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中五档是什么意思:感悟生命之得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02:13
  感悟生命之得失

    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们
总希望生命永恒,可她又那么短暂。就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却必须走过
漫长的一生( 叔本华语) 。

    一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世俗与功利,其惯性让我们难于摆脱陈腐之念。诗
人的生死凭吊,哲人的心灵感悟,能否让我们换个角度去理解身边所发生的一切。
例如存在与死亡,唯心与唯物,虚无与现实,入世与出世,有为与无为,偶然与必
然,痛苦与欢乐,因果与轮回等等问题。

    蓝婕的经历是有幸的,然而却是她的不幸在前。面临的婚姻危情,不过是一种
变异了的灾难之寄生,她最缺少的是对生命之重的解析和顿悟,是“非典”给她补
上了这一课。

    王晶走了,从我们熟知的现实世界,去了那个陌生的虚幻世界。没有人对那个
世界进行过实地考察,有的只是种种的设想与猜测。我相信的是,公平、公正、公
允、公理在任何地方的永恒不灭。她有幸福,一定是大福!

    石国勇的生命承受了太多的不幸,可他后来得到的补偿仍然是令人羡慕的。我
理解,他得到的最大补偿非只辉煌的业绩,而是天国的女儿在人间的复活,她的灵
魂附着在了千万个小读者、小听众的身上。石国勇与女儿随时交流着,并那么亲近。

    6 月1 日我又重新回到原来所住的医院,北京疫情新增临床诊断病例已经连续
几天为零。所有看得见的依然还是过去的老模样,而看不见的却默默地发生着变化。
过去住了几年见面不过点点头而已的病友,现在亲密得像是老友重逢。紧急疏散大
转移时,都是各奔前程,而一旦安顿下来才发现,同病相怜的难友,又一次聚集到
了同一个陌生的地方。于是,大家开始了患难中的真情交流和相互帮助。疫情缓解,
重回故地。一个多月的时间,兜了这么一个大圈子,人们好像才相互认识。

    病区的护士长明天就要奔赴前线,她是第五批抗“非典”的战士。已经没有了
当初生离死别的悲壮场面,所有人的心态都显得那么平和,对“非典”的恐惧已成
过去,生活还得继续。

    幸福有多远

    感悟生命

    面对脚下垂死的蜜蜂,我为它们生命的短促而突然产生出悲哀和同情之心。然
而,冥冥之中是不是有谁也在注视着我们?为我们生命的短暂而悲悯呢?庄子说,
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从蜜蜂身上,我看到了自己。

    初识生命

    生命是什么?小时候,我以为生命指的就是我自己。当我懵懂地有了思想意识
后,生命现象便一直困扰着我。我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为
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呢?生理卫生书本上,我知道我们是由一个受精卵发展成长为
人的。可是,无数个精子都没有成为人,为什么偏偏是我?他们都去了哪里?变成
了什么?如果不是我爸爸和我妈妈结婚,如果我的祖父祖母和外祖父外祖母没有生
我的父母,再往前推断,祖父祖母的父母没有生他们,或者他们的先人不是在这条
生育链上相碰撞,总之,稍微偏离那么一点点,我就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了。这是一
个多么巧的事情!我总是不相信这是个偶然,我觉得这是必然。否则,我就不会有
这次生命的经历。但是,如果我没有这次经历,会不会有其他的经历?在另一个家
庭、另一个国家、另一个星球?冥冥之中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主宰着我们的命运。
把你特定在这个星球、这个国家、这个家庭,成为这样的一个你,经历这样的一段
人生。然后呢?消失还是再生?再去经历什么?

    小时候失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被这些很玄的问题困扰着,想啊想啊,
怎么也想不通。有时候,我就假设,如果我妈妈生的不是我,是其他兄弟姐妹,他
们是不是会活得比我精彩?如果我真的是无数个精子中的一个,在那场激烈的赛跑
竞争中一马当先占领了卵子,当我以胜利者的姿态把未来人生的旗帜插在卵子主峰
的时候,那些没有机会占领卵子的弟兄们就那么垂头丧气地消失了吗?我觉得他们
肯定有和我不一样的经历。而我后来的人生未必就比他们的好。当我已经成为一个
人的时候,我有那么多无尽的烦恼,从有意识开始就有了对死亡的恐惧。正因为有
了生的欲望才有了对死的惧怕。这惧怕将伴随着我的一生。于是,我幼稚地想,早
知道有了生就会有死,当初还不如别一马当先地去抢占那个等待受精的卵子呢!现
在可倒好,经历了光明、经历了痛苦、经历了欢乐和悲伤,经历了一切,最后,还
是回到黑暗中去。而当初和我一起赛跑抢占卵子的弟兄们呢?他们是否还认得我?
我还是当初的我吗?还能够与他们为伍吗?还能够回到他们中间吗?他们在哪儿?
我感觉自己如此孤独!于是,我就怨恨,我甚至刻毒地想,当初在那场赛跑中,他
们也许根本就没有像我那样努力,他们是故意落后,让我这个傻瓜一马当先的。他
们肯定知道人生经历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退缩。他们比我聪明,所以没有上这
人生的一当!而我是多么的愚蠢,以为自己胜利了,其实是掉进了圈套!






    认识自己

    后来,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生命中逐渐地多了一些附加物,产生了
感情和爱,对生命的理解也不再是那么狭隘,知道世界上有生命物质不仅仅限于人。
一切生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的生命和我们一样平等,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复
杂到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级生命的人,简单到一个细胞核,他们都是生命。于是,对
这些生命便寄予了一个少年特有的单纯感情。

    记得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姐姐她们放暑假了,她和她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在
我家学习。那天她们念课文,我在旁边听。那篇课文的题目是《蚕》,讲述了蚕的
一生。我静静地听一个同学朗读这篇课文。她念得很投入,很有语气,当她念到蚕
完成了一生的使命,静静地躺在那里,就像睡着了一样时,我的眼泪无声地流了下
来,为蚕的生命感动了。姐姐的同学说:哟,你们看,她哭啦!她这么小怎么能听
懂课文,还流泪呢?其他同学说:这有什么好哭的?不就是蚕嘛,又不是人!可是,
我现在仍然记得我当时流泪的感觉,不是受到斥责感觉委屈的那种心理,也不是伤
心,是感动,真正的感动。那是我生命中的第一次感动。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过
那样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那其实是对生命过程的感动。姐姐的同学嘲笑我为一
个蚕的生命而流泪,觉得可笑。可我却对她们对蚕的一生无动于衷而觉得不可思议。
我那时候的感情很真挚,那种真挚一直延续到现在。

    惺惺相惜

    记得那天到药物植物园去玩吗? 当咱们在植物园里转了一圈,停留在中心那个
巨大的影壁前聊天时,在咱们三人中间的空地上,有一只蜜蜂垂死挣扎。你说那是
只工蜂,它们的生命只有三十天左右。在这三十天中,它们不停地忙碌采蜜,最后
累死。当它们累得筋疲力尽时,守在蜂巢门口的蜜蜂就不让它们进去了,它们只好
死在外面。咱们眼前的这只蜜蜂眼看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它已经不能回到蜂巢,
它侧身躺在被太阳晒热了的水泥地上蠕动着身体。相对而言,我们三人倒是静止的,
在那么一片光滑的水泥地面上,只有这个垂死的生命在动着,那么触目惊心。它的
翅膀显然已经失去了作用,它的样子看上去很痛苦很可怜。小王说:让我帮他解脱
吧,说着抬脚要踩,我制止了他。我知道,这只蜜蜂不管怎么说也活不了太久了。
但是,我还是不忍心让他踩死它。它的一生总共才有三十天,而每一分钟对它都是
漫长的重要的。也许它也就只有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的生命了,就让它活几个小时
善始善终吧!这是它的权利。尽管在旁人看来它是痛苦的。那痛苦也是生的感觉,
而死就什么感觉也没有了。就好比人生,有多少人在痛苦中挣扎,有谁赋予你权利
去帮人解脱痛苦而掐断人生的脖子?生死都是自然规律,想通了这个,对死还着什
么急呢?早晚的事情!

    面对脚下垂死的蜜蜂,我为它们生命的短促而突然产生出一种悲哀和同情。然
而,冥冥之中是不是有谁也在注视着我们?为我们生命的短暂而悲悯呢?庄子说,
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从蜜蜂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和宇宙的生存时间比,
我们和蜜蜂之间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间的关系。当我们也到了生命以分秒倒计
时,将与生命永别的那天会是什么感觉?

    庄子的归宿

    于是,我想起传说中的庄子。当他妻子颜玉在睡眠中辞世以后,庄子当然也感
觉很悲凉。颜玉不仅是他的妻子,也是他的知己。他趴在颜玉的遗体上嚎啕大哭。
可是,当临出葬的那天,他的朋友惠施前来吊唁,还没有进门就听见庄子在以盆当
鼓,击鼓而歌。惠施很不理解,你妻子去世,不哭也罢了,还击鼓而歌!可庄子说,
人本来没有生命,不过是一团混沌之气。正如老子所说“万物纭纭,各复归其根”,
那根就是混沌,颜玉并不是死,而是回归到原来的混沌之中去了,从此再没有忧愁
烦恼,应该为她祝贺才是。

    后来,当庄子也到了生命的极限,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的学生蔺且和儿子
为他制作了一口棺椁。因为,当时的庄子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完全应该得到厚葬。
可是,当他们一切都准备好,却发现,庄子不见了。找遍所有庄子能去的地方都没
有找到。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知道庄子到底去了哪里。他肯定是已经死了,就像我
们脚下的那只蜜蜂。

    生命的文明与蛮荒

    “阿波罗”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说过一句名言:“对于我来讲这
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来说,这又是何等巨大的飞跃。”

    物质文明是双刃剑

    有人说,生命就是有机体具有自我繁殖和复制的能力,能从自然界摄取维持这
种能力所必需的养料。也有人说,生命除了具有维持在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能力之外,
还具有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对自然界进行适应性改造,促进自身进化的能力。由于
人类这种高级生命形式的存在,更有人强调了她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正如你在开篇所言,一切生命与人类一样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
何生命形式的存在,都是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正是由于人类所处的高
等级生命位置,便有了一种蔑视其他生命形式的优越感,我以为最典型的一种认识
便是万物之灵说。人真的是万物之灵吗?诚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是其他任何
生命形式都无法企及的,但这物质文明是把双刃剑,在创造的同时又把破坏的足迹
留给了大自然,其破坏之严重也是任何其他生命形式无法企及的,创造与破坏并存,
程度始无高低之分,这文明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旅鼠的故事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旅鼠集体跳海自杀的故事。旅鼠是一种哺乳动物,常年居住
北极,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斯堪的纳维亚人称之为“天鼠”。这是
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天兵天将,突然降临。与高度繁殖力
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
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
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使其数量稍有增加,甚至保持不变。只有到了
丰年,当气候适宜和食物充足时,才会齐心合力地大量繁殖,使其数量急剧增加,
一旦达到一定密度,例如一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奇怪的现象便发生了:这时候,几
乎所有旅鼠突然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永无休止,停止
进食,似乎是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似的。这时它们便一反常态,不再是胆
小怕事,见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敌面前都毫无惧色,无所畏惧,有时
甚至会主动进攻,天不怕地不怕。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连它们的毛色也发生了明显
的变化,由便于隐蔽的灰黑变成目标明显的橘红,以便吸引天敌的注意,来更多地
吞食和消耗它们。与此同时,还显出一种强烈的迁移意识,纷纷聚在一起,渐渐形
成大群;先是到处乱窜,像是出发前的忙乱,接着不知由谁一声令下,则会沿着一
定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而大海又总是它们最终的归宿。有趣的是,当
它们进行这种死亡大迁移时,总会留下少数同类看家,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
务,使其不至于绝种。这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周密安排好了似的。
1985年的春天,成群结队的旅鼠浩浩荡荡地挺进挪威山区,所到之处,草木被洗劫
一空,庄稼被吃得一塌糊涂,牲畜被咬伤。旅鼠成灾,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为此,人们忧心忡忡。然而,到了4 月份,这群旅鼠大军突然以日行50公里的速度
直奔挪威西北海岸,遇到河流,走在前面的会义无反顾地跳入水中,为后来者架起
一座“鼠桥”;遇到悬崖峭壁,许多旅鼠会自动抱成一团,形成一个个大肉球,勇
敢地向下滚去,伤的伤,死的死,而活着的又会继续前行,沿途留下了数不胜数的
旅鼠尸体。就这样,它们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勇往直前,前仆后继,沿着一条笔
直的路线奋勇向前,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无惧色,纷纷跳将下去,奋力往前游去,
直到全军覆没。

    旅鼠的这种破坏式集体自杀是为保护种群继续生存所采取的一种有效措施。这
种看似残酷和惊心动魄的举措,破坏的仅限于旅鼠自身的种群。而人类是有智慧、
有理性的高等级动物,应该能够用很文明的方式来控制自身,以平衡大自然生物链
各种群的合理存在。然而事实上呢?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掠夺,以及由此导
致的战争威胁,它所破坏的对象是自然界所有生物种群的生存空间,当然也包括人
类自身。善待生命何以有之?平等生存何以有之?万物之灵,你的灵性究竟在哪里?
无可否认的是,人类的确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检点自己、约束自己和纠正自己,但另
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破坏的程度仍然没有低于创造。素有“爱因斯坦之后最杰
出科学思想家”之称的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曾不无忧虑地担心温室效
应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并向人们发出警告说:“我担心大气层会愈来愈热,最后会
像金星一样在表面充满滚烫的硫酸。”他还警告说:“一旦发生某种灾难,一个星
球上的所有生命可能就此消失。”他预言人类可能在新一个千年内面临绝种的危险。
他认为,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人类必须开始研究移居其他星球的方法,否则
将逃不过灭绝的命运。霍金的警告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了吧?我很担心,但也仍在
企盼,企盼的是,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不是被逼无奈的移居,而是与外星人的友好交
流。

    眷恋生命

    离开墓园,细细的雨无声无息地飘落下来,我坐在电脑前,想着生与死的困惑,
很想把自己的困惑解开。然而,正如窗外那淅淅沥沥黏黏糊糊的雨,一直下到深夜,
我的困惑也延续到梦里。

    非常感谢你写了一个如此恢弘庞大的生命篇章!真让我震撼。我好像看到你的
思绪在飞翔,如鲲鹏展翅。

    对于生命,我一向都感到她的新奇动人和深不可测。生命现象对我来说永远是
谜。你描述的旅鼠集体自杀的悲壮场面,让我感动得无以复加。那种自然界生动壮
观的生命场景,如排山倒海似地滚过我的脑海。那种过分张扬的蓬勃生命和轰轰烈
烈去死的果敢,对我的灵魂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震撼。我真不知道,是谁在主宰着旅
鼠行为?是谁叫它们在繁殖过剩时去自我消亡?它们怎么就知道前边是海,是它们
的归宿?它们为什么那么急切地发疯般地奔向自己的归宿?它们怎么知道自己已经
繁殖过剩了,需要自我调节?是谁安排了它们的命运?让它们去这么做?

    旅鼠的整体好像是一个大的生命,在感觉自己臃肿肥胖的时候就减掉多余的个
体,有如今天人们的减肥。生命并没有因为减掉多余的脂肪而消失,倒更加高质量
地生存了。旅鼠好像天生就知道这些。

    要知道,几乎所有动物都有求生的本能。当它们受到攻击,生命受到威胁的时
候就会本能地反抗,拒绝死亡。可是,旅鼠和一些有着同样行为的动物却在这种特
定的时候视死如归。它们怎么比人类还强?

