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地点更改通知:『经商借鉴』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史玉柱推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13:16

『经商借鉴』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

十大军事原则,是毛泽东对长期的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丰富经验的总结,特别着重总结了解放战争开始后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经验,它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军事辨证法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我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法则,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指挥艺术的集中体现。

重温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向解放军学习获胜法则,运用于各类组织管理,产生的最具竞争力的十二条致胜术规是:生存——只有生存下来,才有成长发展可能;计划和庙算——多算胜,少算不胜;集中形成整体优势——专业化加强核心竞争力;抢先再抢先——先发制人,先开枪再瞄准;授权——有效授权,树立标杆,绝对领导;大胆自信——大勇才有大略;掌握主动权——发挥比较优势,准确定位;善于变化——变则通,变则强;连续作战——永葆理性的激情;合作——竞合合竞,谋求双赢;断其一指——瞄准薄弱环节,找准切入点;攻心分化——夺气制心,分化瓦解...

在新形势下总结经验提出十大军事原则

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新形势下,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了重要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所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这十大军事原则,是毛泽东对长期的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丰富经验的总结,其中又特别着重总结了解放战争开始后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经验,正如毛泽东以后所说的:"十大军事原则,是根据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的经验,在反攻时期提出来的,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我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法则,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指挥艺术的集中体现。十大军事原则的一些基本思想,如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取给于敌等原则,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就已经提出,在全面内战爆发后,毛泽东又结合战争的新情况特别强调了这些原则。根据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的战争实践,毛泽东又总结概括出一些新的作战原则,并和以往的经验相结合,在理论上升华并归纳为十大军事原则。十大军事原则的主要内容是: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这是我军在敌强我弱的总形势下,选择作战对象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各个歼灭敌人"这一战略战术思想的体现。这一原则的基本点是先选择弱敌来打,弱敌被歼,强敌就受到削弱,易于我军以后各个歼灭。同时,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容易使我军形成绝对优势,实行四面包围,速战速决,歼敌后又能迅速转移兵力,连续攻歼他部敌军。这样,我军就能在战场上始终保持局部的兵力优势,逐步削弱敌人,不断壮大自己。在我军实行战略防御和转入战略进攻的初期,都一直坚持避免和敌军的较为强大的重兵集团过早实行决战,尽量寻觅处境较为孤立因而力量相对较弱的敌军实行歼击,这样既保证了局部战役战术的胜利,又使敌军在整体上逐步由强变弱,战局很快就向有利于我军的方向转变。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这从作战方向上体现了毛泽东提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战略思想。进入解放战争历史阶段后,人民解放军已面临着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新任务,但是在战略防御阶段和转入战略进攻的初期,敌我力量的强弱对比还未根本转变,因而人民解放军仍要先取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这样一是可以不断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在解放区广泛发动群众支援战争;二是可以逐步削弱敌人,壮大自已,使敌占大城市陷入孤立,易于为我军最后攻取。在我军力量超过敌军以后,夺取大城市,彻底摧毁反动统治就会成为必不可少的作战行动。而且在这种敌我强弱易位的情况下,我军还可以先占城市,后占乡村,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追击以后的作战行动就是如此。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夺取或保守之。"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战争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则在中国革命战争的特定环境中的体现。在反革命力量长期超过革命力量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一直要求把革命战争的胜利放在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基点上。同时,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战争的胜负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有生力量的消长。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只有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逐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才能使敌人丧失攻占或防守城市和地方的能力,我军才能最后达到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的目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而不以保守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还可以避免不利决战,实行有利决战,让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敌人背上包袱,给我军创造更多的歼敌机会。我军撤出延安之前,毛泽东曾解释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其道理就在这里。当然,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我军也需要保守或夺取某些城市和地方。在战略防御阶段,我军仍注意保守一些基本的根据地。转入战略进攻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军在歼击敌军时同样注重了夺取城市和地方。

