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女学员艾菲:五代罗隐研究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6:36:55

 

《旧五代史》列传十四《罗隐传》

罗隐,案《唐才子传》:隐字昭谏。(《旧五代史考异》)余杭人。案《涧泉日记》作新城人。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知。隐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畋女幼有文性,尝览隐诗卷,讽诵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

唐广明中,因乱归乡里,节度使钱镠辟为从事。开平初,太祖以右谏议大夫征,不至。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密表推荐,乃授给事中。年八十余,终于钱塘。案《涧泉日记》云:唐光启三年,吴越王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辟掌书记。天三年,充判官。梁开平二年,授给事中。三年,迁发运使。是年卒,葬于定山乡。金部郎中沈崧铭其墓。(《旧五代史考异》)

有文集数卷行于世。《永乐大典》卷五千六百七十八。

案《唐才子传》云:隐所著《谗书》、《谗本》、《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甲乙集》、外集启事等,并行于世。(《旧五代史考异》)

《五代史补》:罗隐在科场,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时长安有罗尊师者,深于相术,隐以貌陋,恐为相术所弃,每与尊师接谈,常自大以沮之。及其累遭黜落,不得已始往问焉。尊师笑曰:“贫道知之久矣,但以吾子决在一第,未可与语。今日之事,贫道敢有所隐乎!且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隐懵然不知所措者数日。邻居有卖饭媪,见隐惊曰:“何辞色之沮丧如此,莫有不决之事否?”隐谓知之,因尽以尊师之言告之。媪叹曰:“秀才何自迷甚焉,且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为得哉!不如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隐闻之释然,遂归钱塘。时钱方得两浙,置之幕府,使典军中书檄,其后官给事中。初,隐罢上中书之日,费窘,因抵魏谒王罗绍威,将入其境,先贻书叙其家世,王为侄。幕府僚吏见其书,皆怒曰:“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绍威素重士,且曰:“罗隐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为所薄,今惠然肯顾,其何以胜!得在侄行,为幸多矣,敢不致恭,诸公慎勿言。”于是拥旆郊迎,一见即拜,隐亦不让。及将行,绍威赠以百万,他物称是,仍致书于谓叔父,首用之。

 

《唐才子传·罗隐》:

隐,字昭谏,钱塘人也。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乾符初,举进士累不第。广明中,遇乱归乡里。时钱尚父镇东南,节钺崇重,隐欲依焉。进谒,投素作,卷首《过夏口》云:“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镠得之大喜,以书辟之曰:“仲宣远托刘荆州,盖因乱世;夫子乐为鲁司寇,只为故乡。”隐曰:“是不可去矣。”遂为掌书记。

性简傲,高谈阔论,满座风生。好谐谑,感遇辄发。镠爱其才,前后赐予无数,陪从不顷刻相背。表迁节度判官、盐铁发运使。未几,奏授著作郎。镠初授镇,命沈崧草表谢,盛言浙西富庶。隐曰:“今浙西焚荡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镠请隐为之,有云:“天寒而麋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又为贺昭宗改名表云:“左则姬昌之半字,右为虞舜之全文。”作者称赏。转司勋郎中。自号“江东生”。魏博节度罗绍威慕其名,推宗人之分,拜为叔父,时亦老矣,尝表荐之。隐恃才忽睨,众颇憎忌。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诗文凡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且介僻寡合,不喜军旅。献酬俎豆间,绰绰有余也。

隐初贫,来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纪,下第过之,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隐赠诗云:“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英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与顾云同谒淮南高骈,骈不礼。骈后为毕将军所杀,隐有延和阁之讥。又以诗投相国郑畋,畋有女殊丽,喜诗咏,读隐作至“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由是切慕之,精爽飞越,莫知所从。隐忽来谒,女从帘后窥见迂寝之状,不复念矣。

隐精法书,喜笔工苌凤,谓曰:“笔,文章货也。今助子取高价。”即以雁头笺百幅为赠,士大夫踵门问价,一致千金。率多借重如此。所着《谗书》、《谗本》、《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甲乙集》、《外集》、《启事》等,并行于世。

《易》戒毋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罗隐以褊急性成,动必嘲讪,率成谩作,顷刻相传。以其事业非不五鼎也,学术非不经史也,夫何齐东野人,猥巷小子,语及讥诮,必以隐为称首。凋丧淳才,揄扬秽德,白日能蔽于浮翳,美玉曾玷于青蝇,虽亦未必尽然,是皆阙慎微之豫。阮嗣宗臧否不挂口,欲免其身。如滑稽玩世东方朔之流,又不相类也。


