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如何输入公式计算:政治制度成功的五大标准//中国政治优势的内在逻辑//“崩溃论”为什么站不住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53:01

政治制度成功的五大标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1日10:55  人民论坛杂志

  如同事物都是有长有短,有利有弊一样,政治制度也如此,对各国来讲,利最大、弊最小的制度,就是最适宜自己的制度

  政治制度成功的五大标准

  文/甄小英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6期)

  衡量我国政治制度是否成功,起码要坚持五大标准

  在纷繁多样的政治制度中, 如何评判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成功与否?一个成功的政治制度,必须符合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符合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前进的大趋势,二是符合本国国情。

  政治文明发展总趋势是向着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方向前进。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人的政治解放,这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但是,它未能实现人的经济解放和社会解放。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难以克服的弊端基础上,提出建立一个不仅实现人的政治解放,而且实现人的经济和社会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指明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方向。

  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看,社会总是由专制向民主发展;从少数人的民主向多数人的民主发展;从人类政治生活的无序、低效、暴力冲突向着和谐、和平、有序及更加有效地解决人类的生存、发展及矛盾冲突问题方向发展。符合政治文明发展大趋势的政治制度具有进步性和可持续性。

  成功的政治制度不仅符合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而且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即能够适应和推动本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当然也包括了对人类的进步作出本国应有的贡献。由于各国的国情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政治制度适应本国国情,也包含着适应本国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国情,即政治制度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化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通过改革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以更好地保护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地讲,衡量我国政治制度是否成功,起码要坚持以下五大标准:一看能否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二看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和效率,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看能否实现广泛有序的政治参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四是看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过上更有尊严、更富裕、更幸福的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看是否具有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和较强的适应性。从上述标准看,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否成功呢?  

  实践证明我国政治制度总体上是成功的

  尽管我国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不断受到国外一些人士的非议。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各国政治制度成败的标准。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的政治制度总体上是成功的。  

  我国的政治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保证和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持续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GDP达到39.7万亿元(相当于6.05万亿美元),超过从1968年以来保持了42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日本,跃居世界第二。2004年,我国GDP只有1.6万亿美元,大概相当于日本的百分之三十几, 但是,只用6年时间就超过日本,为世界惊叹!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09年,中国经济仍然实现了9.2%的增速 。2010年,在空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国GDP实现了10.3%的增速。中国被称为全球经济引擎。

  面对中国创造的世界经济奇迹,一些不赞成中国政治制度的人,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深层原因,是得益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事实,使得“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政治制度”成为一些国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新中国成立60年,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我国政治制度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我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能力,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在抗震救灾、应对突发事件的表现,充分体现出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活力。

  我国政治制度有效保证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外)的国家统一,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有效维护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战后,世界由40多个国家分裂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是少有的现代化取得阶段性成功,而没有分裂的非西方大国。我国政治制度从总体上保证了有序的政治参与,较好地实现了民主与效率、活力与秩序的统一。 

  我国的政治制度维护了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是人民生活提高最快、城乡人民受益最多的时期。1952年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仅为62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919元。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600美元。

  我国的政治制度不封闭、不保守、不僵化、能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体现出较强的自我完善能力和适应性。

  实践证明,中国政治体制是符合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的,总体上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成功的。

  清醒认识中国政治制度面对的挑战

  在肯定我国政治制度“总体适应我国国情”,“是成功”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我国政治制度面对的诸多挑战及进一步改革完善我国政治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政治制度也必然带有一些与初级阶段相联系、不很完善不很成熟的特征。

  比如,制度化、法制化程度不高,“民主监督功能”相对较弱等等。其设计起点较高,但具体实施的条件有很多不足,使我国的政治体制,特别是有些法规、制度,由于缺少实施的细则和可操作的程序手段,还停留在“应然”层面。包括公民的民主权利,如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有些还未能得到充分实现。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政治制度与国情总体上是适应的,但这种相适应是个动态过程。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水平,政府职能转变及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社会治理模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一些部门和干部的权力过分集中,对公权力的监督制度不健全,腐败的成本低,黑数概率高,腐败的高发、多发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等等, 都在影响着我国政治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 

  在总体适应中,还有局部或某些方面的不适应,某些问题已积累到相当严重的程度。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完善我国政治制度,充分发挥其优势的正确途径。如同事物都是有长有短,有利有弊一样,政治制度也如此,对各国来讲,利最大、弊最小的制度,就是最适宜自己的制度。而利弊往往相联,利弊也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也必须敞开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消化吸收创新,为我所用,使我国的政治制度的优势不断增长,弊端不断减少,才能坚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

