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优先级配置命令:广东“十二五”期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罗林虎工作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41:47
0 推荐

广东“十二五”期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2010年12月3日   罗林虎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广东“十二五”期间,如何加快县域经济特别是粤东、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是广东面临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目前我省县域经济总体规模在全国处于上游偏后水平,与沿海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距,“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

 

一、广东目前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从总体看,我省县域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是粤东、粤西、粤北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小等问题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省经济发展的总质量。据《2010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表明:2009年广东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仍严重偏低。广东省县域共计67个县(市),包括23个县级市、44个县,县域面积达14.58万平方公里,占广东省总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的81.1%;县域人口4901万人,占广东省户籍人口的60.9%。珠三角县域人均GDP22790元,东翼12026元,西翼13497元,北部山区12987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从高到低的依次是珠三角2119元,北部山区787元,西翼596元,东翼492元,说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从全国百强县评选来看,2009年广东只有2个县进入,而江苏、山东、浙江均有超过26个县入选。广东总体经济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县域经济却落后于江浙等省份,甚至与全国县域经济相比,优势也不明显。数据说明广东县域经济还相当薄弱,这与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与全国许多省区相比相对滞后关系更密切。县域经济薄弱是广东经济一个很明显的短板,“十二五”期间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还亟待提升。据了解,由于目前珠三角人多地少,环境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一定极限,发展县域经济是培育广东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必由之路和迫切需要;县域经济搞不上去,广东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二、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东县域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主要问题包括一些基层单位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因循守旧,工作效率低,服务意识差。由于相关政策法律环境欠完善,行政审批事项依然偏多,审批程序复杂,使投资人望而生畏,从而导致了县域经济资金、技术、人才的进入渠道不畅,导致直接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由于传统农业占县域经济的比重大,产业特色不够明显,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比较欠缺,从软环境看,政府职能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一些地方政府行政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从硬件设施看,大多数欠发达县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承载经济发展的功能不强,对投资人吸引力不够。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县域经济很难募集到所需要的发展资金。表现为县域储蓄只存不贷,县域银行贷款贷富不贷穷,金融向城市倾斜,县域本身大量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资金困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我省一些欠发达的县乡,财政困难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种反差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不利于加快我省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广东“十二五”期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1、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对我省多数经济欠发达的县而言,由于自身资本积累的能力不足,缺少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实现“十二五”期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保障县级政府履行基本职能的实际要求出发,“十二五”规划要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支付,认真落实国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政策,除国家给予的转移支付资金全部分配到县外,省财政也要加大对县的支持力度,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农业农村经济、特色产业开发和小城镇建设三个方面,省上扶持帮助的重点也应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广东“十二五”规划要进一步提高政策性资金用于县域的比例。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省委、省政府要在贷款融资、土地审批、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要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下放权力给地方,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服务和指导,切实帮助解决县域面临实际问题。对于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应依法赋予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充分发挥其沟通城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独特作用。广东“十二五”规划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政府从全能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服务政府、有限政府、法治政府转变,真正把职能转变到统筹规划、制定政策、提供服务、组织协调、强化监督、增强保障上来,摆脱部门利益束缚,进一步缩小审批范围,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和降低收费项目、标准,简化办事程序,切实做到该管的必须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开,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加大民主公开力度,各级政府也要进一步推动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2、广东“十二五”规划要推进省直管县试点,要进一步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市管县的格局是从1982年开始的。这在改革的前段时期应该得到充分肯定,在市管县体制下,城市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一定带动作用,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心城市并不具备辐射带动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市级政府的市本位倾向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地级市出现了与县争利的现象,有些市被网友称为“吸血鬼”,拨给县的钱,一到市里就给分掉了,到不了县域,百姓意见很大,很多发展项目就落空了,从而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我曾为此事自费到广东各地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广东实行省直管县是可行的,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需要政府行政审批的事项大幅减少,省级政府对县及政府指导事项集中了。也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广东省会城市广州到各县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为省管县提供了便利。随着信息网络促使电子政务的发展,为减少行政层级创造了条件。要看到实行行政的省管县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各方面的配套改革。这就需要广东“十二五”规划统筹考虑,要审慎、稳妥地推进这项改革,应当在具备条件的地方进行改革的探索。广东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县域更大行政自主权和决策权,对一些强县进行扩权试点,同时启动和推动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使县域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对等,省直管部门也要依法进行行政审批,公开办事程序,规定办结时限,提高办事透明度,要切实抓好政府职能转变很关键。