《咸淳临安志》·人物列传

罗隐,字昭谏,新城人。词源泉涌,博物多知。举进士不中,病卧长安。时京畿夏旱,癸巳日詔京兆用器水、炉香、蒲萧、绛幡辈,寘于坊巿门,以祈雨。隐上疏谏,其辞宛转,曲而有直体。隐后从事湘南,历淮润,皆不得意。乃归竭吴越钱鏐,虑不见纳,以过夏口诗标于卷首,献之,末有云:“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黃祖漫英雄。”鏐览之大笑,因加殊遇,以为宾客。唐光启三年也。

鏐表隐为钱唐令,迁著作郎,辟为镇海节度掌书记。鏐初授节度,沈崧草谢表,甚言浙西繁盛,以示隐。隐曰:“今浙西兵火之余,日不暇给,此表奏之朝廷,主司岂无意于要求邪?”乃更之曰:“天寒而麋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朝廷见之曰:此罗隐之词也。又贺昭宗更名晔,表曰:“左则姬昌之半字,右则虞舜之全文。”时称为第一。及朱温篡唐,隐说鏐举兵伐梁。曰:“虽无成功,犹可退保杭越,奈何交臂事贼,为千古羞。”鏐始以隐不遇于唐,必有怨心,及闻其言,虽不能用,心甚义之。又以诗寿鏐有曰:“大昴分光降斗牛,兴唐宗社作诸侯。”则知隐虽在吴越,心实在唐,惓惓不忘也。 【自隐后从事湘南至此,《成化志》刪节过半,以明吴瓒新编《武林纪事》所引《咸淳志》文校补】

隐累迁司勋郎中,历盐铁发运使,谏议大夫,给事中,赐金紫。卒年七十七。

隐性傲睨,好讥评人物,为词章有气力,工于诗,与同姓虬、邺齐名,时号“三罗”。旧鼍江常有二气,夜亘天,及隐与杜建徽生,气不复见,议者以为文武秀气钟焉。隐著《湘南甲乙集》、《淮海寓言》及《谗书》六十篇行于世。
子塞翁,为镇海军节度推官。

【隐虽卒于梁开平三年,然其心实在唐,有惓惓不忘故国之思,故始闻朱温代唐,则说鏐举兵讨梁,其以诗寿鏐亦曰:大昴分光降斗牛,兴唐宗社作诸侯。故隐当缘其心而系诸唐。】

 

【孙注】罗隐,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因新城(后改新登)时属余杭郡, 故有为余杭人也。

 

 

 

授罗隐给事中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膺鸿运,节擢贤良,以惠天下。今吴越国王前请建置钱塘县,惟朕许可。兹以钱塘令罗隐才学兼优,既寻偃室之任;文行并美,堪授隗台之用;拜除给事,允协国华,诚为国为民之道也。诏到即行,钦哉毋怠!

开平元年八月十三日颁下   奉敕臣张昭

 

诏封给事中罗隐父祖曾三代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布国政,以惠天下,必去民之恶,导民之善,俾民兴起,乐善不倦,在位效忠,共襄厥治。今有吴越国给事中罗隐,克思克孝,光乃祖父。诸臣奏称,隐父修古应开元礼,祖知微福唐县令,曾祖仙福唐县令,准俱照原职,加封一等;妻俱封儒人;以昭盛典,以劝善良。钦此钦遵!

开平二年三月初五日  颁下


 罗隐简介及其诗文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天佑元年(904年),罗隐奉吴越王钱鏐命,从瑞安乘木船而上溯江口,步行至吕江涤头村(今属泰顺县新浦乡)寻访寓贤吴畦(原平章事谏议大夫)出山辅政。此为飞云江瑞安至泰顺江口航运最早一次记载。
     罗隐的讽刺散文的成就很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奇葩。收在《谗书》里的讽刺小品又都是他的“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谗书》跋)。罗隐自己也认为是“所以警当世而戒将来”的(《谗书》重序)。 如《英雄之言》通过刘邦、项羽的两句所谓“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涂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强盗本质。最后更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了警告(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类似这样的光辉思想在罗隐的杂文中是不时流露的。《说天鸡》、《汉武山呼》、《三闾大夫意》、《叙二狂生》、《梅先生碑》等篇,也都是嘻笑怒骂,涉笔成趣,显示了他对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和杰出的讽刺艺术才能。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对晚唐小品文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非常精辟的见解。他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罗隐在唐末五代诗名籍甚,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诗句流传人口,成为经典名言。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无情也动人”等等。又如讽刺小诗《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他的咏史诗《西施》一首也写得比较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第一句多少有一些宿命论的意味,但他反对把吴王夫差的亡国归罪于西施,的确是对传统成见的有力翻案。许多人喜欢他的《赠妓云英》一诗。《唐才子传》中有一段故事,原文如下:隐初贫来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纪,下第过之。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隐赠诗云:“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英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才高,云英色艺兼美,如何是不如人呢?只是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吧?每次读此诗都会感动,可能是遭遇与他们也相似吧。明代屠中孚说:“若《答云英见诮》及《题新榜》二绝,真堪为之涕落。”(《刻罗江东集序》)
     罗隐著述甚丰,但散佚严重,今存诗歌约500首,有诗集《甲乙集》传世,散文名著《谗书》五卷60篇(残缺2篇),哲学名著《两同书》两卷(10篇),小说《广陵妖乱志》《中元传》等,另有书启碑记等杂著约40篇(见《全唐文》)。
     补充诗文:
     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蜂
     不论平地与峰间,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鹦鹉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  

