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在社区发挥的作用:李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6:19:12

01-李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人
 
    继承家族优良传统 ,发扬先祖艰苦奋斗精神, 振我家业, 兴我中华,万拫同源,教育培养后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和谐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李先念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毕生奋斗,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崇敬和爱戴。
 


 
    继承家族优良传统 ,发扬先祖艰苦奋斗精神, 振我家业, 兴我中华,万拫同源,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亲,沒有您我之分,顾大局、识大体,千家万户教育培养子孙后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和谐社会,共同维护祖国的尊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李姓姓氏源流标题筒介:
    一、李姓姓氏源流 二、李姓迁徙分布 三、李姓历史名人 四、李姓郡望堂号
【李姓宗祠通用对联】〖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李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李姓【中国人民解放军阳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需要学问知识者首先经过百度、创办百度者李彦宏



       李彦宏
  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随后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在搜索引擎发展初期,李彦宏作为全球最早研究者之一,最先创建了ESP技术,并将它成功的应用于INFOSEEK/GO.COM的搜索引擎中。GO.COM的图像搜索引擎是他的另一项极具应用价值的技术创新。1999年底,怀抱“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的梦想,李彦宏回国创办百度。经过多年努力,百度已经成为中国人最常使用的中文网站,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2005年8月,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全球资本市场最受关注的上市公司之一。在李彦宏领导下,百度不仅拥有全球最优秀的搜索引擎技术团队,同时也拥有国内最优秀的管理团队、产品设计、开发和维护团队;在商业模式方面,也同样具有开创性,对中国企业分享互联网成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目前,百度也是全球跨国公司最多寻求合作的中国公司,随着百度日本公司的成立,百度加快了走向国际化的步伐。
最新百家姓排名,,看看您排第几?  关心您的姓氏.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位列前三位的  李、王、张、

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柴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01-李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人

当今中国按人口多少李姓排第1位大姓。



      李氏始祖 李利贞



    李利贞
  
  李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皋陶后代理征,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果子充饥才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从此李氏延续万代,繁衍发达而成中华第一大姓。

  吾祖吾宗,黄帝之胄。
  血祖皋陶,司法鼻祖。
  木子为李,利贞始祖。
  圣哲老子,天下独有。
  鹿邑为根,陇西望出。
  太宗盛唐,万国仰慕。
  繁及八方,英杰辈出。
  人口众多,文化独秀。
  中华同根,万姓一族。
  赫赫吾祖,天高地厚。
  鲜花美酒,檀香蜡烛。
  伏惟尚飨,祖宗佑吾。

  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第十二届三次代表暨恳亲大会12月7日在中国台北圆满闭幕

  12月7日下午,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第十二届三次代表暨恳亲大会在中国台湾省南投县圆满闭幕!

  12月的台湾空气湿蕴,气候温暖,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第十二届三次代表暨恳亲大会如期在台湾唯一不临海的南投县召开!来自十几个国家地区的李氏宗亲600人余共聚一堂共襄李族盛事!

  这次大会是由世界李氏宗总会主办、台湾省李氏宗亲总会承办而召开的。

  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执行理事长李国宪总揽这次会议筹备工作。

  大会在李进兴宗长等的主持下,首先向大会介绍了贵宾和各国及本地区的代表团。参会贵宾和代表团团长在乐曲声中有序到主席台就座。

  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李沧洲、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监事长李清利、台湾省李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李嵩仁、南投县县长李朝卿、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秘书长李敏发表了讲话。




一、李氏历史起源
   
    姓氏: 李 祖籍: 陇西
    祖宗: 利真 郡望: 陇西郡
    分类: 以官为氏   

    李氏,是中国的第一大姓。其氏族之盛,人数之众,远超于他姓之上。李氏的来源是从以官为姓到以树为姓。《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出自赢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李姓原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之子皋陶,也作咎繇,作了尧帝的理官。《管子·法法》曰:'皋陶为李,'理官掌管刑狱诉讼,相当于现在的法官,咎繇的子孙就以官为姓,开始姓理。'理'后来如何变成了李呢?相传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残害百姓,皋陶的后裔理征忠心进谏,结果惹恼了纣王而被处死。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儿子利真出逃。当逃跑到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就采下野树上的一些'木子'来吃,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后来,一方面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另一方面也为摆脱纣王的追缉,就把'木子'合起来为李字,自利真开始改理氏为李氏。这就是李姓的起源。李姓主要有两大支系,一支在陇西(今甘肃省);一支在赵郡(今河北省)。李姓以这两支为主,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繁衍到全国的各个角落。据《李氏族谱序》记载,李渊一家出自陇西一支,随着唐朝的强盛,李姓也日渐兴旺。仅李渊一家,就分出39房之多。源于赵郡的那一支系,繁衍情况更甚,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成为当地的盛族。族人之繁盛,宗族之强大,高居于张、王、刘、赵等当地望族之上。后来,河北这支李姓,又分东、南、西三个组向外扩迁,东至山东、安微,南抵河南、湖广,西到山西。李姓南迁,要早于其他诸姓。据《崇正系谱·李氏篇》考证所得,唐高祖以前尚无李姓南渡过江的记载。李姓南下,似在唐朝末年。《崇正系谱·李氏篇》曰:'其南来之祖,则溯始于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于汴梁,继入福建宁化石壁乡。'照此记载,李氏大约于公元880年前后举族南迁。唐末爆发了规模盛大的黄巢起义,起义军宣告:'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即便如此,那些与唐王室同姓的李氏族人,为求避祸,还是大举南迁,到江南寻求偏安之地。


    李氏历史起源:

  关于李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李氏先秦时期

   李氏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古书有的说他是周平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麽大岁数。《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后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後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後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