    可爱的羚羊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是写草原上羚羊群的。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和你描
述的旅鼠一样。猎人围剿一个羚羊群。这群羊被逼到一个悬崖,这是两个峭壁构成
的悬崖,宽度正好比羚羊的跳跃能力远一点。几只年轻的羚羊试着跳过去,结果都
落到崖下摔死了。眼看着猎人就要追上来,这个羊群就面临绝种的危险了。这时候,
羊群自动地分成了两队,一队是年轻力壮的,一队是老弱一些的。当猎人追过来的
时候,只见那些老弱的羊朝悬崖对岸跳去,就当它起跳的一瞬间,一只年轻力壮的
羊也起跳,跳到那只老羊后背上一蹬,借助那老羊的力量跳到对岸的崖上去。它们
配合得是那么默契。那只老羊落到崖底摔死了。接着,一只只老羊都像这只老羊一
样给另外一队年轻的羊当跳板,一个个摔死在崖底。而另一队年轻的羊就那么借助
一队老羊跳板跳到对岸逃生了,保住了种群的繁衍。而这一切仅用了几分钟,当猎
人赶到的时候,已经结束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出决定采取行动,动作之快是人
类不能企及的。你说,是谁在指引它们这么做?是谁让它们为了种群的繁衍去自我
牺牲?是谁教它们分成两队,用这么悲壮的举动保护种群?在我们看来,动物很显
然是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可是,它们有些行为却显得比我们还有逻辑,只是这种
逻辑只表现在特定的千钧一发的时刻,让人觉得那么不可思议。有时候,我想,也
许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思想,只是我们不了解他们罢了。我们能够了解的只有自己
对生命的眷恋和对死亡的无奈。

    生死达观忆父亲

    从医院回来的那天早上,被窗外的鸟鸣吵醒时才五点多钟。由于惦记着趁早回
来,小王还要上班,就怎么也睡不着了。天空的云很浓密,天气预报说那天有雨,
而我们还要去墓地给父亲上坟。那天正是我父亲去世十周年纪念日。想着父亲活着
时候的样子,心中不免沉痛,父亲在世时的一言一行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的脑海。

    那时候,我还小,我们家住在两间低矮的西屋里。傍晚,太阳逐渐地向屋后落
下去,屋里就变得很黑。我总是盼望父亲能够在太阳落山前回家,那样我就不用害
怕了。我那时总是害怕天黑,冥冥之中我觉得黑暗和死亡挨得很近,当太阳落山的
那段时间,我就会有一种没着没落怕被黑暗吞噬的恐慌。而家里的灯泡又是瓦数很
低的那种,昏黄的灯光照在屋里的床上、家具上,投下巨大的黑影,这些黑影就无
形地压在我心头,让我窒息。有时候,真的就要喘不过气来了,胸很憋闷,好像自
己就要死了。于是,我就头朝下拿大顶,把双脚搭在窗台上,让自己能够喘过气来。
这种办法的确让我好受一点。这时候,我最盼望的就是父亲回家,他像阳光一样能
够把整个房间照亮。可是,那阵子父亲特别忙,总是很晚才回来,甚至有时候都半
夜了。但是,我从来没有在他回家之前睡去,我总是拿了小马扎坐在床前写作业,
床沿就是我的课桌。我一边写作业,一边侧着耳朵听门外的动静。只要一听见父亲
的自行车铃响,我就会像弹簧似的跳起来奔出门外扑向父亲。这时候,内心的恐惧
就会一扫而光。我不知道,为什么只有父亲才让我感到安全。当他一进家门,立刻
满室生辉,连灯光也不再昏暗,变得特别明亮。

    父亲把车放在窗前,车把上挂着个灰色人造革提包,我勤快地把提包帮他拿进
屋里,那里边有他给我们带回来的好吃的,有时候是糖果,有时候是酥皮点心。夏
天一般都是水果,西瓜下来的季节,他的后车架上还会夹着个西瓜。有一次,他的
后车架上居然捆着个大筐,里面装了半筐槟子。当我们把筐子抬进屋里时,立刻满
屋生香!我从来不知道槟子是这么香的。它的样子像苹果,通体紫红,就像现在市
场上卖的蛇果。但是,吃起来口感并不太好,我们尝了一个就不吃了。第二天,切
成片晒果干……

    那时候,我觉得父亲那么年轻力壮,给我勇气,给我阳光,给我生命的活力。
可是,后来他得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等,人逐渐地衰弱下去,以至于连厕所都不能
上了,眼看着生命一天天走向死亡。

    你能想像出我当时的感觉吗?我仍然害怕黑天,我害怕父亲会在黑暗中停止呼
吸,我怕他会离开我死去,我想让他永远充满生命活力。当太阳落山的时候,我真
想用一双手托住它,让它永远也不落下去,那样就能留住父亲的生命。可是,我没
有那样一双神奇的手。每到傍晚,太阳还是一如既往地向西山落下去,落下去……
后来,父亲已经行走相当困难了。我搬一把椅子放在门前,让他坐在椅子上休息。
我坐在他身边织毛衣,不时忧心忡忡地看一眼西山,当太阳在山顶只剩下半个脸时,
父亲好像不经意地往西山看过去,他脸上的表情很平淡,没有喜悦也没有悲凉,真
是心如止水的样子,使我一度觉得父亲没有感情。其实,在这之前,他并不是这样,
记得给了我童年无数欣喜的那辆自行车被卖掉的时候,他抚摩着车身很有感情地对
我说:这辆车是德国造的,质量很过关。它跟了我几十年,没少出力。有一次我骑
着它从山道上冲下来,连人带车摔出去老远,它都没坏。这会儿卖了,真舍不得啊!

    对一辆为自己立过汗马功劳的自行车都那么情义深深,而当自己的生命如风中
残烛日落西山的时候,却能够如此达观心如止水。此时,他将失去的何止是一辆自
行车?而是人生的一切!可是,他却没有一点恐慌和胆怯,也看不出丝毫不舍。我
想,这是他受庄子齐物论的影响,死亡对他来说,只是生命的一种物化吧?

    解不开的生死困惑

    那天早晨,趁着雨还没有下,我们离开医院去了八宝山墓地。浓重的黑云笼罩
着整个北京,好像车前的挡风玻璃正在一层层地撞开云雾驶向墓地。我的心被漫天
乌云压抑得异常沉重。十年前父亲辞世时,天也下着雨。有人说,那是天在为他哭
泣,因为他太好了。今天亦是如此,在父亲去世前我还真没有关注过是不是每年的
今天都下雨?

    墓园里没有人,寂静得似乎能够听见父亲的喘息声。我坐在墓碑旁边把一朵朵
鲜花递给小王,看着他摆放在墓碑周围。我想,我和父亲之间到底相隔着什么?时
间还是空间?生与死之间到底隔着什么?这是我一辈子也想不明白的问题。

    离开墓园,细细的雨无声无息地飘落下来,我坐在电脑前,想着生与死的困惑,
很想把自己的困惑解开。然而,正如窗外那淅淅沥沥黏黏糊糊的雨,一直下到深夜。
我的困惑也延续到梦里。

    生与死真的就是白天和黑夜吗?我多么崇尚晴空万里蓬勃着生命活力的白天啊!
那是父亲活着的时候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跟在父亲身后逛动物园的日子。养在
笼子里的狼凶狠地瞪着我,一次次往笼子顶上蹿,它想蹿出来吃掉我。我大叫着跑
向父亲,只有他才能给我安全感。可是,他死了,一个在记忆中那么生动强大的生
命说没就没了。这让我怎么能想得通?怎么能不痛苦?我知道,我之所以有这样的
痛苦,是因为我还不能像父亲那么达观,太执著于生。我不知道,如果需要,我有
没有勇气像旅鼠那样加入浩浩荡荡的死亡大军,为地球减负,让其他生命更高质量
地生存繁衍下去?

    生命中的美好与丑恶

    那是秋风乍起落叶飘零的季节,他落寞的人生也和这季节相互对应,整个人如
风中的落叶向死亡的悬崖飘落下去。气若游丝,恍惚中,求生的念头一闪,他想伸
手抓住什么,而他的手已经无力伸出;他想呼喊,可喉咙却发不出声音。他在绝望
中一直向死亡的深谷坠落着。

    物种相争人是主导

    我们都是经历过死亡考验的过来人。当死亡比活着更有其价值,或者死比生更
有幸福意义时,那么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割舍的呢?我想,我们都会从容地踏上这
条曾经给过我们美好生命的小路。生命消亡是万古的规律,无论是自然死亡、还是
选择死亡,都应以价值意义作取向,只是我们不愿看到,在纷纷的春雨中走向墓地
的人们还带有丝丝遗憾。

    特定时期的视死如归不是某一种动物的专利。小的时候,曾经在邻居家的院里
看到过一场罕见的蚁群大战,是小黑蚂蚁与大飞蚂蚁的种群争斗。先是飞蚁仗着硕
大的体型占据了上风,但不多时,黑蚁的数量猛烈激增,战线也从狭小的院内绵延
至院外,最后以黑蚁的胜利告终。可怜的飞蚁纷纷逃离,又在天空中遭到燕子和蜻
蜓的袭击。在战事相持中,我没看到双方一个怕死的懦夫,战事结束后,地面上留
下了千万具蚁群的尸体,那场面真是悲壮无比。其实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为真理、
为自由、为尊严、为荣誉而死。如温泉关战死的三百名斯巴达人,至今还凛然有生
气,使每一个热爱荣誉的人都后悔没有置身于这个小小的群体之间。美国独立战争
的口号就是“不自由,勿宁死”,整个民族团结得像一个人,视死如归,艰苦奋斗,
才取得了自由的权力。中国也不乏这样的事例。

    在我们的讨论中,曾讲述了那么多生物界动物乃至昆虫的故事。那么他们究竟
有没有情感和思想?我们一向都是以万物之灵的自身标准去理解其他生灵,认为情
感和思想只是人类的专利,其实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荒谬导向。我以为,你既然承
认其他生物(暂且限定在动物和昆虫类)的生存方式是有序的,你就得承认它们有
它们独特的情感和思想交流方式,只是未被我们所认识,除非你认定旅鼠跳海自杀
(包括有意留下繁衍后代的种鼠)是上帝的安排,否则,你就无法解释它们的统一
意志是源自何方。动物是有情感的,有些动物的情感表现形式几乎与人类无异。几
年前的一天,香山遛早的人们曾看到这样壮观的一幕:一只垂老的喜鹊死在公园的
草坪上,成千只大小喜鹊围在周边的树枝上鸣叫着,为这只死去的老喜鹊送行,三
个多小时后才逐渐散去。这是同类间的情感倾诉,那么异类间的情感交流更是举不
胜数了:几天前,刚刚在电视里看到老母鸡帮助孵化并抚养小孔雀的报道。过去也
常看到家狗抚育喂养虎崽、豹崽的事例。还有那个典型的印度狼孩的故事,从小被
野狼叼走养育到十三岁,被人发现后,已完全被狼性所改造。致于狗仗人势、马通
人性的实例就更无需赘述了。无数事实证明,除必要的生物链依存所需的相残生命
外,各生物间的情感交流,完全可以使我们的大自然变得更加和谐与友善,而惟一
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我们人类。

    禽兽有情感,这是我们人类用自身的标准赋予给它们的。人类总是在赞美自身
的人性,却常常鄙视动物的动物性。因为,人类自诩有思想有智慧有感情。殊不知,
当一些人把智慧用于互相残害上,比动物的杀伤力大得多。所以,有时候人性的丑
恶远远超过了禽兽。

    人性的泯灭

    我有个很知心的残疾朋友,高位截瘫一年后与妻子离婚了。我一直以为他们离
婚的原因是他妻子的红杏出墙,很多人也这么认为。后来才知道,他们的分离远不
止外遇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他妻子是那种十分要面子的女人,虚荣而争强好胜。这样的女人在丈夫致残以
后是不会轻易提出离婚的,那样无疑是对她形象的自我诋毁。她要表现得高尚而坚
强,渴望得到赞美。可是,她内心深处又十分脆弱。在丈夫伤残以前,她一直都很
依赖他。当丈夫伤残以后,不仅不能成为她的依赖,反而变成了她的负担。她一下
子变得绝望、焦躁、以至于疯狂。本来,要想甩掉负担解脱自己,离婚是最佳途径。
可是,她不想离婚,她怕被人说成忘恩负义,影响自己的社会形象和未来生活。然
而,继续承担又极不情愿,这种承担会降低她生活质量。于是,她想出了一条计策
——弄死他!她是搞医的,完全有办法不露破绽地致他于死地。红楼梦里的贾宝玉
说,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这是对女人多么美好的想像。水的洁净、温顺、
柔软让这位公子宁愿被她们的眼泪淹死,也不愿意与泥做的男人为伍。可是,当利
益和人性发生冲突的时候,这女人显得比男人更果断、更心狠、更绝情。她选择了
牺牲对方生命而保全自己的名誉和利益。如果他死了,她既保留了好名声,又得到
了解脱,一举两得。于是,她屡次三番地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下毒手。

    那是秋风乍起落叶飘零的季节,他落寞的人生也和这季节相互对应,整个人如
风中的落叶向死亡的悬崖飘落下去,气若游丝。恍惚中,求生的念头一闪,他想伸
手抓住什么,而他的手已经无力伸出;他想呼喊,可喉咙却发不出声音。他在绝望
中一直向死亡的深谷坠落着。幸亏还有家人,幸亏是在医院,她的第一次毒手落空
了,他奇迹般地活了过来。那时候,他住在单人观察室,这就给了她下第二次毒手
的机会。她是个搞医的,很有专业水平,完全可以做到不露蛛丝马迹。当病房里只
剩下他和她的时候,他看着她的眼睛,她眼睛里露出冰冷的寒光,直冷到他的心底。
他眼睁睁地看着她实施对他的死亡计划而感到空前绝望。对她,对生活,对人性的
自私本性,他彻底绝望了。他无力挣扎,也不屑挣扎,这么丑陋的人生,还有什么
可留恋的呢?死就死吧!