  (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

  对于中国政治的优劣评价,应该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出发,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公民权的保障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需求对政治体制提出了哪些变革的需求,政治体制是否对这些变革的需求做出了积极回应

  中国政治优势的内在逻辑

  文/陈红太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6期)

  政治优劣有何判断标准

  现在有许多人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脱离中国的实践发展需要来谈论“价值问题”、“发展问题”、“民主宪政问题”,似乎这些问题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或思维逻辑中。比如价值的认定是相对于主体需要而言的,是客体或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或者说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离开特定的主体和客体,世上本不存在所谓的价值问题。但现在许多学者,就喜欢把价值问题转到形而上的哲学层次来讨论。具体到中国是否有政治优势的看法上,也喜欢把这样一个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提到一般的政治哲学的形而上的视角来认识。

  政治制度确实有专制、民主,人治、法治等性质的区分,但判断制度的优劣不能仅仅以这些抽象的标签为依据,更应该关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某种体制和制度的需求程度。具体到评价我国政治优劣的认知视角和评价标准问题,我的基本看法是,对于中国政治的优劣评价,也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确切地说,就是应该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出发,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公民权的保障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需求对政治体制提出了哪些变革的需求,政治体制是否对这些变革的需求做出了积极回应。如果政治体制对这些变革的需求做出了积极回应,在相应的制度环节和体制机制上实现了创新、优化和完善,就说明我国的政治体制还是一个有活力和适应性的体制,比那些僵化和缺少回应性和适应性的政治体制有优势。

  认清中国政治优势的内在逻辑

  2010年年初,我在人民网作访谈时谈到中国政治文化有四大优势。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集中效率优势,第二位的是政治组织优势,第三位的是制度创新优势,第四位的是文化包容优势。从人民论坛2010年11月(下)有关中国政治优势的调查情况看,大家比较认同前两项。我看到有的学者在谈到中国政治优势时,把主要的关注点落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实际上,仅仅说到这一点,并没有把我国政治体制的内在逻辑和优势讲清楚,并且还容易导致出现“权力集中”或“集权优势”这样简单和不正确的提法。

  为什么我国的制度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实际上它取决于我国政治体制的性质、现代化建设的主题和我国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禀赋。与任何西方政治体制相比较,我国政治体制的最根本的性质,是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中有共产党的领导。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证明,只要共产党秉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真正体现和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呼声,制定并规划出能够满足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法律制度和科学的方针政策,共产党的领导就能够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和组织力量,就能够把我国的一切组织资源、权力资源以及一切政治社会资源,把国家和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和各种力量,把蕴含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的创造力、创业积极性和致富热情,都组织起来、调动起来,一心一意扑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一心一意搞经济,这就是中国政治所独有的优势。这在以分权为主导的自由民主或宪政民主国家,连想都不要想。

  当然我们这种制度文化也有它的危险性。最为根本的取决于我们的执政党能否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本色;我们的市场经济制度能否始终防止和克服它的负面效应;我们的社会能否始终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活力和创新力;我们的文化能否始终保持天赋万物、海纳百川的本色和气量。只要我们的制度文化能做到这“四个始终”,就不会出现优势成为“谎言”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中国诸多问题的方法论和哲学

  中华历史和文化的特质决定了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不同发展阶段制度优劣的定性,以及在面临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方式选择。比如我国目前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扩大和权力过于集中,以及政府对民生保障某些职能缺位形成的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城乡和区域以及部门和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资本势力和地方或部门利益捆绑形成的权势分利集团的问题,钱权交易和权力缺乏限制和乱用形成的腐败集团化和社会化问题等等。但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不能照搬西方的所谓宪政民主。这些问题既然是我国在探索更优越的社会制度过程中出现的,它也只能依靠我们自身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来解决。

  近年来的各地调研使我坚信,科学发展观已经建立了一种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方法论和哲学。这种方法论和哲学的核心精义就是,解决中国的问题,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不能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这个总目标下,根据科学发展的需要,决定解决各领域问题的取舍和前后次序。不是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割裂开来,孤立地来解决单一领域的问题,而是统筹兼顾、五位一体、资源统一配置,实现最优化。

