?这就好比一女二夫,一只老虎两个脑袋。
费边也无奈,他只好把军队一分为二,和弥努基乌斯各领一支。
天色大亮,弥努基乌斯发现汉尼拔驻扎在山顶上,弥努基乌斯毫不迟疑,立即率领属于自己的2个军团发起攻击。
呵呵,正当两军激战之时,汉尼拔发出信号。夜间埋伏在山窝窝里的迦太基伏兵一涌而出,包抄罗马军队两翼。
弥努基乌斯眼看要全军覆没,费边带着另外2个军团杀到,及时地拯救了鲁莽的弥努基乌斯。
这样一来,不但弥努基乌斯本人明白了费边的正确性,从此对法比乌斯唯命是从。就连罗马人民也通过这一战,“在明显而不容置辩的实例中看清了轻举妄动、虚张声势系一介武夫所为,而高瞻远瞩、冷静谨慎、老谋深算才是将帅本色。”

时光流逝,到公元前216年,独裁官的任期届满,此后不久举行了罗马一年一度的选举,新当选的执政官是贵族出身的卢基乌斯•艾弥利乌斯•鲍卢斯和平民出身的凯尤斯•泰伦提乌斯•瓦罗。
这时候,汉尼拔依然面临补给短缺的问题。6月初,情报人员告诉他,在阿普利亚平原的尽头,有一座叫做坎尼城的城堡,罗马人在那里储有大量的粮食与物资,而且那里的守备非常薄弱。
这对汉尼拔来说显然是个解决补给问题的好机会。他立刻行动,在罗马人作出反应之前,占领了坎尼。
进入坎尼后,汉尼拔发现,这里比他所了解的还要好,它周围是一个富庶的农业区,农民种植的早季作物似乎就要成熟了。

罗马人终于卷土重来,据说罗马整整动员了 8万名步兵和7000名骑兵。而汉尼拔的兵力在3、4万左右,其中唯一的优势是那一万名骑兵。
与以往不同,罗马的两位执政官一起指挥这场决战。于是争论难免,譬如对于扎营的地点,由于担心汉尼拔的骑兵优势,艾弥利乌斯主张罗马军退到附近的山上安营扎寨。但瓦罗认为那地方过于遥远。
商量的结果,是在距迦太基军营6英里的一片开阔地之上安营扎寨。
接下来的几天,按照惯例,艾弥利乌期与瓦罗轮流行使指挥权。
第一天,瓦罗行使指挥权,他得偿所愿地下令向前移营,更加逼近迦太基人。
汉尼拔,出来和瓦罗一战吧!
汉尼拔满足了瓦罗的愿望,一场不分胜负的混战一直打到夜幕降临,各自拎起斗殴中扯断的裤腰带,回家吃晚饭。
第2天,轮到艾弥利乌斯当家,他发现自己距离可怕的汉尼拔只有3英里而已。
艾弥利乌斯组建了一支别动队,建立了一个新营,目的是牵制迦太基的征粮队,顺便为自己也征集一些粮草。
第3天,瓦罗值班,没事。
第4天,又是艾弥利乌斯当班,汉尼拔在河边摆开挑战架势。
太嚣张了,我去干他一家伙!
瓦罗急于出战,但今天是艾弥利乌斯当班。
不能上当。
这时汉尼拔的骑兵去攻击到河边取水的罗马士兵,打破了他们的水壶。罗马人抱头鼠窜,非洲人哈哈大笑,这令瓦罗“怒火中烧,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急欲开战,士兵们也迫切希望打一仗,并因为迟迟不战而感到焦躁。”
3 罗马在哭泣
公元前216年8月2日,这是瓦罗当家作主的日子。
天蒙蒙亮,瓦罗留下约一万人守护大本营,他带着大部队出了营门,推进到名为奥菲杜斯的河流边,面向南方摆开阵势。
罗马的军团是17岁到46岁的公民组成的,并且按照公民士兵的年龄和财产划分阶级的战斗集体。(47至60岁的高龄市民,也有义务随时应召参加罗马的守城任务,不过这种机会不多,因为罗马实在太强大了。)
从兵种来看,所谓罗马军团,其实是以步兵为主体,骑兵为辅助的多兵种混成战斗单位。军团的主要战斗力量是重装步兵,在4000——5000人左右。另外,每个罗马军团还搭配一个同盟国的军团协同作战。所以总人数约为2万人左右。
罗马的各军团一般排列成正面宽200米、纵深90米的阵型。
部署在战线的最前方是罗马的轻步兵。他们由年少者和无力自备重装步兵所需装备者组成,不着甲胄,仅靠头盔和直径约1米的小圆盾护身,以数枝轻投枪和剑为进攻武器,充分发挥其机动力进行散兵战。
主力军阵的第一排、第二排是拥有一定财产的青壮年公民,他们的装备完全相同,都披挂全副盔甲、手持著名的大型四角方盾,武器为宽剑身的双刃短剑和两枝投枪——大型重投枪和小型的轻投枪。这些投枪的构造独特,一旦刺中目标枪头就会折断,以防被敌方反掷回  来,除用于投掷外,它们也能充当普通长枪使用。
第三排由最年长者以及军旅经验丰富者组成,他们的装具与第一排、第二排相当,但不装备投枪而改为手持一枝长枪。当前两排重装步兵投入作战时,托力阿里一般是单膝跪地、养精蓄锐;一旦战局有变(不论胜负)时,才作为预备兵力投入前线,接替那些筋疲力尽的年轻人。
罗马军阵的两翼则由军团骑兵负责防守。这是些富裕的市民,披挂全副盔甲,但骑术一般,没有脚蹬,主要用于侦察和牵制敌人。他们的武器为盾、骑枪以及双刃剑。

