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神举例:2011,铭记这些平凡的好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7:40:25
编者按:回顾2011,我们易被丑恶的冷漠伤害,又每被平凡的伟大震撼。然而,无论经历多少彷徨,在每个人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声音在呐喊良知,总有一种力量在喝退阴暗,总有一种感动能彼此温暖。那是老书记杨善洲为大山还绿的坚实脚步,是“最美妈妈”吴菊萍奋不顾身的至情一抱,是安徽农妇以德报德“可不能向人家要钱”的朴实表白……当我们重阅这一年感动人物的群像时,蓦然回首,那些被大众力挺的草根英雄是那么纯粹,也是那么平凡、亲切。
信 念

【造信念之林的好党员杨善洲】
“我死后,不接礼、不待客、不浪费、不铺张,悄悄地来,悄悄地走。”这是他最后的遗言。“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是滇西保山市群众对老书记的传唱,也向世人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保山这个昔日的“滇西粮仓”永远记得:“粮书记”很少呆机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乡下跑。他担任地县领导干部30多年,可直到退休也没有为自己盖一所像样的房子,他的钱大多“散”到困难群众那儿,妻子女儿一辈子没解决“农转非”。发了白的灰色中山装,夏天草鞋、冬天胶鞋,让他曾几次被服务员挡在会场外。他告诉亲人:“我手中有权力,但只能老老实实为党和人民办事!”
那一片5万多亩的“善洲林场”永远记得:1988年退休后,他婉拒上级安排他到省城安享晚年的厚意,领着15名职工一头钻进光秃秃的大亮山植树造林。作为指挥长,他只拿退休金和每月几十块钱的补贴,还倒贴林场各种费用。为节约造林资金,他到集贸市场捡果核,常背个粪箕到村寨路上捡骡马粪猪粪,给树苗做底肥。如今,1120万棵树郁郁葱葱,经济价值超过3亿元。万亩林海招来了云、蓄住了水,滋润着大亮山的群众。2009年,82岁的杨善洲把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经再三劝说,他才接受了保山市奖励的20万元,转过身就捐出16万用于公益事业,仅余4万留给他一生愧对的老伴。
点评:但凡去过“善洲林场”参观的人,无一不得到心灵的洗礼。杨善洲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现实灯塔。他坚持并实践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最高行为准则,把人生奉献给了党和人民。
【愚公支书王光国】
“10年修不完,就修15年。15年修不完,就修20年。通往山外的路,我们这一代一定要修通。”由于进出不便,湖北省建始县店子坪村村民养的牲口卖价要比邻村低、建同样的房子要比邻村多花4倍的价钱,于是村支书王光国发出这样的“狠话”。他带领百余名“搬山勇士”,绝壁凿路6年,一寸一寸地凿出了一条3里长的“幸福路”,用行动再现新时代的“愚公精神”。
点评:坚硬的岩石,硬不过他们钢铁般的意志;茫茫大山,挡不住他们追求致富梦想的渴望。在找捷径、求跳板、一步登天的急功近利盛行的当下,王光国和他的勇士们为我们展示的却是一幅扎根故土、筚路蓝缕、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英雄画面。
信 义
 【替民还债10年的退休局长胡丙申】   “运城是关公故里,历来重信尚义。诚信为民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并不是多难的事!”这是胡丙申的豪言壮语。为了帮助农民发展乡镇企业,山西运城市夏县乡镇企业局原局长胡丙申先后为19户农民担保贷款69万余元。但由于企业倒闭,其中11户农民无法偿还债务。作为担保人,退休后的胡丙申没有逃避责任,而是主动选择为民还债。
为此,他摆过地摊卖对联、卖鞭炮,开过饭馆、理发店,搞过养生馆,经营过小商店。2010年元旦胡丙申终于还了最后一笔账,连本带利总共还了39万元。这期间,他从没向子女求助,因为在当局长期间,他没有给子女安排工作,子女的生活条件也不好。
点评:是一种担当,也是一种信义;是平凡,更散发巨大的力量。胡丙申之所行,令人感慨却并不陌生,从某种意义上,它正是中华民族自古信义精神越千年而依然生机勃勃的体现。
 【一句承诺为战友守墓30年的老兵欧兴田】  曾是新四军侦察员的欧兴田目睹了2400多名新四军战士为保护战略要道相继牺牲在皖北战场。抗战胜利后修建的烈士陵园不幸毁于淮海战役期间。上世纪80年代战友重提陵园复建,欧兴田主动接下这个重担,只因抗战时在“尖刀班”同战友们约定:活着的要为牺牲的战友守墓。老人从部队离休后不久,没有享受每月六七千元的师级离休待遇的舒适生活,就离开家人从热闹市区搬到荒僻乡下守墓。
三十载守护,三十载植树建陵。为重建陵园,老人不顾身体生病,四上北京、走访六省寻求支持,还搭上几乎全部的离休金。刺在手臂上的战友名字已渐模糊,老人信守诺言的意志却从未随时间流逝而动摇。
点评:几十年前意气风发的“尖刀班”热血抗日战士,现在已是满鬓沧桑的师级退休干部。当初的一句生死誓言,直到今天依然坚守。他为世人撑开了一片义海云天,他守住的不仅是英雄之间的诺言,更守住了天地间的精魂。
勇 为