  这个原则运用到解决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领域的问题,就是不刻意去解决政治的民主化问题,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和满足民主权的需要,根据解决工业化、城市化问题,以及解决腐败和分配不公的需要,提出政治领域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并且能够解决问题的实践方案。这些方案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所以不能预先定下框框,而是鼓励不同的地区根据当地的情况和面临的问题,探索符合自己特点的改革实践。中央的责任就是及时把地方和基层改革和探索取得的成功经验上升到国家层面。

  理论宣传方面需要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阐释

  我认为在讨论我国的政治优势的同时,也应该讨论我们的制度面临的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但首先要在我国政治优势上形成基本共识。这不仅是我国全面推进改革的实践需要,更是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加强我国软实力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目前进行的“中国模式”的讨论,以及现在进行的“中国政治优势”的讨论,从根本上都是以经验为基础,从理论的高度提炼我国政治体制最为优越和宝贵的东西,以作为我国继续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基本理念和指南。

  我们现在在理论和宣传方面最需要做的,就是加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阐释和认知,解决我们的执政党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还不能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和精髓作为解决我们面临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思想武装的问题。同时我们似乎还缺乏一种自我解剖和自我批评的自信。绝不能把我们现在的一切,无论什么都说得天花乱坠,似乎天上的月亮就自己头上那颗圆,别人那里是漫漫长夜。应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能洞察时代发展趋势,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仅要看到我国政治所蕴含的巨大制度优势,同时要深刻反思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阻力,充满自信地依靠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解决问题。这才是一个伟大的党和一个优秀的民族所应具有的气量和胸怀。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人民论坛记者杜美丽采访整理)

  “崩溃论”为什么站不住脚

  文/马振岗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6期)

  长期以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抱有浓重的偏见和反感,一直把中国列入“别类”,认为中国政治体制一无是处,不仅数次预言中国政治体制行将“崩溃”,而且通过各种途径试图加以改变或促其改变。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情况有所变化,西方有些人开始重视中国成功的经验,在探讨中国发展模式当中,也在思考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和中国政治体制取得成功的缘由。尽管这还只是少数人,只是些许的改变,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政治体制的成功逐渐被认识、被承认。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中国政治体制展现出巨大优势,至少有三个方面突出特点。

  第一,中国政治体制的基础是人民,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切实保证人民的各项权益。发展靠人民力量,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理念。这使中国人民对发展始终保持着旺盛热情,又能竭力释放推动发展的积极能量。

  第二,中国政治体制能够统一规划、全面协调、有序推进中国的发展。发展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宏伟综合工程,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总体底子薄、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更需全国一盘棋,进行科学设计、统筹规划、掌握层次、分清主次、持续贯彻。这些只有像中国这样的政治体制才能真正做到。中国每五年推出一个综合的发展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加以落实,就充分体现出这一点。许多外国人对此都深有感触。我的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他的地区很需要建一座水库,设计好了,也从世界银行争取到贷款,但由于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不协调而争论不休,水库始终未能动工。国外也有一些大的发展项目或重大规划,但因为政党来回更替而政策变化多端,始终难以推进。这类事例在国外比比皆是,而在中国就可以避免。

  第三,中国政治体制能够调动各种因素、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中国许多重大事项和发展项目,都是凭借体制优势而实现的,如“两弹”工程、航天事业、尖端项目以及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等。在面对严重的自然灾难时,中国政治体制能够组织全国力量,调动各种因素,及时有效应对,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战胜一切困难。这方面,中国人民深有体会,国外也纷纷称赞不已。

  中国政治体制的成功,还体现在自我完善的能力上。在发展过程中,任何国家、任何体制都难免出现偏差和错误,中国也不例外。最典型的事例是“文化大革命”,那一严重的错误曾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伤,但中国能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果断纠正,全局上、政策上加以彻底调整和改善,并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

  中国政治体制不是静止僵硬的,不是墨守成规的,而是不断创新开拓,与时俱进。科学观察和把握形势的变化,不断探索和回答出现的新问题,抓好抓紧机遇,及时应对挑战,从而保证了中国发展大业持续前进。中国发展的成功雄辩地证明,中国政治体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当然,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政治体制,所有体制都有欠缺和不足,存在发展和完善的余地。任何政治体制都难预测所有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具有不断改进的空间。任何政治体制也难确保不出偏差,需要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纠正,并借鉴和学习其他体制的优点和长处。时间在前进,形势在发展,事物在变化,只要坚持不断完善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敢于面对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中国政治体制就能永葆青春,一直焕发勃勃生机,保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为前驻英大使,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