除了留守大本营的五千人,汉尼拔派出了自己的所有军队,在他的战线前列,他部署了他的巴利阿里籍投石手与轻长矛手,以他们为散兵。
汉尼拔的两翼由骑兵部队组成,左翼是西班牙与高卢骑兵,右翼的则是他的精锐努米底亚骑兵。
中间的部队,用前几场战役中缴获的罗马武器武装起来的非洲重步兵分列两侧。最中央的部分则是穿紫边白麻布短军服的西班牙剑士与惯于几乎裸体作战的高卢步兵,这一部分稍稍向前挺进,形成了一个中路凸出的阵形。
罗马人开始向前推进,双方的散兵投掷完了手中的石块和标枪后从战线的空隙中后撤。
战马嘶鸣,双方骑兵开始冲锋。在右翼,人数远少于对手但是骑术精湛的努米底亚骑兵与罗马军左翼骑兵战成僵局,但是在左翼,西班牙与高卢骑兵很快就压倒了罗马骑兵,消灭了其主力,沿着河道追砍那些罗马骑手。
再看中央,强大的罗马重装步兵正将西班牙、高卢步兵的凸形战线挤压成平直形状,最后成为一个凹进去的部位。人数众多的罗马士兵拥挤着向中心攻击。
(希腊人的密集方阵要求士兵们并肩作战,但罗马方块战术却要求士兵与士兵之间有五英尺左右的间隔。这样一来,每个罗马步兵可以更自由地挥动其武器。而且一旦前排士兵力乏或负伤时,他们可以通过身后的间隔后撤,马上就有一排生力军上前补替他们。实战时,各中队之间的间隔通常为一百二十码,大队之间的间隔约为三百六十码,第二线大队可以通过间隙向前推进替下第一线大队,而一旦有需要时,如对付骑兵冲锋时,第二线大队可以向前移动与第一线大队并列。这是罗马方阵的特色,也是对希腊方阵战术的改进与发展。)
但是糟糕的是,由于陷入汉尼拔的凹形陷阱,罗马步兵挤作一团,完全不能保持应有的间隔,连挥动武器都有困难。而就在此时,他们发现左右两侧的非洲重装步兵却在形成对他们两翼的包围。
这时,取胜的西班牙和高卢骑兵已绕过罗马后方,从背后攻击与努米底亚骑兵僵持的罗马左翼骑兵,迫使他们溃散。一部分骑兵在追击罗马骑兵,另一大半则开始包围攻击罗马步兵的背后。
于是汉尼拔开始收割战果,所有部队都向中央压迫,于是在迦太基人的巨大压力下,罗马人更加向中间集中,最里面的罗马人已经没有立足之地,而外围的上万的罗马人还在继续向内部挤。
大约5万罗马人象沙丁鱼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挤在一个相当学校操场大小的地带,四面八方传来的杀声让罗马人感到了绝望,最外层的士兵奋力厮杀,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更多的罗马人挤在里面连胳膊都拔不出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前面的同胞被屠杀,而他们却什么都干不了。
这时汉尼拔的巴利阿里籍投石手与轻长矛手也回来了,他们象练习一样朝里面的罗马人投掷石块和标枪,嘿,那叫一个准,没法再准了,里面全是动弹不得的罗马人,他们甚至连举起盾牌护住自己的脑袋这样简单的动作都很困难。
罗马军人在呐喊,这是罗马狼绝望的撕心裂肺的嚎叫,他们想突围出去,但是却被无情地杀戮。
迦太基人以平均每分钟600名罗马人的速度将这场屠杀一直持续到日落西山、夜幕降临。
3 罗马哭泣,却不屈服!
到第二天清晨,根据李维的记载,地上布满了尸体,一些幸存者神情呆滞地站在死人堆中,全身布满血迹,在清晨的冷风中瑟瑟发抖。
李维说,迦太基人从一个罗马士兵的身下救出一个还活着的努米第亚人,发现他的鼻子和耳朵都被那个愤怒的罗马人咬掉了。
4万多具罗马人的尸体和近八千具迦太基人的尸体横七竖八地叠在一起,在尸体中,有罗马现任执政官艾弥利乌斯和两名前任,随军督战的80多名元老,全罗马四分之一的精英命丧在此。另外很多罗马将领同时也是元老,战后罗马元老院的三百个席位出现的空缺多达177个。汉尼拔的雇佣军们获利丰厚,单是从罗马贵族手上捋下的金戒指足足装了三箩筐之多。
(汉尼拔派人把一部分金戒指送到了本土,陈列在那些权贵面前,终于说服了那些反对派,得到允诺将会有4000名援军、四百头战象及充裕的军资,另外从西班牙抽调两万名步兵与四千名骑兵来支援汉尼拔,对于汉尼拔来说,这是一个美好的许诺,但可惜事实证明,只是画饼充饥。)
战后,留守罗马大营的一万士兵也全数被擒。侥幸脱逃的一万多罗马人中包括执政官瓦罗。
至此为止,全罗马五分之一的成年男子已经丧生在汉尼拔的剑下,每个罗马家庭都在哭泣。  