 

3、广东“十二五”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为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创造条件,从而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力,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广东“十二五”规划要抓好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协调发展教育、卫生、科技、文体、扶贫等社会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扩大广播、电视、报纸和信息网络的普及率,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努力解决农村看病难、农民子女上学难、切实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等问题,落实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和社会保障政策。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对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保障,才能使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只要上级支持、县域主动,共同努力,“十二五”期间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就一定能够见实效。

 

4、“十二五”期间要积极探索发展县域经济的新路子。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归根到底要依靠发展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加强农业基础,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要科学探索经济发展的路径模式,从而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要注意广东每个县的县情都不同,每个县的优势和现实困难都不一样,关键是要从具体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选择确立好发展思路,采取务实举措,推动县域发展。要合理开发农业、特产、矿产、旅游等各种资源和产业,发挥比较优势,突出抓好主导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快优化升级改造,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特色化经营、社会化分工协作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县城为中心的小城镇是城乡结合部、产业交汇点。要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一般集镇和中心村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城镇村空间布局。致力于解决影响和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要致富先铺路,路通了,外面的信息流、物流、人流进得来,本地的产品才能出得去。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偏远地区县域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将受到冲击,与外来的新的思想观念融合,才能促进山里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促进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促进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进一步大力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地级市通高速公路,这对发展山区县域经济无疑是大好机遇。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特色经济建设力度。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工业主导型、资源开发型、市场贸易型、交通枢纽型、历史文化型特色小城镇,形成中心城、中心镇、卫星城、一般建制镇一体化的城镇化群体,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5、广东“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信贷方面体制改革,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力度,创新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加快金融市场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在机构设置、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广东“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扩充资本规模,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和资金供给能力。鼓励和引导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拓展业务领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促进其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从而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问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进一步调整市级财政支出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倾斜,落实兑现财政支农资金高于财政增长的法定增长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建立信贷投放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省、市政策性担保实力,鼓励有条件的县组建政策性担保机构,支持民营资本进入融资担保领域,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扩大县域经济直接融资渠道和规模。

 

6、广东“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对项目谋划和推动力度,要以强烈的机遇意识,认真研究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势头,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互补性,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项目是争取国家投资、吸引外资、利用信贷和民间资金的载体,是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和未来经济结构的战略支撑,也是广东欠发达县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积蓄经济社会发展力量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大项目谋划和推进力度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石。在资金支持上应紧紧盯住国家省市新出台的优惠政策、项目资金、投资趋向,增强争取的针对性。积极扩大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与合作,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招商引资升级。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合作、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引导和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进行资源开发和国际工程承包。大力开发国际市场,发展进出口贸易。同时大力吸纳社会资金,搞好与金融部门、大企业集团、珠三角地区民间资本的对接,充分利用社会融资市场。

 

