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自动拆分表格:《古今称谓释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52:52
《古今称谓释义》(转)
         本文是老父二十年前的心血,他一生就爱研究这些。二十年前曾有出版社找他出版,但要几千元钱,那时我们都很拮据,没能完成他的心愿。由于繁(古)体字较多,本人水平有限在电脑中找不到或打不出原字,有的就空着,有的用字代替,给原作增添了缺撼,请包涵。
                     《古今称谓释义》自序       吾爱读书,颇知旧俗,每当乡里喜庆之日暮途穷,亲友婚丧之际,往往相邀,参与接待宾客,方知社会应酬务须恰当,一旦失误,人使讥谈。但是经仪三百,曲礼三千,若非习于平时,岂知微奥,诸如称谓一节,虽属浅近,吾见白首茫然者,亦不乏其人。呼其词而不知其义者,比比皆是。宋陈叔方在《颖川语小》中云:“世俗称谓多失其义,唯以令尊称父,以内称妻尚可通。”尤其近二十年来,称谓更为混乱。“文革”中,不分老幼通称同志,继而又不分对象通称“师傅”。使港、澳、台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闻之莫名其妙,更甚者,在校学生对已之长辈、亲人亦难知如何尊称。因此引起许多人士,以至海外侨胞、友人关注和不安,吾亦谓,不能小看称谓问题,它确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标志,日常交往应知称谓,特别对外交往中更应注意,对于称谓,前人虽有专著,但因历史演变,称谓亦殊。况今人读之者,亦鲜矣。吾不自量,重读经史,搜求类书,挖掘方言,借助词书,分类整理,汇集成书,名之臼《古今称谓释义》。对于第一称谓,详加注释,引用脍炙人口的一二典故,俾识由来,帮助学者讲习,应付于  ,即便知其浅而不知其深,其哄堂者亦应寡矣。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社会又是各层次和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组成。因此,亦应有所区别,体现不同层次、性别、年龄的人相互尊重。各民族称呼亦异,叫法不同。因此,称谓亦应有所区别,体现不同层次,性别、年龄的人相互尊重。各民族称呼亦异。本书仅以汉民族为主,兼收少量少数民族及释老两家称谓。但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适应历史发展,称谓亦随之变化。清蒲松龄云:“世风之变,下者益谄上者益骄。即康熙四十年中,称谓之不古,甚可笑也......,窃意数年以后巍然爷者必进而老,称老者必进而大,但不知大上造何尊称。匪夷所思也!”诸如唐人呼父为兄为哥哥。清皇室则称父为阿妈;宋人呼母为姐姐,为奶奶。今人称妻为妻,然则,女人、老婆、家属、内当家的都是妻子的代称。       吾在引用资料时,以经史为主,兼引前人之诗歌,散文、传记和有影响的古典名著,以及有关类书,并搜集一些方言俚语。在引用中去伪存真,意在训诂。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以正史、经书为据,避免人云亦云。吾谓读本书者,不仅知其称谓原意,亦是读经读史和浏览百科全书。       为方便阅读,在文字叙述方面,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有的在引用文后面加引译文,在个别生僻字、生辞、古地名、人名等,均在括号里写汉语拼音和汉语切音,并加注说明。对于个别字的演变、翻阅字书,力求正确。在主文称谓方面,分生时称谓、殁后称谓;交往自称和义往人称。每称谓后都有应用文的措辞,以便在应酬时使用。       由于本人受文化水平的限制,洞察力亦较差,在汇集时未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错误种种。请有识者教正,不胜感激之至。       (随后将把我父佳作一一登出,请指教)
古今称谓——卷一(上)                  祖  先       祖先,是一个家族久远之先代也。按诗大雅生民序:“生民尊祖也”。唐孔颖达  云:“祖之定名,父之父耳,祖者始也,自父之父以上皆得称焉。”又:祖是根本,物本于天,人本于祖。祖亦祚也,先也。故曰祖先。祖先一辞,始见于汉魏伯阳参同契中。曰:“孙绍祖先。”盖祖先之称本此。后世称之。三国志魏毛  传:“汉律:‘今真奴婢,祖先有罪,虽历百世,犹有  面供官,一以宽良民之命,二以宥并罪之幸。’”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王于依广有才学,又替他做了一篇告祖先的文,甚是恳切。”       祖先,亦称祖考,祖祢。       祖考   书君牙云:“赞乃旧服,无  祖考,”谓祖先也。礼祭法,元陈  注云:“祖考始祖也。”荀子在成相中曰:“下以教悔子弟,上以事祖考。”亦谓祖先也。汉司马迁史记三王世家注。“褚先生曰‘朕承祖考,祖者先也,考者父也。’”       故谓祖先曰祖考。后汉书明帝纪:“糜破积世之业,以供终朝之费,子孙饥寒,绝命于此,岂祖考之意哉。”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虞书曰:‘戛击鸣球,持拊琴瑟,以詠祖考来格。”       祖祢   亦谓祖先也。礼大传:“上治祖称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傍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又礼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元陈  注:“祖祢庙在适子家。”史记五帝本纪:“归至于祖祢。”东汉何休注云:“生于父,死曰考,庙曰祢。”汉后书章帝纪:“元和二年夏四月乙已客星入紫宫,乙卯车驾还宫,庚申假于祖祢。”晋葛洪抱朴子传喻:“锐锋产于钝石,明火炽于  木, ……是以不可以父限重华,不可以祖祢量卫霍也。”按:重华、虞帝名;卫霍:汉卫青,霍去病也。       祖先   又称先人、先古、先世、先君、先祖。       先人   是祖先之称亦泛指上代也。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无典。”汉毛 传:“先人,文武也。”诗小雅小宛:“我心忧伤,念昔先人。”礼礼器:“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又:礼  弓,“则有先人之  庐。”左传襄二十三年:“则犹有先人之  庐,在君无所辱命。”管子大笆十八:“齐僖公生公子诸儿,公子纠,公子小白。使鲍叔传小白,称病不出。管仲与召忽往见曰:‘何故不出。’鲍叔曰 :‘先人有言曰:知子莫如父,知臣莫如君。’”汉孔安国书序,“我称其曾祖子襄藏其家书于屋壁。”按:此为孔安国称其曾祖子襄也。汉书司马迁传:“太史公曰 :‘先人有言,因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  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小子何让焉!”清郑燮书陆种园诗:“万间无复羡华居,只有先人旧草庐。”       先古  亦为祖先之称礼祭义:“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元陈  注“先古,先祖也。先古之称,始见于此”。国语鲁下:“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注云:“属,敬也,先王称之日自古,古之在昔,昔日先民。有作,言先圣人行此恭敬之道久矣,不敢言创之于已,乃云受之于先古。”按:自古,与先古同义。史记项羽记:“陈婴者,帮东阳令使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所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逐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少年欲立婴使为王,义军苍头特起陈婴母谓陈婴曰:‘自我为你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逐不敢为王。”       先世   亦谓祖先也。亦泛指先人也。礼祭统:“乃考文叔兴旧者欲。”元陈  注:“引应氏[汉应劭]曰:耆欲者,心志之所存,言其先世之忠,皆以爱君忧国为耆欲。此为汉时之称也;又:国语周语上。”[祭公谋父]谏曰:“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按:后稷为周之始祖,姓姬,名契。此则为国时之称也先世之称本此。汉王充论衡感类:“阴阳不和,灾变发起,或时先世遗咎,或时气自然。”后汉书虞美人纪:“夫臣子虽贱,尚有追赠之典,况二母见在,不蒙崇显之次,无以述尊先世,垂示后世也。”三国志魏邢传:“初太子未定,而临  侯       植有宠,丁仪等并赞翼其美。太祖问    对曰 :‘以庶代宗,先世之引戒也,殿下深重察之。’”晋陶潜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晋城干宝搜神记郭:“愿王求,乃迹访其家事,先世曾伐大树,得大蛇杀之,女便病。”西魏书斛斯椿传:“斛斯椿,字法寿,广牧富昌人也。其先世为弗莫大人。”唐书王师范传:“事恭先世且示子孙不忘本也”。清郑燮道情序:“自家板桥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之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我也谱得道情十首”。       先君   称祖先也,左传晋栾武子曰:“楚之先君筚路褴褛,以启山林。”史记齐太公世家:“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比至无棣。’”又:孔安国尚书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此皆谓祖先也。先君,亦是对亡父之称。       先祖  亦称祖先之辞。书多士:“乃命尔先祖成汤华夏。”礼月令:“腊先祖五祀。”诗大雅云汉:“胡不相谓,先祖于摧。”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先祖谓文武也。”按:云汉为美宣王之诗,诋为宣王之辞。称文武曰先祖,距文武九世以上矣。孟子  文公上:“丧祭从先祖,曰,事有所受也”。又: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者,恶出,无君师者,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本也。”庄子盗跖中指责柳下季之弟盗跖为“贪得忘亲矣,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史记秦本纪:“惠文君十二年初腊,”唐张守节义云:“十二月初腊日也,秦惠公始效中国,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应是日也。”史记匈奴传:“其先祖夏侯化之苗裔也,曰 淳维。”集解:“汉书音义曰 ‘匈奴始祖也”汉书韦玄成传:“臣衡中朝臣,咸复以天子之袂,义有所断,礼有所承,违统背制,不可以奉先祖,皇天不佑,鬼神不  。”晋书孙楚传:“遗孙皓书曰:‘吴之先祖,起自荆楚  时扰攘潜江表。’”此皆远祖之称也。但后世多称已故之祖父曰先祖。       祖先,更有称之为大高、上神者。
          ... ...
