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作文结尾:独子养老时代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37:23

独子养老时代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2010年3月5日   20:解放周末·关注·广告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采写/本报记者林颖

    虎年春节刚过完,正式宣告了80后开始步入而立之年。

    30年前,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由此中国有了第一代独生子女。30年过去了,随着70末、80后步入而立之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逐步迈入老年人的行列。一个新的命题应运而生:独生子女的父母如何养老?

有一天,我发现爸妈老了

    1980年出生的刘蕾春节刚结了婚,婚后从浦西的父母家搬进了浦东的新房,开始了小两口甜蜜的生活。不过每到周五晚上,刘蕾都会赶回父母家团圆,顺便给父亲带上一份《参考消息》。

    最近刘蕾发现,63岁的父亲心理变得敏感脆弱起来,有时还表现得有点“过激”。“有一次我太忙了,忘了给老爸买报纸,他就有点不高兴。过了一周我记得给他买,他就显得非常高兴,还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了一声‘谢谢’,让我这个做女儿的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刘蕾还发现,父亲的订报信箱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塞进各种养老机构、医疗保健品的小广告,这一切逐渐包围了父亲的生活,让他感到自己老年的来临。

    “从那一次买报事件后,我才意识到爸爸老了,他‘过激’的反应其实是在提醒我要时常牵挂惦记他。”心思细密的刘蕾开始思考起未来父母的养老问题:“我和我老公都是独生子女,再过几年孩子出生了,两边的父母都渐渐上了年纪,万一父母生病了,我们既要照顾小的还要照料老的,到时候我们还真不知道怎么应付得过来。”

    像刘蕾这样70末、80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开始步入婚姻的殿堂、初为父母,而他们的父母也开始逐渐老去。

    20世纪70年代开始,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我国开始在城乡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在城市地区严格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控制人口增长。资料显示,1979年我国妇女平均初育年龄为24至25岁,这就意味着,当时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只生育了一个孩子的父母,如今差不多都到了退休年龄。这一代人大概有多少呢?新华社1980年9月3日发布的一则消息称,1979年全国有607万个家庭领取了独生子女证。

    另据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一份研究报告,经过20年发展,到2000年我国独生子女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未来几十年中,如果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做大的调整,那么独生子女的数量还将有大幅度的增加,可能还将增加7000万左右。1亿多的独生子女就意味着有1亿多个独生子女家庭和1亿多对即将进入老年期的父母。

    这项研究还以在全国较早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上海为例,预测到2018年,上海每年将有24万-34万独生子女父母进入60岁以后的老年阶段,到2030年以后,60岁及以上老人至少有80%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到2050年,80岁及以上老人中至少有80%是独生子女的父母。这一趋势将给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照料和护理事业带来很大压力。

    显然,这些数字都意味着“独子养老时代”已悄然来临,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社会面前。

最害怕父母生病

    “我现在最害怕母亲生病。”今年31岁的独生女杨子较早体会到了独子养老的烦恼。杨子的父亲去世多年,不久前母亲生病做了一次大手术,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帮忙,杨子只好向单位请了两个月的假,回家专心照顾母亲。

    “母亲做完手术后那一周,我整夜陪护她,既没有兄弟姐妹轮流替换,又不能让外公外婆阿姨舅舅这些上了年纪的长辈们来看护,我熬了两个通宵就快受不了了,那时候心里想,要是家里有个兄弟姐妹来替换我多好。”后来杨子体力不支,请了一位护工帮忙,杨子陪上半夜,护工陪下半夜,才熬过了最艰难的一周。母亲脱离危险出院后,杨子又开始来回奔波于菜市场和家之间,照料母亲的三餐起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钟点工,事事自己料理,两个月下来消瘦了许多。

    经过这一次疲惫不堪的折腾,杨子心里很感叹,“一个老人生病已经如此折腾,要是以后结婚,对方也是个独生子女,如果两边老人再遇到生病的情况,负担难以想象。”杨子说,以后择偶对象最好不是独生子女,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对方也有个兄弟姐妹分担一下。