  李耳以后,李姓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晋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理狱官李离、战国时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迁入今山西境内的李姓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迁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做官,是最早迁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孙李恪的儿子李洪,到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做官,是最早迁入今陕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孙李昙,在秦国任御史大夫,其长子李崇开创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开创赵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两汉、三国时期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如李耳裔孙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更始初任军师将军的李淑为豫章 (今江西南昌)人。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如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 (今辽宁辽阳)人;向西北已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汉末三国时期大司马车骑将军李傕为北地(今宁夏、甘肃一带)人;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如东汉时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 (今属江苏)人;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 (今属广东)人,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今属湖北)人;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如三国时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在今云南澄江县境)人。

  三国时,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执掌用人权,从此形成把持政权的土族制度。在这个任人以“家世”为重的时代,“士族”行列裏没有李姓。东晋、南朝时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级,把北方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在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称为郡姓,列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因为士族门第大抵是由祖先有声望、代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习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常人的风尚、能谈论、有文章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说明李姓已经崛起。但是,这里所列的大姓仅限于“山东”地区,说明当时李姓还不是全国的大姓。十六国时,先後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从而提高了李姓声望。
  
   
隋唐时期

    陇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为皇亲国戚,官位显赫,至隋末,在朝廷内外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因之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历史时期,李姓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区外,又有今内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区的李姓人载入史册,但总的来说,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内,虽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几乎是默默无闻。

  
随陈化父子入闽

  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往闽南镇压“蛮獠啸乱”,后其子陈元光继任,平定了局势。固始籍将佐李伯瑶随陈氏父子入闽开发漳州,功绩卓著,留居当地,其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

  
武周时避祸南逃

  唐高宗皇后武则天,690年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牵连冤杀。为了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乱”南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历时八年方被平定。这场战乱,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难,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将、营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宝末年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一同平定“安史之乱”,因功被封为临淮郡王。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子孙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李德裕贬死崖州

  始于唐穆宗时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间将近四十年的斗争,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即位后,任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时,牛派得势,李派则全遭罢斥,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东南)司户,于850年病死,其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随王氏兄弟入闽

  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期动乱,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最后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甯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两宋时期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4月,金国贵族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及其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并掠走大批珍宝器物、皇家藏书,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史称南宋。同年10月,南宋政府南迁扬州,后又逃到镇江,再逃至杭州。这一时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的足迹,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其中有许多李姓官绅士民。此外,还有抗金义军中的李姓人辗转南迁。如王屋(今河南济源)人李兴,领导一支抗金义军转战于黄河两岸,因作战失利,李兴率领所部义兵万馀人南渡归附南宋。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例如,覃怀(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举家渡江,后居嘉兴 (今属浙江),宋理宗宝佑年间举进士,后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从开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阳),恭帝德祐初知潭州;开封饮食业以烹饪羊肉著名的厨师“羊肉李七儿”、以善于用肉和各种莱肴做汤闻名的“杂菜羹李婆婆”等南迁后在杭州重操旧业。
  
   
移居台湾

  明代,李姓已基本上遍布大陆各省,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东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岛求生存与发展。明朝天启年间,颜思齐与福建南安人郑芝龙设寨于台湾的笨港(今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汉人到台湾垦荒。当时有李魁奇为郑芝龙守寨,这是入台最早的李姓人。

  1661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进入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经过8个月的战斗,赶走了荷兰侵略者,于1662年2月1日收复台湾。此後,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随从他前往的将士,也都留在了那裏,共同开发台湾。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5个月後病死,其子郑经嗣位,据守台湾至1680年。郑氏父子入台、治台时期,有许多李姓人追随左右,在收复台湾的战斗及开发台湾的事业中,做出优异的成绩。仅收入《台南市志·人物志》中的李姓人物就有:延平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锋镇李茂,守卫澎湖的右先锋镇领兵副总兵李锡,右冲镇李昂,为郑经袭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师二镇先锋营副将李富,总理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将李芳,果毅中镇下部司李升,游兵镇中营守备李忠,游兵镇管炮守备李受等多人。《台湾通史》等文献也有许多篇幅记述明郑时期李氏的在台活动,如:永历(南明桂王朱由榔年号,始于1647年,郑成功及子经、孙克块沿用至1683年)十八年,明朝遗臣李茂春随郑经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裏;永历二十二年,平和人李达入垦大糠榔西堡潭;永历三十七年,淡水通事李沧,获准前往卑南(今台东)采金。

  清政府领有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不久,闽、粤李姓移民接踵拥至台湾中部;雍正、乾隆时入台人数日渐繁多,垦殖地不断扩展。至清末,台湾的平原和盆地已经被开拓殆尽,入台的李姓人只好向山区求发展。对此,《台湾篇》等文献有较详细的记述,如:康熙二十四年,李婴进入鹿仔草堡开垦;康熙二十九年,闽人李阳,入垦他裏雾堡田头庄;康熙三十二年,闽人李云龙,入垦学甲堡(今台南县学甲镇);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李焕挺,居于下淡水港,平定朱一贵之乱有功;康熙末年,粤人李贞镐,入垦哆哕咽堡前大埔庄;康熙年间,龙溪商人李元,入台湾府(今台南市)开设糖廊,号“李胜兴”;康熙年间,南安人李碧,与黄放合垦于大糠榔西堡港尾寮庄;雍正九年,粤籍义民李伯寿,居于彰化阿束庄附近,大甲西社番变时不幸战死;雍正末年,李、陈、郭、蔡、尤等姓,合垦于苗栗二堡苑裏;嘉庆初年,李、谢、林三姓入垦东螺西堡宝斗庄;嘉庆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垦奇莱荒埔(今花莲县);嘉庆二十三年,李、王、张三姓计140人,合力开辟井子脚的新盐田;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垦奇菜荒埔……总之,三百多年来,闽、粤李姓络绎不绝于台海道上,他们定居台湾後,披荆斩棘,凿山辟田,为开发和建设台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走向世界