坎尼战役后,汉尼拔的处境大为改观,意大利南部许多城邦感受到汉尼拔的威力,开始考虑自己的立场。
也许这个非洲人真的能推倒罗马这棵大树呢?
以加普亚为首的一些城邦终于走出了背叛罗马的一步,加普亚是一座大城,此后汉尼拔的冬营就设在了这里。

惨败让罗马哭泣,却不能让他们屈服,他们通令禁止全城使用“和平”一词。哀悼阵亡将士的活动必须在三十天内结束。禁止公开哭泣。
十七岁以上男子全部入伍,奴隶与囚犯也被准予武装并得到给予自由或赦罪的许诺。
同时,元老院派出一个代表团前往德尔法的神谕宣示所求神灵启示罗马如何才能平息众神的愤怒,使国家消灾除难。
元老院还拒绝了汉尼拔以赎金换回坎尼一万名罗马战俘的建议。
从坎尼战场逃脱的瓦罗在集合残部后,修葺防御工事之后,回到罗马。他本以为这次必死无疑,至少也是千夫所指,万人唾骂,但事实上元老院却向他致以最亲切的慰问。
“您不负共和国所托!”
从坎尼侥幸逃生的罗马贵族中,包括十九岁的大西庇阿,这是他第二次见识汉尼拔战术的威力,这经历或许让他在今后几年内沉寂了很久思考了很多。
罗马恢复得很快,到公元前216年年底,罗马已经几乎补足了坎尼的损失。到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扩充到了25个军团。

