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个路人图片:朱自清 论诚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7:21:20

论诚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账。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地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哪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

(有删节)

14.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

14.【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文句的含意遵循“以文解文”的原则,即在原文该句的上下文甚至全文中寻求答案。根据前一句话“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可知,作者认为客气与诚意均应有个度:“要大方,合身份”就是要体现出诚意;否则,这种诚意也就显得不够真诚了,也就是“太贱了”的意思。

【答案】 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要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

15.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6分)

15.【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此题具体考查行文思路。分析行文思路的前提是理清文章的结构,可借助标志词、过渡词(句段)、总括句等。分析时可以线索为“纲”,纲举目张,也就理出作者的思路了。选文共5个自然段,文章开篇即摆出话题,第1、2段论述诚意与品性、态度的关系;第3、4段论述诚意与率性、客气的关系;第5段论述诚意与做戏的关系。

【答案】 首先提出诚意是品性,也是态度。接着进一步指出只把诚意当作品性是片面的,率性是诚意,客气也有诚意,由此说明诚意作为态度是有价值的。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别人的好,做戏也有诚意。

16.文章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请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例证。(6分)

16.【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题步骤是:审题干,明确指向,锁定信息源;对信息源进行筛选与整合。此题题干为原文第二段总括性的句子,因此画线处前面可作为答案要点(可据此归纳出答案要点①②);第3、4段也论及了“态度”,一些人对礼数或过场的看法就是混淆了品性与态度的关系。可提炼或勾画这些人的看法。

【答案】 ①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②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③“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或有些人认为“看人,请客,送礼”“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

17.作者认为“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持论的思维方式和态度。(6分)

17.【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解答此类试题的前提是通读全文,把握文章情感基调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然后勾画文中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议论、抒情句,再加以整合。(1)“思维方式”对考生而言有难度,毕竟它不是直接的一个考点。可将其转换为作者是运用什么方式阐明自己的主张的。(2)作者的态度要整合作者对待诚意的态度而定。

【答案】 (1)辩证(对比)思维。分析示例:在作者看来,诚意与作伪都是人的品性,但出于处世或社交的必要,人们往往加减自己的诚意,这便是态度:品性与态度被辩证统一在诚伪之中。

( 2 )包容态度.分析示例:作者认为,一个诚实的人,出于处世或社交的需要的撒谎,“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率性和客气都可以表示诚意,即使是“虚伪的俗套”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甚至连做戏也是诚意的一种表现.这些,都体现了作者一颗宽容、真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