   
日本李姓

    李姓向海外发展,早于向台湾移民,除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鲜李姓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这些人熟悉水性,善于驾船,去琉球国(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岛)後,有李荣、李杰、李敬、李进、李隆、李陆、李珍、李华、李弥、李叶等人,曾受琉球国的派遣,作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明会要》记载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人。这些李姓人,後来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据《今昔物语》中记载,那时还在香港地区出现了从日本归来学习日本阴阳术的李氏阴阳师家族,受当地人敬仰。 其祖先李清幸是土御门家(安倍家的后代)的徒弟,后代今依然在香港地区,是较有名气的阴阳师。

  
南洋李姓

  清代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後,南方沿海一些居民开始渡海远徙,到南洋(亚洲东南部地区,即“东南亚”)谋生,其中有许多李姓人。据有关史料显示,早期下南洋的人,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及广东广州、惠州、潮州、嘉州、琼州(今海南岛)等地的男性青壮年,他们通过香港、澳门、厦门、汕头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历尽艰难曲折,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由于他们无力支付路费,绝大多数是以“佣工”的身份,通过中介机构被转贩到南洋的。当时的香港合安栈、新加坡广福泰栈等,就是专门从事拐卖、贩运华工的机构。他们到达南洋诸国後,基本上都是做苦工,经过一番艰苦劳动後,有的在经济上稍有积蓄,便做点小本生意,待有一定资金时,转而经营商业,赴南洋者并非都能获得成功。尽管如此,奔赴南洋人仍络绎不绝,以致一浪高过一浪。在南洋诸国拥有较多人口的李姓华人,就是这一时期迁入的。

  
欧美李姓

  李姓远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欧、美各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848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由于缺乏采矿劳力,便在中国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其中有闽、粤等地的一些李姓青壮年,这些华工为美国西部的早期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後他们在美国各地发展繁衍,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美国成为美洲李姓华人的主要聚居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两国为解决後勤劳力不足,经中国政府允许,又在中国上海、天津、青岛、河南等地招募华工25万名,其中也有不少李姓人。当时的苏联也曾在河南永城、夏邑等县招募劳工,其中也有李姓人。

  
越南李姓

  越南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起,就同中国有密切关系。中国五岭以南地区古称交趾,远在上古时代,帝尧南抚,曾到交趾。公元前2世纪初,南越王赵佗置交趾,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交趾为13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东汉移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直到隋代,一度曾称交州,长期为交趾郡。唐代,交趾为安南都护府地。10世纪30年代(五代後晋时)独立,始形成封建国家。北宋封其王为交趾郡王,南宋改封安南国王,此後即称其国为安南国,直到1802年才改国号为越南。正由于中国与越南这种密切关系,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地区许多人持续不断地迁往那裏,其中就有李姓人。唐朝中叶,有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後裔李象古,任安南都护,子孙留居安南。北宋时,李象古的裔孙李公蕴在前黎朝任殿前指挥使,住在安南北江古法,附近有一棵木棉树被雷击,留下斑斑痕迹,于是他就借机造成一段文字,中有“十八子成”、“天下太平”之语,利用人们迷信符瑞的心理,制造李氏应为国王的舆论。1009年,黎卧朝帝死,李公蕴被拥立为帝,建立越南李朝,建都大罗城,改城名为升龙(今河内)。越地李朝历8主216年,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体都仿照中国。其中,曾长期采用赐姓的手段来加强统治,赐给有功的文臣武将以李姓,从而使李姓人口急剧扩充,发展成为越南的大姓。

  
朝鲜李姓

  朝鲜历史和文化悠久,从古代起就同中国有友好往来。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与唐朝有密切联系。据朝鲜著名地理学家李重焕《择裏志》载:“自新罗末通中国而始制姓氏,然只仕宦士族略有之,民庶则皆无有也。”936年建立高丽王朝後,“始仿中国民族,颁姓于八路,而人皆有姓。”于此可见,古代朝鲜的姓氏,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由于中国与朝鲜为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密切,长期以来有不少中国人移居朝鲜,其中就有李姓。据说李氏朝鲜的创建者李成桂,其先祖为辽东李氏的一支,後因躲避战乱而迁至朝鲜。李成桂出身贵族,本为王氏高丽将领,参与军机中枢,1388年举行兵变,废旧王祸,立新王昌,次年废昌立恭让,独掌大权。1392年,逐恭让王,即位,改国号朝鲜,都汉城。李氏朝鲜历27王519年,曾于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至1910年朝鲜被日本侵占,李氏朝鲜灭亡。李氏在统治朝鲜的500多年时间里,曾下令将王氏高丽所赐的王姓一律恢复其原姓,同时采取“赐姓”的办法以加强统治,赐予许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鲜李姓人口急剧增加。明末清初,又有明将李如松的子孙及明廷遗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避难迁入朝鲜。如今,在朝鲜常用的143个姓氏中,李姓为第二大姓。

