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ar207s如何配置:经济全球化的新浪潮及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0:45:57

主讲人:世界银行执行董事  朱光耀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和迄今为止的三次浪潮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经济的全球化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资本、服务、货物、人员和思想概念的整体的融合。这里既有经济的因素,也有文化和思想意识的因素。这样,我们认识全球化的基本概念,实际上就是分析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它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必然的冲击。
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双刃剑呢?一方面是说,经济全球化尤其是资本、货物、人员各个方面的紧密融合为我们跨越某个特定的阶段、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要看到,机遇是有限的,如果抓不住机遇,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那么损失是极大的。另一方面,因为全球化融合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发达国家因为人员、技术、资本的原因而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我们在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经济管理经验的过程中,必然有思想、意识、文化等要从西方国家融入到发展中国家的体系中来。那么发展中国家自由的文化如何去保护和发展壮大,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每个发展中国家都要面临的挑战。随着麦当劳在全世界的推广,美国的价值和文化也在全世界扩张,我们要认识这个问题,就需要对全球化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完整的分析。我想这是从概念上来说,对它可能造成的冲击我们应该有的清醒的判断,从开始制订政策的时候就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两面性。
(二)、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的三次浪潮
经济全球化第一次浪潮出现于1870年至1910年内,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是英法之间的贸易协定,随之欧美大陆经济、贸易、投资的紧密结合促进了欧洲相对落后地区大量的移民向北美新大陆转移。所以说经济全球化第一次浪潮的基本特征就是当时相对落后地区对北美地区的大规模移民,六千万的移民促进了欧洲和北美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使得这两个地区当时的经济、投资、贸易的增长都出现了快于全球平均水平的速度。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收益体现在北美和欧洲经济通过人员的大规模转移出现了高潮,但是这一次的高潮最后被1913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打断。
第二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出现于1960年至1980年内,这时它已经离我们非常近了。在60年代,中国仍然停留在化大革命的冲击之中,而西方的工业化国家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的投资、贸易、经济发展政策的全面协调和深化合作。这一阶段突出的特征就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有了前所未有的融合,最突出了标志就是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洲开始向一体化的过程实现了大幅度的前进,其中在欧洲合作、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法国和德国。法国和德国是一战和二战中的宿敌,二战后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法国感到这对它的威胁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法国和德国的政治家们都必须要考虑怎样去对待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是重新回到一战和二战前激烈的竞争对抗局面,还是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德国的政治家顺应了两国人民发展经济、加强区域合作的要求,他们开始意识到要发展、要有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要有一个经济发展的必然条件,德法就要走合作的道路,而问题在于如何寻找合作的突破口。当时德国的工业快速扩张,德国的煤炭基地是德法战争的起源,这时法国和德国的政治家考虑建立德法经济上的合作同盟,这就有了钢铁协议、煤炭生产合作、资源共享,从而避免两国的冲突进一步加剧,在能够共享资源的情况下两国进一步深化探索扩大合作的范畴,这实际就是欧洲共同体最开始的起源。随后因为经济合作淡化了政治、历史长期的隔阂,才有了欧洲共同体(欧盟)的今天。可以看出,在60年代到80年代的经济全球化的第二此浪潮中,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有了空前规模的深化,其突出标志就是欧共体的建立。在这个过程中,欧美的经济合作也在逐步的深化,世界统一的经济领导机制在这个浪潮的冲击之下开始形成,它的特点就是现在所谓的西方七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的机制,它是1975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1976年加上加拿大成立的,这个机制服务于西方七国的领导人会议机制,为领导人会议制订全球的发展政策提供至关重要的意见和建议。西方七国领导人会议机制的准备工作组每个国家有三个成员:国家领导人的特别助理牵头、领导人助理的助手、各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1975年这个机制开始完整的实施。随着经济全球化第二次浪潮的冲击和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紧密的合作体系的形成,二战之后所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MF)、世界银行和世界关贸总协定(GATT)这个世界经济的基本体系开始有了明确的、核心的领导力量。这个问题过去我们没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因为直到1980年全面的改革开放开始之前我们是被排斥在这个体系之外的。现在随着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它们再也不能忽视一个快速崛起的、经济规模占世界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的中国的影响,而中国由于自身的变化再也不能忽视我们应该承担的、在世界经济发展决策过程中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个双方的变化使得我们必须同这个领导机制产生非常密切的联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变革浪潮,世界形成了这样的格局,这是随着工业化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它们的经济规模决定了它们要在全球范围内经济、金融、财政各个方面的制订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第一次和第二此浪潮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没有丝毫的受益,反而被极大的边缘化。
