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红梅的诗句:【策划】独家解密张伟平《十三钗》营销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4:16:32

【策划】独家解密张伟平《十三钗》营销策略

《金陵十三钗》

张艺谋执导的大片《金陵十三钗》将于12月15日18点正式公映,而在该项目中投资六亿的张伟平再度开始了“张式”电影营销。多年来,他作为张艺谋背后的操盘者,令《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片收获了创造历史的票房成绩,也开创了中国的“十年商业大片时代”。尽管他曾受到多种不同的评价,但不得不承认,在电影营销领域,他一直不按常理出牌,走在一众华语片的前面,并且屡创佳绩,为张艺谋的商业价值体现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十三钗》即将公映之际,张伟平依旧让该片话题不断,在新人女主角都未正式曝光的情况下,已经占尽舆论先机,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在此,我们来解密一下此次《十三钗》的营销路数。

(一)饥饿宣传:先扬后抑 多点各个击破

张伟平的“饥饿式营销”由来已久,此次在《金陵十三钗》的营销之中,也不例外。他坦言,“我没想着要饿着媒体,但是也不能把媒体喂的太饱了。媒体也要健康饮食,吃太饱了就该撑着了我不能让他们吐。这么多电影,都在炒作,都需要媒体去采访,都想要上各大网站的头条,那么《金陵十三钗》这个时候不需要。”

一般来说,电影片方会主动与媒体联系,按部就班地给每家媒体发布相同的电影图片、视频和文字通稿,拍摄期间安排媒体探班,上映前安排数次记者会,让主创接受媒体采访,并让媒体提前看片,进行舆论造势,上映后也会根据情况继续给媒体发布消息,直至电影下片。

而《金陵十三钗》完全抛弃了以上这些常规方式。开机前,张伟平召开盛大的记者会,邀请了不少国际媒体列席,公布男主角的人选是克里斯蒂安-贝尔,并着重渲染该片的高投资、国际团队和精神内涵,随后就开始了全封闭的拍摄,不许任何媒体探班。当然,这种先扬后抑的手法是他过去惯用的。

拍摄过程中与关机后,很少发布通稿和物料,发布的也多是编剧、置景等主创对影片技术层面的解读,不得不说,这未必是受众最想了解的信息。但在另一个层面,片方向报纸、杂志、网络门户三种不同的媒体发布不同的信息和图片,有时爆料接连不断,有时又将重点收藏,蓄势待发,引得媒体和粉丝不得不自己主动四处寻找新闻,挖掘内幕,无形中让该片宣传的动力加码,事半功倍。

以“谋女郎”玉墨的扮演者曝光为例,与之前《山楂树之恋》周冬雨窦骁的曝光类似,剧组在选角和拍摄过程中严防死守,涉嫌在微博自曝的几位“谋女郎”也直接被剧组开除。即使是在首款预告片和海报中,作为女主角的玉墨也是违背常理,“犹抱琵琶半遮面”。直到上映前夕,网上才有网友“无意中”曝出玉墨的扮演者是南广学生倪妮,由成都商报率先确认,诸多媒体转载,才确定了这一事实。而尽管如此,也只有倪妮有限的几张过去的生活照,无法见到片中扮相,随后片方再通过非官方的形式流出了新版海报和“十四钗”合影,让“谋女郎”们有了大致的形象,被网络热议。

“玉墨”倪妮的第一次正式亮相,则被安排在了洛杉矶的点映活动中,在内地的亮相,却是在公映前一周,可想而知,在吊足了胃口之后,那时的倪妮势必被焦急的媒体空前关注,最后一周的“冲刺”效应会大大超过其他同档电影。

