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路别让瘙痒:杂拌小集:《春秋》与春秋笔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20:27:53
杂拌小集:《春秋》与春秋笔法
金羊网 2005-01-04 15:02:41

.NoUser { } .Title { COLOR: #000000;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TEXT-ALIGN: left } .SubTitle { FONT-FAMILY: } .IntroTitle { FONT-FAMILY: } .SmallTitle { FONT-FAMILY: } .Author { FONT-FAMILY: } .Source { FONT-FAMILY: } .Abstract { FONT-FAMILY: }

□林超

“春秋笔法”源出《春秋》。先得说说这部书。

先秦已有编年史,大多叫《春秋》。那是因每年记上春夏秋冬四季,故省称《春秋》。有《周春秋》、《鲁春秋》、《宋春秋》、《燕春秋》,等等。后来都已散佚,仅有鲁的《春秋》存世。这便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春秋》。记载的是鲁国史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说“孔子作《春秋》”,只是孟子与司马迁两人的说法。一般认为实为鲁国史官手笔,孔子只做过修订工作。且在他之后仍有人续修。

孔子修订《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繁重”,“笔则笔,削则削”。因古人把文字写在竹简上,删改时需用刀子刮去竹上的字。所以“笔”是记载,“削”是删除。全句的意思是该写的写,该略的略,该不记的便不记。古语有云:“春秋之义昭乎笔削,笔削之义,不仅事具始末,文成规矩已也。”而通过笔与削,寓言于事,含褒贬于文意,寄大义于微言。所以人称《春秋》一字之褒贬,能定人万古功罪,令“乱臣贼子惧”。

所谓“春秋笔法”实有二指:一为孔子修订《春秋》的笔法,二为《春秋》以后各种史书的笔法。这里说的是前者。孔子当年修订《春秋》有哪些具体的凡例,现在不得而知。但其笔法从《谷梁传》、《公羊传》、《左传》这些古书里能略见一二。晋代学者杜预还曾做过专门研究,著有《春秋释例》等书。

杜预论及春秋笔法,曾举之有五:一曰“微而显”,即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光看字面看不出用意,把同类的写法一对照便明白;二曰“志而晦”,即所记文字隐晦,用极简要的字表示,要对这些字细加推求才知它的体例;三曰“婉而成章”,即用婉转曲折、避讳的说法,把话说得很合理;四曰“尽而不污”,即直书其事,不加歪曲;五曰“惩恶而劝善”,即对那些名位低微本不够格入史、但罪大恶极者,为惩罪劝善,也把他们写入《春秋》里去。

现代学者振甫先生曾对此五例作过阐释,认为有几种笔法对记事与新闻写作极有借鉴作用。一是直书其事,不加辞饰;二是在记事中寓褒贬,如运用不同叙述法寓褒贬、从称谓中透露用意、从动词选用和词序上表示含意等;三是严格用词给它特定含义;四是严格反映生活真实。新闻报道是靠客观事实说话而不直接表露作者立场和意见的文体,从春秋笔法中学习与汲取,的确很有意义。

(蕥 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