李维写道:
“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在经受坎尼之战这样巨大的打击以后仍然能够屹立不倒。”
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时,初期会出现万众一心、一致对外的强大凝聚,但是如果在中期遭遇重大失败,必然在内部产生裂缝,一些被掩盖的矛盾开始暴露,争权斗利更加剧烈,如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正是到了战争中期,在战场上屡遭失利的背景下,国民党内部争斗加剧,终于其中的一派汪精卫等人走上了叛国的不归路。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也有类似的情形,初期汉尼拔节节胜利之时,反对派的声音暂时被压制下去。但是随着战局的僵持以及朝向不利方向的转变,反对汉尼拔的力量逐渐增强。战后,汉尼拔的政敌甚至通过向罗马告密的卑鄙手段来达到打败他的目的。
但是,罗马内部何以如此团结?
4  罗马内部何以如此团结?
所谓团结,不是宣传喊口号可以实现的,更不是高压管制的结果。要让国民爱一个国家,特别是发自内心地爱一个国家,其实并不容易。秦的大部分黔首不会热爱他们的祖国秦朝,因为皇帝视百姓如草芥,百姓又怎么会爱戴皇帝?当然,表面上皇帝会把自己当作爱民如子的慈父,而草民们也会配合一下。但是,这一切的表演难道会是真的?
所以一旦维持暴政的强力衰退,或外敌入侵,或天灾人祸引发内乱,这些强大的政权就会如一堵轰然崩塌的土墙。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但是罗马何以在汉尼拔的强大压力面前屹然不倒?元老院的强硬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撑?
细看罗马的历史,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一个团结的罗马,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司马路发现,在罗马的王政时代和早期共和国时代,内部纷争从来一天都没有停止过。在汉尼拔之后,内部纷争也从未中断。
内部的纷争并不意味着不团结,但是既得利益团体如果不顾大众的利益,一意孤行,关闭内部通话的渠道,那可就危险了。
我们就来看看罗马内部的争斗是如何打造出一个团结强大的罗马共和国。
先说说罗马内部的争斗双方,一方为贵族老爷们,另一方为平民百姓们。这样的对立,其实在很多国家都存在。关键在于对话方式,强权镇压和暴力反抗是最常见的方式,如中国历史上数不清的农民战争,都是平民百姓在忍无可忍下的反抗,为什么起义,不就是讲道理官府不听么!
公元前494年,罗马平民与贵族发生了一次剧烈的争斗,由于连年战争,许多田地荒芜,没有收成。一些家境贫困的罗马公民因此借债度日,而高利贷风行,平民无力偿还债务,债主便有权将债务人变为自己的奴隶,甚至卖到外国当劳工。
当时为了对付外敌,罗马需要平民当兵保卫国家,一位执政官颁布法令,宣布平民服役期间,即使负债累累,债主也不得将债务人的财产随意出售,不得拘押平民的子女为奴隶。
这项法令暂时平息了平民的不满,老百姓们拿起武器,为国家上战场去了。
没想到击退外敌回来,另一名执政官却拒绝执行上述法令。
是可忍孰不可忍,罗马的平民可不是手无寸铁逆来顺受的主,他们武装集结起来,集体撤离到罗马五公里以外的圣山上,说:
我们要与你——罗马——脱离关系,建立一个属于我们的新国家!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罗马城里的老爷们害怕了,因为贵族再高贵,总是少数,打仗还得靠大众的罗马平民。
于是双方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谈判,最终,贵族同意平民每年推举两名官员保护平民权益不受贵族侵害。这两名官员必须出身平民,他们的人身神圣不可侵犯,他们就是光荣的保民官!
保民官不算正式的政府官员,不列入公务员编制,却拥有强大的否决权,他可以否决罗马国家任何不利于平民的法律或规定,哪怕是执政官和元老院的决定。
当然,平民的胜利并不是一帆风顺,常有保民官被收买甚至暗杀。但保民官的任期只有一年,如果你担任保民官却与贵族老爷眉来眼去,下一次选举你就没希望了。我们常说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这里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中国的皇帝也有出身平民的,但若是不好,老百姓想要换人,就得付出鲜血的代价。)
保民官的设立只是第一步,在平民的压力之下,罗马又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制定了著名的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本身其实并不公正合理,但它是成文法,明明白白地写在铜柱上,这就是公正的开端。因为有法可依,贵族不能无法无天。此后平民通过斗争,不断通过有利于平民的法令,到最后,不但平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的职位也向平民开放。公元前366年,第一个平民出身的执政官产生,从此,执政官中至少有一名平民的做法成为惯例(后来,情况演变成执政官可以是2个平民,也可以1贵族1平民,但不可以2个都是贵族)。
到公元前326年,罗马废除债务奴隶制,从此平民彻底免除沦为奴隶的危险。
平民的最后一次撤离抗议发生在公元前287年,距离汉尼拔入侵约60年,解决方式是领导平民撤离的领袖成为罗马的独裁官,宣布平民大会的决定对全体罗马公民有效。
这一年,被认为是罗马平民争取自己权利的最终胜利,此后,罗马平民再也没有类似的撤离举动,直至共和国结束。