2楼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诗集
     卷一
     曲江春感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皇陂
     皇陂潋滟深复深,陂西下马聊登临。
     垂杨风轻弄翠带,鲤鱼日暖跳黄金。
     三月穷途无胜事,十年流水见归心。
     输他谷口郑夫子,偷得闲名说至今。
     寄郑补阙
     夫子门前数仞墙,每经过处忆游梁。
     路从青琐无因见,恩在丹心不可忘。
     未必便为谗口隔,只应贪草谏书忙。
     别来愁悴知多少,两度槐花马上黄。
     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黄河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汴河
     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
     柳色纵饶妆故国,水声何忍到扬州。
     乾坤有意终难会,黎庶无情岂自由。
     应笑秦皇用心错,谩驱神鬼海东头。
     西京崇德里居
     进乏梯媒退又难,强随豪贵滞长安。
     风从昨夜吹银汉,泪拟何门落玉盘。
     抛掷红尘应有恨,思量仙桂也无端。
     锦鳞赪尾平生事,却被闲人把钓竿。
     投所思
     憔悴长安何所为?旅魂穷命自相疑。
     满川碧嶂无归日,一榻红尘有泪时。
     雕琢只应劳郢匠,膏肓终恐误秦医。
     浮生七十今三十,从此凄惶未可知。
     经张舍人旧居
     行尘不是昔时尘,谩向朱门忆侍臣。
     一榻已无开眼处,九泉应有爱才人。
     文馀吐凤当年诏,树想栖鸾旧日春。
     从此恩深转难报,夕阳衰草泪沾巾。
     雒城作
     大卤旌旗出洛滨,此中烟月已埃尘。


 

 

  •  

3楼

     更无楼阁寻行处,只有山川识野人。
     早得铸金夸范蠡,旋闻垂钓哭平津。
     旧游难得时难遇,回首空城百草春。
     姑苏城南湖陪曹使君游
     水蓼花红稻穗黄,使君兰棹泛回塘。
     倚风荇藻先开路,迎旆凫鸥尽着行。
     手里兵符神与术,腰间金印彩为囊。
     少年太守勋庸盛,应笑燕台两鬓霜。
     秋日有寄姑苏曹使君
     多病无因棹小舟,阖闾城下谒名侯。
     水寒不见双鱼信,风便唯闻五袴讴。
     早说用兵长暗合,近传观稼亦闲游。
     须知谢奕依前醉,间阻清谈又一秋。
     送章碣赴举
     苹鹿歌中别酒催,粉闱星彩动昭回。
     久经罹乱心应破,乍睹升平眼渐开。
     顾我昔年悲玉石,怜君今日蕴风雷。
     龙门盛事无因见,费尽黄金老隗台。
     寄杨秘书
     潮水平来见鲤鱼,偶因烹处得琼琚。
     披寻藻思千重后,吟想冰光万里馀。
     漳浦病来情转薄,赤城吟苦意何如?
     锦衣公子怜君在,十载兵戈从板舆。
     往年进士赵能卿尝话金庭胜事见示叙
     会稽诗客赵能卿,往岁相逢话石城。
     正恨故人无上寿,喜闻良宰有高情。
     山朝佐命层层耸,水接飞流步步情。
     两火一刀罹乱后,会须乘兴雪中行。
     得宣州窦尚书书因投寄二首
     其一
     双鱼迢递到江滨,伤感南陵旧主人。
     万里朝台劳寄梦,十年侯国阻趋尘。
     寻知乱后尝辞禄,共喜闲来得养神。
     时见齐山敬亭客,不堪戎马战征频。
     其二
     曾逐旌旗过板桥,世途多难竟蓬飘。
     步兵校尉辞公府,车骑将军忆本朝。
     醉里旧游还历历,病中衰鬓奈萧萧。
     鹭鸶
     斜阳淡淡柳阴阴,
     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洁白,
     也知常有羡鱼心。
     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英雄之言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
     夫盗亦人也,冠屦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④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
     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4楼

西 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  

5楼

唐 - 罗隐 - 蜂
【年代】:唐
【作者】:罗隐
【题目】:蜂
【内容】: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意思是:蜜蜂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这可算是一篇寓言诗。诗中的蜜蜂就是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民。他们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地劳动,可是劳动成果到头来却都被统洁者掠夺去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结句用反问式,说明辛勤酿蜜的蜜蜂,成年累月地劳动却劳而不获,这就暗示剥削者的不劳而获,使诗的寓意深刻、有力。
这首诗以洗炼的语言,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寄寓着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  