 古今称谓——卷一(上二)        祖先,更有称之为大高、上神者。       大高  是对祖先之尊称。谓至高无上者也。汉刘安淮南子汜诠,“大高者,而  为上牲。”汉高广秀注谓:“大高,祖也。”
上神  以祖先上升为神也。礼礼运,“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疏谓:“上神在上精神之魂,即,先祖也。”       祖先  又有远祖,世祖之分。       远祖  谓高祖以上之祖先也。书多士:“乃命尔    先祖成汤  夏,俊民甸四方。”公羊传庄四年:“远祖几世乎,九世矣。”此即为远祖之义也。国语周语上:“[祭公]曰:‘日祭、月祭、时祭、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释曰:“供献祭祀祖父,父亲祭品,每天一次,供献祭祀高曾祖之祭品,,每月一次,供献祭祀远祖之祭品,每季一次。”后汉书章帝纪:“建  七年诏:‘仰为先帝然然之情,前修  器,以尽孝敬,朕得识昭穆之序,寄远祖之思。’”晋干宝搜神记蝼蛄神:“庐陵太守,太原庞企,字子及,自言其远祖不知其几何世也。”魏书太祖记:“天兴元年诏曰:‘昔朕远祖,总御幽都,控制  国,虽践王位,未定九州。”周书令狐整传“整远祖汉建威将军遵,不为王莽屈,其子称避地海右。”异闻:“后魏杨穆尝于昭说法应夺读书,见红裳女子,穆问其姓氏,答曰:‘远祖名无忌,姓宋,显扬释教,封长明公,开元中立经幢,封妾为西明夫人。’”       世祖  称高祖以上之世系可考之祖先也。家语:“孔子[姓孔]  名丘,字促尼,其先宋人也。六世祖孔父嘉为华父督所杀。”诗大雅:“本支百世。”左传宣三年:“王孙满曰:‘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尽] 。”按:论语,“必世而后仁”,注云:“三十年为一世。”据甲骨文和金文中  是三十的意思,后演变为世,是世之原义也。所谓世祖,非此义也。本目世祖作辈数,一辈为一世。晋陆士衡[机]在叹逝赋中云:“世阅人而为一世,”注云:“夫世之得名,缘于君上。……故以一代之人,通呼为世,”如寒族自始祖至余已十五世矣。如南朝梁昭明太子[  ]统文选张衡东京赋:“我世祖忿之,乃龙飞白水,凤翔参虚。”注:“ 世祖光武帝也。”后汉书光帝纪注:“礼祖有功,宗有德,光武中兴,故庙称世祖。”后之以世祖为庙号者有,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美称祖先曰文祖、艺祖、显祖、烈祖、烈考。       文祖  谓有文德之祖也。是子孙对其祖先之美称。书舜典:“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注:“文祖者,尧始祖,未详所指何人”正义云:“文祖者,赤帝  怒之府,名曰文祖。火精光明文章之祖,故谓之文祖。”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云:“史迁说:‘文祖者,尧大祖也’。[汉]马融曰:‘文祖,天也,天为文万物之祖,故曰文祖。’[汉]郑康成[玄]曰:‘文祖者,五府之大名,独周之明堂。’史公[太史公司马迁]说过:‘文祖为尧大祖,尧与舜同始祖,故受终其庙。’马融以文祖为天者。荀子理论云:‘王者天大祖。’尧之祖黄帝亦曰配天。马融说与史公合。郑[玄]云文祖五府之大名者,史记索引曰:‘五府五帝之庙,苍日灵府,赤日文祖,黄日神斗,白日显纪,黑日元矩。唐虞谓之五府,周谓明堂皆祀五帝之所。’郑说与史公书马氏具同义。”汉书王莽传:“以天下初定,且袷祭于明堂,以汉高祖为文祖庙。”西魏书苏绰传:“乃命苏绰为大诰奏行之。……暨乎文祖,诞敷文德。”       艺祖  对祖先美称也。艺祖者,文德才艺之祖也。书舜典:“归格于艺祖,用特 。”汉孔安国[伪]传云:“巡守四岳,然后归告于文祖之庙。艺,文也。”疏:“才、艺、文、德其义相通,故艺为文也,文祖,艺、史变文耳。”后世帝王用以艺祖为太祖的通称。湘山野录:“艺祖居潜,日为赵普饮,居席左。陈博怒曰:‘紫徽垣一小星居上,次可平乎,’斥之,使居帝右下;垣,天帝宫垣二十二星。”宋史纪事本末高宗嗣统:“时张帮昌请元  皇后孟氏入居禁中,垂帘听政。后书告外曰:‘缅怀艺祖之开基,实自高穹之眷命,历年二百,人不知兵,传序九君,世无失德。’会宗泽及权应天府朱胜非来言,‘南京[京陵]艺祖兴王之地,取四方中,漕运尤易。’”上称二艺祖皆指宋太祖赵匡胤也。金太祖阿骨打亦有艺祖之称。
       显祖  亦是对祖先的美称。书文侯之命:“汝克绐明显祖。”注云:“重称宗亲之,不称名尊之,言汝能明汝显祖唐叔之道,奖之。”汉书韦贤传:“谏诗:‘     显祖,轻兹削黜,嗟嗟我王,汉之睦亲。’”        烈祖  谓功业显赫之祖先也。诗商颂烈祖:“嗟嗟烈祖,有秩斯祜。”宋朱熹注:“嗟嗟烈祝,有秩秩无穷之福,可以申锡无疆。按:诗商颂序云:“谓祀中宗之诗,惟后人多以此诗为祀成汤之乐歌。所称烈祖皆指成汤。”                 书伊训:“伊尹乃明言烈祖成德,以训于王。”传:“汤有功烈之祖,故称焉。”宋蔡沈注云:“烈士墓,功也。”国语晋语:“敢昭告于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按:此指春秋魏襄公也。左传哀二年:“卫太子祷曰:‘曾孙蒯  敢昭告于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三国志魏三少帝纪:“甘露元年昭曰:‘黄黥布逆叛,汉祖亲戎,隗  违庆,光武西伐,及烈明皇帝躬征吴蜀,皆所以奋赫斯,震  威武也。”南唐书:“烈祖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名升,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姓李氏,唐宪宗第八子建王之玄孙。”       烈考  美称祖先之辞也。亦泛称亡去父以上男性之祖先。诗周颂:“既右烈考,亦又文母。”汉毛亨注云:“烈考,武王也。”郑玄笺曰:“烈,光也。”宋朱熹注曰:“烈考,犹皇考也。……使我得以右于烈考,文母也.”书洛诰: “越乃光烈考武王。”按:此是成王称其父武王也后世多为此称。  
古今称谓——卷一(上三)     烈考  美称祖先之辞也。... ...(接上)    祖先遗像称之曰神子。神子一辞,来自山海经。云:“东海渡朔山大桃树,蟠曲三千里,其卑枝向东北日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日神荼,郁垒,主领鬼之害人者,执以铜虎。黄帝法而相之,用桃板画二神子门上,以御鬼神。后世称之曰门神。因此称祖先遗像亦曰神子。清舒绍言武林新年杂詠代图:“岁终悬祖宗遗像为神子,今谓之神姿。”余之姑表兄朱公正海君府上亦有此俗。    先妣, 祖妣为祖先之母称。    先妣   本对已故母称,亦泛称母亲以上已故之祖先母称。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夷则,歌功颂德小吕,舞大  ,以享先妣。”汉郑玄注云:“先妣姜源也。……是周之先母也.”  晋:”受之介福,于其王母.”宋朱熹注曰:“盖凡享先妣之吉占,而凡以阴居尊者,皆其类也。”左传昭十年:“邑姜晋之妣也。”荀子大略:“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汉书王莽传:“钦告于岱宗泰社后土,先祖,先妣以班受之。”世多称亡母。    祖妣  亦祖先之母称也。亦泛指已故的祖母以上之母氏也。礼曲礼:“王母曰皇祖妣。”此称祖母也。新五代史唐本纪:“追高祖聿,谥曰孝恭,庙号惠祖,祖妣刘氏谥曰孝恭昭;曾祖敖,谥曰孝  庙号毅,祖妣张氏,谥曰孝  顺。”此则指高祖母,曾祖母也。