罗马的平民与贵族之争其实只有两个步骤:第一步平民抗议第二步贵族让步。最后的结果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强大的公民的罗马诞生了,他不属于任何王室,也不属于任何一位英雄,他只属于罗马人民自己,因此当外敌入侵,罗马人发自内心地起来保卫自己的国家,哪怕失败一场接一场,罗马也绝不屈服!
公元前213年,西西里叙拉古城举行了一次选举,由于罗马人近来在西西里的暴行,民意日益倾向于迦太基,最终,亲迦太基派当选为将军。叙拉古随即投向了迦太基阵营。
罗马元老院反应强烈,迅速派出海、陆军包围叙拉古,但令罗马人吃惊的是,叙拉古人居然能够利用巨大的机械手臂拉起罗马战舰的一头,把船掀个底朝天。更有强大的抛射机将巨大石块雨点般抛出,将罗马人辛辛苦苦从意大利运来的攻城器械砸得粉碎。(更夸张的说法是叙拉古人用巨大的抛物面反射镜聚焦反射阳光来焚烧敌船)
罗马统帅马尔克卢斯对他的部下说:
“我们还能打下去吗?他轻松地稳坐在海边,把我们的船只像掷钱游戏似的抛来抛去,他比神话里的百手妖怪还厉害……”
这些神奇的机械发明来自于叙拉古人阿基米德,一个数学课和物理课上常被提起的名字。
此后,不管罗马人用什么办法攻城,阿基米德总能——将其挫败。罗马人只好放弃强攻,改为长期围困。
这期间,迦太基派遣了一支将近三万人的援军来到西西里,联合叙拉古人与罗马作战。但是不幸的是,一场瘟疫从天而降,迦太基、叙拉古联军的一大半将士,包括主将在内,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而罗马军团却因为营地设在高处,几乎没有受到波及。
这真是无妄之灾,公元前211年,叙拉古城中已经即将断粮,最终,一名西班牙雇佣军打开了城门,罗马人一涌而入,占领了文化名城叙拉古,并将城中三百年来的艺术珍品收藏劫掠一空。
当时阿基米德正在家中的沙盘上聚精会神地运算一道数学题目,野蛮的罗马士兵闯进来说:
“嘿,老头!”
阿基米德正忙着呢,摆摆手说:
“别吵,一边玩去!”
罗马士兵大怒,人管你是谁,一剑将这位了不起的叙拉古老人刺死。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11年,这一年年底,24岁的西庇阿(老西庇阿的儿子,我们称他大西庇阿以表示区别)来到元老院。
“你将带兵出征西班牙。”
当时大西庇阿只是一名市政官,按惯例,担任一军之将,你必须是执政官或行政长官才行。

