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精神有哪些:西方古典音乐史概要(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37:37
 

西方古典音乐史概述(1)

玛伦·费尔德


以下内容是西方古典音乐史的简洁概要。虽然“西方”与“古典”并不是很恰当的用词,但是它们的确可以表示从黑暗时代流传至今的音乐。这篇文章不会深入研究音乐的含义或者技巧;此概要的目的是使你可以基本上熟悉不同时期的不同音乐风格。

中世纪(从素歌到马肖)

传统上,人们认为西方古典音乐的历史从素歌(也称为“格里高利”圣咏)开始,它是在罗马天主教会的仪式中的人声演唱。很长时间素歌的传播都是靠记忆,直到9世纪初,罗马的查理曼大帝实行以符号的方式记谱,并且向欧洲的教堂与修道院推广了标准的素歌集。素歌有音高的限制并且为单声部织体(即以没有伴奏的单旋律组成),它很多是被僧侣、修女以及牧师演唱,专业的歌唱家并不怎么去唱它。素歌主要用于日课与弥撒,前者是用圣经旧约来进行的一天八次的祈祷仪式,后者是在上午十时左右进行的有关耶稣基督诞生与死亡的仪式。下面的阿里路亚作为弥撒的一部分(阿里路亚=哈利路亚),是喜悦的咏唱。

 

聆听:素歌:阿里路亚复活节灵药(8世纪前)【音频请参考原文中的链接】

中世纪法国的游吟诗人,特罗巴杜尔与特罗威尔将他们自己的诗做成歌曲并流传至今,这就是最早的主要世俗(非宗教的)歌曲。这些歌曲大部分都是歌颂故事性的、抽象性的“高尚爱情”,内容大都是一个男人爱上比他地位更高的贵妇人。由于特罗巴杜尔的的歌曲以简单的线条来表明音高而没有节奏,因此现在人们演奏时带有节奏与乐器伴奏是根据猜测加入的;中世纪的一些手稿中出现的特罗巴杜尔的形象暗示了人们那时演奏的应该是什么样的乐器。贝纳特·德·文塔多尔(1140-1200)是最出色的特罗巴杜尔之一,他的《La douza vots》是用现在已消亡的普罗旺斯语谱写的,内容是歌唱家为一位女士服务很久最后却被被她逐出的故事。

 

聆听:贝纳特·德·文塔多尔“La douza votz”(甜美的声音)(12世纪早期)【音频请参考原文中的链接】

在10世纪与11世纪,作曲家们开始将素歌织成复调形式(也就是说同时歌多个旋律)。莱奥南(1135-1200)写了的复调被咏唱于基督教最重要的场合中,例如圣诞节和复活节。他的做法是:将原有的素歌极大地放慢,并且在其上方加上一个新的、快速的旋律。这种技术被称作奥尔加农。(准确说应该是华丽奥尔加农;最初的奥尔加农是在素歌下方并且与素歌声部平行-译者注。)莱奥南的一些复调是加快速度并且带有节奏的,后来作曲家们还在他所作的音符上添加了虔诚的歌词。在宏伟的哥特式巴黎圣母院教堂中举行的复活节仪式中,咏唱那首以阿里路亚复活节灵药为固定调的素歌成为了仪式的一部分。

聆听:莱奥南,奥尔加农:阿里路亚复活节灵药(12世界晚期)【音频请参考原文链接】

 

有迹象表明,佩罗坦(活跃于1200年)的作品也像莱奥南的一样咏唱于巴黎圣母院。佩罗坦大部分的作品包含两个,或如这首曲例一样包含三个位于固定调上方的复调声部。佩罗坦将固定调放慢到不可思议的速度-在这首曲例中,唱《Viderunt omnes(额我略圣咏)》这两个词需要四分钟的时间!额我略圣咏是一首声调平缓的、愉悦的颂歌,咏唱于弥撒仪式中作为朗读圣经旧约时候的对答。佩罗坦的这首以《额我略圣咏》为固定调的复调歌曲被咏唱于圣诞节。(人们称之为圣诞拉丁经文-译者添加与注释。)

 

聆听:佩罗坦,奥尔加农:圣诞拉丁经文(1200)【前4分钟】(音频链接请参考原文)