从1980年开始一直到2003年,世界经济全球化掀起了一个非常快、非常高、非常新的发展浪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次浪潮的第一个阶段,其突出的标志是几个较大的发展中经济体率先对国际贸易与投资开放国门。在不断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很多经济体的经济都经历了加速增长的过程。我想这个阶段广东的同志应该最深有体会。从2004年开始出现了有非常明显的变化趋势的经济全球化第三次浪潮的第二阶段。简单地说,我们现在处在从1980年开始的经济全球化第三次浪潮的发展过程中,但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转化过程。
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从1980年开始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都同第一次和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没有大的区别,都是资本家为了追逐更高的利益或者说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为了提高它的生产竞争能力而必须使用最低廉的劳动成本。在追逐高素质、低价格的劳动力成本的过程中,中国的改革开放适应了世界的潮流,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形成了符合这一要求的非常庞大的劳动力集团。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由于改革开放使我们的机构建设能力迅速加强,中国的优势在不断的扩大,而第三次经济浪潮第一阶段基本的特征就是玩具、服装等一般加工制造业以及后期一般软件业从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向中国转移。
第一阶段中有两个基本的经济理论:第一个是日本所创造的“雁阵发展理论”,它实际上始于60年代初,随着日本经济战后在废墟上快速的恢复、膨胀,到了60年代就感到有一些相对落后的产业要向外转移,它自身要发展有更高劳动生产力的、有深化科研能力的新一代的信息产业、机电产业,而要把劳动力密集型、污染较严重的产业向海外转移,转移对象首先就是东南亚国家,而在60年代这个发展战略也确实造就了东南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际上,这个理论在整体的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型市场国家转移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实质性的作用。
第二个是能否对国外直接投资大规模的开放市场。回顾80年代初,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是非常激烈的,因为它牵涉到对民族工业的保护,牵涉一些经济命脉的产业能不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以及国民经济的核心部分是不是受到了外国资本的重大影响,经济决策是否也随之受到了影响等等。这个时候,中国的决心和决策是非常准确的,而当时比我们领先很多的韩国则非常犹豫,很多行业都很关闭,印度在改革开放政策上也比我们晚13年,而我们抓住了最难得的时间,大规模的对外开放,同时把对外开放同内部的深化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的独特的经济机制。改革与开放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开放,改革的政策设计、结构的调整、方针的制订就很难达到今天的程度,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引进是很难设想的;当然,没有一个基本的政策改革的机制,国外的资金不会大规模的向中国流入。截至2003年底,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5015亿美元,而我们也并没有因为大规模地利用国外投资而丧失政策制订的自主权。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我们改革开放利用资金的战略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对于利用国外资金的争论,大多说的经济理论家都已经认同,中国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中国的经济起飞到了一个新的程度。
在经济全球化第三次浪潮的第一阶段,我们利用国外资金的基本实践是非方成功和独特的,我们走出了中国利用国外投资的一条非常独特的道路:绿地投资道路,即新的投资,而不是跨国兼并。我们90%的利用外资是建立新的企业、新的工厂,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扩大了我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我们能在短短的20年间从短缺经济发展到市场繁荣,与此是分不开的。我们不是仅让国外投资者着眼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者市场,同时我们要用中国生产的产品来占领市场,这是决策者从最开始就非常准确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的突出标志是中国经济同全球经济紧密的融合,到200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8500亿,位居全世界第四位,进口总额居第三位,我们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量的比重越来越高,中国越来越让世界感受到自己举足轻重的分量。我们贸易的扩张同我们的投资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把投资的重点放在加工制造业上,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开始实现中国经济结构的整体调整。其中有两个最明显的标志:一是我们从农业化大国向工业化大国的快速转变,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丧失了一些产品的名牌,但是更多的新的、具有更大竞争力的名牌在世界上已经占有了越来越多的份额,中国正在形成自己的名牌战略。另外,回过头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战略是把投资和贸易紧密的结合起来,我们在成为世界的工厂的同时也真正成为了世界的市场,在大规模出口的同时必然要有大规模的进口,我们基本的国际收支战略是国际收支特别是经常性帐户的收支基本平衡。同时,中国的企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对国外投资的国家,在直接投资方面中国已经成为第五大投资国,中国的企业家已经在以比较快的速度走向全球,这也是非常必然的。