  
犹太人李姓

  犹太人古称“希伯来人”,公元前13世纪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来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公元前11世纪建立以色列王国,创犹太教。公元1至2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绝大部分被赶出住地,其中散入欧洲的受到迫害屠杀,或与当地民族结合。犹太进入中国,约始于唐代;有较多的人来中国,是在北宋中叶。北宋时进入中国的这一批犹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2世纪 70年代离开犹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买地区,在那里定居了1100多年之后,于 11世纪中叶或后叶,又循海道向东推进,到达了中国。他们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向皇帝殷勤致意,并进贡西洋布。皇帝接受了他们的贡品,同意他们“留遗汴梁”。于是,这一支犹太人就在开封定居下来,并分别取了汉人的姓。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犹太人散居于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宁波、泉州等地,但人数最多是住在开封的犹太人。住在开封的这一支犹太人移民,以李姓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聂、金、张、左、白等 17姓,其中两李、两金、两张为“同姓不同家”。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他们在开封上市子东南(今南教经胡同)购置土地,建筑寺院,取“清者精一无二,真者正而无邪”之意,名为清真寺,通称礼拜寺,作为开封犹太人宗教活动的中心。这所寺院,是中国历史上创建最早、保存时间最长、最为著名的中国犹太人的礼拜寺。到了明代,开封犹太人进入鼎盛时期,教徒发展到500余户,约4000余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明军掘黄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义军,使开封沦为泽国,开封犹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开封城时,幸存的犹太人才随同汉、回民返回开封,后又在寺院旧址上重建了清真寺。

  清初,开封犹太人有李、艾、赵、张、高、金、石7大姓,李姓仍居首位。现在,开封犹太人尚有4姓,仍有李姓,他们已完全接受了中国文化。



  二、李氏聚集地: 迁徙分布

    李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台湾李姓排列第五。台湾各地到处都有李姓人氏,即使在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也有李姓的后裔在繁衍。台湾李氏也来自福建和广东。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后为郑芸龙所杀。台湾李姓并非一支,第一类是北宋大臣要纲之后称为景仙李氏;第二类是河南李氏称为兑山李氏;第三类是来自宋朝的云南后称为金山乡李氏;第四类是燕楼李氏;约宋元之间这支李氏上在台李氏中人数最多。


    叧一方面: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其后代分出两支,一支在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房;一支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三组。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南发展至今江苏,向南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向西南发展至今云南。

    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提高了李姓声望。隋唐时期,李姓随陈化父子入闽留居当地,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武周时因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安史之乱”时,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难。随后,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乱”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唐宣宗时,因“牛李党争”,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唐末至五代年间,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潮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除大陆地区外,李姓还是少数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历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剧扩充,成为越南的大姓。在朝鲜,自1392年起,李氏朝鲜历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至到日本侵占为止。李姓发展为朝鲜第二大姓。目前李姓人口列全国第一位。



三、 李氏历史名人

    李氏历史名人

  历史上的李氏名人,多得难以计数,这里只能略举一二。春秋时期的李耳(即老子),战国末期有赵将李牧,秦太守李冰。汉代'飞将军'李广,晋朝以《陈情表》传名于世的太子洗马李密,都是人皆熟知的人物。李家建立的李唐政权,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个朝代,贞观、开元之治、名垂史册。唐时李姓名人,更是不胜枚举,比比皆是。大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李绅等,名将李靖(著《李卫公兵法》)李晟等。五代有南唐后主李煜。宋有女词人李清照,诏修《五代史》的史学家李九龄,画家李安忠,名妓李师师等。明代有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哲学家李贽,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清朝有总理大臣李鸿章。近代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姓氏来源

   
李 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 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 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人称"诗仙"。

  
李 广: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氏先后建立的政权及其领导人有:
   政权全名 存在时期 创始人姓名 历代李姓领导人 淮南 23年-34年 李宪 李宪 于阗
尉迟氏 李圣天(本名尉迟僧乌波) 李从德(本名尉迟输罗)
147年 李坚 李坚 太初 154年 李伯 李伯 龙兴 337年 李子扬 李子扬(原名侯子光) 成汉帝国 304年——343年 李雄 李雄、李班、李期、李寿、李势 弘汉王国 370~370 李弘 李弘 西凉帝国
  伊吾西凉 400年——421年
  422年——442年 李皓
  李宝 李皓、李歆、李恂
  李宝
429年 李禹 李禹 凉 618年-619年 李轨 李轨 魏 617年-618年 李密 李密
616年 李公逸 李公逸
616年 李士才 李士才
616年 李德谦 李德谦
616年 李文相 李文相 大唐帝国 618年——907年 李渊 李渊、李世民、李治、李显、(李重茂)、李旦、李隆基、李亨、李豫、李适、李诵、李纯、李恒、李湛、李昂、李炎、李忱、李漼、李儇、李晔、李拀 唐 710-710 李重福 李重福 吴 619年——621年 李子通 李子通 楚 784-786 李希烈 李希烈(原姓董) 齐 782-784 李纳 李纳
614年-617年 李弘芝 李弘芝 岐 901年-924年 李茂贞 李茂贞(原名宋文通) 后唐帝国 923年——936年 李存勖 李存勖(原为朱邪氏)、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 梁 947年 李从益 李从益 蜀 994年 李顺 李顺 南唐帝国 937年——975年 李昪 李昪、李璟、李煜
1127年 李合戎 李合戎
1130年 李婆备 李婆备 罗平 1179年 李接 李接 西夏国 1038年——1227年 嵬名曩霄(李元昊) 原为拓跋氏,曾被赐姓李、赵,后改嵬名:
  李继迁(又名赵保吉)、李德明()、嵬名曩霄(李元昊、赵元昊)、嵬名谅祚(李谅祚)、嵬名秉常(李秉常)、嵬名乾顺(李乾顺)、嵬名仁孝(李仁孝)、嵬名纯佑(李纯佑)、嵬名安全(李安全)、嵬名遵顼(李遵顼)、嵬名德旺(李德旺)、嵬名睍(李睍)
1218年-1226年 李全 李全 天顺 1457年 李珍 李珍
1460年 李添保 李添保 太平 1470-1471 李原 李原(李胡子)
1619年 李新 李新
1619年 李文 李文 大顺 1644年-1645年 李自成 李自成(西夏李继迁后裔)
1705年 李天极 李天极 明 1853年 李明先 李明先
1859年—1862年 李永和 李永和
  越南前李朝 544-602 李贲 李贲、李天宝、李佛子
?~967 李奎 李奎(越南十二使君之一) 越南李朝 1010年——1125年 李公蕴 李公蕴、李佛玛、李日尊、李乾德、李阳焕、李天祚、李龙翰、李旵、李佛金 朝鲜王朝
  大韩帝国 1392年——1910年 李成桂 李成桂、李芳果、李芳远、李祹、李珦、李弘暐、李瑈、李晄、李娎、李隆、李怿、李峼、李峘、李昖、李珲、李倧、李淏、李棩、李焞、李昀、李昑、李祘、李玜、李奂、李升、李熙、李坧、(李垠) 大韩民国 1948年至今 李承晚 总统:李承晚、李明博 中华民国 1912-
代总统李宗仁、李登辉(台湾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至今
国家主席李先念 新加坡共和国 1965年至今 总理李光耀 总理:李光耀、李显龙