  祖宗            古时庙号不迁最尊者是祖,次曰宗。汉班固白虎通云:“宗者何?宗有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所尊也。”宋邢  曰:“宗者,本也,庙号不迁最尊者祖,次曰宗,通称宗庙。”书舜典:“类于上帝,礼于六宗。”宋蔡沈注:“宗者,尊也。”按:古代  、郊、祖、宗、报,此五者为国之典祀也。但是历代帝王之庙议,谁为祖宗则众说不同。如礼祭法云:“有虞氏 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侯氏亦  黄帝而宗鲧,祖颛顼而宗虞;殷人 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 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东汉郑玄注曰:“大 郊,祖宗谓祭祀以配食也。祭五帝五神于明堂曰祖宗。祖宗通言耳。”唐贾公彦疏引三国魏王隶曰:“以祖宗为祖有功,宗有德,其庙号不毁。”与郑玄说异。元陈皓注引石梁氏说:“此间代 郊祖宗,诸经无所见,多有可疑,杂以纬书,愈纷错矣。”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引天官冢宰云:“祀五帝”疏:“祖宗之祭说者不同,依郑玄祭法注:‘意则为合祭五帝而以文武配食也。’王肃驳郑云:‘古者有祖有功,宗有德,祖宗自是不毁之名,非谓配食于明堂者也。’”清金鹗申郑祖宗义云:“祖功宗德之说,当以始祖为祖功,其后有德者当宗之,宗无数,而祖则一而矣,如殷有大甲、大戊、武丁为三宗,祭法殷人宗汤则有四宗。汤且称宗不称祖,可知殷人之庙惟契称祖也,周人之庙亦岂有二祖者,然则社之祭在明堂明审矣。”余也思之金误是也。南朝梁昭明太子兼统文选不班固(孟坚)典引宏亮,宏业表相祖宗。汉蔡邕注亦云:“始受命为祖,继中为宗,皆不毁之称。”但后世对先世通称曰祖宗。后汉书光武帝纪:“朕兴兵讨击十余万众,数年降服,先帝玺绶归之王府,斯皆祖宗之灵,士人之力,朕曷足以斯哉!”又曹世叔妻传:“洁其酒食,以供祖宗。”唐白居易贺雨诗:“帝曰余一人,继天承祖宗。”宋邵伯温邵氏见闻录苏轼见王安石:“子瞻(苏轼)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贾政听了这话不象忙跪下含泪说道:“儿子管他也为的是光宗耀祖。”祖宗昭穆之序,亦有大宗小宗之分。    昭穆  谓宗庙神主之位次。始祖居中,其余分列左右。昭在左,穆在右也父子异列,祖孙同列。国语周语注云:“父昭,子穆,孙复为昭,一昭一穆相次而下。”诗周颂载见:“丰见昭考,以孝以享。”宋朱熹注曰:“昭考武王也。庙制:‘太祖居中,左昭右穆。’周庙:‘文王当穆,武王当昭。’故书称穆考文王。而此诗及访落皆谓武王为昭考,此乃言武王卒,诸侯以祭武王庙也。”左传僖五年:“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太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仲、 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明盟府。’”按:虞仲,太伯都是周太王之子,周太王是周之先王,名曰古公  父。晋书贺循传:“庙议:‘从弥以上至于高祖,亲庙四世。高祖以上复有五世六世无服之祖,故为三昭三穆,并太祖而七也。’”后汉书祭祀下注云:“决疑要注曰:‘凡昭穆,父南面,故曰昭。昭,明也;子北面,故曰穆。穆,顺也。始祖特于北,其后以次夹始祖而南,昭要东,穆在西相对。’”    大宗,小宗。周以始祖嫡长为大宗,余子为小宗。诗为大雅板:“大帮维屏,大宋为翰。”注云:“大宗王之同姓之适子。”疏:“正义云:‘ 大宗文在其下,则是天子之身,故云。王者天下之大宗,以礼有大宗,小宗为族人所尊。故称宗子天子,则天下所尊,故谓大宗也。’”仪礼表服云:“持重于大宗者,降其小宗也,……尊者,尊统上,卑者,尊统下,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奴)汉族者也,不可以绝,故族人以支子后大宗也。适子不得后大宗。”又疏:“大宗有一,小宗有四。大宗一者,别子之子适者,为诸弟来宗之,即谓之大宗,自此以下适适相承,谓之百世不适之宗。五服之內,親者月算如邦人,五服之外皆來宗之,為之蓑,三月章為宗子妻是也;小宗有四者:謂大宗之後生者,謂別子之弟。小記注雲:別子之世長子兄弟宗之。第二:已下,長者,親弟來宗之,為繼禰之小宗;更一世長者,非直親兄弟又從父昆弟亦來宗之,為繼父小宗;更一世長者,非直親昆弟,從父昆弟,從祖昆弟來宗之,又有從曾祖昆弟來宗之,為高繼祖小宗也;更一世长者,非直亲昆弟,从父昆弟来宗之,又有从曾祖昆弟来宗之,为继高祖小宗也;更一世絕服不復來事以彼自事五服內繼高祖以下者也。四者皆是小宗,則家家皆有兄弟相事長者之小宗。雖家家盡有小宗,仍世事繼高祖以下之小宗也。祖宗亦有大祖、小祖之稱。大祖者,天子始祖之廟,諸候太祖之廟。通稱始祖之廟也;小祖者,高祖以下廟也。見禮松弓元陳皓注。見“始祖----大祖釋義。"祖宗有傍統之別。傍統者,謂大宗無後,以傍支子統也。文選:南朝梁任彥升(  )為诸謐義蓁  代兄襲封表:“且先臣以大宗絕緒,命臣出篡傍統。”按:大宗,謂始祖嫡長也。
始祖  始祖亦稱元祖,初祖、鼻祖、肇祖。    始祖  謂已知之最早祖先也。即世系可考最祿之遠祖。按:始為開端、最初。易乾:“大哉乾元,萬物之台,乃統於天。”老子雲:“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春秋法五始之要”注:“元者氣之始;春者四時之始;五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政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國之始。”漢書禮樂志:“安世房中歌:‘七始,華始。’”三國魏孟康曰:“七始:(林鍾,太簇,黃鍾)天地人四時之始;華始:萬物英華之始也。”故稱已知最早祖先曰始祖。禮大傳:清孫希旦集解:“始封之君謂之大祖,得姓之祖,謂之始祖。”又禮祭法:元陳皓注引(漢)鄭(玄)氏說:“謂經文差互,今以成周之禮,例而推之,有天下者,立始祖之廟,百世不遷。”儀禮喪服:“諸候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所自出。”鄭玄曰:“始祖者感神靈而生若稷契也。”書舜典:“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宋蔡沈注曰:“文祖者,堯即時祖也。”漢書平當傳:“高皇帝聖德受命而有天下,尊太上皇獨(犹)周文武之追王太王、王季也。此漢之始祖,後嗣所宜尊奉以廣盛德孝之至也。”魏書序紀:“初聖武帝嘗率數萬騎田於山澤,炎見輜  自天而下。既至,見一美婦人,待衛甚盛。帝異而問之。對曰:‘我天女也,受命相偶。’逐同寢宿。旦請還。曰:‘明年周時復命於此。’言終而別,去如風雨。及期,帝先所田處,果復相見,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此君之子也,善養視之,子孫相承,當世為帝王。’語訖而去。子即始祖也。故時人諺曰:‘诘汾皇帝無(归)婦家,力微皇帝無舅家。’帝崩,始祖神元皇帝, 讳力徽立。”西魏書文皇帝本紀:“追改始祖神元皇帝為太祖。”