7、广东“十二五”期间必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做大做强产业园,着力营造良好的园区环境,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的综合竞争力。要通过整合土地努力做到规模化连片开发,实现土地开发的规模化与空间发展的高品质化,目前县域经济工业企业普遍总量少、规模小,经营粗放、管理滞后。要转变发展方式,一定要深刻汲取过去企业发展“多、小、散”的教训,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淘汰落后产能等,努力将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切实打造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调整优化农业发展布局,继续巩固农业大县的优势,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精心打造旅游精品,促进旅游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要整合优化旅游景点景区,提高景区档次和水平;加强旅游项目策划,挖掘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加强宣传促销,提高知名度,开拓客源市场。县域经济要通过统筹发展第三产业、社会事业,促进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优先发展第二、三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实力,要大力培育工业支撑体系。不同类型的县域要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搞好规划。进一步优化县域的产业布局和产业集聚功能,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区旅游业。支持社区经济和家庭经济发展,为扩大劳动力就业安置创造条件。不断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城市功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针对欠发达地区融资渠道窄、难度大的实际,欠发达地区应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事求是原则,发展投资小、见效快的中小企业集群。即突出资源和区位优势,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发挥各类要素的聚集效应,节约企业的创业成本和运营成本,减少对土地的大量占用和浪费,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8、广东“十二五”期间要以低碳绿色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据我调研发现,其实现在广东的县域发展一点也不低碳,经济发展虽不如珠三角大城市,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一点也不逊色于大城市,绝不是危言耸听,所以“十二五”期间要加强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绝不能再走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双转移”不是将污染企业转给偏远地区就算了,把污染企业转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这跟广东省委、省政府希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精神是相违背的,这样的企业转出去的同时,就是要把好环境污染关,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有效的突破口,实现废物资源化、污染最小化。强化节能减排。严格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杜绝“三高两低”(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产出、低效益),对水源地保护和垃圾、污水处理等环保项目建设给予重点支持。绝不能只顾眼前实利、不看长远利益。要将是否有利环境保护,作为县域招商引资、上项目的一条首要条件来看待,确保发展项目不破坏生态环境。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依托生物质能和风力、水力资源优势,发展绿色能源工业。加强市与县、县与县之间的产业合作,搞好规划衔接,不要搞一窝蜂的发展,最终导致恶性竞争,产能过剩的结果,要防止工业污染,努力降低能源消耗。要着力加强“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超前引导,教育县、乡、村各级干部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盲目追求所谓现代都市生活方式“大广场、宽马路、小汽车”等,要保持生态健康方式,不断提高生存生活质量。把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县域发展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9、广东“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认真抓好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把完善城镇功能作为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突出抓好城镇规划,立足超前,突出特色,注重品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加快城镇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人口和产业聚集,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有利于改善城镇面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把招商引资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兴办一批城镇建设项目,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和经济要素向优势区位集聚和集中。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应从加速城镇化进程,调整县域生产力布局入手,促进人口和经济要素向优势区位集聚和集中。通过采取加快新城区建设、加强旧城区改造、推进安置保障工作和积极盘活土地等措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突出抓好城镇功能的完善,提高品位,改善环境,努力把县城、中心城镇建成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广东“十二五”期间必须尽快改变城市发展的活力不能有效地传递到农村,农村的生态环境不能带给城市,乡村面貌改善缓慢,县城、小城镇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容量不足的现状。按照城市管理的办法,做大做强县城和中心镇,重视调整乡镇规模和布局,引导生产要素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以期通过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不断完善形成县城、小城镇开放面向城市、辐射通往农村的经济结构,全面提高县城、小城镇设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域居民生活质量。要注意以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县城、小城镇建设,这一点可在县域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思路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试验,实现体制创新。

 

10、广东“十二五”期间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不断扩大农业基地规模,促进农民增收。据调研,农业基地是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生产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之间矛盾的有效形式,是形成主导产业的基础,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要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进行区域化布局,并强化品牌意识,做大做强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围绕这些品牌发展规模生产,使之形成规模市场,产生规模效益。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条。龙头企业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应紧紧围绕当地重点产业,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实现企业与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产品增值增收,市场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狠抓农业产业化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培育。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加强市场建设,确保产品产得出来,卖得出去,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促使服务含量高的消费成为新的需求热点,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及时编制商贸、旅游、物流、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重点行业的发展规划,推进传统行业的提升改造。广东“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继续放宽准入领域,精简审批项目,落实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从事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传统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支持高新技术、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出口创汇、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发展,积极培育骨干企业,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健全和完善县域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辅导和培训,提高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整体素质,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要解决好地、钱、权三个关键点。应以“双转移”和自主创新为重点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推动富县强镇,加快县域城镇化,促进县域“三农”发展。

 

邮箱:luolinhu1973@126.com

Q Q: 59483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