李先念











李先念

    1909年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领导家乡农民参加黄麻起义。先后任中共黄安县区委书记,黄安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1931年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团政委、师政委、军政委。为创建中国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1935年参加长征,率领第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攻克四川省西部的懋功,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会师。1936年第四方面军的一部分在甘肃渡黄河西进,组成西路军。1937年率西路军余部转战到新疆。同年底到达延安。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第五师师长兼政委,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书记,创建了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原局副书记。领导了中原解放区的自卫战争。1945年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1946年奉命率部到鄂、豫等地区坚持游击战争。1948年任大中原军区第二副司令员、中原局委员,协助刘伯承、邓小平进行军事和政治工作。

    建国后,历任湖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1954年),中共武汉市委书记,武汉市市长(1953年—195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副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80年辞),兼任财政部部长。1956年后连续当选为中共第八至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8年5月增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1962年兼任国家计委副主任。1969年4月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协助周恩来总理主持经济工作。1976年10月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1977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8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1983年6月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88年4月当选为第七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1989年当选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名誉会长。
1992年6月2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李先念




      李先念

  1909.6.23~1992.6. 21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军事家。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李家大屋。9岁读私塾,12岁学木工。1926年10月参加农民运动,任乡农民协会执行委员。1927年11月率领本乡农民参加黄麻起义,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秋,率游击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10月起调任中共高桥区委书记、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黄)陂(黄)安南县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秋任红四方面军第11师33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1932年7月任11师政治委员,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由鄂豫皖苏区向西转移中,他与师长倪志亮指挥所部在枣阳新集和土桥铺地区冲破国民党军围攻堵击,为全军打开通路。同年12月被任命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参加创建川陕苏区的斗争。1933年5月在反“三路围攻”中的空山坝战斗中,率所部切断国民党军退路,为方面军夺取反围攻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7月任红30军政治委员。10月在宣达战役中,率该军一部,奇袭达县城,歼灭守敌,缴获大批军用物资。1934年8月,方面军反“六路围攻”作战转入反攻时,他坚决支持和执行徐向前大纵深迂回的正确决断,同兄弟部队一起在黄木垭(猫垭)地区围歼国民党军1.4万余人。同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5年3月指挥所部参加强渡嘉陵江战役后,随方面军主力长征。5月奉命率方面军一部由岷江地区西进,以策应红一方面军的行动和迎接中共中央。6月指挥先头部队攻占懋功(今小金)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8月与代军长程世才指挥包座战斗,以围点打援、分割围歼、速战速决的战术,歼灭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第49师,打开了红军向甘南进军的门户。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央军委命令红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他指挥红30军在靖远县虎豹口(今河抱口)突破黄河天险,继在兄弟部队协同下占领战略要地一条山、五佛寺。11月11日中央军委决定,渡河部队组成西路军,他被任命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指挥红30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同国民党军浴血奋战。1937年3月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失败后,任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军事指挥。面临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困,率余部翻越终年积雪的祁连山,穿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历尽艰辛,于4月底到达甘肃、新疆交界处星星峡,在中共中央代表陈云、滕代远的接应下,转至迪化(今乌鲁木齐),为中共和红军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1937年底到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

  1938年调任中共豫鄂边省委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军事部部长。1939年1月任新四军豫鄂边独立游击大队(后为挺进支队)司令员,率领160余人进入豫鄂边地区,认真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1940年1月所部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任司令员。在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两大力量的夹击下,他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挫败了日伪军的“扫荡”,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在反共高潮中对边区发动的进攻,坚持了豫鄂边区敌后抗日游击斗争。1941年2月任新四军第5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确定坚持鄂中、豫南基本区,巩固襄(河)西,发展鄂东、鄂皖边的方针,指挥部队跳跃回旋,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蚕食”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并开辟了鄂皖边,打通了与第7师的联系。同年12月,他抓住战机,指挥主力一部发起侏儒山战役,歼灭日伪军5000余人,解放了(汉)川汉(阳)沔(阳)地区,巩固和扩大了鄂豫边抗日根据地。1942年12月,日伪军万余人围攻5师领导机关所在地大悟山,他率领师部突围,转入外线作战,打破了日伪军的“铁壁合围”。1943年1月兼任中共鄂豫边区委员会书记,他主持召开的区委扩大会议,正确解决了军队与地方、军力与民力、短期斗争与长期斗争的关系等问题,作出了符合时局发展的决策,进一步推动了边区的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对于这个时期的军事斗争,中共中央华中局嘉奖5师“发展工作第一,独立作战第一”,灵活地执行攻守策略,充分利用了敌顽矛盾,使自己得到生存和发展。1944年指挥5师及边区地方武装,以鄂豫皖边为中心向南、向北展开攻势作战,分兵组成豫南游击兵团,向河南发展。后相继派兵到淮北、湘北、鄂南地区发展,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同年10月任鄂豫皖湘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国民党军的军事进犯,率部参与发起自卫反击的桐柏战役。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成立时,任中共中原局副书记、中原军区司令员,统帅和指挥作为全国六大作战区域之一的中原解放区6万部队,展开了艰苦的斗争。1946年1月,先后在汉口、宣化店,协助周恩来等与国民党代表就中原停战问题进行谈判。6月当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调集30余万兵力分4路围攻中原解放区时,根据中共中央“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他审时度势,及时选择突围方向和时机,在敌军发动总攻前夕,指挥中原军区主力部队分两路突围,实行战略转移。他与政治委员郑位三率领右路突围部队秘密撤离宣化店地区,越过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继而冲破国民党军在天河口、苍苔、丹江、南化塘等地的重重追堵合围,历尽艰险,终于胜利到达陕南,率部发动敌后游击斗争,创建豫鄂陕边区根据地(见中原突围)。9月底奉命回延安,继续指挥中原军区部队的作战。1947年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副书记,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8月率野战军第12纵队进入大别山,与刘邓大军会师,参加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1948年5月任重新组建的中原军区第二副司令员。