宋史紀事本末封祀:“聖祖命朕前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趙之始祖。再降,乃軒轅皇帝,後唐時復降,主趙氏之族,今已百年。”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原來這義學離家不遠,原系當年始祖所立。”餘之以上十五世山公亦為寒族尊之為始祖.        元祖  始祖屆。元,首也、頭也。左傳僖三十三年:“(先軫)免胄入狄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宋羅泌路史:“元者,史氏之本辭也。君即位之一年稱元,古之始皆然。書太甲元年,維元祀虞夏有元祀之文,非春秋始為法也。”;古代稱君主曰元首,如書益稷:“元首明哉:”漢班固序傳:“上正元服。”注:“師古曰:‘元,首也。’故謂冠為元服。”科舉時代考試第一名稱狀元、解元、會元,都是頭的引申義。又,元,始也。如公羊傳隱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爾雅釋詁和說文皆雲:元,始也,故稱始祖亦曰元祖。華山志:“巨靈元祖也,漢武帝觀仙人掌於縣內,特立巨靈祠。”按:仙人掌,為華山峰名。南朝梁僧祜弘明集:漢牟融理惑論:“佛乃道德之元祖,神出鬼沒明之宗緒。”三國志蜀先主傳:“章武帝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元。以諸葛亮為丞相,許清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袷祭高祖皇帝以下。”南朝宋裴松之注:“先主(劉備)雖雲出自孝景,而世數攸遠,昭穆難明,即紹反祚,不知以何帝為元祖,以立親廟。於時英贤作輔,儒生在官,宗廟制度,必有憲章,而載記闕略,良可恨哉。”    初祖  亦始祖之稱也。謂初立之祖。初,是開始。漢許慎說文:“初,始也。從刀衣裁衣之始也禮之初,施衣以蔽形。”列子天瑞篇:“太初者,氣之始也。”唐韩愈詩:“賢愚同一初。”易既濟:“初吉終亂。”如黃帝初祖德幣(音匝za)於新。漢書王莽傳:“漢帝初祖唐帝世有傳國之象。”佛教禪第一祖摩訶迦葉二十八傳至遠摩為東土初祖(見晉書)。餘曾遊河南嵩山少林寺。記得西廊有初祖殿,陝西黃陵縣黃帝廟有“人文初祖”之匾額。    鼻祖  亦稱始祖也。正字通雲:“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漢楊雄楊子雲集雲:“凡人懷胎,鼻先受形。”楊雄方言又曰:“鼻,始也。獸之初生謂之鼻,人之初生謂之首。梁益之間,謂鼻為初,或謂之祖。居也。”注:“鼻,祖皆始之別名。”故稱始祖曰鼻祖。清梁晉竹《兩般兩會。鼻天子陵》:始興其南有鼻天子陵……淩元駒季停始興縣志斷以為盤古之墓。曰:鼻之為言始也,盤古始為天子,故追尊之。漢書楊雄傳反離騷:“有周氏之嬋嫣兮,或鼻祖於汾隅。”注:“雄自言系出周氏,而食采於楊,故雲始祖天汾隅也。”宋劉克莊後村集寄題小孤山詩:“鼻祖耳孫同啫好,買山世世種梅花。”    肇祖  亦謂始祖也。按:肇,開始也。南朝梁劉魏文心雕龍:“史傳:至天晉升代之書,系乎著作,陸機肇始而未備,王韶(之)續而未終。”楚辭漢劉向九歎逢紛:“雲餘肇祖于高陽兮,惟楚懷于嬋連。”肇祖,始祖也。言屈原與懷王俱是顓頊之孫,有嬋連之親,恩深而義篤也。據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出身天楚國之貴族,和楚王同姓。同一始祖,就是古帝顓頊高陽氏。
始祖亦有稱共祖,來祖者。共祖者,謂一個家族共同之祖也;來祖者,如來宗之義參看大宗小宗釋義。大祖、太尊亦是始祖之稱。    大祖、即太祖也。禮耘弓:“君復天大寢小寢、小祖大祖、庫門四郊。”元陳皓注:“大祖者,天子始祖之廟,諸侯太祖之廟;小祖者,高祖以下廟也。”詩周頌  序:“  ,  大祖也。”漢毛亨傳:“大祖謂文藝工作者王。大,同太。”禮大傳:“諸候及其太祖。”又禮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漢鄭玄注:“此周制,大祖後稷也。”諸侯亦有大祖廟,為始封之君;大夫亦有大祖廟,為別子始受爵者。清胡培  儀禮正義引漢班固白虎通雲:“後稷為始祖,文王為大祖,此與鄭玄之說異(儀禮喪服傳:‘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所自出。’漢鄭玄注:‘大祖始封之君,始祖感神靈而生,若稷契,則又與禮注大祖後稷之說相違異。’)。大要心服功德而言,則稱大祖,推所由始,則日始祖。”詩周頌清陳奐疏:“周以文武為受命之祖,以後稷為肇封之祖,立后稷为太祖庙。故惟後稷称太祖。”按:後稷為周之始祖,當堯時,其母姜源踐巨人之蹟,有孕,生子不詳,棄之隘牛馬不踐,置冰上飛鳥翼之,乃復取以歸。名之曰窠。及長,堯使居稷官,封之天邰,號曰後稷。子孫世其官。十五傳而至周武王而有天下。又按:夏以禹為大祖,殷周以契稷始封為大祖,而湯,文武受命之王與大祖並尊。後世則通稱開國皇帝曰太祖。如三國魏追尊曹操曰太祖武皇帝,晉追封司馬昭曰太祖文皇帝。宋以後封王朝皆追尊王之始建者為太祖。宋趙匡胤稱太祖,明朱元璋稱明太祖。一般則稱始祖為太祖。如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回:“探春道:‘……大年初一也不放過……又是太祖太爺的冥壽。’”    太尊  稱始祖也。漢楊雄長楊斌:“亦所以奉太尊之烈士墓,尊文武之度。”唐王臣(呂延祚,呂延濟,劉良,張銳,李固幹)注:“太尊,漢高祖也。”漢楊雄作“太宗”。文武,指漢文帝、漢武帝。清梁章鉅稱謂錄雲:“子雲(楊雄)長楊賦為成帝時所作。考高祖為成帝九世祖,而稱之曰太尊。此亦遠祖之稱也。”高祖父母高祖父亦稱高祖王父
    高祖父  亦簡稱高祖。高祖是九族中最高者,是曾祖之父也。高,是與下卑相對。詩小雅車  (音辖xiq):“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漢許慎說文雲:“高,崇也。”易擊辭:“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注:高謂天體也。史記高祖紀注:“(三國魏)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爾雅釋親:“曾祖王父之考為高祖王父。”晉郭  注雲:“高者言最在上也。”但高祖之稱古時甚為混亂,非爾雅之說也。清太原  若琚潛丘刘記雲:“曾祖之父為高祖,然自是以上亦通稱之高祖。”;左傳昭十七年:“郯子來朝曰:‘我高祖少臯摯之立也。’”此則以始祖為高祖;又左傳昭十五年:“王謂籍談曰:‘昔爾高祖孫伯黛 ,司晉典籍。’”按:孫伯黛,晉正卿。籍談九世祖也。此則謂九世祖為高祖也;書康誥:“無  我高祖寡命。”按:高祖文武也。在康王之世稱文武為高祖,此則以曾祖(文王),祖父(武王)為高祖矣。據禮喪服小記雲:“有五世而遷之宗,其繼高祖者也。”清梁章鉅在稱謂錄中曰:“古稱高祖皆以始祖之稱也。”然周公所撰爾雅則謂曾祖之父為高祖何也。或雲考爾雅一書雖雲周公所撰,蓋出,系秦漢間經師綴其舊文選相增益而成,根本不於一時一(手)年。但世皆以此書為據而稱之。史記六國年表:“蔡景侯卒。”索隱:“按景字談,合作成侯。(晉)徐廣不辯,即言作‘成’。又按:景侯即成侯之高祖父也。”後漢書崔  傳:“崔  ,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高祖父朝,昭帝時為幽州從事。”又竇融傳:“融高祖父宣帝時為禦史大夫。”南史梁高祖武皇帝,諱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中都裏人。姓兼氏,與齊同承淮陰令鳌。整生皇高祖鎔,位濟陽太守。鎔生皇曾祖副子,位治中從事。副子生皇子道煬,位南台治書禦史。道炀生皇考,諱順之,字文纬,於齊高祖為始族弟。宋沈括在夢溪筆談辯證中斷言曰:“其間高祖遠孫一事,尤為無義。”未審其義。今世仍依爾雅稱之。高祖王父  爾雅釋親:“曾祖王父之考為高祖王父。”按:王者大也、君也、主也。天下歸而謂之王。詩小雅:“宜君宜王。”注:“君,諸侯也。王,天子也。”按:秦漢以下凡諸侯皆稱王,天子伯叔兄弟分封於外者,亦稱王。故以王尊高祖,曰高祖王父。清梁章鉅稱謂錄雲:“古稱高祖而無王父二字。”是否定爾雅也,但世皆稱之。唐柳宗元柳先生集送從弟謀歸江陵亭:“吾與謀,由高祖王父而異。”高門、長祖亦為高祖之稱。清梁章鉅稱謂錄引瑕行琛碑:“高门平原忠武王孝先。”按:高门即高祖也;周書宣帝紀:“自比上帝,不欲令人同已。嘗自帶綬及冠沖天冠,加金附蟬。顧見侍臣武弁上有金