    也许是上帝保佑吧?或者是命不该绝,当她对他的死亡计划实施了一半的时候,
病房里又有人来了,又一次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救下来。他还得在这令他厌恶的世界
活下去。而她并没有死心,几天后,又故伎重演。他本来已经死了的心被她三番五
次的戕害震怒了,凭什么我的生命要由她来掌握?不念多年的夫妻恩情也罢了,我
就是一段木头也还有木头的用处呢!你不要了可以放弃,凭什么非要毁了我,置我
于死地而后快呢?不管是不是夫妻,人与人之间也不能这么相残! 于是,当她再一
次下毒手的时候,他用反抗的目光瞪视着她,使她在他的目光中不禁双手发抖。然
而,她并没有停止她的计划。她不动声色地关掉了他赖以生存的氧气管,企图让他
窒息。她看着他窒息,然后打开氧气管,快速地离开,造成自然死亡的假象。谁知,
他却在窒息的一瞬间突然醒过来,正好有护士进来送药。他强烈要求住到大房间去,
坚决不再住单人观察室。他决定,自己的生命还是由自己把握。

    很快,他被转移到了六个人同住的大病房。没有人知道他在单人观察室里发生
的事情。没有人知道他内心的寒冷和隐痛。他也一直没有把这件事情说开去,连他
的亲人、父母都不知道。只是他坚决主动地离婚了,一分钟也不想耽搁。他感到,
她的相貌变得如此狰狞,让他恐惧。

    他说,他本打算把这件事情带到坟墓里去。然而,很多年过去了,他们彼此都
有了各自的生活。尤其当他知道她离婚后一直都没有找到她想要的生活,日子过得
很艰难很不幸,她的心田逐渐荒老变成了一片沙漠。与其相反的是,他的生活却奇
迹般地又出现了转机,心田常常洒满恬淡的阳光。他变得异常大度和宽容。从这一
点上说,命运其实是很公平的。他说,他已经宽恕她了,过去的一切都变得很遥远,
很淡泊,死而复生的他已经颇有点佛性了。

    这样的女人怎么可以原谅呢?他不仅原谅了她,而且常常想起她善良的一面。
在他伤残之前,他曾经养过一条狗,后来别人又送给他一条小狗。也许是小狗的到
来使大狗感到失落?他总是看见大狗欺负小狗。于是,便踢开大狗,大狗被踢疼了,
发出悲鸣声。她心疼得赶紧跑过去,抚摩着大狗流泪。

    对一条狗尚且能够如此心慈手软,可当丈夫伤残妨碍她的生活时,她却毅然决
然地想下毒手弄死他!人性的多面性,不是太具讽刺意味了吗?

    尊重自然

    大自然给予了我们生命,并且给人类生命中注入了智慧。可是,我们却用这些
智慧去做违反自然破坏自然的事。这是不是有点恩将仇报?

    其实,生命虽然是我们的,但并不只属于我们自己。当我们对她进行处置的时
候,有没有想到,生命本身的权益?她是自然的创造而不是我们自己,也不是我们
的父母。如果没有自然的神奇创造,人类再伟大也创造不了自己。所以,我觉得不
是我们创造了自然,而是自然创造了我们和我们的生命。

    恐怖的自杀和杀人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暑假,我们去颐和园游泳,已经是傍晚了还贪玩不想回家。
那时候,一到太阳落山,颐和园就要静园往外撵游人的。如果你还流连在里面,工
作人员就会很客气地请你出去。可是,我们是小孩子,什么地方不可以藏?什么地
方不可以钻?当晚霞映红了湖面,我们还在昆明湖边晃悠。那时候的湖水十分清澈,
在游人稀少的傍晚显得格外平静。鱼儿在水中优哉游哉地游弋,有时候猛地一摔尾
巴,溅起一朵朵涟漪,使湖水在晚霞中变得五光十色充满活力。让你不由得不去遐
想,想像鱼儿的快乐,想像生命的神奇和美丽。那是我能够感觉到的生命最美好的
景象。不远处的玉泉山和身后的佛香阁清楚地倒映在水里,那些鱼儿好像就穿梭在
那些古色古香的楼台亭阁中。那是水中的宫殿,是鱼儿的世界。湖边的树上盘旋着
归巢的倦鸟,偶尔在我们头顶低语着。尽管听不懂它们在说什么,可是,我们能够
感觉它们生命中让人感动的许多东西。这时候,有的同学建议去佛香阁玩。那么晚
的佛香阁已经没有人了,我们就朝着空无一人的佛香阁走去。有一个女生抬头往上
看,突然看见在最高的那层台阶上有个人站在很悬的边上。她说:“哟,你们看,
那上面还有个人呐!”我们都抬头往最高处看过去,就在我们立足原地观看的一瞬
间,那个人纵身从上面跳了下来。哦,上帝!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啊!我当时并没
有反应过来那是自杀。由于刚从湖里出来,我以为他在跳水。可是,马上听到一声
沉闷的响动,当我们往下看的时候,那人几乎成了肉饼。我们几个人吓得原地站住,
既不敢上又不敢下,腿肚子直转筋。不知道过了多久,听到下面人声嘈杂,“肉饼”
旁边围了很多人,我们才离开原地往下走,一步一打软儿,好像腿都不是自己的了。
即使在好奇心最强的年龄,我们也没有好奇到过去看看的地步。太恐怖了!

    我相信,那个人有很多理由自杀,我也能够理解他不能承受生命之重的绝望。
但是,即使他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那么,也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他可
能认为毁了自己的生命是他的权利,殊不知他毁掉的其实是他人的创造!生命本身
就是被动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被动地接受
生命过程中负载的压力、情感、责任等等也很正常。有些杰出的人会把被动变为主
动,从而对生命善始善终。这样的人是达观的,睿智的。而一生都在被动地不得不
接受生命中的压力、责任、情感,当实在不能接受时就选择了结的人是愚笨的。我
多么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主动地接受生命过程中的所有压力。像西西佛斯那样从
人生的苦役中获得乐趣,积极参与到自然的创造中,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让
生命更有意义!

    我曾经看过《第三帝国的兴亡》这本书,是美国人写的。书里讲的是希特勒和
他的帝国从兴起到灭亡的过程。由于看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书中记载的很多事情已
经都忘记了。可是,我却记得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惨无人寰的杀害。大批的犹太人死
于希特勒和他的纳粹毒气室,他们的目的就是要灭绝犹太种族,而最终,灭亡的却
是他自己。关于犹太宗教和犹太种族与其他宗教种族之间的纷争我不想说得太多。
但是,希特勒妄想灭绝一个种族的做法无疑是违背自然的。所以,他的灭亡也是必
然的。直到现在,我还能够清楚地记得一个非常漂亮的犹太女孩在走向死亡时,对
一个目睹这一切的当事人说:“我才只有十九岁。”然后平静地向毒气室走去。那
凄迷的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

    童话故事里的寓意

    我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很久以前的一个童话故事:有一个老渔翁每天到海上
打鱼。这一天,他打了一整天一直到晚上也没有打到鱼。他家里很穷,还有一个老
太太在家等着他带回食物。于是,他又向大海撒下了最后一网。当他收网的时候,
网很轻,好像什么也没有打着。可是,最后把网拉上来的时候,却发现里面有条小
金鱼。那是一条很小的金鱼,浑身红光闪闪,欢蹦乱跳地在鱼网里挣扎,样子十分
美丽动人。老人想,这么小的鱼能吃吗?可是,转念一想,总比一条也没有打着好
啊。再说,如果空着手回家,怎么向老太太交代呢?这样想着,他就把小金鱼拉上
来。谁知,这时候小金鱼说话了,还闪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楚楚动人。它说:
“老爷爷,请你把我放了吧!以后,你想要什么,只要朝大海喊,小金鱼,小金鱼,
我就会从海里游上来,帮助你。”老渔翁看小金鱼这么可爱,本来就无心伤害它,
所以,经它这么一说,就把它放了。老渔翁说:“我什么也不想要,你回到海里去
吧。”说着,他把小金鱼放回了大海。小金鱼欢快地游走了,临走的时候,又回过
身子说:“老爷爷,你记住,如果需要,你就在海边喊我,我会帮助你的!”老爷
爷空着双手回家了。回到家里,老太太问他:“今天你打着鱼了吗?”老渔翁就把
打到小金鱼的故事讲给老太太听。可是,老太太一听就发火了。说:“你怎么这么
笨?为什么要放了它?”老渔翁说:“我看它太可怜了。”老太太说:“我们就不
可怜了吗?你看看咱们的家这么穷,这么破,连个新木盆都没有。你为什么不跟它
要一个新的木盆呢?去!你马上到海边跟它要一个新木盆来!”迫于老太太的淫威,
老渔翁只好来到海边,冲着大海喊:“小金鱼!小金鱼!”海水中果然游来了小金
鱼。它问:“老爷爷,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老渔翁说:“我家的木盆坏了,
你能给我一个新木盆吗?”小金鱼说:“可以,你回家去吧。我会给你一个新的木
盆。”老渔翁回到家里,果然看见家里有个新木盆。可是,老太太并没有因此而满
足。她又对老渔翁说:“你怎么这么笨?咱们家的房子这么破了,你为什么不跟它
要一所新房子呢?你快回去!去跟它要新房子!”这样,老渔翁又回到海边……

    如此这般地来回很多次,小金鱼都满足了老太太的要求。老太太拥有了新木盆、
新房子、新的一切。最后,老太太什么都有了,她又想要宫殿。当她穿着龙袍戴着
皇冠住进了金碧辉煌的宫殿后,又让老渔翁去跟小金鱼说:“我现在是国王了,你
跟小金鱼说让它来给我当侍卫听从我的主宰!”她的话音刚落,顷刻间,所有的一
切都变了,老太太拥有的一切都没有了。当老渔翁回到家的时候,家还是那个破草
房子,房子里还是那个穿着破衣服的老太太,连木盆也变成了原来的破旧模样……

    你看,这个寓言的寓意多么深刻。小金鱼就像大自然,而人类就像那个贪婪的
老太太,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命,并且给人类生命中注入了智慧。可是,我们却用这
些智慧去做违反自然破坏自然的事。这是不是有点恩将仇报?所以,我觉得,尊重
所有生命也就是尊重自然。这生命包括生物的、动物的、人类的、中国的、外国的、
我们的、父母的、一切的!

    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谁也不能否认,人是留恋生命的。人的坚强是有限度的,往往最终承受不住致
命的打击和坎坷的缠绕。结束生命并不证明不珍爱生命,关键在于英雄和智者绝不
能被磨难所毁灭。

    生活小领地交流大空间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
通至极,但其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可以比作是神仙的
生活,也可以比作是猪的生活,但不论比作什么必定是呆板单调至极。因为倘若件
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快乐的
就是活动所产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到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品
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就在于有希望的机会,有
想像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这是引自朱光潜老先生的
一句哲言。

    今年四月,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记者给我做节目,他问我致残多少年?我告诉他
16年。他惊异于我是怎么熬过来的?我说:除了致残之初要死要活的,到后来挺容
易的就过来了。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下半生只能游走于病床和轮椅之间,大部分活
动范围仅限于二十来平米病房的伤残人,过的无异于是种囚徒式的生活。其实不然,
囚徒被禁锢的主要不是身体,而是精神,自由的剥夺最为痛苦。人的适应性是极其
顽强的,缺陷和不完美,给了我希望的机会,生活的领地虽小,但交流的空间却很
大,与你、与女儿、与其他一切朋友,还有我以前的和未来的广大读者。我的心在
广阔的天地里仍在自由地飞翔,直至飞向遥远的太空。

    “五一”长假前夕,你和你家小王到我这儿小住。你曾给我做过一个假设性的
预测:说如果我不截瘫,根据我的工作性质,多半是要发达的,但极乐享尽后,肯
定要栽大跟斗,而栽就一定栽在腐败上,因为处在那种位置上,个人的意志已经很
难自行把握了。果真如此,我怕是真的要做囚徒了,要是极乐享过了头,兴许还要
做死鬼。是劫难拯救了我,是生命的不完美,给了我使生命走向完美的机会。

    我感谢生活,感谢命运,是她使我把过去被动地接受生活的压力、责任和情感,
变为了现在的主动创造。但我并不认同你所说的“当实在不能接受时就选择了结的
人是愚笨的”这种观点。在我看来,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灵魂深处都同时拥有
两种强烈的欲望:发展自己与毁灭自己。这两种欲望架起了人生的桥梁,它们是相
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是在正常的时期,发展自己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我个人
认为,生命应该具有两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一是人为属性,前者是被动的,如
你所言“任何一个人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来到这个世界上。”后者是主动的,即人
有选择生的权利,也应有选择死的权利。生命是死亡之树上生长出的叶子(相对意
义上的),在大部分时间,我们其实是忽略了自己生命的存在,只有受到死亡威胁
时,才突然感受到生命本身的力度,正是出于本能,它顽强地要求把自己延续下去。
毫无疑义,几乎每个人都有发展自己生命的自由与权利,只要他不放弃捍卫这一自
由与权利的努力,但是当此努力遭到压制或阻遏——这几乎是经常要遇到的,不惜
生死继之,那他就赋予了生命以意义。

    硬汉海明威

    海明威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位世界级大作家,人们崇拜这位挂满桂冠的战地英
雄,登上诺贝尔文学奖宝座的伟大作家,对这位捕猎能手、饮酒英雄和美国硬汉佩
服得五体投地。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心中的痛苦和孤独?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作
家像海明威那样经受过如此之多的痛苦和磨难:他以红十字会员和战地记者的身份
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身上中了237 块弹片,头部缝过57针;在非洲
两度所乘飞机失事,五次经历过脑震荡;他的视力近乎失明,长年患有肝病、糖尿
病、肾病和严重的皮肤病;无数次受伤还使他患有焦虑症和忧郁症。

    在海明威的小说中,反复出现斗牛、战争、拳击、狩猎、捕鱼等主题,这些主
题都是力量的象征。海明威自认“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老人与
海》,桑提亚哥在海上两天两夜惊心动魄地与大自然的搏斗,寓示了人的英雄主义
本能的伟大力量。老人获得的毫无任何胜利意义的鱼骨架,恰恰寓意了人的精神上
的胜利。人的本能是热爱生命,但是海明威最终走上的是一条自杀之路,他的自杀,
我们应该理解为反证了他对生命、对生活是无限眷恋的。

    人们对自杀往往视之为懦夫的行为。其实,人的性格决定对于人生生死取舍会
走向两种终极:一是顽强的适应、生存,战胜各种艰难困苦;一是经过痛苦的煎熬
和抉择,结束痛苦和磨难。《老人与海》中的老人说过:“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
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这句话绝对是海明威对人生取舍的自
白。海明威的父亲因为不堪疾病的折磨而饮弹自杀,海明威曾视之为懦夫的行为。
而他在自己的晚年也同样走向了这个悲剧性的结局。为什么会有如此惨烈的结局?
人们往往注意到海明威被疾病所折磨的痛苦,而忽略了他思想、文笔被折磨的煎熬。
海明威的最后一次飞机失事,脑部的脑浆都撞流了出来,两处脊椎盘破裂,肝脏和
一只肾破损。从而使他留下了头晕脑涨,视线不清,听觉不灵的后遗症。他的写作
受到了严重影响。晚年他接受11万字的约稿文章,竟写出了12万字。在根据要求大
幅度删改后,工作了近一个月,只删掉了530 个字!他的眼睛再也看不清东西了。
疾病使他不堪重负。他需要给读者留下完美,留下男性的强悍、坚韧、勇敢、壮烈
;他不是不敢于承受痛苦,而是要敢于蔑视死亡。

    谁也不能否认,人是留恋生命的。人的坚强是有限度的,往往最终承受不住致
命的打击和坎坷的缠绕。结束生命并不证明不珍爱生命,关键在于英雄和智者绝不
能被磨难所毁灭,这,应该是海明威的抉择吧?我们可以想像,敢于饮着威士忌,
用一条小艇和手榴弹渴望与德军潜艇决战的海明威,还会惧怕小小的疾痛吗?在西
班牙内战的烽火中,他对尸横遍野已经司空见惯,对于死亡,他应该是谈笑自若的
吧?