三、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阶段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白领工作即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向海外转移。这一浪潮的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跨国企业和大的金融服务部门,为了提高其在全球的竞争力,必须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向劳动力素质较高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服务性工作平台。现代通讯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白领工作向海外转移成为可能。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抓住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阶段的机遇。
在美国,由于宽带互联网的发展,三大最赚钱的行业:律师、会计师、医生,其产业转移的机遇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另外,比如美国的电报电话公司,它的接线服务是很不错的,它所雇佣接线生的成本在美国是很高的,因此它向印度转移它的交换台。印度人都会讲英语,但是印度人的英语地方口音很浓,所以美国人要把它的电话交换中心转移到印度,首先就要派专家对当地的印度大学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把他们的口音变为地道的美国口音,并让他们熟悉美国的国情、地理构造等,这样在接电话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提供周到的服务,让你感觉到接线生就在美国一样,而实际上却是在印度。印度的人力成本比美国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雇佣这些印度大学生做接线生,其成本比它在国内雇佣美国人省了三分之二。
另外,银行方面的后台结算服务也是非常容易就可以转移到海外的,比如美国的花旗银行,它将它的后台结算机构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劳动力素质比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去是轻而易举的。在律师服务行业,一些基础文件的处理工作,随着电传、网络的发展,也是很容易转移到海外的。在医疗方面,美国一些X光拍片、医生诊断等工作也转移到了印度。
一系列的工作机会转移,形成一个新的趋势:美国的一些高附加值、高工资的白领产业出现了一个很强的向海外转移的态势。这是世界银行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说,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第二阶段可能正在兴起。
对于广东而言,在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起步最早,占尽天时、地利,创造了辉煌的发展业绩。但是,现在我们的一些产业已经到了考虑向内地省份转移的时候,而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凭借其很强的机构建设能力、很高的劳动力素质以及在全世界仍然具备很强竞争力的劳动力成本,应该抓住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阶段的机遇,努力实现这些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
应该指出的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直接的联系。第一阶段使得一般制造业大量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在发展中国家经营的生产网络,必须得到诸如提供营销、储运和金融服务等业务网络的支持,受不断增加的需求的驱动,服务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势必随之增加。
经济全球化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是,必须强调的是随着全球经济的更紧密的结合,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阶段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
(一)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抓住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阶段的机遇,将极大地改变国内产业构成,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对外贸易,有效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据预测,到2008年,印度IT行业的出口将超过570亿美元,增加400万个就业机会。最近几年来,中国服务业出口也在不断增长,去年为11%。
(2)同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也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条件,如对法律、国家的各种运行机制、文化的融合度和语言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抓住该次机遇的难度增大,失掉这次机遇的机会成本也更大。
(二)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1)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第二阶段之所以能够逐步形成,其根本原因在于这是跨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从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争取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道。而现代通讯技术,特别是宽带网络的发展,也使得这种转移成为了可能。在转移技术的同时,跨国企业会保持其核心技术,并不断加以更新,使其更具竞争力。对于跨国企业而言,谁先抓住了机会,削减成本,谁就首先获取竞争力优势,从而得以占领全球市场。以美国为例,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美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据统计,1960年,每25个美国工人中才有1人在商业服务业和保健业工作,而今天,每6个美国工人中就有1人从事这些工作。目前只有12%的就业人口从事制造业工作,比1960年减少了一半以上,而同期制造业的产值却在上升。值得重视的是,整个90年代美国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远多于转移到海外的工作机会数量。根据有关统计资料,1980年到2002年间,美国人口增长23.9%,而同期就业机会增加了37.4%,这也是美国向海外转移产业的一个基础。这是最近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强调“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阶段将带来共赢的局面”的原因。
(2)对发达国家的挑战