蟬及王公有綬者,并令去之。又不听有高大之称,诸姓高者,改為姜,九族高祖者,為長祖,曾祖為次長祖。官名凡稱上及大者,改為長,有天者,亦改之。”此後,隨著周之滅亡,未有此稱。歿後稱:高祖王考,顯考。高祖王考  稱已做故之高祖也。禮雲:生日父,死日考。按:考,考成也。
顯考  亦是對高祖故後之稱。按:顯考,高祖也,祖考,始祖也。始祖百世不遷,而高曾祖禰以親為稱。禮祭法:“是故王之七廟,一坛一  ,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 顯考廟。”唐賈公彥疏曰:“顯考廟者,高祖也。”元陳皓注雲:“考廟,父廟也;王考,祖廟也;皇考,曾祖也;顯考,高祖也。”清梁親鉅在稱謂錄中亦雲:“禮祭法,顯考廟在皇考廟之上,則今之高祖也。”三國時有人稱亡父為皇顯考(見三國志魏帝紀注及曹植王仲宣諫)。元以後則專稱亡父為顯考。清徐乾學讀禮通考神主:“古人於祖考及妣之上,皆加一皇字,逮元大德朝始詔改皇為顯,以士庶不得稱皇也。不知皇之取義美也、大也,初非取君字之義。”按:顯,爾雅釋祜雲:“光也,又見也。”玉篇說:“明也、觌也、著也。”書泰誓:“天有顯道,厥類維彰。”傳:“言天有明道,其義類维明。”顯者又顯達之稱。如左傳僖二十五年:“是求顯也。”孟子:“而未嘗有顯者來。”疏:“言未尚有富貴顯達來家中。”故美稱高祖曰顯考。高祖母亦称高祖王母  高祖母 謂祖父之祖母也。唐顔真卿顔魯公文集年譜:“然公之高祖母為殷氏。”唐杜甫送重表侄王 評事使南海詩:“我之曾老姑、爾之高祖母。”
高祖王母  據爾雅釋親雲:“曾祖王父之妣,為高祖王母。”
歿後稱:高祖妣,高祖王妣。唐顔真卿顔魯公文集家廟碑額陰記雲:“高祖妣殷夫人,居十字街西北壁第一宅。”按:顔魯公年譜雲:“開元六年戊午十歲。”注:“按公高祖思魯娶於殷氏,家廟碑額陰記所謂高祖妣夫人也。曾祖父母  爾雅釋親:“曾祖父母。”曾祖父亦稱曾大父,曾祖王父。
曾祖父  稱祖父之父也。亦簡稱曰:“曾祖”。漢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初上為太子時,取長公主女為妃。”索隐:“漢武帝故事雲:‘後名阿嬌,即長公主嫖女也。曾祖父嬰(竇嬰)堂邑侯,傳至父午尚長公主生後。”史記秦始本紀:“更名臘月嘉平。”注:“(漢)茅盈內纪雲:”盈曾祖父蒙於華山,白日升天,其邑歌謠曰:“神仙得者,茅盈初成,駕龍升天入太青,時下玄州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後漢書孝賢皇帝紀:“孝賢皇帝,諱纘,肅宗玄孫,曾祖父千乘員王(阮)  ,祖父安樂夷王寵,父渤海孝王鴻,母陳夫人。”三國魏王  傳:“王  、字仲宣,山陽高平人。曾祖父龔,祖父暢,皆為三公。”漢班固白虎通宗族:“宗其為曾祖,後者為曾祖宗。”後漢書靈帝紀:“孝靈皇帝讳宏,肃宗玄孙也。曾祖河间孝王开。”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殿元乃少卿曾祖,所以少卿稱虞博士為世叔。”按:晉郭璞注爾雅釋親雲:“曾獨重也。”由祖而上者,皆祖也;由孫而下者,皆孫也,雖百世可也。據此說:王父以上皆可稱曾祖,子之孫以下,皆可稱為曾孫。前說未見,但其義確同,後說有之。宋朱熹曰:“曾獨重也。自曾孫以至於無窮皆得稱之也。”今據爾雅釋:“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故稱祖父之父為曾祖父。曾大父,祖父稱大父,故稱祖父之父為曾大父。史記夏本紀:“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稱帝位。”唐  愈撰河南少尹裴君墓志銘亦雲:“曾大父元簡。”太原參軍苗君墓志銘:“曾大父延嗣。”崔評事墓志銘:“曾大父知道,仕至大理司直,大父玄同,為刑部侍郎。”此皆稱曾祖為曾大父也。宋陸遊義莊記有雲:“曾大父之孫,為從祖兄弟。”曾大父亦省稱曰曾父。如唐玄奘塔銘:“曾祖欽,後魏上黨太守,祖康,北齊國子博士。(見金石萃編)曾祖王父  稱祖父之父也。爾雅釋親雲:“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故稱之。”太翁,大王父亦是對曾祖之稱。
太翁之稱始見於南史齊高祖紀:“廢帝昭業時年五歲,床前戲,高祖雲令左右拔白發。問曰:‘兒言我誰耶?’廢帝答曰:‘太翁。’高祖笑謂左右曰‘豈有為人作曾祖而拔白發者乎!’即擲鏡鑷。”清呂留良宋詩鈔孔平仲清江集抄代小子廣孫寄翁翁詩:“太婆八十五,寢膳近何似。”稱曾祖母為太婆,推之曾祖亦可稱太翁了。但是古時亦有稱祖父為太翁也。如宋陸遊劍南詩稿嬉戏遣老师诗:“阿囝略如郎罢老,稚孙能伴太翁嬉。”按:阿囝,子也。郎罷,父也。太翁,祖父也。大王父  祖父称王父,故稱曾祖曰大王父。如唐張九齡曲匯集大唐……贈太師正平忠憲公裴公碑銘中說:“大王父定,周大將軍,大父仁,隋光錄大夫,…..父行簡,禮部尚書兼定襄道行軍大總管。”曾祖還稱曾門及次長祖。曾門  稱曾祖也。始見於唐。唐書孝友傳:“程袁師改葬曾門以來二十年乃畢。”唐段行琛碑稱曾祖為曾門。見清梁章鉅稱謂錄引唐段碑。清王昶金石萃編楊休烈比丘尼慧源墓志銘亦稱曾祖為曾門。清錢大昕潛言金石文跋尾雲:“稱曾祖為曾門,未詳其义。”推之:稱高祖為高門者,恐其義亦未詳。
次長祖  亦稱曾祖也。見長祖釋義。歿後稱  皇考,皇曾祖,曾祖考,先曾祖。
皇考之稱,本於禮王制:“曾祖之廟曰皇考廟。”又禮祭法:“是故王立七廟,一壇一坍……曰皇考廟。”元陳皓注:“皇考,曾祖也。”後漢書祭祀下:“南頓君稱皇考廟,鉅鹿都尉稱祖考廟,鬱林太守稱皇曾祖廟,節侯稱皇高祖廟。”按:此又稱父皇考。歷世皆稱父曰皇考。不稱曾祖為皇考。南宋以後“皇”字為天子家專用,不再稱皇考,今世亦不稱之。
皇曾祖  稱已故之曾祖也。宋歐陽修隴岡阡表:“皇曾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南宋以後“皇”字為天子家專用,官宦民間不再答之。今世亦然。曾祖考  稱已故之曾祖也。古時有生曰父,死曰考之說,故稱已故曾祖為曾祖考。
先曾祖  亦是已故曾祖之稱。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杜少卿道‘不要說先曾祖,先祖,就是先君在日這樣知縣不知見多少?’”曾祖母亦称曾祖王母
