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多伦多航班:探秘“海上大庆”:中海油建立深海作业舰队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0:36:50

  吹响深海技术“冲锋号”

  这是中国海油深水海洋工程技术创新的一次“冲锋号”。

  2006年5月17日,“珍珠号”台风突袭中国海油流花11-1油田,作业中的“南海胜利”号FPSO船 7根锚链被台风刮断,3根软管断裂,油舱破裂,油田被迫停产。为了防止爆炸与溢油事故,中国海油成功地将FPSO拖航至安全海域,开始检修。然而,断裂锚链和软管的打捞、修复和回接等大部分工作,都要在情况复杂的水下300米处实施。开始中国海油寄希望于拥有顶尖海洋深水工程技术的外国公司,当得知修复工作难度巨大后,外国公司开出了高昂报价等苛刻条件,而且表示在时间、进度和工程质量上无法保证。

  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尽快让油田复产,更为了在深水方面做出实质性尝试,中国海油做出了自力更生的决定。通过数次实验、失败、再实验之后,油田提前一年复产,被称为世界海洋石油工程界的奇迹。

  在流花11-1油田修复工程中,共有6项技术创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制125吨步进式液压油缸驱动绞车,并应用于多个工程项目;发明了专用的水下大直径软管打捞工具,并成功应用;发明并成功应用了软管接头现场垂直组装修复技术;首次建立了300米水深单点系泊系统和水下大直径软管修复的工程方案和技术规范等。“这意味着中国海油初步掌握了一套应用于深水海洋工程的维修技术,为进军深水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公司总经理傅成玉说。

  为了能够持续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中国海油在公司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上开始发力。“公司正在稳步推进科技创新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建设,突破影响公司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中国海油研究总院院长、党委书记陈伟表示,公司因此建立了科技驱动四维体系,即对外合作进行高起点创新、生产导向进行选择性创新、以我为主进行开放式创新、健全机制实现全过程创新。

  此外,从公司管理制度上打通了科技人才成长通道。“现在总公司级专家享受的待遇和我一样,他们更加专注自己的领域研究。”陈伟笑着说。

  锻造一深海之师

  进军深海,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与装备,而且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深海之师。

  为此,中国海油未雨绸缪。“我们在3年前就开始进行深海油气作业的人才准备,分别针对钻井、固井、完井等专业,派遣50人去不同的国家学习。”中国海油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唐代治告诉记者,“国内有160人已经在上海的‘海洋石油981’平台上进行操作培训。”

  在这些特殊的培训之外,中国海油正以打造一流员工队伍为目标,加强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支队伍”建设。

  为了打造一批能够适应国际发展形势要求、具备战略眼光和战略筹划能力的现代化综合性管理人才。2009年,公司制订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直管领导人员年度业绩考核评价办法》,实现了领导干部从能力素质考核到工作业绩考核的新突破;有计划地选拔各级领导共82名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学习,并举办了直管领导及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中国海油已经在勘探、开发、钻采、工程和炼化五大核心专业认真推行所属单位和总公司两级专家评选,探索建立“所属单位专家-总公司级专家-国家级科技人才-院士”的专家培养体系,造就科技大家。选出成果多、钻研精神强、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专家,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按照院士的方向重点培养。通过完善的激励机制,保证广大科技人员特别是年轻人确实拥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从而能潜心研究,技术攻关。

  中国海油还积极依靠科研项目培养人才。“十二五”期间,公司承担了8.5个国家重大专项,每个项目约有5个课题,如果每个课题能有1 2名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至少可以通过国家重大专项培养出80多名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如果加上每个课题有4 5名创新骨干科技人员,将有200名科技创新的骨干人才通过国家重大专项在“十二五”期间培养出来。

  这是一群敢于做梦的海油人,正如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所说,“理想与信念在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载着梦想,中国海洋石油这艘巨舰将驶向更广、更深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