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c12系列元件库:一个士官报道员能有多大作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6:20:50
孟荣
我是广西军区后勤部的一名士官报道员。入伍10年来,我凭着对新闻工作的挚爱,坚持在新闻路上辛勤耕耘,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发表稿件500余篇(幅),在《战士报》、《广西日报》等省部级报刊发表稿件1800余篇(幅),多次被总部、广州军区表彰为“优秀新闻工作者”、“优秀特约记者”和“优秀通讯员”,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
新闻报道工作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一个革命军人只要立足本职练就过硬本领,无论在哪个岗位都会有所作为,都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2004年1月,我调入广西军区后勤部担任新闻报道员。能从边防团队调到军区机关工作,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从心里感激组织的关心和领导的信任,但同时也有压力,怕完成不了报道任务辜负了领导的期望。记得刚来那会儿,我起早贪黑地采写新闻稿件,但由于不熟悉情况,写的稿件不对路,一连投出去10多篇都如泥牛入海,心里很着急。领导看出了我的心事,耐心给我指点,并告诫我:磨刀不误砍柴功,先学会走路再跑步。我冷静下来,把工作思路从注重写稿数量向提高写稿质量转变。于是,我一边写稿,一边自学新闻写作知识,并报考了南京政治学院新闻学本科专业和解放军报社的新闻函授班,坚持边写作边学习,新闻敏感和采写能力逐步增强。不久,全区后勤工作会议召开。其主题是要把规范管理作为后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抓紧抓好。我意识到后勤部历时两个月调查研究,制定下发的“四个规定”,紧贴从严治军形势,有很高的新闻价值,便及时采写出《广西军区按从严治军要求全面规范后勤管理工作成效明显》一稿。一周后,《战士报》头版头条予以刊登。
做好新闻工作,不仅要精业,还要敬业。有时为了完成好一篇稿件,晚上加班写稿、传稿,甚至通宵达旦工作是常事。但看着自己的稿件变成铅字,我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2004年6月,我从部队上报的经验材料中,了解到了探索远离军队医疗机构人员门(急)诊社会化保障工作的新闻线索。为了将这一项工作报道写得鲜活、大气,我及时向编辑请示汇报,查找了一年来军地为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工作下发的近百份文件资料,并深入到边防一线采访。经过一个星期的昼夜奋战,《解放军报》在“军事后勤装备”专版头条加编后刊发了我采写的《偏远部队看病不用发愁了》的稿件,《人民日报》也刊发了此稿。
有了一定的成绩后,面对领导的夸奖、战友的羡慕,我心里仍然不踏实。我知道自己虽然能够完成一般工作性的新闻报道,但对经验性报道、图片报道等还是外行,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为此,我将后勤部多年来的经验材料和上级下发的“要讯”装订成册,反复阅读,熟记于心,并注重向老同志学习采写报道技巧,将新闻报道与材料写作反复对比,求同存异,渐渐地悟出了一些门道。多年来,我坚持多问、多写、多发,积极与上级机关搞好联系协调,与机关干部一起写的材料多次被上级转发,材料写作也促进了新闻稿件的写作。
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让我体会到,新闻报道员的价值,不仅要体现在稿件见报上,而且要体现在对社会、对部队、对群众的帮助上。2004年8月,后勤部营房处助理员杨有刚,向龙州县农氏两姐妹捐献了一个月的工资。我了解到,那姐妹俩同时考上重点中学,但因家境贫寒,奶奶病重,懂事的姐妹俩决定用抛啤酒瓶盖看正反的方法,决定一人在家种地,一人上学。我立即将积存了两个月近千元稿费送到姐妹手中,并采写出《情系花朵,一个都不能少》的稿件,很快在《战士报》与《南国早报》上发表。稿件刊登后,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姐妹俩一星期就收到了各方捐资9000余元,并有好心人长期资助她们上学。从此,我力所能及地关注贫困学生,用稿费助学的行动也从未间断。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颁布。我想到了曾经采访过的老红军郝毅,提出协助他为在校生作长征报告的想法,他欣然同意。我将他参加长征的经历,整理出7份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报告。坚持用3年的业余时间,伴随老人去讲课。据南宁市教育局统计,郝毅的长征报告共宣讲了600多课时,受众达20多万人次。因此,我也被部队树立为“荣辱观”学习典型,被广西自治区、南宁市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并获得广西“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编制体制调整改革后,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非常突出。作为一名士官,打字装订、收发文件、录音照相、采集上报数据等,我都做到了随叫随到,杂活累活争着干。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我不厌其烦,不怕其累,因为这些工作让我有了更多的经历,也从中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报道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