一般来说,罗马的年轻人17岁左右先去当兵,在部队中服役若干年后,担任低级军官。到25、26岁左右去做财务官,这是仕途的起点。然后是营造官等中级官职,能做到执政官或行政长官,往往在四五十岁以后。大西庇阿24岁担任市政官,已经算是青云直上了。
5 众人丧胆,西庇阿挺身而出
为什么元老院会选择这样一个年轻人呢?李维说,这是因为“众人丧胆,西庇阿挺身而出”。
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提大西庇阿的父亲老西庇阿和叔父格•西庇阿了,在汉尼拔穿越高卢地区的时候,老西庇阿把部队交给兄弟格•西庇阿,回意大利去堵截汉尼拔,结果惨败。
那么格•西庇阿呢?所谓山中无虎,猴子称王。这位老兄在西班牙可是大逞威风,先是生擒了汉尼拔留在西班牙东北部的弟弟汉诺,接着又在海战中打败了汉尼拔留下看家的另一个兄弟小哈(哈斯德鲁巴尔)。
当时正是汉尼拔将罗马人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格•西庇阿的捷报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罗马元老院喜出望外,那就堤内损失堤外补吧,况且如果能把汉尼拔的老巢西班牙拿下来,说不定汉尼拔就乖乖地不战自退了呢?
(罗马的想法其实相当正确,自此以后,迦太基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两线作战,顾了头就顾不了尾,这也是汉尼拔迟迟不见援军到来的原因之一。)
于是罗马元老院派遣老西庇阿带领二十艘战船,运载着八千名士兵和充足的给养去西班牙与格•西庇阿会师,兄弟齐心,共创大业。
西庇阿兄弟干得不错,当汉尼拔在意大利节节胜利的时候,他们也在一点一点地蚕食迦太基在西班牙的领土,到公元前212年,他们已经占领了迦太基在西班牙领土的三分之一,大批西班牙人加入了西庇阿兄弟军团。
这样一来,本来要去意大利支援哥哥汉尼拔的马戈(汉尼拔的三弟,汉尼拔老爹四个儿子,老大汉尼拔,老二小哈,老三马戈,小弟汉诺,从军事才能看,似乎越往后越弱),也被迦太基政府派到了西班牙。到公元前212年秋,西班牙一共有三支迦太基军队,小哈、马戈与另一个也叫哈斯德鲁巴尔(迦太基人太喜欢这个名字了)的迦太基将军。
决战发生在公元前211年的春天,小哈兄弟大战西庇阿兄弟,结果罗马军队中的西班牙战士又叛投迦太基,西庇阿兄弟双双战死,罗马军一败涂地。罗马不得不派出当时罗马仅有的名将尼禄开赴西班牙,稳住了局面。
可是汉尼拔还在意大利南部蹦达得欢呢,罗马想把尼禄召回来对付汉尼拔,于是左思右想,想到了子承父业这一招。
公元前210年,大西庇阿带着一万步兵、一千骑兵抵达西班牙,接替尼禄,整合部队。
现在,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成为了罗马在西班牙事业人的全权负责人,这与当年同样年轻的汉尼拔接掌新迦太基的情形,是何等相似!

   新迦太基城凝聚着汉尼拔父子的希望,那是一个宁静的海湾,海湾的外围几乎完全被一个岛屿所封闭。狭窄的入口处,大陆向这个圆形的海湾伸出一个半岛,将海湾分为两半,而新迦太基城就屹立在半岛的五个小山之上。
   三面海水环抱,加上陡峭的山壁,新迦太基城几乎是不可攻克的天然要塞。
   大西庇阿观察着他所处的位置,罗马人偏处东北一角,这是通向高卢和意大利的要道。汉尼拔的两个弟弟,小哈在中间,马戈在直布罗陀附近,而另一个哈司德鲁巴尔在西班牙的西海岸。
大西庇阿很奇怪迦太基人为什么不指定一个主帅节制这三支部队,汉尼拔的二弟小哈明明是个很好的人选,看来有一种传言并非空穴来风,迦太基政府里那些反对汉尼拔的权贵不希望汉尼拔家族出现另一个手握重兵的人,所以让三个将领各领一军,互相牵制。
大西庇阿有点同情他的对手了,不过同情归同情,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
大西庇阿的计划是沿着地中海的海岸径直南下,奇袭兵力薄弱的新迦太基。他计算了一下,以急行军的速度,罗马人一星期就能杀到新迦太基城下,而任何一支迦太基军队,赶到新迦太基都至少要10天。如此说来,至少有3天的时间,大西庇阿可以全力以赴地攻打该城。更何况,新迦太基城要派出使者求援也花费不少时间,所以实际上时间不止3天。
不过新迦太基城防坚固,地形易守难攻,一旦攻城不利,援军赶到,岂不是顿兵于坚城之下,受内外夹击之痛苦?
这一点,大西庇阿也考虑到了,罗马拥有制海权,如果真的不行,大不了坐船回来。
虽然如此,深入敌人腹心,攻打一座要塞,还是一件很冒险的事。要不然为什么汉尼拔在意大利晃悠了十多年,也没敢去碰罗马的金城汤池,哪怕是试探性的攻击一下。
军事有时就是要冒险,汉尼拔不是缺乏冒险精神的人,要不然他也不会去翻越阿尔卑斯山,可见英雄也有其盲区!
6 马其顿使臣
209年的夏天,罗马海陆两军协同作战,包围了新迦太基城。大西庇阿从城的东面,也就是半岛根部的狭窄正面,发起突击。他们打退了迦太基军的一次冒失出击,进逼到城墙下,但是显然攻城难度太高了,罗马人一时一筹莫展。
大西庇阿另有妙计,他对部下说:
“不必担心,神佑我罗马,今天必然会有奇迹发生,帮助我们取得胜利!”
罗马人虽然难免有点迷信,但是在这种情形下,大多数士兵认为,这是将领为了鼓动他们向前赴死的高调之词而已。
但是到了黄昏时分,奇迹真的发生了,城北一侧的湖水突然退去,大西庇阿亲自带领五百别动队,大踏步从浅水绕过城北,从几乎无人看守的西北角登上城墙,现在,这座坚固的要塞向罗马敞开了!
冲锋!
于是,汉尼拔父子经营多年的要塞,竟然就这样沦陷。