    姨夫得了绝症以后

    很多年前,我的姨夫突然感到身体不适,送到医院,检验结果还未出来,人已
经就不行了。抢救苏醒后,姨夫清楚地意识到这次发病的严重性,待结果出来后,
是胰腺癌晚期。抢救了一个月,姨夫在极度痛苦中煎熬了一个月。病危通知书下达
的同时,医生告知有两种选择:一是放弃抢救……二是以每天2000元的代价维系生
命的延续,但时间也不会太长。我的小姨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抢救。冥冥之中的
姨夫已意识到生命已接近了尽头,他断断续续地对家人嘱道:“我清楚自己的病情,
别抢救了,给我一些麻醉镇静药少受些痛苦就行了。”姨夫的嘱托没有得到尊重,
医院只尊重家属的。此时的病人,已经失去了支配自己的权利,他只是个有口气儿
的死人。家属尊重谁?家属只尊重自己,一定要把失去亲人的痛苦打击延续到最后。
又过了两个月,姨夫去世了,他是带着遗憾走的,原本他可以平静、安详地离开这
个世界,可他却在两个月内饱尝了一世中都没有品尝过的痛苦折磨。对活着的人来
讲,他们感觉自己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捍卫了生命的尊严;对死去的人来讲,他感
觉是临终前被无情地送进了渣滓洞集中营。他们都是我最亲最亲的亲人,但是我站
在了死人的一边。我不怕死亡,我挺蔑视它的,如果有一天我得的是一种苦难的绝
症,真的不要重蹈姨夫的覆辙。我希望宁静、我希望安详、我希望他们不要剥夺我
的权利,我以为,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生死皆遂缘

    我们的存在就是意义。你还要找什么活着的意义?没有你,怎么体现亲情和社
会的爱?你什么都不用做就给了人家这么多机会。可你偏要自杀,把这么点作为都
不要,连这么点机会都不给人家,你是不是太自私了?

    自杀与好战

    你在这一篇里,写了关于自杀的话题。我知道你是不反对在特定情况下自杀的,
在以前的谈话中你就多次的说过了。每次在你说这种话题的时候,我就怀疑这种观
点背后是不是预示着什么?于是,就很不安,就特别反对。无论怎么说,自杀——
用自己的手扼杀自己的生命对我来说都是残酷的。也许是我太脆弱了吧?我不觉得
那些自杀的人是因为热爱生命而把枪口对准自己的。热爱生命有多种方式,自杀是
最残酷的一种吧?如果你硬要把它说成是爱的话。

    关于一些人的自杀,我说过,我能够理解他们不能承受生命之重,也能够理解
他们决绝的诸多理由。正如你例举的海明威和那个只有头能动其他都不能动的人一
样,他们的生命太沉重了,已经超越了他们自身的承受力。让他们像蚂蚁拖着大树
叶似的在人生凹凸不平的路上艰难前行的确难为了他们。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
不能坦然地面对他们的自杀。对海明威也一样。我欣赏他的作品和作品中那种男性
的力量和阳刚之气,却不欣赏他的自杀行为。而且,关于他的自杀我也有与你不同
的理解。我认为,他不是在精神健全的情况下自杀的。凡是精神健全的人,一般都
不会采取自杀行为了结自己的生命。我觉得,那些自杀者大多都是精神方面出了问
题,而并非是到了承受能力的极限。海明威自杀前的精神状态已经很不正常了,失
眠抑郁都是精神疾病的征兆。所以,自杀不应该算是正常举动,而是非理性行为,
就像凡高、尼采在精神崩溃的情况下自杀一样。获得诺贝尔奖后自杀的作家不是只
有海明威一个,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等,他们每一个人的自杀理由都十分充足。可
是,我认为,不管有任何理由,正如卓别林说的:早晚都得死,何必着急呢!川端
康成于1972年4 月16日夜晚在自己家里口含煤气管自杀。关于他自杀的原因传说很
多,有人甚至传说是因为他的一些写作和生活方面的隐私等等原因,使他的自杀行
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可是,我觉得,不管是海明威还是川端康成,他们的自
杀都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神秘,也不仅仅是因为身体健康方面的原因,主要还是心
理健康方面的因素。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使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超载了,精神之柱坍
塌了、崩溃了。川端康成的自杀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在日本,自杀早已屡见不鲜,
为点什么事情就切腹啦割脉啦等等,惨不忍睹。尤其在战争期间,这种事情更司空
见惯。这也是大和民族的一个令人不解的特征之一。口含煤气管自杀已经算是相当
文明了,至少让人看上去不那么难受。

    而海明威生长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基督教是反对自杀的,但是海明威恰恰不
是基督教徒,所以,他的自杀比川端康成更惨烈。其实,他不自杀也活不到现在。
对很多人来说,他多活或少活几年有什么区别呢?可在他自己就不一样了。区别就
在于他是自然死亡还是自己杀死自己。他在战场出生入死那么多年,就像你说的,
对死亡应该不那么敏感了,不会怕死。可我怀疑正是因为他看见了太多的死亡而受
了刺激,有些从战场上回来的人说,当他们看见自己身边倒下去的战友,就会有一
种拼死的冲动,那时候就什么都不怕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地往前冲。

    有时候我想,喜欢自杀的民族是不是都是比较冲动比较好战的民族?中国人受
几千年儒家道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就很少有人采取那么激烈的自杀行为,比较的平
和中庸,从而也就不那么好战。世界上有几场战争是中国发动的?而日本民族就是
个比较好战的民族,他们有武士道精神的熏陶嘛!当然,这样的民族多自杀现象和
那些因病痛生不如死的患者渴望解脱是两回事。

    求生是人的本能

    昨天,一个女孩和我聊天,说起她的姥姥。她姥姥得了癌症,到后期没日没夜
的疼。疼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哀求家里人让她安乐死。你也知道,我们国家是不允
许实施安乐死的。但是,很巧,这个女孩的表舅是个医生,看着姑姑那么痛苦,就
私下对她实施了安乐死,使老太太解脱了。在这种情况下的人为死亡我也能够理解,
我认为这是文明的。但是,能够实施自杀的人,很多都没有达到这个老太太的地步,
更有很多是心理和精神方面出了问题。这些问题我认为是可以解决的,不像癌症病
人那样,现代医学的确没有办法挽救他们。可是,有的人在痛苦难耐的时候也说要
求安乐死。但是,他们内心其实是不想死的。我有个同学的母亲也得了癌症,在检
查出来癌症之前就已经得了肾病。医生嘱咐她不要吃咸东西,她一直那么坚持。后
来得了癌症,在她癌症后期的时候已经很痛苦,基本上不能进食了。子女们也在私
下里讨论,认为这么治疗挽救她的生命是不是背离了人道主义?很想放弃对她的治
疗。这时候,她本人也说真不如死了好,活着给大家增添那么多负担,每天还要到
医院照顾她。话虽这么说,当她能够进一点食物的时候,她很想吃点有味道的东西,
哪怕是一点咸菜,她把这想法告诉了我的同学。我的同学在喂她粥的时候就喂她一
点咸菜,可是,她咬着牙不吃。她说,她有肾病,医生不让吃咸菜,吃咸菜会加重
肾病,这说明她还是抱着活下去的希望。她之所以说想死,其实是一种姿态,认为
自己已经成为子女的负担,为了给别人减负而不想活。当然,早晚都得死,再贪生
的人也逃不过这一关。但是,留恋人生是人的天性,她还是抱着能够好起来的希望。
而和她一样得了癌症的病人有的刚一住院就迫不及待地从楼上跳了下去自杀了。我
认为他们的自杀并不是不怕死,而是怕到了极点,所以自杀了。有的人把生死都看
得很淡,倒战胜了疾病,活了。当然这种活也不可能是永生,也是有时间限制的,
时间到了还是死。但是,至少说明他们对生死是达观的,对生命是尊重的。

    生命有限何必着急

    前段时间,一个重症英国妇女要求允许丈夫帮助她自杀被拒绝。可没过多久,
她还是自然死了。有些人为她鸣不平,说她应该死得更尊严更主动一些等等。可是,
我想不通,如果她提前让她丈夫帮助她自杀了,就死得尊严了吗?我在想,如果我
是她丈夫,我将有多么大的勇气才能动手弄死她呢?且不说他们之间还有那么多年
的感情。就是没有感情,就像我们那天看见的那只濒临死亡的蜜蜂,我也不可能
“高尚”到帮它去死的地步。当然,不执行抢救就已经是帮助它去死了。做到让那
个英国妇女无痛苦地自然死亡不是件很难的事情,干吗非要自杀呢?相差不了几天,
结果还不是一样?她要求自杀其实也是一种姿态,是做给丈夫还是众人?不得而知。

    还有两个女作家的死亡也很让我关注。一个是张爱玲,一个是三毛。张爱玲是
心脏衰竭死的,当时没有人看见。后来公寓管理人员发现这个中国老太太几天没有
出门,就通知了警方。当警察打开她的公寓门时,看见她身穿一身水红色的旗袍,
侧身躺在一块精致的纯毛地毯上。那个警察说,那是他看到的最凄艳的景象。我当
时看了这篇报道后,那个景象就像一幅画似的留在我脑子里。她的《倾城之恋》里
的人物还活跃在眼前,而她却如一片火红的秋叶轻轻地飘落在那块地毯上,甚至没
有人听到她发出的最后一声叹息。这样的死能不说是美?那是生如春花之烂漫,死
如秋叶之静美的境界。

    相形之下,是三毛的死。她是趁人不注意,到厕所用一只长筒丝袜自缢的。

    这两个女作家的文笔我都很欣赏。但是,关于生死,我更欣赏张爱玲的自然死
亡,而不欣赏三毛的自杀。在我看来,生也遂缘死也遂缘。自然地生也自然地死。
就像植物,像一片树叶,那该多好!

    你文中提到,那个为摆脱多年来给亲人、朋友、社会带来的无休止的麻烦的重
度残疾人的自杀,我也不能赞同,更不赞成你对他的欣赏。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的,
这世界之所以完美,正是因为她的不完美性。如果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还有什么
希望和奋斗的必要?这世界的完美就在于有我们这种在痛苦中挣扎的残疾人需要大
家发扬爱和互助精神的帮助,我们需要帮助,实际上是给了别人施助的机会。如果
大家都是健全的,这世界也就不称其为世界了。我们就是这个世界的缺陷,而世界
的完美就是因为有了我们。从而,有了创造希望和发扬人道主义的机会;有了医学
攻克顽症的课题;有了救死扶伤的医院和医务人员。没有我们,亲人和朋友以及医
生护士哪里有机会奉献爱心?是我们给了他们机会。而如果我们都害怕痛苦,逃避
磨难而自杀了,不给他们机会了,我们是不是有点自私?我们痛苦的本身就是奉献!
我们的存在就是意义,就好比没有死亡,生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丑,美就失去了意
义一样,没有残疾,健全不也失去了意义?所以,你一息尚存,意义尚存。你还要
找什么活着的意义?没有你,怎么体现亲情和社会的爱?你什么都不用做就给了人
家这么多机会。可你偏要自杀,把这么点作为都弃掉,连这么点机会都不给人家,
你是不是太自私了?

    人应该有选择死亡的权利

    如果哪一天,有媒体报道说张海迪自杀了,我一点都不感到惊讶,那肯定是她
走到了“极限”,并因此失去了创造力。她曾经说过:“我最大的快乐是死亡!”

    呵呵,你真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生活中的自杀者,多半都是
那些性格孤僻、少言寡语、离群索居的人们,难道我是这样的人吗?目前为止,我
还没有想实施自杀。请放心。

    生存意义是人文的骨髓

    法国存在主义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尔贝·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
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对于自杀行为的认可,我有两个前提必备,第一,身
体的痛苦达到了常人可以忍耐的极限,而且这种痛苦是不可以治愈和消除的;第二,
心理的压力达到了常人可以忍耐的极限,而且这种压力也是不可以治愈和消除,并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加速度的形式增长。那个用八人的联合行动成功地实施了自杀的
残疾人,应该属于第二种情况。按照你的生死观,无论在任何时候,人首先都该把
附加的情感、责任、道德等等重负放在前面,换句话说社会属性应该是第一位的,
这正是人与其他生命的不同所在。我很想问一句:人究竟是在为谁活着?是为自己、
还是为他人?尤其是当此问题发生碰撞和矛盾的时候,谁该让位于谁?纯粹为他人
活着的人固然是高尚的,但从本质上来讲并不符合人生逻辑,那些为民族大义而捐
躯的烈士,不可以称之为纯粹的为他人而献身,因为他们的死,是个人和民族利益
的集合,两者是截然不可分的。人的生存是荒谬的,没有任何理由,但人们生来总
好把生命附加许多外在的东西,必须赋予它以意义,必须有东西证明它的意义。只
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
义。对生存意义的追问,是人文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
人必须选择一种东西作为生存意义的证明。你时常以自由撰稿人自诩,而且并不否
认许多东西的发表是为了赚取稿费。其实还有一个你没有说出的动因,那就是作品
发表的本身标志着你的成功,是你自身价值存在的意义被社会所认可了,没有了这
些,谁还会另眼看你?所以,有时你为了追求发表的成功率和扩大读者群,不得不
屈尊迎合。也许,我这是异己之心的一种臆测,因为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自杀是痛苦的极限

    话题还得扯回来,那个自戕的残疾人,没有我们幸运,种种的主客观原因,没
有给他任何可以证实自己生存价值意义的机会,更要命的是他还要在无尽的索取当
中苟延残喘,因而,主观上为了终结自身已经达到极限的压力,客观上为了断给家
庭和社会带来的无休止负担,他最终走上了不归之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该
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和尊重他的选择。只有人才能做到这点,其它动物做不到,这也
是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所在。至于谈到海明威就更可以理解了,他是承受着身体和
心理双重极限的压力,而且这两者都是无法治愈和消除的。正如你所言,我们所谈
到的许许多多名人的自杀,大都在心理和精神方面出现了问题,但不是所有出现问
题的人就都丧失了理性。比如,凡高和尼采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无可置疑是没有
理性可言的;而海明威不同,他患的是抑郁症,而且是由于身体的其他疾病以及由
此导致的不能工作所引起的。抛开其他疾病的痛苦不说,单就抑郁症而言,我是有
亲身体验的。六年的抑郁症治疗史,给了我充分的发言权。致病原因很典型——突
如其来的终生致残打击和接踵而至的婚姻变故。当抑郁症突然而至时,我只是乱了
方寸,遍求了所住医院的权威,无一人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可以原谅的是,那时人
们对抑郁症的了解还相当陌生,而我的病情却发展到了可以忍耐的极限。那种痛苦
是人间任何语言都无力表达的,可以这样讲,如果它是不能治愈永无尽头的,世界
上没有任何人能抗得过它的煎熬,因为它并不直接危及生命,却让地狱间的所有苦
难成倍地永无休止地伴随着你。我当时是流着眼泪恳求家里人帮我了断自己的生命,
因为我自己无能力自杀,24小时毫无睡意地就这样忍受着煎熬。是潜意识中的一种
悟性,让我想到了安定医院。到那里就确了诊、就给了药、就止住了病情的蔓延。
在漫长的六年治疗史中,我的病情也反复发作过无数次,最严重时,曾做过电刺激
(就是对狂躁型精神分裂症病人使用的电击疗法)。但是我再没有产生过想死的念
头,因为它不是无尽头的,是可以治愈的,是有希望的。我的亲身体验是:抑郁症
病人并没丧失理智,只要他们清楚这病症在现代医学中是可以治愈的,就不会选择
死亡。海明威的后期时代,这种病症还不能有效控制,加上其他综合原因,导致自
杀的选择,是完全有理性控制的行为。而奥斯特洛夫斯基和霍金虽有残疾缠身,却
少有痛苦折磨,离“极限”还有着相当的距离,他们的创造力未因残疾泯灭,相反
更得到了激励,他们比常人活得更有价值,上帝应格外开恩给他们以长寿才是。

    至于川端康成的自杀,因为有争议的原故,不想过多涉及,但从他的作品中,
我们对他的理念应该有所了解。川端的作品以虚无主义思想为基础,从直觉出发,
由虚幻、哀愁和颓废三种因素构成基调,而以病态、失意、孤独、衰老、死亡来反
映空虚的心理、细腻的感情和忧郁的生活,追求一种所谓颓废的美。这至少说明,
他活着的时候,对生命的存在,有他独到的理性认识。至于把他的死与大和民族的
武士道精神联系起来,未免过于牵强,两者实在毫无可比性。武士道精神的内核是
对天皇的效忠,这种自杀是极端忽视生命本身之价值的,因为处在那样的氛围中,
作为个体已不存在了。在我看来,那只不过是他杀行为的一个变种,就像美国的太
阳圣殿教,那么多人只服从于一个声音,接受同一个命令,哪有个人意志可言?何
以能称之为自杀?