遭遇爹妈养老“水土不服”

今年33岁的小安和爱人都来自山东一座小城市,小两口毕业后在上海打拼多年,去年在市郊买了一套两房两厅的新居。小安是家里的独生子,今年春节前他高高兴兴把在老家的父母请到上海过年,心里还勾画着一幅未来把父母接到身边养老的美景。

    可老两口来了不久,话少了,精神也差了,整天蜗在家里,哪里都不想去。“我让他们到外头去走走,他们都懒得动,更不要说坐火车去杭州、苏州玩了,他们连家附近的绿地都懒得去。”小安说起来挺郁闷的。父母唯一排解烦闷的方法就是干活。母亲把他新家里所有的床单、冬衣、窗帘都拿出来洗,洗完了又开始打扫厨房、卫生间,父亲则把家里有点问题的水龙头、电灯都修了一遍。

    呆到大年初三,母亲实在呆不住了,吵着要回家,小安只好买了返程票陪老人回家。一到老家,脚沾到那块地上,母亲就扫去一脸沉默,变得容光焕发,说话的声音也响亮起来,还到处走亲串友,看起来比呆在上海快活多了。

    对父母明显的水土不服症,小安十分担忧。“本想让他们来我这享福,结果他们根本不习惯大城市的生活。现在他们年纪还不算大,在老家还能照料自己。要是再老一点,到了七八十岁,不把他们接到我身边,又有谁来照顾他们?到时候他们还是不习惯城里的生活,那又该怎么办呢?”

    小安说,“更麻烦的是,如果各地的医保不能通用,遇到父母在上海生了病,那是不是还得送回老家看病?到时候我是不是还要请假回家照料他们呢?”

远隔大洋的思念

    李老师原来在一所小学教书,几年前退休在家。她有一个31岁的女儿,当年硕士毕业后先是留校任教,随后就到了美国学习、工作、结婚、定居、生子。

    3年前外孙刚出生时,李老师的女儿想要妈妈飞到美国帮着照顾孩子。听说女儿的要求后,李老师和老伴也没多想,就过去照顾外孙了。人生地不熟的老两口不通英语,只得在女儿家开始了自己的第二人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育孙”事业里去。

    在美国待了半年,李老师和老伴因为思念那口纯正的沪腔就回了国。但坚持了不到半年,他们就又在女儿的要求下再次飞往大洋彼岸。

    几年过去,李老师能和外孙说简单的英语,也慢慢适应了“无车如无腿”的美国生活。对于以后是否会在美国常住,李老师自己也不清楚,但目前为止,她和老伴不得不接受这种空中飞人的养老生活。

    和李老师相似,王教授夫妇的独子在加拿大成家立业,儿子一次次要求老两口过去定居,但是王教授就是不愿意移民。“那里人生地不熟,生活习惯不同,而在家里朋友学生很多,来往很热闹。”

    “现在只能有空时打打电话,尤其在过年时,人家的孩子都回来了,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圣诞节才回来,春节大多不能回家。”说到这些,王教授心头总有点遗憾。儿子回不来,自己不愿过去,说到未来,王教授说,以后老了还是和老伴住进养老院,为儿子减少麻烦。

子女、父母、社会都要准备好

    随着80后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进入结婚生子期,原本处在“4-2-1”家庭模式中“1”的位置的他们逐渐上升到了“2”的位置,两位独生子女要承担4位老人和1到2个孩子的赡养和养育。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求学、就业已不受地域限制,与父母所在的家庭分隔两地、甚至两国的情况非常普遍,这都使得独生子女仅依靠两个人的能力无暇或无力照顾父母,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帮助。

    面对“独子养老”时代遇到的种种困境,有关专家认为,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向。而独生子女父母要及时接受“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独生子女则应该从小培养孝敬父母的意识,勇于承担父母养老的责任。