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有一个朋友叫莱利乌斯,而这个莱利乌斯,恰好是大西庇阿的副将,他知晓大西庇阿的全盘计划。从莱利乌斯口中,波利比乌斯得知,原来大西庇阿早就通过密探知晓,新迦太基城北的湖水会在一个特定时刻退潮,而退潮之时,水深恰好可以徒涉而过。
不过后人并不完全相信这一说法,因为潮汐乃是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现象,当地的土人,怎么会不晓得?新迦太基的守军,怎么会放过这个漏洞不加以防备?
因此,求知欲极强的西方人又去实地考察,终于发现原来当地夏季常会刮大风,把大量的湖水吹到外面的海洋,造成水面下降。如果刮风时节正好碰上退潮,水面就更低,低到罗马人可以踏水而过。
好险,大西庇阿真是赢得好险!
所以,运气好加上胆识过人,才是大西庇阿攻克新迦太基的充分条件。相对而言,汉尼拔就在这方面不能如意了!

一批希腊人在意大利东海岸登陆,他们很快遇到巡逻的罗马人,希腊人声称他们是马其顿国王菲力普的使者,前来罗马传递友好的信息。
罗马巡逻兵信以为真,告诉他们前方某处有危险的迦太基人,建议他们绕过汉尼拔的大营去罗马。
希腊人表示感谢,但是在告别罗马人之后,他们直奔迦太基营地。
这些希腊人的确是马其顿国王菲力普的使者,但他们的使命并非前往罗马,而是寻找汉尼拔,告诉他马其顿人乐于与他结盟,共同反对罗马。菲力普表示,他愿派一支庞大的舰队到意大利来,配合汉尼拔的陆上作战。
这显然是个好消息,菲力普在书信中写道:
“包括罗马城在内的意大利全境都归迦太基人与汉尼拔所有……战利品亦全数让与汉尼拔……汉尼拔方面则在意大利被完全征服后渡海进入希腊,依照这位国王的意愿向任何国家开战。希腊的全部陆上城市以及与马其顿隔海接界的诸岛则属于菲力普,并纳入其版图。”
汉尼拔欣然同意,并派出三个迦太基人与马其顿使臣一同坐上船,前往面见菲力普国王。
7  原来这个人就是汉尼拔
令人叹息啊汉尼拔的运气实在不佳,马其顿的船被罗马舰队截获,虽然希腊人狡辩说他们的目的地是罗马,只是受到迦太基人的阻挠,只好无功而返。但精明的罗马人发现了这些希腊人中有几个的口音好似他们的死敌迦太基人,结果罗马人搜查使团全部成员的行李衣物,发现了汉尼拔致菲力普的一封信以及双方达成的协议文本。
罗马人立刻用快艇把这几个大胆妄为的家伙火速解往罗马,元老院读了那些文书后,很生气地将他们囚禁。
不过,罗马人居然忽略了那艘被截获的马其顿船,竟让它逃离虎口,驶返本国。当船长把事情经过奏明菲力普,马其顿国王再次向汉尼拔派遣使臣,这次一路顺风,但是最好的时机已经流逝。
前214年,马其顿攻击了罗马在希腊的一个据点,结果罗马海军迅速作出反应,击退马其顿人。此后希腊诸城邦掀起了一场反马其顿风暴,忙于希腊事务的菲力普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际上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配合汉尼拔。