    你谈到的对张爱玲因病而亡凄艳景象的赞赏,并不能反证自杀者就一定都是惨
不忍睹的。人的死后状态与主、被动的选择方式没有必然关联。话剧《日出》中的
陈白露,因为对黑暗世界的绝望,在服下了一瓶安眠药后,异常平静地死在了一张
摇椅之上。死前她卸下了所有的装饰,身着一袭白色旗袍,那与世诀别的场景更是
凄艳美绝,她反衬出那个黑暗世界的丑陋与肮脏。反之,大体在病痛煎熬中自然死
亡者,其形其貌倒是不忍目睹。

    如果哪一天,有媒体报道说张海迪自杀了。我一点都不感到惊讶,那肯定是她
走到了“极限”,并因此失去了创造力。她曾经说过:“我最大的快乐是死亡!”
张海迪的生死观是我早就熟悉的,以下节选一段她与残疾作家史铁生的文字对话:

    张海迪:“你知道这也是我无数次想过的事。经历了几十年病痛的炼狱,我常
常设想逃离它,我设想过很多种我走后又不让亲人和朋友伤心难过的方法,我甚至
将某些细节都设想好了。我觉得最好是得一种病,比如肺感染,高烧不止,所有的
抗菌素都无效了。要不就患心脏病,突然离去……”“你还说,你告诉你的爱人,
如果你得了脑血栓千万别抢救了。我说我也多少次对我的爱人这样说过。”

    史铁生:“我觉得对我来说,活着需要有比面对死亡更大的勇气。我早已不惧
怕死亡,或许我从来就没惧怕过。”

    我很欣赏张海迪对生死问题的这种达观态度。老实说,这达观的态度很大成分
是来自于无奈,而无奈又是生命的残缺带来的,但残缺最终又创造了完美,人们就
是在这生生死死、寻寻觅觅中创造着完美。在异国他乡自戕的诗人顾城曾说过: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这光明在哪里?不在人间,
却跑到了地狱(按中国人传统观念,人死了总是要接受地狱中的阎王小鬼儿管辖的),
顾城去了;海明威、莫泊桑、马雅可夫斯基去了;三毛和徐迟也紧步后尘,还有早
年那个画向日葵的荷兰画家凡高,在世一生穷困潦倒,仅卖出一幅《红色的葡萄园
》,自杀百多年后的今天,他的每幅作品都标价到了天文数字。难道这就是他们所
追求或是上帝所赐予的光明吗?我同样也在追问着自己。

    为自己而活

    如果说我是为了父母活着的,那么,他们死了,我怎么办?追过去?赶紧自杀?
我不赞成自杀,也许是在为自己活着找的一个借口吧?你知道,我是绝对不想自杀
的。不能延长生命已经是很没有办法的事情了,人为地缩短寿命那简直就是傻。

    热爱生活

    就我个人而言,我好像不是为谁活着的。或者,大多数时候是为自己。为自己
继续活下去就主动承担生命中附加的责任、情感、道德、痛苦、欢乐等等。有时候,
我想,人家蜗牛活着还得背着那么大的一个壳呢?我的这点压力算得了什么?这些
都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况且,承担,不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的事情。如果
说我是为了父母活着的,那么,他们死了,我怎么办?追过去?赶紧自杀?我不赞
成自杀,也许是在为自己活着找的一个借口吧?你知道,我是绝对不想自杀的。不
能延长生命已经是很没有办法的事情了,人为地缩短寿命那简直就是傻。无论有什
么样的病痛和心理压力,我都不想放弃希望。我的骨折部位因为没有复原,每动一
动,骨头茬互相磨碰疼痛难耐,久而久之骨头已经坏死了,长久以来,没有一天一
分钟不疼的时候,以至于我已经忘记没有疼痛的感觉了。这种疼痛提醒我生命中还
有感觉,还活着。我为自己还活着而庆幸。哪怕是到了那只垂死的蜜蜂那样的地步,
我也等着自然之手亲自来牵引我生命之线飘然离开这个充满生命的世界,而不会提
前弄死自己,或者让一个“高尚”的人来卡我的脖子。我不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看到或者亲历这样的事情。那样我就“背”到家了!我一生都在追求生命中的真善
美。哪怕只是一幅画,一首歌,一句词,一个梦想,一声叹息,更何况善良的行为
和感情呢!

    千万别帮我自杀

    让人帮助自己去死,这对对方是不是太残忍了点?让自己杀死自己,是不是对
自己太残忍了点?不管是杀人还是自杀,在我看来都是杀人犯罪。当然,死并不可
怕,那是在没有生之前的感觉。宇宙生存了这么长时间,而我们的生命才有几许?
才能够占多点的比例?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没有生,我们恐惧了吗?重新回到我们来
的地方去有什么可怕的呢?所以,不自己杀死自己,或者求助于别人杀死自己,并
不是怕死,只是不着急死而已。因为,活着会有感觉,有很多美好快乐的感觉。那
些感觉永远都会让我感到新奇。我怀着一颗好奇心来到这个世界,世上的一切都让
我感觉新鲜。还没有来得及完全弄明白,就又必须回到没有感知的无限里去。所以,
在这有限的生命中,我一直在以极大的好奇心感知大自然创造的一切事物,也包括
自己。这种好奇是我生命的维生素,滋养着我活下去。当然,有时候我也看到一些
不那么美好的、令人失望的东西,这时候我就痛苦,这种痛苦是真正的痛苦,和骨
头疼痛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当我看到你写的那个失去了自卫能力的人险些被他挚爱的妻子谋害的时候,我
痛苦得心绞痛。这种痛,不仅仅是同情那个可怜的病人,主要还是对人性中有这么
残忍的一面而失望而痛苦。因为,我们毕竟也都是人呵!人性中有这么不光彩的一
面,让我怎么能够接受呢?我想像着在那样一间单人观察室里,他无助地躺在病床
上,而他惟一可以信赖的妻子却用冰冷的眼神看着他,并亲手实施杀死他的计划。
莫说他没有邀请她这么做,即使是他真的不想活了,邀请她帮他解脱,她就真下得
去手?这是一个怎样心肠的女人呢?女人,这个大自然创造的尤物,曾有多少文人
骚客赞美她们的温柔、美丽。可是,在那样的场景下,在那样的女人身上,我看到
了自然界中最丑陋的一幕!难道这也是自然的创造吗?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是能够理解人性中的自私一面的。你说,谁不自私?整个
一生都在为别人活着的人毕竟是少数。至少我就不是那样崇高,我的确是自私的,
因为,我感觉我在为自己活着。这并不妨碍我帮助有困难的人。但是,我肯定不是
为了帮助他们才活着的。我首先得帮助我自己,帮助他们只是为了让我自己有快乐
的感觉。为了自己的快乐帮助别人,这其实就是一种深刻的自私。换句话说,如果
帮助别人使我不快乐我就不帮助人了。闹了半天还是为了自己!你说这是不是自私
呢?

    而你说的那个为保全个人的名利,不惜谋害亲夫的女人的自私就是最不可饶恕
的了。那是残忍的自私,是人性中最恶劣的一种,是人性的泯灭。即使那个没有希
望好起来的人想死,那么她的这种行为能说是高尚吗?那个病人能够感谢她对他的
谋害吗?能说她是为了帮助他解脱吗?她显然是为了自己!那是我最不能接受的自
私了。这和战场上的你死我活还不一样。那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并没有危及到她的生
死,而她只是既想让人们认为她高尚,而又不想承担“高尚”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为了这么点小利益就以戕害对方生命为代价,这样的自私就太过分了。当然,自私
无论大小深浅都是自私。我也特别想追求无私,不过我的确达不到那样的境界,那
是我一生都景仰并追求的境界,那是超越自我的境界。我还得慢慢地修炼,用诗人
的话说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真实成熟地活给自己

    话题再回到生命这个主题上来。生命本来是泛指,一切生物都是生命。但是,
看来,我们还是对人的生命最感兴趣,从人的生命延伸到生命的负载以及人性等等。
既然不愿意或者不能承受生命中这么多的负载,只好放弃生命。着急地去死就像着
急回家一样,可是,又放不下这边的亲人,怕他们伤心难受等等。说了半天,就是
给别人活着呢。甭管是给谁,父母啦,子女啦等等,反正不是给自己活着。这样活
着是不是很高尚?潜在的台词是:瞧,我活得这么苦还在给你们活着,我多不容易
啊!然后,父母子女就更加倍地心疼并挽留这高尚的生命。如果活到了极限,自杀
了,而自杀的理由也是:给别人减负。或者是:我实在承受不了生命里的痛苦了,
已经到了极限了,只好自杀了。敬请各位原谅吧,理解万岁。

    整个儿一高尚而生高尚而死,反正生死都高尚。不过,恕我直言,我真的不能
认为自杀是高尚的。自杀——就是幼稚,要么就是精神不正常。加缪说的“真正严
肃的哲学命题只有一个——自杀”, 这话也太偏执了,多少有点情绪化。

    我在山东郊县住过一段时间。我当时住在部队的家属院,周围都是农村。农村
人教育孩子比较简单,给你吃饱穿暖就行了。孩子不听话就打一顿,这是常见的事
情。偏偏在我住的家属院外有个十一二岁的倔强女孩,平常,她妈妈也挺心疼她的,
那天,她没有完成作业,老师在她的本子上批评了她,并且让家长签字,于是,她
妈妈就打了她一顿,这个女孩一赌气就跳井自杀了。我亲眼看见人们把她的尸体从
井里打捞上来,用一辆毛驴车拉着去埋葬。正是夏天,毛驴车上盖着一领短席子,
盖住了女孩的上半身,两条小腿和双脚都露在外面,在毛驴车上左右晃荡着。她穿
的是条碎花裙子,到膝盖,脚上是一双粉色塑料凉鞋,裙子还是湿的,沾在膝盖上。
席子头那边露出女孩的头顶,头发也是湿的。她妈妈跟在车后面一路上边哭边叨唠
:你怎么这么傻呢?你才这么点的人,活给自己的呀……

    说实话,我的眼泪就像你说的,最不值钱。可是,那次我没有哭,一点都没有
悲伤。我之所以能够看得那么仔细,也是因为我的情绪很平静。我静静地看着眼前
的情景,没有一点感动。我当然也没有想到什么“生命的意义”等等。我只是觉得,
那女孩的死是很幼稚的,这种幼稚我小时候也有过。比如,我挨了打以后,就不吃
饭,让家长着急。因为,我知道,我痛苦的是肚子,而他们痛苦的是心,我就要让
他们心痛。我甚至还想自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幻想我已经自杀死了,想像着
父母痛苦哭泣的样子等等,那时候就觉得特别得意,因为,他们是在乎我的。但是,
想着想着,又觉得不能实施自杀,因为,死了就再也活不了了,而生命就这么一次,
这样为报复父母而死真是太不值得了。虽然他们当时也许会痛苦一时,时间一长就
不痛苦了,他们不可能永远痛苦,而我失去的是整个人生。那时候我才多大点,十
岁!太不值得了!于是,我就没有自杀。所以,现在,当我成熟了以后,我总认为
自杀是不成熟的表现。我十岁都能够想开的问题,那些几十岁的自杀者愣想不通?
于是,我特别为自己的成熟而骄傲。

    死亡是生命的彼岸

    残疾作家史铁生说:“癌症病人所要解决的是面对死亡的惧怕;残疾人所要解
决的是面对死亡的诱惑。”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把这话调过来说,就是客观为他人,主观还是为了
自己。这话已经有年头没提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上半叶,在思想大解放时,各种思
潮曾轮番登场。我记得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他的价值观就是这个。
这场大讨论后来好像结束于弗洛伊德,尼采也在这期间搅和过一阵子。当你把这种
价值观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似乎在镜子里面看到了自己,只是我挺忌讳用“自私”
这个词汇的,姑且用不高尚来代替吧。我发觉自己好像越活越抽抽,那些曾经热衷
过又被像垃圾一样抛弃的东西,怎么如今又被捡拾了回来?雷锋叔叔被我们忘却了,
却让个洋人来印证我们的价值观,这是数典忘祖,还是我们比过去成熟了有了自己
的主见?

    有时,我觉得自己很像个在垃圾堆里捡拾煤核的穷孩子,在你们所认为不耻于
着眼的毫无价值可言的废弃物中,我总在试图找寻出一些仍能够发热、发光的可利
用物。我还曾做过这样的假设,如果处于战争年代,我俩都从事地下党的工作,又
同时被捕入狱。在敌人的酷刑之下,我大概是要做甫志高、王连举之流的叛徒,而
你肯定是赵一曼、刘胡兰之类的英雄,因为我今天能“背叛人生”,明天保不齐就
背叛了革命。

    面对死亡的诱惑

    虽然,在病残之初,我曾产生过“背叛人生”的念头,但我不认为那是一种懦
弱。在我看来,它应该是一位正常人所具有的本能反应,没有这种反应倒是不正常
了。而立之年,事业和婚姻两大支柱同时坍塌,您还坚强得一定要把人生进行到底,
除非你是钢铁炼成的,要么就是个麻木透顶之人。在我进行寻访的众多半路残疾者
中,还真是极少有未曾想到过死的人,只是这种意识有强弱之分。

