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冈飞上海 去哪儿:探秘“海上大庆”:中海油建立深海作业舰队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45:50

  思想解放拓出勘探新天地

  对外合作如同一架云梯,让刚起步的中国海油一下子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可是,这只是中国海油发展的一条腿,而且随时可能被抽离。“外国石油公司来中国的最初几年,因为没有大的勘探发现,所以有一些公司就开始撤离了。”中国海油总地质师朱伟林对此记忆深刻。立志要建立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海油人认识到,在对外合作的同时必须自强筋骨,发展自营油田,要实现“两条腿走路”。

  “要让自营勘探这条腿变长变粗,地质工作是关键。”这是大家的共识。其实,海上油田与陆上油田有些相似之处。从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转战海洋的石油人也曾这样认为。“以陆推海”成为当时最具代表的勘探观点。然而,现实给了海油人一记耳光。“虽然我们已经开始和国外公司合作,而且不断吸收国内陆上油田一些经验,但并没有大的油气发现。”中国海油副总地质师、中国海油研究总院副院长邓运华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仍有些失望,“经过实践后,我们发现陆上油气勘探的很多经验在海洋里失灵了。”

  海洋到底有没有大油田,这些“金娃娃”藏在哪里?海洋石油人苦苦思考着、实践着、反思着,并强烈认识到必须逐步探索适合海洋油气自己的勘探理念与技术。

  “三个重新研究”被适时提出:重新评价研究以往全部地震、钻井资料,分析总结以往钻采工艺技术;重新研究华北含油气盆地发于、发展充填史;重新研究渤海油气成藏特点和分布规律、渤中凹陷及其周围构造运动发育发展历史以及郯庐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大海不负有心人。全新的勘探理念相继提出:“渤海湾盆地凹陷凸起油气聚集的差异性”、油气运移“中转站”模式、花岗岩潜山勘探理论 这些勘探理论的突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带来了中国海油储量增长的高峰期,蓬莱19-3、蓬莱25-6、曹妃甸11-1、旅大27-2等十多个大中型油田群相继被发现。

  “中国海油5000万吨的实现, 1995年 2004年的油气勘探储量发挥了巨大作用。”朱伟林告诉记者。

  “找油气不是靠运气。”记者在采访中对邓运华副总地质师的一句话印象颇深。是的,找油气不能靠运气,“海上大庆”的辉煌也不是靠运气。今天海上大庆的无限风光,其实早已肇因于15年前的勘探突破。同样,“十一五”期间,依靠大面积三维地震采集与处理等技术,中国海油自营勘探发现20余个大中型油气田,占新发现储量的60%,又为下一个“海上大庆”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利剑打造上产传奇

  对人类来说,上天、入地、下海是最难的三件事。对于海洋石油开采而言,它远非“陆上多了层水”那么简单。

  海洋油气开采成本比陆地开采高出6 10倍,最贵的深水井高达1亿美金。这么多钱投进去,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何保证打井的成功率?这是问题之一。其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对精确度的要求比太空技术还要高,误差不能超过一米。这又如何保障?此外,在高投入、高风险的情况下,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提高技术含量?

  一系列技术“坚冰”挡在海油人的面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成为中国海油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中国海油28年的发展史实则是一部科技进步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油副总经理周守为表示。

  简单一句话其实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只有身在其中的海油人能够切实体会探索的艰辛。当那些“大胡子”、“洋鬼子”用异样的目光审视着头戴狗皮帽、身穿“道道服”,土得掉渣的中国海洋石油队伍,并作为作业方颐指气使地命令中方员工做这做那时,致力于建设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体系的海油人暗下决心,一定要自强。

  怎么自强?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海油人虚心扮演着学生的角色。但他们明白,这只是“偷师学艺”,最终目标是自主创新。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

  中国海油的石油资源以稠油为主,这种装在瓶子里不会流动的油品占总产量的60%。当初,公司打算借鉴陆上辽河油田的稠油开采经验,但是发现根本不适用。陆上稠油开发采用密井网热采技术。这种方法要求打很多井,这对海洋油气井而言成本太高。其次用蒸汽热采,需要大量淡水,这对依海而建的海油工业而言成本太大。面对稠油“这个不听话的孩子”,外国公司放弃了。

  可是中国海油没有放弃。在国际上无类似油田开发先例、外国公司不参与的情况下,经过无数个夜以继日,“海上稠油注海水强采技术”浮出水面。随后,长距离海底稠油混输技术、海上油田早期注聚技术等一系列配套技术也新鲜出炉,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这些利器面前,稠油这个坏孩子被驯服了。2010年,中国海上原油产量60%来自稠油,为“海上大庆”的建成立下了汗马功劳。这项技术也让渤海油田的稠油产量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稠油的总产量。如今,这项中国海油完全自主创新的技术被国际公司阿纳达科借鉴,并将此应用在了巴西类似的稠油油田。

  海上优快钻完井技术,是中国海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又一科技创新案例。该技术应用于稠油开发的生产实践后,钻井效率提高了3 4倍,完井效率提高了2 3倍,如今已经成功应用于666口井,节约直接投资92亿元。“如果没有这项技术,中国海油的原油产量可能达不到现在的一半。”周守为曾经这样表示。

  从发现到建成一个海上中等油田,国际上要5 6年,中国海油只需要3年,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优快钻井技术”。它使得中国海油的技术集成实现了一次跨越。

  如果要列举中国海油的科技创新成果,还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2010年,中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荣获国务院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中国海油已形成我国近海油气勘探开发的十大核心技术和十大配套技术,具备了在近海油气开发的全套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