卡普阿(Capua)位于那波利(那不勒斯)北25公里处,是汉尼拔在意大利南部最主要的盟友。
汉尼拔接到卡普阿遭到罗马围攻而发出的求援时,他似乎没太在意,他只是派了一元部将运送粮食补给卡普阿,结果罗马人袭击了这支迦太基分队,汉尼拔好不容易筹集到的粮食落入了罗马人之口。
于是汉尼拔打起精神,回到卡普阿,迫使罗马人撤军。
由于缺粮,汉尼拔不得不离开卡普阿去别的地方找吃的。
当汉尼拔离开,罗马人又来围攻卡普阿,到公元前211年春天,六万罗马人在卡普阿城周围筑起两道土垒,把这座城市彻底封锁起来。
汉尼拔再次支援卡普阿,但这一次罗马人凭借着坚固的工事,拒绝放弃对卡普阿的包围,也不打算出来和汉尼拔野战。
汉尼拔当然不能眼睁睁看着罗马人攻陷卡普阿,他对罗马人宣布说:
你们在这里玩吧,我要去打罗马城了!
罗马的围城部队对此不屑一顾,但是汉尼拔真的率领部队向罗马进发了。
当时罗马有四万人的守军,城池固若金汤,但是汉尼拔的逼近还是在罗马引起了恐慌。
汉尼拔来了!
罗马市民中一片极度混乱与恐惧——汉尼拔的这个行动突如其来,出人意料,因为以前他从未这么逼近过这座城市。同时,他们立即想到,包围的罗马军团必定已被歼灭,否则汉尼拔不会如此逼近。这个想法使他们更加惊慌失措。于是,男人们立刻登上城墙并占据城防工事的有利地点;妇女们则纷纷来到神殿祈求保佑,用她们的头发扫拂这些庙宇的路面;这是国家面临严重危险时她们按习俗进行祈祷的方式。
有一种传说,可信程度大概不高。汉尼拔亲自来到罗马城下,他提起一支标枪,看了城头的罗马人一眼,引起罗马人一片惊叫:
原来这个人就是汉尼拔呀!

当汉尼拔将标枪经肩上投出去的时候,他想,罗马包围卡普阿的部队应该已经解除包围,回来救援罗马了吧!
汉尼拔在罗马城外停留数日后,拆除营帐,返回卡普阿。

但是当他回到该地,他发现罗马围城部队根本没有动弹过。汉尼拔万分沮丧,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无力拯救卡普阿,他率军离去。
汉尼拔的计谋是典型的围魏救赵,但是可惜,已经和汉尼拔打了许多年交道的罗马执政官们,已经从汉尼拔那里学到了太多,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现在汉尼拔真的要走下坡路了!

卡普阿人仍对汉尼拔抱有一丝希望,陆续派出使者向汉尼拔求救。但使者们根本无法穿过罗马人的重重包围。罗马人将他们双手斩断后放回城中说:
你们已被汉尼拔抛弃了,投降吧!
一些卡普阿人宁可服毒自尽也不愿忍辱偷生,但大部分卡普阿人的生活还要继续,他们投降了。罗马人没收了他们的财产,杀了一半,流放了一半,然后移民来到了这里,建立一个新的城邦。
 卡普阿的陷落是一个转折,意大利南部那些背叛或准备背叛罗马的城市现在要三思了,汉尼拔似乎不再百战百胜,而罗马却更强大了!

公元前208年的冬天,眼看形势逐渐好转的罗马人忽然之间又受到了刺激,汉尼拔的兄弟小哈,带着一支两万人的援军仿效乃兄,同样翻越阿尔卑斯山,出现在意大利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