总体而言,张伟平的策略是,表面上严密控制信息,实际上通过不同媒体、不同渠道缓慢流出电影的不同热点元素,让受众毫无防备,不得不主动挖掘,而非被动接受。

(二)主动受访:吆喝加炮轰 制造行业话题

尽管信息发布让媒体和影迷“饥饿”,但张伟平这位幕后制片人却经常安排媒体的专访,谈论新片,阐述行业看法,每每开声都能引发热议。

在《十三钗》的宣传过程中,张伟平在以下时间点接受了多家媒体专访:开机前、贝尔获奥斯卡奖时、赴戛纳电影节售卖《十三钗》时、北美公映日程确定后、对阵八大院线提高分账比例后。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主题,并且均能联系当时的热点,用标志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以达到宣传《十三钗》的目的。

在这些采访报道中,张伟平有的言论可以被看做对自家影片的“吆喝”,如介绍影片投资、阵容、选角内幕、花费心力和呈现效果,表达对高票房的势在必得,让观者在未看片时对电影充满了希冀,虽然过去曾经引起不少观影落差,但对于不同的题材来说,还是屡试不爽;有的言论则被认为是对行业内幕和竞争对手的“炮轰”,回顾过去几部电影在宣传中引发的热议,有不少与张伟平的经典语录有关,而对身居影坛高位的冯小刚、韩三平等人,他也未曾口下留情,甚至因只言片语制造了行业话题。

此次《十三钗》上映,张伟平独挑八大院线,欲提高最低票价和分账比例,再度制造了一起行业事件,有人对其落井下石般讥讽,也有人赞其为同行谋福利。院线方对他很是忌惮,但看完片后又对电影不得不赞;竞争方趁机硬杠档期,暗批其抬高票价对观众不公。然而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十三钗》电影本身却又从一种新的角度占据众人眼球,令人不得不关注。

无论“吆喝”也好,“炮轰”也好,“对战”也好,制造行业话题也好,即使大家明知这是张伟平的最终目的是营销电影,却都不得不被其挑动,无论赞或骂,都掉入了以《十三钗》为核心的漩涡之中。这也不得不让人佩服张伟平的眼界和策略。

(三)周边产品:扩大品牌效应

许多电影都是在热映后才想到制作周边产品,早在《英雄》上映时,张伟平便让同名版小说《英雄》抢先上市,反映《英雄》摄制的记录片《缘起》提前播放,如今的《十三钗》在有原著的情况下,电影书籍照出不误,而女主角拍片传记、张艺谋的首部自传,也提上日程,预告给观众知晓,其中,女主角倪妮撰写的“与贝尔拍床戏”的片段毫无先兆地全文出炉,极具眼球效应,迅速在网络走红,将“张艺谋”与“十三钗”的品牌效应扩到最大。

(四)国际战场:票房与奥斯卡的双重野心

对于国际路线,张艺谋显然有着丰富的经验,早期的文艺片让他在国际艺术片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张伟平自然也一直抓住了这一点,在海外进行宣传,让声势往国内渗透。《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都获得国际大奖,《英雄》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当年,张伟平向国家电影局“书面申请”推荐《英雄》进军奥斯卡的张扬做法也曾引发热议,《十面埋伏》远赴戛纳举办首映更是营造了国内观众的距离美。

此次,《十三钗》依旧将在北美公映,张艺谋也与贝尔登上了《好莱坞报道者》的封面,并在洛杉矶点映,收获当地影评人的赞誉。而代表中国内地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又给了张伟平举办“申奥点映”的机会,提升了电影的神秘感。毕竟,“奥斯卡”依然是中国人的情结,此次《十三钗》取自奥斯卡评委喜爱的二战救赎题材,又有去年刚获小金人的贝尔出演男一号,“十三钗”的东方女性风韵又很能挑动老美兴趣,无一不是该片“冲奥”的优势。当然,奥斯卡最终提名名单还得到明年1月公布,到那时,恐怕《十三钗》的内地上映成绩已经有谱。“冲奥”元素势必能牢牢掌握在张伟平的手中。

【下一页:张伟平的选角策略揭秘】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