6楼

「鹭鸶」罗隐
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这是一首讽刺诗。鹭鸶主食鱼、蛙等,因头顶及胸、肩、背长有细长白羽,又称白鹭。诗讽刺那些贪婪而又“此地无银三百两”者。道貌岸然,衣冠楚楚,但灵魂未必像衣衫那么素净,心底未必如面容那般慈和,虽然像鹭鸶有“素白”的外表,但也如鹭鸶那样,“羡鱼心”比谁都来得厉害。诗十分含蓄,一个“羡”字,力能扛鼎。作秀的贪官,你最终能骗得了谁,又能骗多久呢?


 

 

7楼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唐.罗隐《雪》

诗人迳以议论入诗,这在唐诗中是很罕见的。首句「尽道丰年雪」,其实所谓「尽道」,却不是普天下人「尽道」,只是达官显宦、富商大贾这一阶层的人在「尽道」。所以,诗的第二句「丰年事若何」其实就是向这阶层的人反问: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会怎样呢?只因为,唐末,苛税重租,农民不管是丰收歉收,处境都是悲惨的,不过,诗人仅是反问,却没有道破底蕴,三、四句已转而回应这诗开始时提出的问题:「雪是否为瑞」?



诗人自己的答案是:「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这是告诉那些显贵阶层,不要忘记长安城里有许多贫民,他们可能还未有机会分享「丰年瑞」的好处,就已给风雪带来的寒流冻死!



总说诗忌议论,但刘学锴先生认为,读完这首诗,诗人自己的形像却鲜明可触。这是因为,诗中那些看来缺乏形象性的议论,不仅饱含着诗人的憎恶、蔑视、愤激之情,而且处处显示出诗人幽默诙谐、愤世疾俗的性格。

 

 

  •  

8楼

自遣
唐 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译文:
有所得时即纵声高歌,有所失时也就无所谓了,纵有太多的愁、太多的恨也抛之脑外,照样悠闲自得,今天有酒喝就喝醉了吧,明天有忧愁的事情也是明天的事情。


 

9楼

罗隐的诗歌约500首左右。除少数五、七言古诗和杂言诗外, 基本上都是近体诗,尤以七律最多。其中,固然不乏含蓄蕴籍之作,如《魏城逢故人》等,但更多的是尖锐刻露的刺世嫉邪之作。风雨飘摇的时代,曲折坎坷的经历,傲岸不屈的性格,使罗隐的诗歌充满了刚正浩然之气,“篇篇皆有喜怒哀乐、心志去就之语”(《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桐江诗话》)。他的诗好发议论,现实性强,语言通俗平易,把中唐新乐府的精神体现在五七言近体诗中,这无疑是进步的。
罗隐的大量诗歌,通过对自身坎坷遭遇的感叹,揭露科举的弊端与用人制度的腐朽。


 

10楼

牡丹花---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待,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读此诗的时候让我想到了<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有那么一段话:

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道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拿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楔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任是无情也动人,向上追溯,在宋词人秦观的词中,有”尽道肯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句子.但这还不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最初源头,或要再向上追溯,在唐代诗人罗隐的<牡丹花>中,我终于找到了这句话.

为什么着迷这句话,可能与喜欢宝钗的冷美人气质有关,尽管我并不是很喜欢宝钗其人.只是当初有些惊讶,为什么好好一个雍容华贵,艳冠群芳的牡丹,却是无情.

罗隐的诗常常带有没落的冷冷讽刺意味,讽刺着世间的不公.他把关注的目光更多放在了审视考场与人际之上,对许多凭借谄媚,奉承而飞黄腾达的人,罗隐常会投去凌厉的目光,即使在赏着牡丹的时候,也不忘讽刺一下那些趋炎附势之人.

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是别有原因吧,是不是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就好比昔日杨贵妃的玄宗的一枝解语花......是啊,牡丹也是一样,只要有着倾国之美,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么?美艳的芍药也只是牡丹你的近待罢了,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挤入了池中去,可怜啊,没有想到,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当韩令做成了事之后,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

诗无达诂,何况罗隐此诗喻意极深,这首<牡丹花>竟无法全然明了,只知道,罗隐是在抒发着自己的感慨了.

严格来说,罗隐这首从反面称赞牡丹的诗,几乎没有怎么写牡丹,不写花之美,花之开,花之谢,而是以花喻人,这样的诗歌往往无法站在同煤在诗歌的前列中.但罗隐的<牡丹>花例外,正是他独特的光芒,使之格外引人注目.

”任是无情亦动人”,自己也曾羡煞这种冷艳,奈何”无情”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何况,无情即使动人,又怎如有情来得更回可爱,可亲呢?