    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海旺认为,独生子女父母并不是在整个老年阶段都存在困难和问题,他们养老中出现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大约是在进入70岁以后,那时自理能力下降,疾病发生概率高,而独生子女奉养能力有限,需要依托社会养老服务系统支持。因此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社区日托所、看护所以及老年公寓、福利院、养老院等服务,为空巢老人提供紧急援助、日常家政服务和专业护理等,不同程度地满足照顾者的需要,与照顾者一起承担照护老人的重任。

    据记者了解,目前上海各街道已经广泛推广居家养老模式。通过整合社区资源,依托助老服务社、医疗机构、家政公司等社区服务网点,通过上门或日托照料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等“六助”服务。上海已建立社区老年活动室5677家。全市108家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日托服务;建立了234家助老服务社,有2.8万助老服务员为13.5万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初步形成了覆盖社区的养老服务网络。

    但随着2010-202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高速增长期的到来,未来上海能够提供上门服务的社区助老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教授桂世勋认为,目前社区助老员的优惠服务对象是失能的低收入老人、孤老及劳模、归侨等特殊人群,即使把自费服务的对象也计算在内,助老员的人数仍十分有限。因此,要充分发展和规范民间保姆市场,提高保姆的社会地位,重视对她们的上岗培训,表彰优秀保姆,培养出更多热情、耐心、诚信的助老保姆,以满足未来面广量大的独生子女父母居家养老的需求。

    独生子女父母又该怎么面对自己的老去?周海旺说,独生子女父母要倡导“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理念,在年轻时就主动接受“终身健康教育”,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减少失能率、患病率、失智率,尽可能延长独立自理的健康老年期,减少对家庭和社会的照护需求。

    独生子女又该如何对待父母养老问题?桂世勋教授感到,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舆论认为“靠80后、90后养老靠不住”,这种舆论存在某些片面性。“养老包括经济赡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要独生子女承担父母养老的全部责任确实有很大难度,但并不等于他们不能承担部分的养老责任。”桂世勋认为,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的“孝”文化教育,大力发扬“敬老好儿女”的榜样作用,让独生子女不同程度地对未来父母安度晚年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特别是能经常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在父母病重、丧偶、卧床不起的情况下,来自子女的心灵关爱和身体力行的照料尤为重要。

80后感言

回报父母一个美好晚年

宋伟 公务员 1982年生人

    说心里话,“独一代”(80后)若凭一己之力养老真的很难。首先,两个独生子女的结合意味着要承担四个老人的责任;其次,80后对于孝道的理解力与执行力远不如前辈做得那么好;第三,身处深刻变化的时代,“独一代”甚至还出现了诸如“啃老”、“被就业”的尴尬,所以谈到独子养老,相应的养老美德教育、养老理念更新、养老制度完善、养老机构建立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的父母已经双退,但由于父母晚育,养老的问题于我而言就显得特别迫近。对于父母的责任与孝道何以体现?事事亲力亲为纵然能赢得美誉,但自身的发展又何以平衡?事事寄希望于付费、委托机构来照料,或拜托亲属代为问候与照顾,我们的良心又何在?就以我自己为例,工作的繁忙和对繁华都市的贪恋,渐渐使我习以为常一两个月才回一次家,每当手机铃声响起,父母唤儿归巢的呼唤萦绕耳边,才真切体会到父母真的需要你。身边有一位同事,天天换乘沪嘉线等三部交通线路上下班,为的是什么?他告诉我,父母给了他一个幸福的童年,他要回报他们一个美好的晚年。说实话,他做得比我出色。

    养老不仅仅体现在父母身体有恙时我们的出场,更落实于日常父母身体安康时对他们心灵的抚慰。在自己的事业生活与父母的照料难以兼顾时,但愿我们能凭良心、尽全力而为之,莫让父母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