曾祖母  称祖父之母也。後漢書盧芳傳:“芳是祚自稱武帝曾孫劉文伯,曾祖母匈奴谷蠡渾“邪王之姊。”晉書劉殷傳:“曾祖母王氏盛冬思  而不言。食不飽者一旬矣。殷怪而問之。王言其故。殷時年九歲,乃於澤中痛哭,曰:‘殷罪孽深重,幼丁艱罰,王母在堂,無旬月之养。殷為人子,而思無獲,皇天後土,願垂哀  ,聲不斷者半日。’於是忽有人言:止,止聲。殷收淚視地,便有  生焉,因得斛餘而歸,食而不減,至時  生乃盡。”晉幹寶稷神記中亦載此事,雲:“及王氏卒,夫婦毀瘠,幾至滅性。”唐韓愈曰:“父母疾,烹藥餌,以是為孝,未聞毀支體者也。苟不勞義,則聖賢先眾而為之。是不幸而且死,則毀傷滅絕之罪有歸矣,安可旌其門以表異之!”唐顔真卿顔魯公集年譜:“曾祖母為殷柳二氏。”曾祖王母  稱曾祖母也。尔雅釋親:“王父(祖父)之妣,為曾祖王母。”是以稱祖父之母為曾祖王母。新唐書崔珙傳:“始其曾王母長孫春秋高,無齒。祖母唐事姑孝,每旦乳姑,一日病,召長幼言,吾無以報汝,願後子孫皆若爾孝。世謂崔氏昌大有所本雲。”太婆亦為曾祖母之稱。清呂留良等宋詩鈔孔平仲清江集抄代小子廣孫寄翁翁詩:“婆婆到輦下,翁翁在省裏。太婆八十五,寢膳近何似?”按:婆婆,祖母也,太婆,曾祖母也。
曾祖母殁後稱曾祖妣。宋歐陽修隴岡阡表:“曾祖妣,累封楚國太夫人。”
社交自稱:家曾祖,家曾祖母。
社交人稱:曾翁,令曾祖母。曾翁  對人曾祖的敬稱。唐杜甫寄狄明府博濟诗:“汝門請從曾翁說,太後當朝多巧祗。”按:曾翁,指狄仁傑,博濟是他的曾孫。杜工部集作曾公,義亦同翁。祖父母
祖父母亦稱大父母,王父母。
祖父母  稱父之父母親也。儀禮喪服:“祖父母。”易小過:“過其祖,遇其妣。”新唐書禮樂志:“齊蓑周,正服為祖父母。”
大父母  亦稱祖父母也。漢書宣帝紀:“地節四年詔:‘自今諸有大父母,父母喪者,勿  事,使得收斂送終,盡其子道。”又武帝紀:“天漢四年春正月,朝請諸候王於甘泉宮发天下七科。”注:“張晏曰:‘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者六,大父母有市七。’”
王父母  称祖父母也。礼曲礼:“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祖父
祖父亦称大父、王父。
祖父  称父之父也。礼喪服小记:“祖父卒。”后汉张衡傳:“张衡,字平子,祖父湛,蜀郡太守。”又邓禹傳:“自祖父禹,教训子孙,皆遵法度。”唐末袁郊甘泽谣红绒:“(薜)乃具告其事,曰:‘我承祖父遗业,受国家重恩,一但失其疆土,艰险数百年勋业尽矣。’”太平廣記四八四引異聞錄唐白行簡李  傳:“生投刺謁於郵亭,父不敢認,見其祖父官諱,方大驚。”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他祖父牛老兒坐在店裏。”清黃景仁捕虎行詩:“祖父留於博虎法,博得壯虎作奇貨。”大父  亦稱父之父也。韓非子五蠹:“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史記留侯世家:“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嫠王、悼王。”漢書馮唐傳:“唐曰:‘臣大父在趙時為將帥。’”注:“師古曰:‘大父,祖父也。’”史記孝武帝紀:“是時李少君亦以祠竈,穀道, 老方見上,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澤侯入以主方。匿其年及所生長,常自謂七十,能使物  老。其遊以方偏諸侯,無妻子。人聞其能使物不及死,更饋遺之,常餘金錢帛衣食。……少君資好方,善為巧發奇中,常從武安侯飲。座中有九十餘老人,少君乃言與其大父遊射處。老人為兒時,從其父行,識其處,一座皆驚。”新唐書:“張薦,字孝舉,深州陸澤人。祖  ,字文成,早惠絕倫。為兒時,夢紫文大鳥,五色成文,止其庭。大父曰:‘吾聞五色赤文,鳳也;紫文    也,若壯,殆以文章瑞朝廷乎!逐命以名。’”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成仙:“周詰得其故,大怒曰:‘黃家牧豬奴,何敢耳!其先世為大父服役,促得志乃無人也。“亦有稱外祖父為大父者,見漢書婁敬傳。王父  稱父之父也。爾雅釋親:“父之考為王父。”晉郭璞注:“為王者尊之。”禮雜記:“男子袱於王父則配。”又禮曲禮下:“祭王父曰,皇祖考。”疏:“王父,祖父也。”漢書祭祀下:“元始五年始行  禮,父為昭,南乡,子為穆,北乡,父子不並坐,而從王父。”宋書鮮卑土穀渾傳:“葉延性至孝,以病三日不能食,頗視書傳,自謂曾祖奕洛韓始封昌黎公,曰:吾為公孫之子。案禮公孫之子得氏王父。命牲為土穀渾。”新唐書元結構:“曾祖仁基,字惟固,從太宗征遼東,以功賜宜君田二十頃,……祖亨,字利貞,嘗曰:‘我承王公餘烈,鹰犬聲樂是習,事當以儒學易之。’”按:王公,指其父亨也。翁翁  亦為阿翁,皆稱祖父之辭。宋孔平仲代小子廣寄翁翁詩:“婆婆至輦下,翁翁在省裏。”按:翁翁者,其祖父也。宋陸遊劍南詩稿三十三孫十月十九日翁翁為賦詩為壽:“汝翁豪傑非今士,不聞擔簽更覓師。”宋洪咨夔(葵)平齏鹧鸪天為人壽:“諸孫認取翁翁意,插架詩書不負人。”;晉書張憑傳:“張憑,字長宗。祖鉦,蒼梧太守。憑年數歲,鉦謂其父曰:‘我不如汝有佳兒。’憑曰:‘阿翁、豈以子戲父邪。’”南朝寧劉義慶世說新語亦載此事。餘謂稱祖父為翁者,應該本此。後世逐稱祖曰翁翁,阿翁。唐趙  因話錄:“有婦人姓翁,陳諜論則財産,稱阿公阿翁在日。”注:阿翁二字言其大父也。元柳待制文集祭孫  文:“阿翁與阿爹阿  以家饌祭於中殛童子阿  之魂。”按:阿翁其祖也,阿爹,其父也。阿  ,其母也。明周祈名義考雲:“周秦晉隴間語父曰翁,祖父亦稱翁。”案:稱父曰翁者,應始於史記項羽本記中的漢王劉邦語,“吾翁即若翁。”祖父亦稱爺爺、爹爹。
爺爺  是對祖父之俗稱。祖父稱爺尚不知始自何時。餘僅於清代小說中見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那焦大那裏有賈蓉在眼裏,……別說你這樣兒,說是你爹(父)你爺(祖父)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又第一百零五回:“賈蘭道:‘請爺爺到裏頭先瞧瞧老太太忙著呢。’”此稱其祖父賈政也。今之社會則普遍認為爺爺為祖父之稱。但亦有稱父為爺爺者。按:清趙翼  餘從考中雲:“爺爺為尊貴之稱,蓋起於唐世。通鉴 :高力士承恩已久,中外畏之。駙馬輩直呼為爺。今世俗所稱王爺、公爺、老爺所自來矣。”
爹爹  方言:阿爹,祖父也。今仍贱呼祖父为爹。或云误也。岂不知呼祖为爹者唐时已有之。唐韩愈昌黎集祭女孥                女文:“維年月日,阿爹阿八使汝 以清酒時果庶饌之奠,祭於第四小娘子之靈,”或謂此為韓愈祭女之文,餘謂非也。此應是祭孫之文,所謂女  女語,疑為外孫也。文中阿爹,是稱祖也,是韓愈自己,阿
八是稱父也,應是韓愈之子或婿,汝  ,母也,應是韓愈之子婦或女兒。據祭十二郎文中自敘雲:“事少孤。”按:大歷五年公父仲卿卒,公時三歲,阿爹絕非指公父也。又據祭女  女文應韓愈女兒 的女兒也。即是公祭第四外孫女之文也。祖父亦有稱之為丈人者。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書證中雲:“丈人,長老之目,今世俗猶呼祖考為先亡丈人。”
義祖者 是對收養已之祖輩,或稱義父之父也。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徐溫傳:“李昇潛號,溫為義祖。”按:李昇字正倫,徐州人也。昇少孤,楊引密養以為子,而楊氏諸子不能容,引密以乞徐溫,乃冒姓徐氏,名知誥,因以稱徐溫為義祖。
社交自稱:家祖,家祖父。
家祖  對人稱已祖父也。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風操:“潘尼稱其祖曰家祖,古人所引,今人笑也。”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王惠道:‘向日有位蘧老先生,曾做過南昌太守,可與足下一家?’那少年驚道:‘便是家祖,老客何以見問?’”