  1949年5月起,主持湖北省党、政、军全面工作。在此期间,曾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副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调到中央工作,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斗争,并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先后协助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经济工作。1976年10月,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他是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中共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副主席,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83年4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88年4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主席。1992年6月21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收入《李先念文选》。(见李先念的军事思想)

      李氏名人

  李安世、李  翱、 李  白、 李百药、李邦彦、李成栋、李成粱、
  李  充、 李  冲、 李处温、李  迪、 李  典、 李调元、李定国、
  李东阳、李方膺、李  防、 李飞龙、李凤苞、李  芾、 李  固、
  李  观、 李光弼、李光地、李  广、 李  华、 李怀仙、李  勣、
  李吉甫、李继迁

李氏名人 表

                      1.先秦思想家李耳
                      2.鼎助秦王统一中国的李斯
                      3.雄才大略的李世民
                      4.诗仙李白
                      5.词坛女杰李清照
                      6.明代思想家李贽
                      7.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
                      8.战国初期改革家李悝
                      9.赵国名将李牧
                      10.先秦水利家李冰
                      11.飞将军李广
                      12.东汉名臣李固
                      13.北魏改革家李冲
                      14.隋朝桥梁专家李春 
                      15.唐代史学家李延寿
                      16.一代名将李靖
                      17.风流天子李隆基
                      18.骁勇善战李光弼
                      19.李朔雪夜平蔡州
                      20.婉约大家李商隐
                      21.洗尽铞华留词名的李后主
                      22.宋代编辑大家李仿
                      23.宋初圣相李沆
                      24.抗金名将李纲
                      25.抗元名将李庭芝
                      26.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
                      27.一代闯王李自成
                      28.清儒李光地
                      29.忠王李秀成
                      30.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氏之历史名人录 之三   

   
历史名人

   
李 耳:即老子,春秋末期陈国人,重要的哲学家,他崇尚自然,周时以著《道德经》而闻名,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道家”的创始人,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李姓第一人。

   
李 斯:河南省上蔡人。战国时任秦国宰相,曾辅佐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成就了封建帝业。

   
李 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 白:祖籍甘肃秦安,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他的一生创作甚多,现存有九百多首,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等。

   
李 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人,西汉名将,曾七十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 春:隋代工匠。他所创建的赵州桥,是我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大石拱桥,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建桥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太宗李世民

 


  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即唐太宗,祖籍陇西成纪,他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是一位比较开明的封建帝王。其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刑法宽平,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清照:济南(今属山东省)人,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一生创作了许多诗、词、文章,原有《李易安集》,已佚,后人辑有《漱玉词》。

    李元昊:党项羌族,1031年,承其父位,决定不再沿用唐宋赐姓,宣告西夏王族改姓“嵬名氏”,自号“兀卒”,称西夏皇帝。



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出身中医世家,明代杰出医药学家。他历时三十七年编写完成了《本草纲目》,对我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自成:今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义军领袖,号“闯王”。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建立大顺政权,攻克北京。1645年被害。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省合肥人,清代政治家。平定捻匪及太平天国有功,历任直隶、湖广、两广总督。尤善外交,曾多次代表清廷与外国签订条约。後因积劳呕血而死,晋封一等侯,卒諡文忠。

   
李汝珍: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小说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镜花缘》。



李宗仁



李宗仁

    李宗仁:字德邻,广西省桂林人,桂系首领。解放战争后期任国民党政府副总统、代总统。1949年底去美国,1965年7月回到北京。1969年病逝。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北京《晨钟报》总编,《新青年》编辑,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李先念:曾用名李威,湖北省黄安(今红安)人。1909年生,1927年参加黄安、麻城农民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把一生与党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为之奋斗,1983年6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92年6月在北京病逝。

    李四光: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人。蒙古族。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李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的最新军人名人录

    李 平中将: 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李 玉中将: 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2002年晋。
    李 伦中将: 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总后勤部副部长。
    李 灿中将: 解放军军事教育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李 硕中将: 成都军区纪委书记,军事科学院纪委书记。
    李文华中将: 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2003年晋。
    李凤洲中将: 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1998年晋。
    李世田海军中将: 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海军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
    李元正中将: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司令部参谋长,副主任,总装备部副部长。1994年晋。
    李平湘中将: 解放军后勤学院副院长。
    李永金空军中将: 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1999年晋。
    李永泰空军中将: 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
    李永德空军中将: 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1996年晋。
    李正忠中将: 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李安东中将: 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2002年晋。
    李旭阁中将: 解放军第二炮兵司令员。
    李进民中将: 北京卫戍区政治委员。
    李际均中将: 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主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李连秀武警中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 1989年授。
    李良辉中将: 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军区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98年晋。
    李运之中将: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1999年晋。
    李宝祥中将: 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96年晋。
    李洪程中将: 济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2003年晋。
    李栋恒中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主任,总装备部副政治委员。1997年晋。
    李俊琏海军中将: 解放军海军副政治委员。1996年晋。
    李恒星中将: 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2000年晋。
    李宣化中将: 兰州军区政治委员。
    李海波中将: 沈阳军区司令部参谋长。
    李继松中将: 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1997年晋。
    李鼎文海军中将: 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院长。1993年晋。
    李殿仁中将: 解放军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2002年晋。