 

 

11楼

唐昭宗景福三年(893)九月, 以武威军防御使钱liú@⑴为镇海军节度使、浙江西道观察处置军使,钱liú@⑴使沈崧草谢表,盛言浙西繁富。隐曰:“今浙西兵火之余,日不暇给,朝廷执政方切于贿赂,此表入奏,执政岂无意于要求耶?”改为:“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以诙谐幽默的语言为东南人民说了话。朝廷大臣见了都说:“此罗隐词也。”(《吴越备史·罗隐传》)。


 

 

12楼

罗隐感知遇之恩,竭力辅佐,深谋献策,敢于进谏。当时,吴越的赋税很多,小到鸡、鱼、蛋之类都要纳税。西湖的渔民每天要向钱王府上缴几斤鱼,名“使宅鱼”。渔民不胜其苦。罗隐作《题〈pán@⑶溪垂钓图〉》曰:“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若叫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钱liú@⑴感悟,“遂蠲其征”(同上)

 

罗隐研究资料 

罗隐文学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罗隐(833—910),字昭谏,号江东生,富阳新登钦贤里人。他是晚唐文学家和著名诗人。罗隐深遂的文学思想,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还在熠熠发光,这是历史对罗隐文学成就的公认。他的文学思想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积晶,也是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为了深入研究罗隐文学思想对历史的贡献和现实意义,笔者将古今历史名人、学者评价罗隐文学之贡献概述于后,供从事罗隐研究爱好者参考。

罗隐的文学著作

    罗隐一生著有诗集《甲乙集》10卷、后集5卷(有律赋数篇)。文集《谗书》5卷。《两同书》2卷。《淮海寓言》 7卷。《湘南应用集》3卷。《吴越掌记集》3卷和《广陵妖乱志》(不分卷)。《淮海寓言》以下数种俱散佚。

    罗隐文学著作载入史册的有:《旧唐书》、《新唐书》、《全唐诗》、《唐才子传》《十国春秋》、《吴越备史》、《北梦琐言》、《唐摭言》、《梦溪笔谈》、《湘山野录》、《宣和书谱》、《清异录》、《研北杂记》、《西湖浏览志》、《尧堂偶》、《窦平酒谱》、《书影》等。在中国许多省份的《通志》、《府志》、《县志》中,大量记载了罗隐的事迹,连传说也予以记载。而民间老百姓,更把罗隐神化,称其为“皇帝嘴”、“乞丐身”,并在各地留下了大量的罗隐传说,直至今日,新闻媒体还不断地在刊登罗隐的传说故事。

    后人对罗隐诗、文集再版的有:南宋时,罗隐《甲乙集》有临安(杭州)陈宅经籍铺刻本,后世称书棚本。南宋淳佑二年(1242),新城令杨思济有《谗书》集序,裔孙右学徽州罗应龙割俸重刊。元大德六(1302)秋后五日,前进士黄贞辅(字德弼)有罗昭谏《谗书》题辞文书。明万历中姚士麟辑成《罗昭谏江东集》5卷。明崇祯十二年(1639),常熟虞山毛晋刻,汲古阁刻本《甲乙集》十卷,为《唐人八家诗集》之一种。毛氏所用底本即为南宋书棚本,白棉纸,每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不等,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正文首页及末页版心题“汲古阁毛氏正本”,题下署“馀杭罗隐昭谏”,民国18年(1929),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曾影印出版。清康熙间,新城令张瓒辑成《罗昭谏集》八卷,但都仍有所未收之篇。清嘉庆中,吴骞《拜经楼丛书》所收《谗书》刊本,即补得张瓒本所未收者45篇。吴骞所刻《谗书》有嘉庆十二年(1807)初刻本和嘉庆十六年(1811)重刻本两种传世。江苏宜兴鲍廷博所藏是重刻本,乙酉年初得于苏州书画家崔护之手《见收藏第135页》。清常熟曹大铁旧藏抄本《甲乙集》五卷(冯氏抄本),卷末钤朱文“常熟曹大铁鉴定印”一方,抄本目录后标有“冯氏藏本”字样。疑是清初书法家、校勘学家、藏书家冯武故物,或传钞于冯氏旧藏本。