社交人稱:令祖、令大父,乃祖,尊祖。
令祖  對他人祖父之敬稱。令,善也。詩大雅:“令聞令堂。”儒林外史第十回:“(朱)布衣因問:‘令祖老先生康健麽?’”
令大父 亦為對人祖父之敬稱。
乃祖  是長輩對已祖父之稱。書盤庚:“古我先後,既勞乃祖,乃父。”又書太甲上:“率乃祖攸引。”宋蔡沈注:“率乃祖攸者,所以致用。”書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篤忠貞,服勞王家。“此皆君謂臣的祖父,父親也。
尊祖,亦为对人祖父的敬称。说文:尊、高也。广韵:尊,重也,贵也,君父之称也。晋书庚峻传:“(苏)林尝就(庚)乘學,見峻流涕,良久曰:‘尊祖高才,而性退讓,慈和  愛,清靜寡欲,不營當世,惟修德而已。鄢陵舊五六萬,聞今裁數百。君二父孩抱經亂,獨至今日,尊伯為當世令日,君兄弟復俊茂,此尊祖者,正史始見於此,後世仍之。唐張九齡奉和聖制幸晉陽宮詩:“尊祖實我皇,天文皆仰觀。”歿後稱先祖、先公、祖考、王考。
先祖 稱已故之祖父也。世俗稱已死之人輒加一“先”字,尤其多用於尊長者,故稱大處著眼去的祖父為先祖。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先祖之言引綽綽,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引後無疑也。”紅樓夢第一百零四回:“賈政說:‘主上一時記著我們先祖的名字,便問起來,我忙磕頭奏明先祖的名字是代化。”但此為賈政稱其已故之祖父也,但亦有稱祖先為先祖者。這裏先祖是稱祖父。
先公  亦稱已故之祖父也。晉書文帝紀:“永昌元年,元帝詔曰:‘先公武王,先考恭王,君臨琅琊,繼世相承,國嗣未立,蒸嘗摩主,朕常悼心。’”
祖考  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以二千石之尊,過鄉裏,薦祝祖考,
白日繡衣,榮羨如此。”晉書武帝紀:“詔曰:‘昔舜葬蒼梧,農不易畝,禹葬成紀,市不改肆。上惟祖考清儉之旨,所徒陵十裏內居人,動為煩憂,一切停之。”又範弘之傳:“與王 書曰:‘吾少嘗過庭,備聞祖考之言,未嘗不發憤沖冠,情見於辭。’”此皆稱其已故之祖父也。此列與稱祖先為祖考異,但世俗皆稱祖父為祖考。
王考  稱已故之祖父也。祖父生稱王父,死稱王考。禮祭法:“王考無廟而祭之。去王考為鬼。”疏:“王考、祖也。”禮祭法又云:“曰考廟,曰王考廟,日皇考廟,曰显考庙。”按:王考者,祖父也。唐韓愈監察禦史元君妻京兆韋氏夫人墓誌銘:“王考夏卿,以太子少保卒。”亡祖、皇祖、皇祖考、亦為已故祖父之稱。
亡祖  晉書王波傳疏:“臣亡祖先臣隗,昔荷殊寵,猶存舊史。”唐顔真卿魯公集謝贈祖官表:“臣真卿言伏奉二月十月十七日恩制臣亡祖故曹王屬曹王晉王侍讀先臣昭甫特蒙聖王恩起贈。”此皆稱已故祖父也。
皇祖已故祖父之稱。詩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場有瓜。是剝是沮,獻之皇祖。”書五子歌:“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皇祖有訓。”按:五子歌,“皇祖有訓。”為太康王弟所作,皆禹之孫,啟之子也。歌稱其祖禹為皇祖。國語魯語上:“各致齊敬於其皇祖,昭穆之至也。”楚詞漢劉向九歎離世:“就靈懷皇祖兮,朔靈懷之鬼神。”梁書沈約傳:“郊居賦:‘伊皇祖之弱辰,逢時艱之孔棘。”唐顔真卿顔魯公集,唐故中大夫使持節壽洲諸軍事壽刺史上柱國贈太保郭公廟碑銘:“郭之皇祖肇允。”宋歐陽修隴岡阡表:“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以上不分皇家平民皆稱已故祖父曰皇祖。南宋時始禁民間用“皇”字。“皇”字為帝王家專用,後來官、民不再敢稱皇祖。
皇祖考  亦是對已故祖父之稱。禮曲禮:“祭王父曰皇皇祖考。”說文:皇,大也,君也。書湯誥:“惟皇上帝。”此言皇為王天下者之稱也。清梁宋鉅稱為錄雲:“唐宋碑志稱曰皇考,祖曰皇祖,歐陽修隴網阡表亦然,南宋以後始禁之。”或謂元大德朝始禁用“皇”字。
社交自稱:大門中,先祖父,先大父。
大門中  對人稱已已故之祖父也。北齊顔之  顔氏家訓風操:“(祖父)若歿,言須及者,則斂容肅唑稱大門中;世父,叔父則稱從兄弟門中,兄弟則亡者,子某門中。各以其尊卑輕重為容色之節,皆變於常。”
先祖父  對人自稱已故祖父也。
先大父  亦是對是人自稱已故祖父之辭。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觀誦,感與慚並。”
社交人稱:令先祖,尊祖考。按:令,作為敬辭,今俗稱他人親亦輒加一“令”字。祖母祖母  亦稱父之母也。禮喪服小記:“而後為祖母後者三年。”左傳文十六年:“公曰:‘不能其大夫,至於君祖母,以及國人,諸侯誰納我?’”後漢書虞栩傳:“早孤,孝養祖母,縣舉孝孫。”三國志吳魯肅傳:“字子敬,臨淮東城人也。生而失父,與祖母居。家富與財,惟好施與。”魏書鉅庶魏溥妻,房氏女也。婉順高明,幼有烈操,年十六,而溥遇病且卒,及大斂,房氏操刀割左耳投之棺材中乃曰:“鬼神有知相期泉壤”。有子緝,緝子悅為濟陰太守。……(其母房氏)六十五而終。吏民立碑頌德。……高閭為其文曰: “序雲:‘祖母房,年在弱,艱貞守志,秉恭妻之操,著自毀之誠。’”晉李密陳情表:“祖母劉, 臣孤弱,躬親扶養。”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王成:“自念無以見祖母,蹀蹀內外,進退維穀。”大母  即太母也。祖父稱大父,祖母稱大母。司馬遷史記,建元以來諸侯王年表:“史子回以宣帝大母家封為侯。”漢書文三王濟川王明傳:“梁平王襄母陳太後,共王母曰李太後。李太後親平王之大母也。”注:大母,祖母也。共王即李太後所生,故雲親祖母也。宋陸遊老學  筆記:“太母,祖母也,猶謂祖為大父。熙寧,元豐間稱曹太皇為太母,元祜中稱高太皇為大母,皆謂之祖母。元祜中稱高太皇為大母,皆謂之祖母也。”世謂大母,太母非皇家專用,士庶亦稱之。清袁枚隴上作:“憶昔童孫小,曾蒙大母憐。”王母  祖父稱王父,故稱祖母為王母也。爾雅釋親:“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易晉:“受之介福,於其王母”注:“而凡以陰居尊者,皆其類也。”禮雜記:“男子附於王父則配,女子附於王母則不配。”晉書夏侯湛傳:“昆弟誥:‘且九齡而我王母薛妃登遐。’”