     
李氏名人 录之四

    李力(?-1942) 直隶冀县(今属河北)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中共冀南区党委第一地委书记、冀南区党委武装部部长。后在太行山反"扫荡"时牺牲。

   
李白(1910-1949) 曾名华初,湖南浏阳人。1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在农会工作。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通讯连指导员,参加过长征。1937年到上海,长期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曾两度被月军逮捕,获释后至浙江,江西等地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继续坚持艰苦的秘密电台工作。1948年1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后被杀害。

   
李朴(1905-1935)四川简阳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从事兵运工作。1929年任国民党广西教导总队中队指导员、中队长,率部参加百色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二十一师政委,湘赣第八军政治部主任兼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政委,第十七师政治部主任,第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后在湖南永顺小井战斗中牺牲。

   
李刚(1914-1941) 原名敬文,字瑞悌,福建南安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区委书记,中共晋(江)南(安)工委书记、泉州中心县委书记、闽南特委书记。后遭国民党顽军包围,在转战途中牺牲于闽赣两省交界处.

     
李艮(1908-1933) 字育初,陕西长安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长安县五楼区委书记,长安中心县委组织却部长,渭南县委书记,西安市委书记,陕西省委代理书记、组织部部长、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政委,第二十九军政委。后在西乡县磨子坪被叛匪杀害。

   
李灿(1901-1932) 原名文彬,字昭炳,湖南宜章人。早年人湘军,1923年毕业于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营连长。192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十三师第一团党代表、第五纵队司令员。第八军军长。后因病至上海医治,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

   
李纯(1874-1920)直隶天津(今天津市)人,字秀山。1891年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历任北洋军政司(后改为督练公所)教练处提调,陆军第一镇骑兵营管带、标统,第六镇第十一协统领等职。武昌起义后,所部改编为混成协,随冯国璋南下同革命军作战,旋任第六镇统制。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任江西都督。1917年调任江苏督军,与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被称为直系"长江三督"。

   
李纯(1892-1922) 云南大理人,字承武。1909年在大理加入同盟会。1911年九月昆明光复后,在大理响应,曾任滇军总司令部军务处中校课员及秘书、谘议等职。1922年奉孙中山之命组织中国国民党云南支部。旋被云南督军唐继尧杀害。

   
李坦(1903-1932)原名安贫,字淑才,又名履平,安徽寿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兵运工作。1930年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政委、第四军第十师政委,鄂豫皖省军委参谋部主任。后在肃反中被错杀。

   
李林(1916-1940) 爱国女华侨。侨居印尼爪哇,本名秀若,又名小蜂。原籍福建闽侯,1930年回国,入福建集美中学、上海爱国女校读书。1936年到北平民国学院学习,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被党派往隶原国民师范军政干部训练班受训,并参加牺牲救国同盟会,任训练班特委宣传委员兼女兵连支部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中共雁北工委宣传委员,雁北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政委,第六支队骑兵营教导员,晋绥边牺盟工委宣传部部长,晋绥边区第十一行政专署秘书主任,晋西北行政公署委员。后在反"扫荡。战斗中掩护部队突围时牺牲。

   
李详(1859-1931)字审言、愧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清末任江楚编译官书局帮总纂和安庆存古学堂教习。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与冯煦等共同纂修江苏通志。曾任东南大学国文系教授,国民政府大学院特约著述员。以骈文知名于世,对笺注考证及金石目录之学亦有成就。著有《文心雕龙补注》、《文选萃精说义》、《学制斋骈文》、《学制斋诗集》等。

   
李垣(1879--?)字谦六,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末同文馆出身。1900年,任吉林交涉总局提调、哈尔滨铁路交涉局提调。后赴俄留学,入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科,兼充驻俄使馆通译生。1912年归国;充国务院法制局编译员,旋升法制局参事。1918年任驻恰克图佐理员。1920年任外蒙册封副使、科布多参赞。次年升库乌科唐镇抚使。1922年任善后会议会员。1926年擢京兆尹。

   
李钧(?-1859)清直隶河间(今属河北)人。嘉庆进士。累迁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刑部右侍郎。1855年攉东河河道总督。太平军进军皖北,派遣河防兵前往阻击。次年调曹单河防勇镇压捻军。未几,病死。

   
李菡(?--)1863)字丰垣,号滋园,清直隶宝坻(今属天津市)人。道光进士。历任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安徽学政。1851年,应诏陈言,请澄清吏治,革除积弊。1854年任兵部右侍郎兼仓场侍郎。1860年任工部左侍郎,次年调吏部左侍郎,1862年擢工部尚书。

   
李策(1915-1941) 贵州贵阳人,又名策良。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共贵州省工委机关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组建贵州省学生救国联合会,并任中共贵州省工委委员。1938年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后在贵阳被秘密杀害。

   
李谦(1909--1931) 湖南湘阴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曾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到广西从事兵运工作,任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副大队长,率部参加百色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一纵队纵队长、第二十师师长。1930年底率部东征粤北,后在乳源梅花村与国民党军作战时牺牲。