    历史上对罗隐的评价。《旧五代史》曰:“罗隐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宰相郑畋、李蔚所知。”《吴越备史》曰:“隐所著有《淮海寓言》及《谗书》。陈振孙已访之未获,惟此书犹传于世,凡十篇,上卷五扁皆终之以老氏之言,下卷五扁皆终之以孔子之言。”《唐才子传.罗隐传》载:(隐)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十国春秋》载:“令孤登进士,(罗)隐贺以短文,父曰:“吾不喜儿得第,幸得罗公一篇耳。”其取重世如此者。连时为首藩之王的罗绍威(邺王),素重士,力排众议。《旧五代史》上有一段精彩、祥尽的记载:初,(罗)隐罢上中书之日,费窘,因抵魏谒邺王罗绍威,将入其境,先贻书家世,业王为侄。幕府僚见其书,皆怒曰: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绍威素重士,且曰:“罗隐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为所簿,今惠然肯顾,其何以胜!得以侄行(按辈份,罗隐为邺王叔父辈)为幸多矣,敢不致恭,诸公慎勿言。”于是拥旆郊迎,一见即拜,(罗)隐亦不让。及将行,绍威赠以百万,他物称是,仍致书于钱鏐,谓叔父,鏐首用之。又,对罗隐有一段很高的评价:“士用者为虎,不用者为鼠。岂不信哉!方(罗)隐屡踬进士第?遍历诸州,驰驱攘中,备矣!及遭逢霸主,文彩灿然,声施后世,可不谓得时而驾邪?虽然以彼义形于色,劝兴兵伐无道梁,貌眂强藩,畜以从子,大义侃侃,又宁独以文士见哉。”《崇文书目》谓:“以老子修身之说为内,孔子治世之道为外,会其指而同源,然则两之名盖取晋人将无同之义,晁公武以为取两同者同出而异名,非其旨矣。”沈崧《罗给事墓志》说他“龆年夙慧,稚齿能文,建木初荫,迥是干霄之擀;珏介圭在璞,已彰揭玺之光”,“才了十人,学殚百氏,名宣寓县,誉播寰区。唯应鲍、谢、曹、刘足堪并驾;若遇王、杨、卢、骆,必共争鞭。”元朝大德年间(1297-1308年)的进士黄贞甫认为《谗书》“气节凛然,烨烨方册间,每以未睹全书为恨,”“读者当知公之气节尽在书,而不可以徒以文辞视例之”(《罗昭谏谗书题词》)。黄贞甫对罗隐的《馋书》思想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亦是觉罗隐之文光彩烨烨。有明人黄丕烈,还有与黄贞甫同时代的方回皆为罗隐《谗书》作跋,称赞罗隐其文其人。方回在《罗昭谏谗书跋》中说:“《谗书》乃愤闷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泄怒之所作。”吴颖说:“昭谏则固有于天下之大者也,遨游吴楚,退而应钱王之召。其高节奇气,有可以撼山岳而砥江河者”(《重刻罗昭谏江东集叙》)。袁英称之为“佐国是而惠残黎”(《重刻罗昭谏集跋言》)。胡震亨说:“五代十国诗家著者,多有唐遗士……罗昭谏隐酣情饱墨,出之几不可了,未少佳篇,奈为浮渲所掩。然论笔材,自在伪国诸吟流上”(《唐音癸签》)。罗洪(字子亮)称罗隐:“人品之高,见地之卓,迥非他人所及”等等。

当代领袖赞颂罗隐

    毛泽东同志喜爱罗隐的诗。查阅毕桂发主编的《毛泽东批阅古典诗词曲赋全编》(工人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得知,毛泽东同志圈阅过的古代名人诗作,李白诗共54题72首,李贺诗共47题82首,李商隐诗共21题27首,而杜甫诗则有60题75首。但最多的,并非李杜及小李杜(李商隐、杜牧)等名家,而是晚唐诗人罗隐,共圈点其诗88题91首。

    毛主席圈划得比较多的是罗隐的咏史诗。如《筹笔驿》:“抛郑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惟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筹笔驿在四川境内,诸葛亮出师时,曾驻军筹策于此。毛泽东在这首诗的标题前画着三个大圈,每句诗末都画着圈,在第一句旁画着曲线,从第三句开始,一路密圈到底。“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还吟唱“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句,后又手录(见《书法杂志》毛泽东手迹)。1967年9月24日凌晨,风尘仆仆回到北京的毛泽东对久候在中南海的王海容,脱口吟出罗隐“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佳句,幸赖学富五车的王季范老人指点迷津,解读了毛泽东引用罗隐诗的现实意义,对当时的政治局势起过重大作用(《中华儿女》2002年第一期)。《王濬墓》:“男儿未必尽英雄,但到时来即命通,若使吴都犹王气,将军何处立殊功。”王濬是西晋大将,大练水师,破吴有功。毛泽东在这首诗的标题前画着两个大圈,头两句诗旁画有密圈。罗隐在这些诗里,名为咏史,实则是对自己一生怀才不遇的酸楚感叹。罗隐的另一类咏史诗很有独到的见解。如《西施》诗云:“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此诗批驳了女人祸水论,表现出通达的史识,实际也有对当政者不知自省的讥刺。毛泽东在此诗的标题前画着两个大圈,全诗都加了密圈。在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著名诗人咏叹西施的作品。罗隐的这首诗,不把国家兴亡之责归于个人的作用,不认为封建王朝是天命不亡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超凡脱俗的清醒见解,确实难得。这类咏叹诗,毛主席还圈划过《焚书坑》:“千载遗踪一窖尘,路旁耕者亦伤神,祖龙算事浑乖解,将为读书活得人。”罗隐从另一角度写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含蓄有新意,毛泽东对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加了密圈。《秦纪》:“长策东鞭极海隅,鼋鼍奔走鬼神趋。怜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间有死无。”这首诗是讽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毛泽东对前两句加了曲线,后两句加了密圈。《董仲舒》:“灾变书生不合闻,漫将刀笔指乾坤。偶然留得阴阳术,闭却南门又北门。”这首诗,对一代大儒董仲舒的评价,在封建社会里是颇为大胆的。毛主席对此一路密圈到底。

