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ator什么意思:基于战略地图的人力资源规划(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1:31:31
(三)
有了以上这些表格,其实已经可以进行基本的战略人才盘点了,但为了强化部门对人力资源战略的参与度,积累更多部门经理的智慧,我另外制作了一个“对策用表”模版。该表要求各部门在盘点出战略人才的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自己的分析结论,并就如何应对这个结论提出自己的对策。
模版的第一部分是“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的综合分析和结论”,要求部门对客观的数据结果做出自己的基本分析,并形成基本结论。在此阶段主要是“提出问题”。在模版设计上采用全开放式,不限制表达的版式,经理们可以完全自由地采取表格、文字、图片等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形式。
模版的第二部分是“人力资源战略实施方法(主要希望通过何种途径满足部门的战略需求?)”,要求部门给出最基本的应对措施,虽不需要完全展开描述具体的计划,但应充分表达基本的思路。在此阶段就是“解决问题”了。在模版设计上仍采用全开放式。但鉴于大部分经理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其实并不深,可能感觉无从下手,我在题目下另给出了几个启发式的主题选项:招聘选拔、培训开发、人员调配、组织改善、绩效激励、薪酬福利、其它,为避免限制经理们的思路,还特别注明了“可考虑(但不局限于)以下选项,并根据部门的思路,具体展开描述。”
模版的第三部分是“战略实施日程”,采用表格式,要求部门以半年为单位,列出不同时期的战略实施课题计划,这也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和引导经理们深入思考这个话题。该项战略周期设置为三年半。
为了使经理们更容易理解模版表格,我另外制作了一份使用说明,将希望经理们填写的步骤顺序,用图解加箭头的形式标示出来,并对每一个步骤附以文字说明。
即使为经理们更好的完成模版考虑了这么多因素,鉴于以往的经验,总是担心因部门业务太繁忙而敷衍应付、大家理解力的偏差、表达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参差不齐等原因,结果会达不到最初的设想。为此,我另外针对两个模版写了两份“范例”。
在“战略盘点”的范例中,我以某制造部门为假想背景,列举了质量、加工周期、持续改进三个战略主题,并由此分解出品质工程师、模具工程师、模具技师、生产课长、生产经理等数个战略工作群组,知识技能、责任范围的内容暂略去,分布岗位也举了例,如模具技师可能分布在普通加工和数控加工两个岗位。在“现状与需求盘点”部分,完全假想了几组数据,作为典型数据组,包含了人力资源准备度分别处在红、黄、绿三个区域的情形,以及在职人数多于、等于和少于合格人数的三种情形,尤其在案例中设计了准备度低于100%、但在职人数多于合格人数的情形。这样,可以很直观地做出这样判断:不足的人数可主要以内部培养的方式补充。在“对策”的范例中,我以战略盘点范例为对象,分别列举了一些结果分析和应对的实施方法。
然而在书写范例时,又开始担心会给经理们误导,误以为只能按我这种写法才符合要求。后来事情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我的担心。
考虑到整个模版制作过程虽征询了一些经理的意见,但具体实施时是否还存在不易操作的部分尚没有完全把握,所以在全面展开前,我专门找了两个典型部门先试做两份,一来是通过实操检验模版是否还有需修正的地方,二来也可作为下一步展开时的实际范例。我找的是一个生产部门和一个技术部门。
我分别和这两位经理及他们的部长一起沟通,说明了这项工作的背景、思路及实施方法、细节,并就提交的时间达成了共识。几位管理者都表现出对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思路、工具的深度认同,但同时表示,可能在具体填写时会面临一些难以判断的难点。首先是公司的战略没有明确描述,纵向分解时可能遇到些麻烦;其次是对于“需求数量”,那些和新产品计划、产量计划、设备投资计划等直接相关的群组比较容易测算,但对于职能型的群组难以找到合理的确定需求数量的方式;然后是对于“合格”的判定比较模糊,因为我公司并未建立可操作的胜任素质模型体系。
我给出的建议是:对于战略分解,由我们人力资源部门牵头,先从公司的企划文件中提炼出可用文字描述的战略说明,权当作公司统一的文本,而与此同时,建议更多从“战略地图”模版中寻找合适的战略主题;对于需求数量,在难以找到外部标杆时,只能参照以往的经验,根据管理者对部门整体发展的预期(包括和企业规模增加可能形成联动的业务量增加,以及对部门职能范围扩张的计划)进行基本规划;对于“合格”的判断,可在相关群组中找一名典型的、刚刚能满足管理者预期的胜任者,以他为标杆,凡是直觉上能力低于他的,可暂归入“不合格”行列,作为后续培养的对象。
另外,我又强调了一下,在他们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或觉得理解上还可能存在歧义的地方,可与我及时沟通,以便及时解决。而且,他们在提交给我之前,一定要他们的部长先确认。这样,一来至少两层管理者是达成共识的,尽可能减少一些因个人原因产生的疏漏;二来在此过程中也为管理者就部门人力资源整体规划进行有效沟通提供了一个良机,毕竟,对于日常业务繁忙的一线部门来说,管理者们很难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认认真真考虑和讨论部门的人力资源问题的。
就这样,两位经理分头实施去了。而我在这段时间只能等待,不知道他们提交上来的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