    所以,用残疾作家史铁生的话说:“癌症病人所要解决的是面对死亡的惧怕;
残疾人所要解决的是面对死亡的诱惑。”你还记得“五一”长假前你来我这里玩儿
时,有位年轻坐轮椅的截瘫残疾人到我病房来串门吧?他是大学毕业刚刚参加工作
就意外致残的。致残之初,家里人一直都在隐瞒他的病情,可当他第一次从病床坐
到轮椅上,兴奋地与那些致残多年的老病号进行交谈时,突然得知自己的病已是不
治之症,回去就跟家人不干了。当天夜里,他用备好的一块玻璃碴将大腿的静脉割
断实施了自杀。多亏护士半夜查房,及时发现了地上流溢的鲜血,才把他抢救过来。
可你知道他现在是一种什么心态?有一天,我问他:“去年股市可不怎么样,你没
亏吧?”他极其平和地答道:“赔了八万。”我听了被惊得目瞪口呆,怎么也不相
信,这八万块从他嘴里说出就如同八块钱那般轻松。他接着又告诉我:“前年我还
赚了呢。对于一个职业炒股人来讲,这进进出出都是很平常的事。”他说话时的口
气充满了自信。我知道他还是个围棋高手,据说有业余五段,经常在网上找日本人
下棋。残后的第三年,找了个对他挺钟情的农村姑娘,小日子过得满红火的。从这
位残友的身上,你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他当初会有一念之差的自杀行为。而现在的
我,也同样能够以异常平静的心态来与你对话,讨论有关生命问题的本身,就很鲜
明地说明了生命具有着持久的顽强和一时脆弱的双重性(那个用八人实施了自杀计
划的残疾人不属于一时脆弱的冲动)。杰克·伦敦在他的小说《热爱生命》中所描
写的那个与饥饿和病狼相对峙相抗衡的主人公,对生命的顽强追求和坚韧不拔的努
力,就是因为生的曙光总是在鼓舞着他,只要坚持下去,就有希望。当初的我及多
数初残者正是因为一时的糊涂,看不到希望的曙光,才选择了自我毁灭。其实人的
适应性是及其顽强的,没有了被你视为生存所必须的健全条件,照样可以活出一片
自由快乐的天地。依此可以想像,失去了金钱、地位、爱情……又当如何?千金散
去还复来,走过去前面又是个天。再引史铁生的一句话作为注脚:“生命的价值就
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和悲壮。……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
难提取幸福,从虚无创造意义。”人们总是习惯于把绿色作为生命的象征,取的是
生机昂然之意,显然,这绿色是绝对把死亡排除之外的。但仔细推敲起来它又不大
符合逻辑,生命原本是由生和死两部分组成,缺少了一方,另一方就没了存在的意
义。可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背离逻辑却又约定俗成的定式,甚至把组成生命的
死亡部分与人间一切美好的词句强行隔离,死亡只配与恐怖相连、只配与末日相伴。
记得去年北京电台的《人生热线》请了几位抗癌俱乐部的成员做直播,尽管她们面
对的是看不到的听众,但人人还是穿了一身绿色服装。无疑,她们所表现出的那种
蔑视癌症,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值得钦佩的,但对精神心理作用的无限
夸大使我很难接受。去年,被媒体广泛报道的上海癌症患者陆幼青,在医生诊断为
还有三个月存活期后,写了本《生命的留言——死亡日记》,先在“榕树下”网站
以平均每两天一篇的速度陆续发表,待出版社正式出版不久,陆幼青离世。在抗癌
俱乐部人们的眼里,陆幼青是个懦夫,因为他面对医生的诊断,不去抵抗病魔,而
是在等待死亡,并在等待中还把其死亡过程昭示于世,这简直是在散布恐惧。我敢
断定,他们没有一个人真正读过陆幼青的书。在我刚刚从网上接触《死亡日记》时,
最初的期望没有实现。我以为他可以告诉我们一些我们浑然不知的走近死神时的感
受,告诉我们一些短暂复苏后对弥留之时的记忆,至少拿出的是浸染在告别人生的
特殊心境中的异样的文字。这些我们都未看到。文章流畅优美,调侃不断,如果将
那些讲述病情的少数段落删除,读者甚至不会发觉这是一位晚期癌症患者的绝笔。
仅用乐观勇敢是不能解释这种风格的。我一向以为,面对死神,勇敢者的态度未必
就是单一的最后一搏的冲锋。陆幼青向我们展示的就是一种冷静的对峙。他以异常
充实的精神状态走向死神,不是靠着加入了抗癌俱乐部,皈依新宗教,也不是凭借
匹夫之勇,而是依赖网络和媒体为他提供的特殊方式,在向无数人展示着自己那种
平静中带有亢奋状态的心境,并以此坦然地走向生命的彼岸。

    死亡同样可以快乐面对

    既然绿色是生命的象征,那么我依然愿意遵从她本意的逻辑性,即不把死亡排
除之外。在这里,我想再次引用张海迪的一段描述:“死亡只是一种生命终结的状
态。在我眼里死亡是一片绿色地带,也是生命新生的地带,那里下雨,纯净的雨滴
滋润着青青芳草……当我再也无法抵抗病魔,我会从容地踏上这条曾给过我美好生
命的小路。”抗癌俱乐部的成员们在电台做直播时,还表述了一种心境。这直接体
现在著名诗人柯岩给她们题写的一幅题字中:“活着是美丽的!”这使我很自然地
又联想到陆幼青在他的《死亡日记》中对死亡情景的一段描写,原文我已记不下来,
大意还有些印象,他是把死亡与冬季的白雪联系起来的:那里有丝丝寒意,但并不
彻骨,雪笼罩着大地、山峦与冰封的河流,还挂满了沉睡着的松柏的枝头,那里静
谧得有种异常祥和的感觉,让你的心境在一片安逸的氛围中净化得有如玉壶之冰…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致呀!不同的人群对生命有着不同的理解,只要你的心态
是健康的,一切就都会美丽如画。即使是痛苦和磨难,也莫不如此,黑夜的到来,
对某些人来说,是黑暗越来越沉重可怕;然而,对有些人来说,却是越来越接近早
晨与光明。

    前面我曾提到张海迪曾毫不隐讳地讲过:“我的最大快乐是死亡。”按照你的
理念,是绝对不能接受这种说辞的。在这里,我并不想追述她讲这话的动因,但我
相信绝不仅仅是疾病,可无论怎样,她现在还活着。她说过:刚刚出版的小说《绝
顶》是她的最后一部长篇,但她并不否认还要继续创作。我理解,这是她继续活着
的最大动力。我在前面说过:“人生来总好把生命附加许多外在的东西,必须赋予
它以意义,必须有东西证明它的意义。……人必须选择一种东西作为生存意义的证
明。”其实陆幼青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他的那种生存意义的表现欲望比一般人更
为强烈,即使是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一定要发散出耀眼的光芒。人都是追求快乐的。
陆幼青的案例证实着人类行为中不可遏制的表现欲,他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痛苦
难道不是快乐的反面)去满足他的表现欲的。一定有人会辩解,他牺牲了舒适是为
了获得另一种快乐,或者说更大的快乐。但这一说法中有一个缺陷,即这两种“快
乐”是不同质的,甚至相克的。既然如此,为什么都叫快乐呢?那只能造成概念上
的混乱。表现是另一种欲望,不是追求快乐,而是追求伟大,这么说太严肃,倒是
市井中的那句糙话更贴切,追求“牛B ”。但人类若仅仅追求快乐,与猪狗何异?
好在几乎人人都还有另一追求,追求伟大。所不同的是大家的抱负高低不等,并且
是在不同的游戏中追求它。但是几乎每个人都渴望在某一表现中,显示自己超越了
那个日常的、平庸的自我。陆幼青的《死亡日记》正是这种表现欲的释放,这一欲
望是如此炽热,为此他不惜牺牲舒适,加剧病痛,奉献出他仅有的一丝璀璨光阴。
这种境界是常人所不及的,当然,也被一些看不上眼的人所不齿,是非功过随人评
说吧。

    知足常乐

    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一味地抱怨,对痛苦一再地强调,心理就会失衡,就会更痛
苦,就像进入了怪圈,遇上了鬼打墙,出不来了。

    生存质量决定人对生命的满意度

    我也很欣赏陆幼青对待生命与死亡的态度。没有死亡,生命就失去了意义。他
把死亡看得很庄严, 他并不是渴望死亡,但也不惧怕死亡。当他看好了一块墓地,
并把它买下来以后,独自坐在那片墓园点燃一支香烟,悠然地憧憬着自己死后被埋
葬在这里的情景。没有胆怯,也没有自杀。而是顺其自然拒绝抢救。直到最后,《
死亡日记》还没有写完就已经不能坚持工作了,才要求医生给药,再延长一段时间
的生命。

    其实,人是很在乎生命的质量的。能说陆幼青最后的日子生命的质量很高吗?
可是,他没有自杀,而是写了《死亡日记》。尽管我觉得他把死弄得有点隆重,不
那么淡化,但是,也还是比自杀强。

    有些人,对自己生命质量产生质疑的同时,也就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质疑。其
实,这并不是一码事。因为,对生命质量的理解是和每个人的阅历、学识、个人的
敏感度以及生存环境紧密相连的。一个生长在条件十分恶劣的环境里的人,生命的
质量本身就已经低到了极限,一旦提高一点点,他就会觉得很满足了,不提高也能
够以平常心对待,习惯了,他们不会因为对生存质量不满足而自杀。

    去年腊月,我去大西北的时候接触到了那些生活在穷困山区的人们。他们不仅
缺医少药,就连起码的生存条件都很难达到。他们靠天吃饭,有时候连吃水都成问
题;他们远离文明,一旦生病或受伤就只有等死,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吃过白米白
面,年景好的时候,山里生产谷子和玉米,有时候遇上荒年,就要挨饿,或者用野
菜充饥,有时候连野菜都吃不饱。这样的生存谈什么质量?可是,他们不还是活着?
19岁的小伙子,看上去就像半大老头子。那些老人就更甭提了,穿着一身黑棉袄,
靠在土窑洞前晒太阳,棉袄领口被脖子磨得油亮油亮的,脸好像从没有洗过,他们
一辈子也没有洗澡的机会,可是,他们仍然笑眯眯地把手伸进袖子里,抱在胸前,
冲着太阳眯起眼睛,那眼神单纯得就像婴儿,只是被风沙吹得有些浑浊,然而,这
并不妨碍他们那种自得其乐的满足感,只因为那天的太阳很温暖,窑洞前背风,他
们不感觉那么冷!他们何曾想过自杀?能说他们活着的快乐与猪狗无异?单就生命
本身而言,他们的快乐与猪狗无异也不是什么坏事情。

    人是最傻的动物

    据说,上个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和一位有名的滑稽大师交上了朋友。他
们第一次相遇的情景很特别。有一天,心理医生的诊所里来了一位病人,他说:
“大夫,我心里忧伤极了。多年来,我不愿意见任何人,吃饭也没有胃口,每天晚
上入睡都要靠镇静药物帮助,否则就睡不着。我怀疑自己患了自闭症或什么心理疾
病,我希望您能够给我一些指导。”心理医生听了这个人的叙述,说:“自从滑稽
大师马可尼来这儿演出以后,我的诊所已经有三天没有病人光顾了。我想,他们肯
定是被马可尼逗得忘记了自己的疾病,现在,马可尼还没有走,您不妨去看看他的
演出,也许他会让您快乐起来。”这个人听了医生的话,脸上显出很无奈的表情,
他说:“对不起,大夫,我就是马可尼。”马可尼是当时奥地利最富盛名的喜剧大
师,他和心理医生的这次会面,对医生是个很大的触动。这次见面后,马可尼淡出
了舞台,心理医生也关闭了诊所,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几十
年以后,医生组织了一个心理康复团到马可尼的私人城堡参观,让病人学习马可尼
战胜疾病的经历。这时候的马可尼已经84岁高龄,却精神矍铄风趣幽默,他说:
“人是最笨的动物。各位应该向我家里的狗、猫和鸟儿学习。我的狗不管遭受过如
何惨痛的欺凌和虐待,都会很快地把痛苦抛在脑后,热烈地享受眼前的生命,细嚼
能够找到的每一根骨头。我家的猫从不为任何事情发愁,即使有点紧张和焦虑,一
会儿也就过去了,并抓紧时间睡上一会儿。那只鸟儿也很会享受生命,即使树丛里
有吃不完的食物,它也会经常停下来,站在枝头唱一会儿,抒发一下好心情。如果
你们把它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学过来,便不虚此行!”后来,那个著名的心理医生也
说:“我一直认为,在生活上,人是最聪明的动物, 其实错了。”这个故事告诉我
们,在某些方面,人有时候真的还不如猪狗呢。你说是不是?

    还有你多次提到的海明威的故事。今年1 月13日,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
中的主人公原型,那个以打鱼为生的老人在活了104 岁后悄然辞世了。他的儿子公
布了一封信,据说是海明威去世前一天写给他父亲的,并交代让他帮着刻在墓碑上。
信是这么写的:人生最大的满足不是对自己地位、收入、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
满足,而是对自己的满足。

    海明威去世后,他的墓碑上的碑文非常简单,只写着:欧内斯特·米勒·海明
威,生于1899年7 月21日,死于1961年7 月2 日。

    而且,这行字也没有写到墓碑的中央,而是刻在墓碑的下部。仿佛上面很大的
一块空白就是留给后人评说的。那么,海明威写给那个老人的信是不是就是对自己
的死亡做了注解呢?他的人生已经达到了颠峰状态,而他自己对自己还是不满足。
于是,他只好选择自杀了。

    你在前面的讨论中好像说他最后是生命质量已经很低,不能写作,又受着很多
病痛折磨,死亡是很自然的选择。但是,从他留给渔夫的信里可以看出,他其实是
对自己不满足。如果战胜这种心理,就能够找到生命中的快乐。然而,这种战胜也
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战场上,他战胜了敌人。在文学上,他也战胜了无数同
行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最后,他失败了,他败给了自己。

    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对生命的满足程度决定着生命的质量,而不是生命质量
决定着满足程度。

    我从小听我母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这话听起
来好像比较消极,不思进取。其实,想透了真是一剂心理良药。所谓的“常乐”不
是止步不前,更不是后退,你只有在常乐的心态下才能够轻装进取,没有负担,没
有抱怨,乐呵呵地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而不是把自己逼入绝境,只给自己留
一条路。知足常乐是给自己留了比较大的空间,有空间你才能有发展。生活和打仗
不同,背水一战可能会取得胜利,而生活还是空间相对大点活得更随意,进可攻退
可守,不跟自己过不去,保持一份好心情。其实,好心情常常不是别人给你的,也
不是生存环境造成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你如果感觉活着没有一件真正开心快
乐的事情,那么问题不是出在命运上,也不是出在生活和环境上,更不是出在别人
身上,而是出在自己心理上。你想不快乐,神仙也拿你没有办法;如果你想快乐,
谁也无法让你不快乐。这就是人类生命中惟一能够取得主动的机会。如果真的认为
生活中没有一件真正快乐的事情,那只能说明这个人依赖性比较强。依赖别人或者
环境给予自己快乐,而不是自己去创造快乐。真正的快乐必须是自己给予自己的,
这就像输血和造血,靠别人输血活着是有限的,如果别人没有能力给你输血了,你
就没法活了,所以,必须有自己的造血机能,给自己制造生命的血液——快乐。反
正生命也就这么一次,你想以怎么样的心情生活是自己的选择,哭也是一辈子,乐
也是一辈子。我是比较主张淡化一些忧郁和痛苦心理的,有些痛苦你越强调就越重。
史光柱就比较会淡化痛苦,在那场战争中,给他留下的是满身伤痕和失去了一双眼
睛。从光明堕入黑暗是什么感觉?你说绝望不绝望?而问题是他并不能就此停止生
活,还得继续,从不适应到适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痛苦过程。什么事情遇不上?有
一次,他走在路上,和别人撞了个满怀,他戴着墨镜,人家也不知道他看不见,责
怪他走路不看着点。他说:“下次我留神看着点,这次就对不起啦。”嬉皮笑脸地
把这件事情淡化过去了。从与他的接触中也可以看出来,他对自己很满足,有时候
都满足得有点过了,所以我常常跟他开玩笑说他自负、刚愎自用。

    有时候,把痛苦看得那么庄严伟大,真的很没有必要。痛苦也是很平常的。不
是你感觉他伟大就伟大。你有痛苦,普通人也有。你感觉自己的痛苦和别人的不一
样,只能说明你太自私,有一句西方人的调侃特直白,说:我们都有足够的勇气忍
受他人的不幸!