【“最美妈妈”吴菊萍】
7月2日,浙江杭州一居民区内,一名2岁女童突然间从10楼窗口坠下。就在这危急时刻,吴菊萍从人群中闪出,义无反顾地伸开双臂,徒手接住女童。由于强大的冲击力,两人瞬间摔倒在地。奇迹发生了:在片刻的沉寂后,被接住的小女孩妞妞哇地哭出声来。她还活着!吴菊萍由于左手臂尺桡骨严重粉碎性骨折,不得不给自己7个月大的孩子断了奶。
“如果没有菊萍,我女儿就一点希望也没有啊,我感受到了一生中最大一次温暖……”妞妞爸爸眼含泪水说。“事情发生就在一瞬间,我根本来不及多想。我只知道她是一个孩子,而我是一个母亲,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母亲救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事后吴菊萍平静地说。也许是这股炽爱感动上苍,9月28日,吴菊萍和妞妞双双出院。
点评:爱能创造奇迹!一个孩子、一个母亲、一片感动、一种重生。“最美妈妈”在见义勇为托住生命的同时,也擎起了炽爱的火炬。

【抬车救人的“最可爱农民工”】
“就是救人,没想别的,人家压在车子底下,总不能见死不救吧!”今年10月19日,南昌。朱春财和一群工友坐路边等活。突然一声巨响,数辆车撞在了一起,一名年轻女子已卷入车底,双手露在车外,无力地摇摆。“大家赶紧来救人啊!”朱春财见状向工友大喊。
等活的农民工没有犹豫,全冲了上去。人压在车下,稍一移动,女子就可能再度受伤。怎么办?大家把衣服一脱,抬车!顷刻间,19双农民工的手如同19个千斤顶,众人呐喊“一、二、三,起!”1吨多重的小汽车被抬起,受伤女子被迅即救出,送上了120救护车。
点评:他们是城市的弱势群体,却用憨厚的笑容融化着高楼林立间的冷漠;用长满茧的双手,筑起城市人温暖的窝。见义勇为,没有犹豫、没想别的,他们带着质朴、纯粹的乡土情怀,教会了我们怎样才是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民工们,好样的!
感 恩
【背起养母上大学的“临汾最美女孩”孟佩杰】
从8岁到20岁,4000多个日子里,孟佩杰日复一日照料瘫痪的养母,任劳任怨、不离不弃。2009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大学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背起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暑假打工挣了1300元钱买来鸡腿给养母改善伙食,自己却不舍得吃。面对这一切,瘦小得像是十五六岁高中生的孟佩杰却总是用乐观的情绪感染养母:“妈妈别怕,有我呢。”
点评:总是在不停地小跑和忙碌中度过一天又一天,孟佩杰没有抱怨。养母照顾了她三年,她却要照顾养母一辈子。早当家后的乐观与不离不弃的感恩,就像她身上两颗耀眼的钻石。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尽孝,是一切善德之始,也是一切幸福之源。在多舛的命运前,我们不能失掉孟佩杰这般面对生活的态度。
【以德报德的安徽农妇】
农妇刘士圣热心搭载一位老太坐“顺风车”,却不幸发生车祸导致老人离世。愧疚的刘士圣和家人数次为老太的子女送去医药费、赔偿费,竟一次次被拒绝。老太的儿子刘国桥在外接到妻子电话后第一句话就是:“你没要人家钱吧?可不能向人家要钱!”
“如果不是我好心办坏事,老太太就不会走得这么早。现在他们失去了亲人,损失已经很大了,我还能在乎钱吗?”这是刘士圣的想法。“别人怎么做是别人,我们是我们。人家带我婆婆纯粹是好心,再说出了意外也不是人家的责任,要了钱就等于否认了这一点。我们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好报。”这是老太的儿媳李孝香的回答。
点评:当人们因热议该不该扶倒地老太太而欷嘘时,当“讹人”与“逃责”恶意对抗一再上演时,安徽两个农妇的所言所行让许多人汗颜。一个主动做好事,发生不幸后主动担责;另一个善良宽容,用最朴实的言行为好人撑腰。“好人好报,以德报德”这一最朴素的人生观在他们的身上闪闪发光。
奉 献
【网络募捐助学的乡村女教师刘发英】
1991年,刘发英“不回磨市,支援边区”的八字毕业志愿把她带到湖北长阳县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支教。住土垒的小屋,板凳木板拼作床,在煤油灯、蜡烛或手电筒下备课、批改作业。艰苦条件下,她依然关爱学生,徒步家访,不断钻研教学方法改革,发表了40多篇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同来支教的同志相继下山进城,她依然选择坚守,将18年的青春奉献给大山里。
从2005年开始,她以网为媒,从世界各地募到助学善款80多万元。这位柔弱的乡村女教师,默默地用她的善举网罗天下爱心,为460多名贫困生铺平了求知路。2009年,她的亲人频遭变故,县教育局主动调她回城。消息传出,当地干部群众联名写“请愿信”请求刘发英留下。
点评:18年最美好的青春燃烧在大山里,6年中又以网为媒组织善举,她用真诚打动网友,用爱心凝聚力量。她就是大山深处永不熄灭的烛火,照亮了大山,点燃了充满爱心的网络世界。

【最美“熊猫姑娘”周晓娟】
4000多毫升,这是她11年无偿献出的血量,比她现在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还多;3‰,这是她拥有的稀有血型(RH阴性“熊猫血”)在汉族人口中的占比。“熊猫之家”,这是她创建的QQ群,她通过这个群,继续她认为的“平常事”,帮助他人也帮助自己。她总是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每次都是有求必应献出救命血。
血源招募工作者知道,周晓娟所说的“平常事”一点不平常,她献出的每一滴稀有血液,对那些病危的陌生生命而言,是再多的黄金、白银都换不来的。而她总是默默献血不求任何回报,从未主动跟受助人联系过。她说,只要条件允许,她的献血之路会一直持续。
点评:这不是一瞬间凭直觉做出的义举,而是11年14次有求必应献出救命血。工作中,她只是一个职员;生活里,她是一个不起眼的姑娘。然而,她用青春热血燃烧着生命的希望,流淌着纯真的善与美,抒写着“怒放的生命”。(《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12期/刘景洋 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