 

13世纪,奥尔加农成为有节奏的分节歌形式并且还加上了歌词(例如上文中所述的莱奥南的奥尔加农)。随后出现了三声部的经文歌(此词来自法语mot,即“词”的意思-译者注),以各自独立的声部为其组成形式。(有时每个声部还的以不同的语言来歌唱!)作曲家们不仅用素歌片段来做固定调,他们还用法语的世俗歌曲,其中的一个代表就是纪尧姆·德·马肖(1300-1377),他不仅是一位享有名声的音乐家,还是一位可以与乔叟相媲美的诗人。下面的经文歌基于一首世俗的固定调,三个声部各自唱不同的法语爱情诗。

 

聆听:马肖,经文歌:Trop plus/Biaute paree/Je ne suis(1350)【音频请参考原文链接】

文艺复兴(从迪费到普雷托利亚斯)

经文歌一直延续到15世纪,此时最富有名望的作曲家纪尧姆·迪费在处于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创作了用于重大仪式的宏伟的经文歌。《最近玫瑰开放》是为庆祝1436年在圣母百花大教堂举行的献辞典礼。迪费将他丰富的音乐归功于他的同辈人约翰·邓斯泰布尔,后者从英国带来了和声技术。

聆听:迪费,经文歌:最近玫瑰开放【音频请参考原文链接】

 

文艺复兴时期最宏伟,最有价值的声乐作品是复调的常规弥撒套曲。常规弥撒由慈悲经、荣耀经、新经、圣哉经和羔羊经五个部分组成,它们是弥撒仪式中不变的部分,在平常的弥撒和为特别仪式而进行的弥撒中都要咏唱。每个部分是一个乐章,一般来说,每个乐章都以一个相同的旋律开始,这种弥撒被称为“循环式”(更准确说是“定旋律弥撒曲”-译者注。)如果开始的旋律是从素歌或者世俗歌曲借用过来,那么这种弥撒称为“模仿”(这里的模仿是指模仿的动机,并不是指诙谐的模仿)。若斯坎·德·普雷(1440-1521)曾模仿以“Pangue Lingua”为动机的素歌。在若斯坎的时代,与高声部一样速度的低对应声部代替了中世纪缓慢的固定调,为不同的歌唱者规定的音高与我们今天的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和男低音相同。

聆听:若斯坎,弥撒:Pangue Lingua,荣耀经(1510)【音频请参考原文链接】

从1530年至1600年,牧歌是欧洲杰出的世俗声乐体裁。典型的牧歌以带有强烈情感的意大利语(后期经常用英语)诗歌为歌词谱写歌曲,织体经常是无伴奏的四个或五个声部的人声,有时可能在表演时加入了乐器。雅克思·阿卡代尔特(1500-1568)是个法国人,但曾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谱写牧歌,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II bianco e dolce cigno》。

聆听:阿卡代尔特,II bianco e dolce cigno(白天鹅与黑天鹅)(1539)【音频请参考原文链接】

16世纪末,牧歌的在和声上变得更为丰富,它们以自己深邃的内涵大肆地表现歌曲的意义与个性。卢卡·马伦齐奥(1553-1599)就是在这个时代最有名的牧歌作曲家。

聆听:马伦齐奥,独处与沉思(1599)【音频请参考原文翻译】

文艺复兴时的器乐大体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声乐的转化,另一种是舞曲。不同的舞蹈类型与不同的音乐节奏相符合(正如今天的拉丁舞曲)。德国人迈克尔·普雷托利亚斯(1571?-1621)以希腊的舞之女神缪斯为名创作了很多名为《歌舞女神》的舞曲,很多“Volte”在此作品中再现。Volte是一种来自法国西南部的舞蹈,舞女在空中进行高度的跳跃。普雷托丽亚斯没有指明该用哪个乐器,他的舞曲可以用任何一种乐器来演奏。在这里,伦敦早期音乐组在一整个volte中变换了四个不同的“乐器组”,在volt的最后四个乐器组共同演奏。一个乐器组里的乐器拥有同样的设计与音程,但大小与音高不同。

 

聆听:普雷托利亚斯,歌舞女神,Voltes(1612)【音频请参考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