宋書沈約自序:“林子字敬士,田子弟也。少有大度,年數歲,隨父在江口,王恭見而奇之曰:‘此兒王子師之流也。’與眾人共見遺寶,鹹爭趨之,林子直去不顧,年十三,遇家禍,時雖逃竄,而哀號晝夜不絕聲。王母謂之曰:‘汝當忍死強視,何為空自  絕。’”婆婆  奶奶,亦是祖母之稱。
婆婆  亦稱阿婆。南齊書鬱林王紀;“為南郡王時其父文惠太子榮其所居,節其用度昭業(鬱林王)謂豫章王妃庚氏曰:‘阿婆,佛法言,有福德生帝王家。今見作天王,便鞋是大罪,左右主帥,動見拒執,不如作市邊屠酤富兒百信矣。’”豫章王嶷為太祖第二子,妃庚氏與昭業為叔祖母。足見稱祖輩為婆也。唐權德與權載之集,祭孫男法延帥文“翁翁婆婆以乳果之奠,致祭於九歲孫男法延師之靈。”宋孔平促代小子廣孫寄翁人詩:“婆婆至輦下,翁翁在省裏。”按:婆婆,祖母也;宋郭長倩樂府詩集、折楊柳枝歌:“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清顧嗣三元詩選,揭  斯夢兩雛:“雨聲斷送風驚屋,阿婆獨抱諸孫笑。”
奶奶  亦稱作“  ”“  ”“禰”。漢許慎說文“‘尔’本作汆,故  也變  。”按:奶奶古本稱母,稱祖母為奶奶者不知始自何時。餘謂吳俗稱為奶奶,亦不知始自何時。只有在清代小說中見此稱呼。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一十九回:“(邢夫人)道:‘你璉二哥糊塗,放著親奶奶,倒  別人去。’”按邢夫人為巧姐親奶奶今之通稱祖母曰奶奶者,不知何義。;稱母為奶奶者,今時雖只有山西臨汾小兒呼,但查史書,古時確是稱母之辭。明方以智通雅,“齊人昨母日  。”清翟灝通俗編博傳雅:  ,母也。楚人呼母  。按:  ,變體為  ,亦作禰。清陳  恒言廣證親屬稱謂:“稱母曰  ……  ,  ,彌,皆母之俗字。”考:稱母為奶奶者,蓋起自唐時。唐韓愈昌黎集祭女 女文:“阿爹阿八使汝  以清酒时庶羞之奠,祭于第四小娘子之灵。”按:汝 ,母也。”唐李商隱李義山集李賀小傳:“阿禰老且病,賀不願去。”注:“呼母聲也。”宋孔平促代小子廣孫寄母翁翁詩:“婆婆到輦下,翁翁在省裏。太婆八十五,寢膳近何似。爹爹與奶奶,無日不思爾。”按:三代稱呼全在此詩中。太婆,曾祖母也。婆婆,祖母也。奶奶,母也。元柳贯柳待制文集祭孫 文:“阿翁與阿爹阿  ,以家饌祭於中殲童阿 之魂。”按:阿  ,母也今世俗仍稱父曰老爹爹,母曰老奶奶。但不直呼母曰奶奶。奶奶之稱,為祖母專用之辭。方言:  、亦稱祖母也。祖母又有嫡祖母、親祖母、繼祖母、季祖母,庶祖母、支婆之分。
嫡祖母  稱父之嫡[適]母也[猶妾生子稱父正妻為嫡母義同]。
親祖母  稱父之生母也。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一十九回:“平兒忙攔道:‘姑娘且慢著,大太太是你親祖母。”按:姑娘,巧姐也。親祖母,邢夫人也。
繼祖母  謂父之繼母也。晉書文明皇後傳:“太康七年,追贈祖母夏侯氏為滎陽君。”
季祖母  謂父之庶祖母,皆祖之妾也。清錢大昕潛言堂金石文跋:“季祖母,猶言庶祖母。”漢 陽令曹全碑:“收養季祖母,供待繼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禮無遺闕。”(見清王昶金石萃編)。亦有稱叔祖為季祖母者。
庶祖母 稱祖父之妾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田學成:“(江)良耦受庶祖母扶養成主。”按:庶,眾多。詩大雅卷阿:“君子之車,既庶且多。”論語子路:“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庶,又是與嫡相對。
支婆  亦為庶祖母之稱。宋陸遊家世舊聞:“八月祖母生先君,九月杜支婆生叔父。”注:清梁晉漢服虔……支婆庶母也。放翁稱庶祖母為支婆,二說異也,稱呼者慎。餘謂:稱庶祖母為支婆是也。
帝祖母曰太皇太後,此稱始自秦漢,歷代仍之。如漢書外戚傳雲:“祖母稱太皇太後。”
社交自稱:家祖母,家王母,家大母。
家祖母  對人稱已祖母也。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寶玉道:‘祖母因說,一則家學裏子弟太多,恐怕大家淘氣,二則也因病著幾天,逐暫且耽擱著。”
社交人稱:令祖母、令大母。
歿後稱:祖妣、王妣、先祖母、先王母、先大母。
祖妣  亦稱皇祖妣。易小過:“過其祖,遇其妣。”禮曲禮:“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元陳皓注:“曰皇曰王,皆以君之稱尊之。”後漢書安帝紀:“建光元年追尊皇考清河孝王曰孝德皇帝,皇妣左氏曰孝德皇後,祖妣宋貴人曰敬隱皇後。”唐顔真卿顔魯公集:“韋公肅為太帝博士,太常卿鄭餘慶廟有二祖妣,疑於  祭。”宋歐陽修隴岡阡表:“祖妣累封吳國太夫人。”按皇祖妣,“皇”為帝王家專用後,世只稱祖妣,不再稱皇祖妣,今世仍用之。祖先之母稱,亦稱祖妣。見“祖先”----祖妣釋義。
王妣  已故祖父謂之王考,故稱已故祖母曰王妣。廣雅釋詁,清王念疏注:“禮謂大父為王父,是王與大同義。”
社交自稱:先祖母、先王母、先大母。
社交人稱:令祖母、令先大母。措辭:
祖父母、父母在堂曰重慶,又曰重堂,重親。漢 陽令曹全碑:“收養季祖母,供待繼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禮,無遺闕,是以鄉人諺曰:‘重慶致歡’。”宋楊萬裏誠齋集題趙景山通判壽衍堂詩:“人家俱慶已燕喜,人家重慶更可偉。”宋樓钥攻 集跋金花帖子綾本小錄:“祖、父俱存者、今日重慶,而第四人張景書榮侍下。”;俗家有祖,父曰重堂。明唐玉翰府紫泥金書人祖生日:“彩戲蘭衣,四世重堂之福;春生蘭玉,一家三代之風”;重親謂祖父,父母兩代親人俱在也。祖父母  父母俱在自稱重侍下,又曰榮侍下。宋呂本中東萊呂紫徽師友雜志:“往年在重侍下,每夜侍滎陽公與祖母張夫人,極論學問及出世法。”按:滎陽公、名希哲,為公著之子,本中之祖父;榮侍下,是宋代自述履歷於前的用語,表示祖、父母俱存。宋宋祁景文集送保定張員外詩:“蘭薰夕膳三林案。”自注:“君榮侍二親而行。”
美人祖曰,燕翼詒謀。按:詒,是遺也,謀是謨也。詩:詒厥子孫,以燕翼子。
美人後人之盛者,如瓜瓞之綿綿。詩:綿綿瓜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