罗隐是晚唐很有才气的诗人,曾被称为“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吴越备史.罗隐传》)同时又是很不得志的诗人。罗隐满腔怀才难展的悲愤,流露在作品中,既有比较清醒的揭露现实的一面,也有愤世嫉俗、消极和低沉的一面。如已成为广泛流传成语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他《自遣》诗中的一句。这首诗是:“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毛泽东对这首诗一路密圈到底。《自遣》是自己排解宽慰的意思,诗人生活在政治极端腐败黑暗的晚唐时期,面对着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不能无动于衷,却又无能为力,只落得个以酒浇愁。又如《偶兴》:“逐队随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车尘。如今赢得将衰老,闲看人间得意人。”毛泽东对这首诗最后一句加了密圈。《东归别常修》:“六载辛勤九陌中,却寻归路五湖东。名惭桂苑一枝绿,鲙忆松江两筋红。浮世到头须适性,男儿何必尽成功。惟惭鲍叔深知我,他日蒲帆百尺风。”毛泽东对全诗每句都加了圈,天头上画着大的圈记。罗隐在这些诗中流露的情绪是消极的,但这种消极不是醉生梦死、沉溺于声色酒肉的颓废;不是超脱尘世、遁入空门的虚无;这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受压抑的血泪呻吟,是他对世事浮沉客观冷静的观察。从毛泽东对这些诗的圈画,可以隐约地感到他对诗人的同情。毛泽东之所以同情罗隐,还因为他并不是没有实际才干的空头书生。毛泽东读过的一本《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九记载:唐未藩镇割据,江东纷扰,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与黄巢所属孙儒旧部作战时,在杭州修筑城垒,“谓僚佐曰:'十步一楼,可以为固矣’。掌书记罗隐曰:'楼不若皆内向’。至是,人以隐言为验。”毛泽东对罗隐的话,逐字加了旁圈,批注:“昭谏亦有军谋”……。

    江泽民同志也十分喜爱罗隐的诗。江泽民同志在中纪会二次全会上谈到反腐败问题时,引用了罗隐的两句诗:“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意思是为官者要献身国事,不要去为子孙谋家财。江泽民同志又说:“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尚且能够比较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国计’与'家财’的关系,我们生活在二十世纪末,又是共产党人,是党的领导干部,更应处处以国事、人民之事为重,绝不能去干那种为了'家财’而以权谋私的事。”“国计”与“家财”的关系,就是为公还是为私的问题。我们共产党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决定了每个党员干部谋求的不是个人和家庭的私利,而是整个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幸福。这是我们党员干部和其他社会的官吏的本质区别。在家庭问题上,反映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那种旧家庭关系,早已被社会主义的新型家庭关系所代替,夫妻、父子、兄弟姐妹之间,既有血缘之亲,也有同志之情,家庭的利益是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共产党员在家庭问题上也要讲党性、讲原则,要用正确的思想,以自己清正廉洁、高风亮节的行为,去教育、影响和带动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绝不能把家庭和子女的利益置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更不能搞“夫贵妻荣”、“泽被子孙”那一套陈腐的东西。江泽民同志对罗隐“国计已推胆肝许,家财不为子孙谋”诗句的评价,“意境超凡脱俗,跨越时空,也不虽为先进文化的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会委长蒋正华,还专门为新登《罗隐碑林》题写了“国计已推胆肝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碑文。

当代文人对罗隐文集的研究

    李定广先生在《学术界》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应重估罗隐文学史地位》。他说:从当今的各种文学史著来看,唐末作家罗隐声名不显、地位不高,并没有引起文学史家的重视。事实上,罗隐是唐末最重要的作家,是唐末文学史中最后一位巨匠,也是文学史上极富个性的作家。罗隐继“温李”之后独步唐末文坛近半个世纪,其诗文创作成就均达时代之巅,堪称中国第一讽刺诗人。但自宋代以后的千余年里,罗隐逐渐湮没成为唐末五代众多平庸作家中的一员。真正在整个唐五代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中重新发现罗隐的,是鲁迅和毛泽东。鲁迅发现了罗隐的小品文,毛泽东发现了罗隐的诗歌和人格。鲁迅称罗隐等的小品文是“一塌糊涂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如果说鲁迅对罗隐小品文的发现已经改变了人们的观念,那么毛泽东对罗隐诗歌的发现至今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注意。与鲁迅的直截评论不同,毛泽东主要是通过圈点、批注和手书三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罗隐诗的独特发现和极度欣赏。在整个唐代诗人中,毛泽东圈画、批注最多的是罗隐诗。事实上,罗隐诗体裁齐备,最擅长七律和七绝,风格多样,有浅俗也有典重,有沉挚雄博也有轻清细微,不过,最大特色还是讽刺。罗隐广为流传的名句名篇也很多,像“自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等等,已沉淀到文化生活中,成为古今社会上通行的成语。所