(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这种集中优势兵力,包围并力求全歼敌人的作战方法,是我军的传统战法,也是毛泽东一贯的作战指导思想。因为集中了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才能有效地达到打歼灭战的目的。在解放战争初期,因国民党军的武器装备较过去普遍有了很大加强,毛泽东特别强调在战役部署和战术部署上都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后战争的进程十分有力地证明,实行了这一原则,我军就能逐步改变数量上敌优我劣的态势,最后消灭敌军的主力。当然,随着我军力量的壮大和敌军战斗力的下降,毛泽东所提出的集中优势兵力的倍数也有变化,但是其标准仍是以能确保歼灭敌人为前提。

(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事先能有很好的计划和准备,是获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有准备和有把握是密切相联的,但是有无准备不是有无把握的唯一条件。决定作战的立足点应放在有无把握上,我军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也不打只有准备而无把握之仗。每战都有准备、有把握,这也是避免仓促应战,争取主动权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准备,优势兵力也不能发挥它的威力。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劣势而有准备,常常可以对敌举行出其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

(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这一原则,是我军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所特有的优良战斗作风的体现,也是任何反动军队所很难具有的。有了这一优良的战斗作风,我军就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压倒一切敌人,充分发挥技术和战术的威力;我军在获胜后连续作战,就能扩大战果,夺取更大胜利。要保持和发扬这种作风,需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广大指战员的头脑,需要强有力的政治工作的保障。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在战斗精神上始终能压倒国民党军,主要就是依靠发扬这种优良的战斗作风。

(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打运动战,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这是我军主力兵团长期以来所坚持的一种主要作战形式。全国解放战争初期,鉴于敌强我弱的形势以及我军缺乏进行阵地战所必需的装备技术条件,毛泽东又强调了我军应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我军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和人的活跃性,在调动敌人中创造战机;可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参战,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我军又需要进行较多的阵地战,其中特别是城市攻坚战的地位日益提高,需要我军提高阵地攻击的战术技术水平。我军转入战略进攻以后,由于在实战锻炼中不断提高了阵地攻击战的能力,终于使得国民党军的一切防御阵地和固守的坚城都无法阻挡我军的强大攻势。

(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序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这种从敌我双方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正确判断敌占据点和城市守备强弱程度,再决定是否攻取的原则,是我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城市攻击战中的生动体现。我军首先注重夺取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能够迅速地从战略上削弱敌人,有效地扩大解放区,并能使我军积累攻坚经验,提高攻城能力。我军相机夺取敌中等程度守备的城市,可以使我军在对我有利的条件下攻歼守敌。同时又能确保主动。我不待到条件成熟时再夺取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币,可以在战略形势有利,我军装备改善和具备攻坚能力的情况下确保攻击的胜利。全国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正是由于在攻坚问题上坚持了这一原则,才保证了夺取城市作战的胜利。

(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已。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这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环境中,我军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全国解放战争期间,我军虽然有了广阔的解放区,并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军工系统,但是仍不能有效地保障前线的人力物力需求,特别是武器装备的需求。因此"以战养战",利用前线的俘获补充我军,是使部队保持连续作战能力,并且逐步扩大自已力量的重要原则。同时,这样还可以大大减轻老解放区人民的负担,有利于支持长期战争。在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和战略进攻阶段中,我军所需的武器装备,都主要靠战场的缴获;在战略进攻阶段,我军的人力补充又主要从国民党军俘虏和新解放区解决,这就在增强我军的同时大大削弱了敌人,对于改变敌我力量的强弱对比产生了重大作用。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在两仗之间及时休整,这是有效保持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一项重要原则。由于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主要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打一仗后一般要补充大量解放战士(俘虏兵),更需要通过及时休整来消除疲劳,补充损耗,教育新老战士。同时在整训中总结经验,开展练兵,可以更好地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提高部队战术技术水平最实际的办法。当然我军实行休整,也会给敌军以休整的时机,因此休整时间不宜过长,一经达到休整的目的,就应恢复作战,进一步发展胜利果实。

十大军事原则高度概括了我军二十年的战争经验,内容十分丰富,其精神实质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十大军事原则对作战方针、歼击目标、作战形式、作战方法、作战准备、战斗作风以及休整补充等问题的规定,也都是围绕着打歼灭战这个核心问题。十大军事原则的完整提出,表明毛泽东对于作战指导原则的确立,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http://bbs.news.163.com/bbs/mil/106530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