    都是残疾,大家都很痛苦,能说谁的痛苦更多谁的痛苦更少?谁的痛苦更容易
忍受,谁的痛苦忍无可忍?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只二三。区别在于个人
的承受能力不同而已。但是,我前边说过了,满足度决定着生命质量。这话你可能
认为比较偏激,就像个人的承受度一样,对生命的满意度也决定着你自己“定”下
的什么生命质量。你不满意就是低,你满意就是不低,而满意不满意取决于你自己。
所以,我说,快乐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哪怕你是自己欺骗自己,
能够把自己哄快乐了也是一件好事情。当然,这种快乐必须是真的,强颜欢笑的不
算。如果你能够把痛苦淡化,以平常心态对待,取得快乐就比较容易了。知足者常
乐嘛!

    如果相反,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一味地抱怨,对痛苦一再地强调,心理就会失衡,
就会更痛苦,就像进入了怪圈,遇上了鬼打墙,出不来了。

    有时候,生活正需要像史铁生说的: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创造意义。这话
对谁都比较有意义。

    承受极限

    如果我们对生命极限的承受力采取一种回避态度,甚至否认它的客观存在,那
我们探讨研究它的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纵有千般苦痛,您有“知足常乐”的灵丹
妙药,连阿Q 都可以成为自身的救世主,我们还有什么必要瞎操这份闲心?

    知足常乐并非灵丹妙药

    对自杀行为问题的讨论我是有范围限定和条件制约的,你已经把范围和条件扩
大化了,这就曲解了我的本意。正如你所言:“对生命质量的理解是和每个人的阅
历、学识、个人的敏感度以及生存环境紧密相连的。”简言之:起点的不同,决定
着人的认识和选择的不同,也正因此,终点的到达同样表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势。应
该承认,任何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承受力都是有极限的,而且这种极限是动态的。我
们探讨研究这种极限的目的,正是为了不断地超越它。比如海明威的时代,抑郁症
还是个难解之题,发病范围也较小,而今天,控制起它来就比较容易,但其发病率
却因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局势节节攀升。这就给我们的社会人文学家和生物学
家提出了更严峻的任务,如果我们对生命极限的承受力采取一种回避态度,甚至否
认它的客观存在,那我们探讨研究它的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纵有千般苦痛,您有
“知足常乐”的灵丹妙药,连阿Q 都可以成为自身的救世主,我们还有什么必要瞎
操这份闲心?

    绝望的弱势群体

    生存质量的起点不同决定着一个人对其认知的高低和承受能力,在这点上我们
的观点无异。但我们的讨论所涉及的群体大部分没离开我们身边的城市一族,甚至
囿于那么多威望文人的圈子,这是我们的局限。如下我也想讲两个亲眼所见的农村
实例:大约十年前,医院里住进一位农村外伤截瘫病人,当时为了看病,老两口给
惟一的这个伤残儿子已经借债两万多元。我对老两口详细讲述了这种病的不可治愈
性,劝他们不要再花冤枉钱了。两个星期后,他们回了家乡。一个月后,随他们进
京看病的那位亲属给我来了封信,说刚刚回家,债主们就纷纷登门,而凭着他们那
几亩薄地维持生计的状况,下辈子也还不清那两万多元的欠账呀!一家三口最终选
择了自杀!

    大约八年前,我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准备做第三次手术期间,看到一位从陕西
沿途要饭步行来北京的老人,在医院大厅里他诉说着儿子摔瘫后的窘况。看病根本
就没那奢望,只是瘫后不能活动导致的大便干燥使儿子大受其罪。听村里一位从北
京当兵复员的老乡讲,北京的康复中心有办法治疗,便借了35元钱步行到了北京。
其实他所求买的不过就是任何一家医院都见得到的“开塞露”。老人不懂,只迷信
北京是个无所不能的地方。他讲述这一切经历时,没流一滴眼泪,浑浊的目光里,
充满着被生活蹂躏后的麻木感,倒是一旁的听者们忍不住地擦拭眼睛。众病者为其
捐了两千多支“开塞露”,三天后老人带着受助的药品、食品及路费踏上了归途。
人们猜测,他肯定还要步行回家。

    生存质量的满足程度有两种评价,一是自我评价;二是公众评价,这是一个统
一体的两个侧面,它们相互包容。例如你追求伟大,为的是公众形象的高评价,而
获得这种高评价之后,又必然给你自身带来极大的满足感,继而自我评价也随之提
高。因此,我认为陆幼青最后的日子生命的质量是很高的,以至达到了辉煌。人不
是为目的而活,而是为过程活着,欲望(中性词)无止境,追求无止境,否则你如
何解释西西弗斯的不厌其烦?其实海明威亦如此,诺贝尔奖不是他的终点,他的确
是对自己不满足,不满足的是无可奈何的疾病痛苦和由此带来的不能继续创造。生
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人可以走向天堂,也可以不走到天
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
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
恒途。

    在我们的讨论中,我一直没提到安乐死问题,今后也不想涉及。不是我有意回
避,只是觉得对这个人们争论已久的问题不屑于再费笔墨了,而生死的选择问题涵
盖的面积更宽泛,涉及的程度更深入,也就更具有挑战性。

    你在前面提到“好心情常常不是别人给你的,也不是生存环境造成的,而是自
己创造出来的。”无疑这话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但它的作用是有范围、有限定的。
我很赞同,如果能创造出好心境,即使做阿Q 也未尝不可。可无限制的夸大它的作
用,不但与事无补,可能还会掩盖矛盾,造成更不良的后果。我以为,如果把生存
环境分为软硬两种,那么硬环境应该包括物质经济、健康状态、社保机制以及自身
技能的储备等;软环境应该包括社会政治、精神心理、事业家庭以及自控能力的调
节等。两种环境的因素都会单独或一并,直接或间接地干扰人的心境。我讲的那个
一家三口死在债主逼迫下的真实故事,就是硬环境所造成的,而这种恶劣的硬环境
显然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创造所改观。同理,历史上的电影明星阮玲玉的自杀,显然
属于软环境造成,那种流言蜚语摧残心灵的软环境,显然也不可能通过她自身的能
力所改变。至于海明威的死,则可理解为软硬环境共同导致,他不是败给了自己,
是不可逆的软硬环境都达到了极限使然。

    我们谈过的一些不可逆性的环境因素,造成的生命质量的不良状况,其目的不
是否认个人的创造,所谓的不可逆性是指个人能力的有限,因而就得需要社会力量
介入其中。文明的进步不断地解决着旧有的矛盾,又在为解决新矛盾继续储备能量。
其实,在承认个人力量有限性的前提下,我还是十分赞同创造快乐的,我要谈的创
造快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创造,它是闭合型的;二是社会创造,它是开放型
的。

    苦乐自知话人生

    一位朋友看了我一篇谈生命质量问题的文章后,诉苦他的生命质量,表面上看,
他有着一份很体面的工作和令人羡慕的职务及可观的收入,还有一个应该很知足的
三口之家。可他并不感到自己有多幸福,倒是烦恼不断。如果谈生命的质量,他感
觉自己连60分的及格线都达不到。工作上有多半时间是在制造矛盾,又在解决矛盾
中不断地制造新矛盾,这些矛盾表现为形式主义的条文政策,无意义无休止的会议,
以及无法逃避的人与人之间争权夺利的勾心斗角。他感觉不到创造的快乐,整日只
是疲于应付。回到家依然无法放松,多年来,深感乏味的婚姻又在不断地搅扰着他。
他甚至说我活得比他幸福轻松,尽管经济上有些拮据,但我在不断地创造,创造幸
福与快乐,当然,这是私下里的诉苦。其实在同龄朋友的面前,他还是很自然地戴
上了面具,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身份地位的优越感,因为他确实比别人“混”得强。
曾经在一次电台的热线直播中,听到一位家资有千万元的大款,诉苦他的烦恼,就
是我们常说的那种穷得只剩下钱了的烦恼。他说他准备一个人开着越野车离家出走,
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去流浪。为什么他会有那么多的烦恼?一句话——钱闹的!的确,
没钱不行,可钱多了未必就是件好事。从根本上来讲,生命的质量不是以绝对的物
化标准来衡量的(包括权力地位这些软物化指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
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现在即使是普通百姓家庭的水平也要
远远超过那时的中央级的干部,可许多人却怀恋过去。物质的发展不能没有人文精
神的贯穿,否则就是个瘸腿的拐子。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实际,实用技术如电脑、
英语及快餐式的应用技术大行其道,但具有着深刻文化内涵和高品位的书籍却少人
问津。

    如果说我们现在对快乐的感觉比以前的人要麻木得多,不知你是否同意?中国
或许没有人进行过此类调查,但在国外有个叫菲恩豪芬的博士就利用好几年的时间,
对48个国家进行“快乐感觉”的调查,结果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世界上最快乐的
国家是冰岛,而不是长寿的日本或富裕的美国。翻开地图就会发现,冰岛离北极最
近。这样一个阳光不沛、物质不丰、长年覆盖着冰雪的国家,怎么可能是世界上最
快乐的地方呢?其实,快乐是人的一种心情,这种舒畅的心情并不一定要建立在奢
华的物质基础之上。也许恶劣的环境、艰难的生存条件造就了冰岛人友爱、坦诚、
善良的品格,使他们心中长久荡漾着融融春情。最近来自英国的一项调查也证实了
快乐并不与物质富裕成正比的道理。50年前英国处于经济衰退时期,那时英国人每
天平均笑18分钟,可90年代英国人平均每天仅笑6 分钟。这表明文明发展了,心情
变坏了。但还有一项引人关注的调查很值得深思——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人对生活
的满意度指数居然和贫穷的印度人等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印度人信仰宗教。

    看得出,你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较为满意的生活环境,尽管也有遗憾和缺陷,但
失去了这些相对的东西,你又怎能得到完美?看来,我得向你看齐呀。

    珍重生命

    在苦难中寻找幸福是对苦难的反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是对绝望的反叛,我
想做这样的一个叛逆者,不为谁,为自己,为自己绝无仅有的这次生命历程。

    圆明园里的见闻

    这几天连续阴雨,空气湿度很大,北京似乎进入了梅雨季节,风沙不再,令人
舒服的干爽也消失了。为了逃避这种天气,我们买了圆明园的月票。

    傍晚的圆明园很静,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坐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
别样红”的长春园沿岸,没有一丝风儿吹过。荷花在这样寂静的空气中静悄悄地飘
洒着清香,似有似无,渐浓渐淡。突然一声布谷鸟叫,空气被震动了,末梢神经也
随之而动,水鸟也活跃起来,发出一连串叫声。这时候,两个从湖南来北大进修的
学生漫步过来,站在我身边,面对满湖荷花张开双臂仰头长叹一声道:啊!这简直
是人间仙境啊!然后,回头对我说,在北京能有这样的景色真是难得啊!你说是不
是?我冲他们笑了笑。小王正在用望远镜看远处荷叶下面的小野鸭子戏水,看得津
津有味。等那两个同学走过去,他说,北大的学生真能泛酸!说罢,继续看他的野
鸭。

    湖岸住着一户人家,是外地人,不知道经过什么人的什么关系住在这里,白天
他们卖冷饮零食什么的,晚上就坐在门前的椅子上,一家人围着圆桌吃饭,这几天,
正好电视里播放世界杯足球赛,电视放在桌子边,这家人一边吃饭一边看球。没有
球赛的时候,电视里胡乱地播放着节目,他们也不看,懒洋洋地围着圆桌喝水聊天。
没有一个人看一眼正在盛开的荷花。从他们旁边走过,很多次我都羡慕得无以复加。
能够住在这么美的地方该是多大的幸福呢?然而,你一点也感觉不到他们的幸福。
他们也确实没有什么感觉。小王说,幸福是够着来的, 随手可得的幸福不叫幸福。

    真是如此。所以说,身在福中不知福。生活在被那两个同学说成是“人间仙境”
的地方感觉不到幸福,对“仙境”是不是一种浪费?

    其实,我能够体谅他们没感觉的感觉。他们是从外地到北京来讨生活的,每天
关注的是生意,而荷花开不开,水鸟叫不叫,野鸭戏水不戏水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他们关心的是今天的收入和明天怎么扩大收入的问题。没准还为生计正发着愁呢!
身后的美景他们压根就没看见!就像在公园里捡垃圾的人和游人的感觉不同是一样
的。游人看的是美景,捡垃圾的人看的是垃圾。有价值的垃圾才是他们眼中最美的
景色!那东西能给他们换钱。而美景能换什么?由于每天去圆明园,我常常看见个
别拾荒者提着个大塑料袋,眼睛专门往犄角旮旯瞅,见着垃圾筒就紧走几步扑上去,
打开看里面有没有需要的东西。这让我想起我曾经见过的一个捡垃圾的人。

    生命中的快乐无所不在

    那是我们小区里常来的一个老太太,她的样子很脏,每天都推着一辆竹车来小
区捡垃圾。每天都有很大的收获。据说,她单靠捡垃圾都成了万元户。有一天,她
来捡垃圾的时候带来一个小男孩,大约六七岁。当她在扒垃圾筒的时候,那个男孩
就跑到花园去玩。我们小区的花园有个小亭子,和亭子连在一起的是一个长长的藤
萝架,两边长满了藤萝,还有专门供人乘凉的石桌石凳。这是很多小区里都有的一
般景色。但是,在那个男孩的眼里就不一样了,只见他在藤萝架下又蹦又跳,一会
儿蹦到石桌上,一会儿蹦到石凳上,一会儿又躺在草坪上打滚。他奶奶只顾捡垃圾,
根本不看他一眼,整个花园就他一个人,他欢快得就要疯了。突然,他静下来,用
手一根一根地抚摩藤萝架的石头柱子。然后,很深情地用双手去搂抱它们。我当时
正在窗户上看着他,他并不知道有人看着他的举动,他的脸刚好面对着我,我看见
他脏污的小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他的笑那么幸福,那么发
自内心,那么满足,我被他的笑感动了,被他的满足感动了。真希望他就是这个小
区的孩子!这个小区里孩子很多,没有一个像他那么深情地享受这个花园的。

    于是,我想到我们。我们就生活在小区里,和花园相隔咫尺。花园里有草坪,
有各种花卉,有松柏,有万年青……可是,我们却跑到圆明园里来寻找美景,羡慕
住在湖边的人家。其实,美景无所不在,我们就生活在美景里,只是被我们忽视了,
见怪不怪了,不新鲜了,对司空见惯的美景没感觉了。所以,我们就不知足,不感
觉到幸福。甚至总找那些不幸福不愉快的东西诉说,好像生活就是由痛苦构成的。

    关于苦难情结

    我觉得,人类文化一直都伴随着“苦难情结”,如果你没有苦难你就是白痴似
的。这和圣经故事里的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有关,满世界对耶稣顶礼膜拜也和他的受
难形象有关,只有受难者才配受到人们的崇拜和敬仰。所以,在许多作品里都充斥
着大量的苦难,有些苦难纯属无病呻吟。但是,即使是无病呻吟也比没有痛苦强。
谁要是不寻找痛苦而去寻找快乐谁就是可耻的。你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受苦的,你
应该为你的苦难感到骄傲,为你的没心没肺的快乐感到耻辱!

    其实,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当你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痛苦,你就再也不想
诉说了。能够说,还说明你不那么苦,至少你还能够说出来。所以,辛弃疾说:少
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
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真正地体验了痛苦的滋味,你就只想去淡化它;只有还不够痛苦的时候,你才
会去强调它,让自己离圣人或者耶稣更近一点,否则,你就不够神圣,不够伟大。
这是人们潜意识中的东西吧?