对发达国家的负面影响是部分行业就业流失严重,同时高薪职务如上程师、金融专家的工资水平开始逐年下降。另外,对产业布局也形成了直接的挑战。
以美国为例,近年来,美向海外转移的白领工作机会急剧增加,美劳工部和研究部门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表明在2000年白领就业转移到海外10万个就业机会,到2005年将为58.7万,2015年为332万。白领工作转移使部分白领从业人员失去了工作机会,美国经济自身也需要加快结构转型,应对挑战。
特别是90年代以后,经济周期的异常情况,科技变化带来结构性的萧条,即使经济状况好转,失业率也不会马上降低,换句话说,在这种结构性变化中,一旦你失去工作,再也不能找回来。
白领工作机会外流对美国的经常账户也有明显影响。美国存在5000多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但在金融服务业,却始终存在顺差。在20世纪90年代,金融服务业顺差上升到410亿美元,99年更上升到800亿美元。但该盈余自2000年开始下降,2002年下降到490亿。更加令人担心的是高科技产品贸易盈余大幅度下降,从40亿美元的顺差下降到170亿美元的逆差,共计下降了210亿美元。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服务业等白领工作向海外的转移。
目前,美国关于全球化的辩论日趋激烈,已经成为本次美国总统大选的一个重要议题,民主党参议员利伯曼称,当前生死攸关的问题是美国在这个信息世界能否具有保持领先的能力。民主党总统提名人克里参议员是民主党内支持自由贸易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对此表示了强烈的关注,克里说,美国人为了美国的经济发展而工作,而美国的经济状况却不为他们服务。美国的需求增长虽然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但是这些工作却流到了海外。美国联邦议会和一些州议会已经提出了数十项旨在保护美国就业机会的议案,试图以法律阻止白领工作机会向国外转移。他们明确提出,政府承包的产业、政府承包的工作机会不能转移到海外,但是,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做出限制也只能是限制政府资金分配所决定的就业机会不向海外转移。
尽管有负面影响,但综合分析利弊,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阶段出现的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转移,对发达国家来说,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或者说机遇大于挑战。本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阶段是不以某个国家或某个国家的某个州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一股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四、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阶段所要求的基本条件和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家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第二阶段的机遇,最大的有利条件是低成本的劳动力,但是同本次经济全球化第一次浪潮所要求的条件相比,由于转移的工作性质的不同,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非常严格,从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最终影响看,很可能超过本次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把握机遇,首先必须理解抓住本次浪潮的机遇所需的基本条件,并加以充分利用。
(一)基本条件
(1)具有现代化技能、低成本、高质量的劳动生产力。
(2)对市场的成熟度也有相当的要求。随着高技术领域就业机会的转移,市场本身的成熟度包括法律框架、市场规则等是否与国际接轨等因素成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3)政府的支持程度非常关键,例如,印度政府大力支持建立软件开发中心。政府推动全面的新的产业布局,支持企业抓住机遇,起着关键作用。
(4)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改变旧的规章,使之能够与国际上的有关法律规章接轨。支持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运作。
(5)政治的持续稳定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6)交通、通讯以及海关的便利化程度也非常重要,跨国公司在战略上有时区的考虑,如何在交通、通讯和海关等方面提供便利这对白领工作机会的转移是前提条件。
(7)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8)教育水平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毕业学生数量以及英语水平。
(二)中国的优势和需加强的领域
(1)优势
中国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截至目前,特别是高素质人员的成本在世界上还是最低的。虽然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较,我国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人,印度为500美元/人,但就受过高等教育的工资,中国在全球还是很具竞争力的。如工程师工资,中国是500美元/月,印度是700美元/月,美国是4000美元/月。
中国的另一个明显优势就是政治的持续稳定,基础设施发展很快,目前高速公路已达3万公里,居全球第二位。
(2)需进一步改善的领域
进一步完善市场成熟度,包括法律框架与市场规则等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强化国家对研发产业的支持,大力发展教育,注意在高度重视普及教育的同时,加强专科和大学教育,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的大学毕业生,强化英语水平等。
总之,面对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第二阶段,中国应充分利用大量低成本较高素质的新增劳动力这一有利条件,抓住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调整带来的机遇。应当清醒地看到,发达国家制造业海外转移的最高峰已经过去,随着不同发展中国家之间投资环境的相对变化,制造业的全球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之间还会有一个重新分布的过程,中国会继续从中受益。同时,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全球分布速度会加快。抓住这个机遇,吸纳更多的来自发达国家的白领工作,可以为高素质人才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国家的研发能力,有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应该综合制定产业政策,统一协调,总体布局,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经济的进一步起飞,保证经济的快速、长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