以,我们应在归还罗隐的文学史地位的基础上,把罗隐作为唐音向宋调过渡的代表人物来研究。

    章培恒、骆玉明先生编的《中国文学史》,给罗隐的《谗书》有很高的评价:“晚唐讽刺短文写得最好的就是罗隐,而《谗书》是罗隐讽刺短文的结晶。”现代杂文家邵传先生列所著的《中国杂文史》中说:“《谗书》所集纳的杂文,大抵只有二三百字,锋芒毕露,悲凉凄切,思想性、艺术性很高。其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为唐代文学的一抹灿烂的夕阳。”刘杨开先生所著《罗隐评传》中说:“单以罗隐的《谗书》而言,罗隐可以称之为晚唐小品文第一。”李慈铭先生作过很中肯的评价:“昭谏诗格虽未醇雅,然峭直可喜,晚唐中之铮铮者,文亦崭然有气骨,如其诗与人

也。”(《越缦堂读书录》八)有关罗隐生平事迹及其作品系年问题的考索,已经发表的成果很多。早在民国时,汪德振先生就已写成《罗隐年谱》(商务印书馆,民国26年)一书。还有李子亮先生《罗隐年谱补正》。除此之外,有关的论文,著作还有刘开杨《论罗隐》(刊《唐诗论文集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彭剑青《罗隐进钱府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林启兴《罗隐的“十举不第”与晚唐科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吴在庆《关于罗隐生平行踪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1994年第1期),朱馥生《罗隐四题》(《敝帚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5月)等。此外,傅璇琮先生主编的两部大书《唐才子传校笺》和《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也有很多篇幅涉及罗隐生平及其著作的系年。吴在庆先生在罗隐生平的研究上用功最劲,除上述《关于罗隐生平行踪的几个问题》外,他还撰有《唐五代文史丛考》一书,涉及罗隐生平事迹及一些作品撰写时间考订的文字也有多则。吴在庆是参加《唐才子传》校笺工作的成员之一,《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之《晚唐卷》又由他负责撰写,因此,后两部书也可以看作是他的学术成果。吴在庆扎扎实实考证了罗隐生平中的一些问题,如罗隐与罗绍威的关系、罗隐进入钱鏐幕府后任职变化等,为罗隐生平的研究做了基础性的工作,贡献很大。随着罗隐文学的深入研究,罗隐诗文集的整理工作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至今已有三部著作问世,即蒋祖怡先生的《罗隐诗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雍文华先生的《罗隐集》(中华书局,1983年),潘慧惠先生的《罗隐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此外,1990年邵传烈撰《晚唐的抗争和激愤之谈-略论罗隐、皮日休、陆龟蒙的杂文》。1992年9月,第九届欧洲(巴黎)汉学研讨会,发表梅耶尔《罗隐政治思想中的儒家与道家》。1993年,《江海学刊》167期刊载侯杰撰,罗隐《市赋》的市场观念。1996年,华中师范学报刊载何建民教授《罗隐政治思想特质论》。1999年富阳王源源编著《罗隐》。1999年,《西溪呤苑》第二十三期刊载钱明锵《罗隐讽喻诗的艺术魅力》。1999年,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刊载张一军《罗隐嘲钟陵妓云英诗作年考辨》。2001年,齐刘哈尔王则远撰《罗隐二首咏物诗解读》。2001年9月28日,解放军报刊载杨子才先生撰《罗隐的语言艺术》。2002年,《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载大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程显平的《读罗隐谗书》扎记。2003年,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刊载邹春秀《略论罗隐的讽刺诗歌》。2003年,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载由兴波《罗隐诗歌探微》。2003年12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刊载竺学兵主编《唐诗之路系列丛书—罗隐与浙东》。2005年,《宗教研究》第四期刊载李裴《罗隐两同书美学思想初探》。2005年9月,奉化罗国平撰写《江东才子罗隐考》(载罗氏通谱网)。2006年第29期《藏书报》刊载阳羡鹤主人《谈江东生罗隐的诗集和文集》。2006年,第十二期《学术交流》刊载李秀敏撰写的《罗隐小品文中的情感特质》等等。

                            2007年7月发表于罗隐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