    有一天,天已经很黑了,我独自摇着轮椅走在一条很僻静的路上,迎面过来几
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子,一路上嘻嘻哈哈地说笑,边说笑边吃零食。开始,她们并没
有发现我,路上很昏暗。当她们中的一个几乎撞到我身上的时候,她们才大呼小叫
地看见我的存在。其中一个女孩走过去,又回头看了我一眼,说:“哦,我要是变
成她这样,我就不活了!”其实,我当时也刚刚从她们那样的快乐中跌进轮椅里。
听了这话很受刺激,但是,很快我就平心静气了。人在什么时候就会找到什么时候
的快乐。比如,星光仍然能够平等地赐予我和她们一样的宁静和美丽;风摇树叶发
出悦耳的声响,我的感受可能比她们的感受还要美好。命运并没有因为我的伤残而
剥夺我感受美好事物的权利,对此,我非常感激。

    痛苦不值得炫耀

    这两天,我发烧,一直在输液,每天早上,我得赶着起床去医院,去晚了我就
会一个上午回不来。昨天护士给我输上液以后就不见了踪影,她太忙了,那个观察
室就我一个人,药液输完了,护士还没有来。我就自己把针头拔出来。正准备离开,
护士来了,一看我自己把针头拔出来,做出一个夸张的痛苦表情,然后,向我道歉,
说太忙了。其实,她不说我也知道早上这阵子他们很忙,我根本就没有计较她来晚
了,自己拔出来倒感觉很高兴。我心情很好,为能够早回家,为今天充裕的时间,
我老想笑。她问我怎么那么高兴,我说,干吗不高兴?高兴就是高兴呗!她说她不
高兴,是忙得顾不上高兴了,我说,你不会抽空高兴一会儿?于是,她就笑着继续
忙去了。

    生活中没有人不让你高兴。忙也可以高兴,闲也可以高兴,想高兴就会有高兴
的事情。比如,回来的路上,我可以买点自己爱吃的早点,又花不了多少钱,有时
候一元钱就解决问题了,这和生活在贫困山区的人相比是多么幸福呀!而前段时间,
我的散文登在报刊上,这个星期又被作家文摘转载,一些朋友看到后告诉了我,这
也让我很高兴。输液后,我的病情缓解了,医生说,只能缓解,说不定还有其他问
题,你要到大医院查查去,而我不管那些“大问题”,只为目前症状缓解而特别的
高兴,特有成就感。觉得那药怎么那么灵?医生说我长期坐在电脑前已经影响了我
的颈椎,我的手经常麻木是颈椎出现了问题,发展下去很严重等等。

    可是,这都不妨碍我想快乐的心情。我想我还能够享受美味早点,还能够读书
思考,还能够写东西打电脑,还能够欣赏美丽景物,和盲人比我还能够看,和聋哑
人比我还能够听,还能够说,和植物人比我能够感觉。我的邻居由于脑血栓已经成
了植物人,而我没有,至少今天没有。我为今天自己还拥有的一切而感到兴奋!是
呵,正如你说的,生活中我有很多遗憾,在外人看来我命运多舛,有很多鲜为人知
的磨难。可是,我和生活和命运讲和了,为了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历程,我要和生活
命运和平共处!直到也成了植物人,那就由不得我了。

    在我看来,痛苦并不是一件值得荣耀的事情,我不愿意拿去示人,而是淡化它。
活着,谁没有痛苦?很平常的事情。如果一味的强调,自怜自怨,那么,生活中就
会有数不清的痛苦,能说出口的,不能说出口的,大的小的,远的近的,从前的,
现在的,将来的,这些痛苦会把你牢牢地钉在十字架上,或逼你走上绝路。你还怎
么自由?还怎么能找到生命中美好的东西?还怎么活下去?

    在苦难中寻找幸福是对苦难的反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是对绝望的反叛,我想
做这样的一个叛逆者。不为谁,为自己为自己绝无仅有的这次生命历程。

    净化生命环境

    两年前,我曾与一位叫亚宁的网友通过几次邮件,现筛选出两封粘贴在这里,
或许从中我们都能悟出些有益的东西,以调整偏离了的生命坐标,从净化自身环境
开始,真正学会善待生命。

    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用“净化”环境这个词汇,因为它是在排除了不可逆因
素的前提之下,强调了对人自身潜能最大限度的一种调度(这里不包含社会大环境),
善待生命应该从净化自身环境开始。由此我又联想到对于善待生命的另一种认识误
区。

    两年前,我曾与一位叫亚宁的网友通过几次邮件,现筛选出两封粘贴在这里,
或许从中我们都能悟出些有益的东西,以调整偏离了的生命坐标,从净化自身环境
开始,真正学会善待生命。

    给亚宁的邮件

    亚宁,你回复我的病情诊断邮件已收到。网络真是个好东西,去美国两年多了,
我们联系不断,感觉上,你好像还在北京的家中帮我分析化验结果、诊断病情,依
然还是我身边的保健医。

    你总是在拿恭维话与我打趣,说我在BBS 上又发了那么多的好帖子,不知修改
后,又要拿到哪些媒体上发表?这下稿费多多,电脑升级应该是没有问题了吧。这
话要是放在过去,倒是很中听,可现在我后悔莫及,悔不该当初那样地玩儿命,把
现在的身体搞得一塌糊涂。当初我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理,把生命质量曲解为想干
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还美其名曰这是在享受生活,即使是提前透支
生命少活上几年,也在所不惜。因而把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之身应有的一切体能训
练全部取消,进而放纵地每天不少于八小时地学习和写作。自打有了电脑和网络就
更加肆无忌惮了。现在,我才品尝到了自酿的苦酒,要是如愿地少活上几年去了天
国倒也罢了,可它让你百病缠身一点点地蚕食你,这份洋罪就受大了。

    当然,这样的评价并不是完全否定自己,只是感到在健康和工作的投入上有失
偏颇。上个月,我的膀胱不明原因地突然大出血,大剂量的凝血药用上之后还整整
流了4 天,从几年前就做了膀胱造瘘的导尿管里,抽出的全是堵塞淤积的凝血块儿,
血色素已降到了7 克。严重的病情造成的心理负担,又诱发了我早年前就患过的抑
郁症,好在遭遇过这种磨难,经过药物和自我心理调适,很快使病情得到了控制。
既然提到了磨难中的抑郁症,那我就多写上几笔。在我14年的伤残史中,最为痛苦
难熬的阶段,就是伤残之初,由于过重的心理压力所患上的抑郁症。我想,作为一
个医学博士,你对抑郁症的了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当时就因未能及时诊断出病
因,我遭受了地狱般最惨烈的折磨。后来还是安定医院解救了我,诊断的过程就像
看感冒发烧一样简单明了——典型的抑郁症!

    服药后的第三天早晨醒来,我的心境好得如同窗外湛蓝如洗的天空。当我坐着
轮椅来到户外,灿烂的阳光暖融融地照在身上,道路两旁盛开的花儿溢出淡淡的馨
香,还有鸟儿在树的枝杈上鸣叫。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真的就这样走出地
狱了吗?怎么过去从未体验过如此美妙无比的感觉?我忽然想起一句已不算年轻的
“古老”格言:“失去自由的人,才懂得珍惜自由的可贵。”我当然算不上什么英
雄,可我非常崇拜自己。你可知,那个顽固的抑郁症整整和我打了6 年的“游击战”,
再加上这期间14年的截瘫病,能让生命延续到今天,已经是件不易的事了,而我还
读了那么多的书,写了那么多有关生命与爱的文章。尽管我的双手也失去了功能,
却没能阻挡住我在英特网上随心所欲的漫游,为此还被电视台评了个“电脑明星”。
回顾起这段非同寻常的日子,我深知,无论是截瘫病还是抑郁症的阴霾,无一不是
被自身顽强的努力所营造出的充实、乐观、积极、向上的氛围所驱散。

    亚宁,拉拉杂杂写了这许多,忽然感到自己怎么也学会吹牛了?我看还得回到
一开始的生命质量话题上。其实,你才是个真正的智者,心态够得上“五星级标准”。
当初你放弃还有不到半年的博士生学业,毅然去了美国与丈夫团聚,有多少网友为
你感到惋惜。行前的那天晚上,你特意给我发来一个邮件,洋洋洒洒有两千多字,
直看得我心里起伏跌宕的。一个即将三十而立,生活与事业正处在巅峰时刻的年轻
人,突然发现自己患上了晚期直肠癌,确实是谁也接受不了的,像所有善良的人们
一样,你哭过、愁过,但最难过的不是为自己,想到女儿尚小,父母年迈多病,还
有那么多的朋友为自己做了太多,而自己却没机会回报,自然还有相亲相爱的丈夫。
哭过、愁过之后,你竟然那么迅速地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在以后的日子里,你把
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去品味生活、去注意被忽视了的很多东西、去试图了解死亡。
这样做的结果用你的话来说,真是获益匪浅,跟死亡成了朋友,别的烦恼自然微不
足道退避三舍。修行的结果是你获得了力量和真正的信心,你坚信这个诊断不会是
上帝赐给你的最后的礼物,而更多的就看你自己能否把握命运。我非常理解你的心
境,因为我们都曾有过劫后余生的经历。尽管你惧怕过死亡,我追求过死亡,但殊
途同归,我们最终还是踏上了同一条阳光灿烂的光明之路。你说过,自手术成功以
后,你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原来,你一直以为是为自己所爱的人而活,却无意中做
了一回自己的主人,并且发现为自己而活竟是那么开心!

    亚宁,我非常佩服你对生命的那份潇洒大度。从没听你言说过什么生命的价值
及意义,即使在《生命探秘》论坛里所发的那么多出色的帖子,大都也是从社会学、
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角度去探讨,可你在决定自身的每件大事中,都会非常明晰地诠
释出自己的价值取向。如果是我,我一定要拿了博士文凭再走;如果是你,你不大
可能因截瘫的打击而又患上抑郁症。在论坛里讨论问题时,你随心所欲给人一种亲
切感,而我则仔细斟酌有意无意地为今后在其他媒体上发表文章储备资料。相比之
下,我确实活得很累。这样讲,当然不是否定过去十多年的努力,而是感觉对生命
质量的理解上是要有所调整了。说得好听点,应该轻松地善待自己;说得难听点,
不要“太功利”了。好啦,再过一年就是你术后五年生存期的坎,也是我致残后的
第十五个年头。早就听说你要出外找个工作,不为谋生,只想给生命储备点能量,
而我也正在孕育着一个新的计划。我相信,在新世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会活
得比以前更好!

    2000年5 月13日燕炼

    此电子邮件于当日写完后即发出,因未收到回复,我又相隔两个星期发了两遍,
依然如故,直到三个月后,我第三次又试发了一次才得到回音。她住院了,再次发
病,是癌扩散,美国医生很直率地告诉她已经没希望了。可你万万没有想到,她居
然还有兴致在给我的回复邮件中插入了一个题为《一个美国的中国集邮迷》的附件,
内容如下:

    亚宁的邮件

    是,感谢上帝让我还健在。为了感谢他的慷慨,我且说点刚碰上的高兴事。

    这个周日去一个美国朋友家参加个Party ,男主人是个热情精干的小老头,虽
然在世界银行工作,有着几十万的年薪,可说话办事还是一副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学
究气,且朴实得让我一见如故。我们很快就聊到一起去了。话题从地方图书馆的改
建,馆里面的中国藏书多不多(他是图书馆之友会的主席),很快转到他的关于中
国的收藏,一些古代和现代的地图册,包括古代疆域图,现代的全国和地方行政图,
还有文化分布图等等。当知道我是个集邮迷之后,马上又抱出几大本中国邮票让我
欣赏。

    单从邮票来说,他可是比我集得还多,从早期的区票,加字改值票,到文革票,
几乎应有尽有,只是中间间或有些遗漏,1987年和1988年的邮票不知何故大部分缺
失。他解释说因为很早就开始买,所以比较全。我开始以为跟他的地图收藏一样,
中国专题的收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让我深感惊讶的是中国的邮票却是他惟一的
邮票收藏。想想我还有不少的外国邮票,而他连近在眼前的美国邮票也不收集,却
不远万里的从中国邮购不断出版的新邮,这份对中国邮票的偏爱让我觉得心理上又
近了很多。他解释说:“中国邮票很漂亮,因为时间跨度比较短,相对容易集齐。”
说是欣赏,很快就变成了我给他的讲解,因为没有多少英文资料,所以事实上他对
邮票的内涵知道得不多。一整个晚上我们俩都抱着集邮本一张张说过去,饭也顾不
上吃。别人打趣他太刻苦,他直说机会难得。从邮票分类说到内容,我也算是宣扬
了一番中国文化。他记性很好,很快就记住了不少。从第一张猴票的大幅升值聊到
12年一个轮回的生肖票。他兴趣盎然,走时还不忘冲我嚷嚷:“I Missed Snake”
(我少了蛇票)。他尤其觉得宣传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的邮票设计别具匠心—
—两个男女性别符号交会区有一个孩子,一目了然。

    快告辞的时候,他突然问我要不要看看他的“Double Stamp”  (重复票),
拿出来一看,除了最近的八九十年代的外,竟然还有些成套的50年代和不少70年代
的邮票及少数文革票。他说你看你缺什么尽管拿,我很不好意思的说我老邮票缺了
不少,但我不能就这么白拿,这些票已经很贵重了。他直说没关系。我说那我就挑
个一两套,以后带了本来交换。他很不以为然地说:“Feel Free (随便),只要
是你缺的。我这儿有个Missing List(短缺票清单),以后你也可以帮我再配。”
这样我也就不再客气,挑了二十几套的邮票。同时心里也很感动,在他的眼里邮票
就是邮票,不论它现在值多少钱。虽然我们只是初次相见,可是他决无半点不信任,
并不担心我可能拿走他的邮票而一去无踪。我说我的邮票还在中国,而且不知道什
么时候能回去,他也并不在意。

    回来的路上,心里除了兴奋就是感动。为在异国他乡还能碰到“邮友”;为自
己还能一饱眼福,了却我对留在国内邮票的相思之苦;为得到几套自己思慕以久的
邮票;为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更为人与人之间这样的一份信任!

    我暗下决心,虽然他缺的一些邮票价值不菲,我一定会尽我的所能帮他补齐。
我还准备买些英文的中国邮票资料让他自己可以慢慢欣赏考证。

    2000年9 月3 日亚宁

    看看我这位网友在如此境况下的心态,是多么的令人羡慕!他追求过“伟大”,
但那是随意的。当“伟大”不再为表现生命意义而蓬勃怒放时,她便毅然舍弃转而
回归平和。这是人们最初的一种生命状态,不是人人都可以轻易回归到原生态的,
就像陆幼青把本已日趋暗淡的“伟大”再次推向辉煌一样。说实话,这两种心境我
都达不到,但我希望自己现在能逐渐修炼得平和一些。这样,也算是善待自己、善
待生命了。

    后来,我们的通信又中断了。但直到不久前,我依然还没放弃努力,还在写信
询问她的情况。因为,她的Hotmail 免费邮箱并没把我的邮件退回,这说明,她的
邮箱还存在着,她应该还活着。我向上帝祈祷!

    我想,她的邮箱将会永远保存在我的地址簿里,即使那慰问的邮件发给的是在
天之灵,我也会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