   
李源(1904--1928)广东东莞人。1921年加入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次年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省港大罢工。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缉私检查队指导员、中共广东省委委员。1927年底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初到海南岛。历任中共琼崖特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代理书记、省委书记。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后去东江指导工作,在三河坝渡口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

   
李锷(1907-1934) 湖南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第五军第五纵队支队党代表、第八军第一纵队政委、湘鄂赣红军独立第一师政委,红军学校第五分校政委、第十六师参谋长。后在乎江黄金洞战斗中牺牲。

 
李(亻惠)(?-约1856)清陕西华阴人,字惠人。道光进士。以知县分发直隶,累迁至按察使。11841年任顺天府尹。1843年黄河在河南祥符决口,奉命前往督工抢险。1846年任江苏布政使,旋因病归里。1850年复授甘肃市政使。1851年升任河南巡抚,与直隶总督讷尔经额奏请革除长芦盐运积弊,力主官办、民办并行。1852年调任山东巡抚。次年督饬部属焚毁所有黄河渡船,井遣重兵把守各渡口,拒阻太平天国北伐军渡河。1856年率师进攻捻军,未几,病死任所。

     
李鑫(1897-1929) 云南龙陵人。1922年起先后在南京东南大学和北京大学农学院读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去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回云南进行建党工作。历任中共云南特委书记.云南省委委员,滇南区委书记。后在个旧矿区组织工人起义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于蒙自。

     
李士群(1905-1943) 浙江遂昌人。早年参加过共产党。1932年被国民党逮捕叛变,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上海区直属情报员、南京区侦察员、留俄学生招待所副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投靠日本侵略军,在上海成立汪伪七十六号特工总部,任汪伪政府警政部部长兼特工总部主任、伪清乡委员会秘书长兼江苏办事处处长、伪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部部长。伪江苏省政府主席。在上海进行特务活动,屠杀爱国志士。后被上海日本宪兵队毒死.

     
李大钊(1889-1927)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直隶乐亭(今属河北)人,宇守常。1913年毕业于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同年去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曾参加反袁斗争。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新青年》杂志编辑。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五四运动,井和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思潮作坚决斗争。1920年在北京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区党的工作,井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是中共第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三、第四届中央委员。1924年参加囱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同年代表中国共产党去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国共合作期间,在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遗著编有《李大钊选集》。

     
李之龙(1897-1928)字在田,号赤显,湖北沔阳人。1916年人烟台海军军校学习。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曾任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委员,中共汉口地委委员。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参加组织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任主席团主席和中央常委。1925年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任黄埔学生军教导团营党代表。同年秋,任广东国民政府海军局政治部主任、代理海军局局长兼参谋厅厅长、中山舰舰长。1926年3月在蒋介石制造的"中山舰事件。中被捕,不久获释参加北伐。攻克武汉后任中央人民俱乐部主任兼血花日报社社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曾写下讨蒋檄文《三二0反革命政变真相》,并秘密组织海军社,策动海军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赴日本避难。1928年2月回广州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

     
李之光(1908-1939) 直隶安新(今属河北)人。1930年任国民党政府安新县同口区区长,受共产党影响,曾掩护和协助党开展革命工作。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中共安新县委领导的年关斗争。1936年到石家庄恢复党的组织,历任中共绥远特委书记,冀中区抗日民主政府公安局局长。

     
李子芳(1910-1942) 福建晋江人。1924年去菲律宾。1927年回国求学,曾参加反帝大同盟和革命互济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长征。历任第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干事、组织部部长。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同年10月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1年,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中被俘,囚禁于上饶集中营,曾任狱中党支部书记。后被秘密杀害。

   
李子洲(1892-1929) 陕西绥德人原名登瀛。1917年入北京大学读书。五四运动时任北大学生会干事。1922年与刘天章等发起成立陕西旅京学生进步团体共进社。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回陕北进行建党工作,并开展群众运动。1927年任西安中山学院副院长兼总务长、中共陕甘区委组织部部长、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部长兼军委书记,曾参加领导清涧、渭华起义。1928年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次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病逝于狱中。

   
李子骥(?--1927) 四川江津人。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入中国共产党。曾赴法勤工俭学井去莫斯科学习军事。1926年回国,在中共豫陕区委负责军事工作,同年冬调任湖南区委军事部秘书。大革命失败后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团长,中共湖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省委秘书长。后在主持省委工作期间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

   
李开芳(约1826一1855)清广西武缘(今武鸣)人,后改名李来芳。一说壮族。参加太平军,历任监军、总制、将军、指挥等职。1852年冬,取湖北汉阳,升检点。继克武昌,封地官正丞相(一说占南京时)。1853年,沿江东下,占南京,夺扬州,与林风祥率军北伐,经皖入豫,败巡抚陆应部,后入直隶(今河北),击溃总督讷尔经额部,抵张登镇,封定胡侯(一作北伐前),旋攻天津遇阻。1854年,南退阜城,至东兴连镇,为接应援军,往山东高唐。次年春,撤到茌平冯官屯。旋被俘遇害,后追封为清王(一说开王)。

   
李天柱(1899-1935)湖南耒阳人,原名振湘。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曾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战役和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后上井冈山。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十九团营长、湘东南独立第一师师长、湘赣军区副总指挥、第八军代军长。1933年到工农红军大学学习,结业后到江西军区独立师工作。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当地坚持游击战争,后在江西寻邬(今寻乌)突围战斗中牺牲。

     
李元发(1818--1850)清湖南新宁人。1847年,参加雷再浩起义,负责侦察联络;失败后,改用"把子会。的形式组织群众,井提出"劫富济贫。口号。道光二十九年(1849),聚众起义,占新宁县城,有众一二千人,分五营,他称总大哥,总管五营。寻突围入桂。次年,众达四五千人,占据湘,桂、黔边界地区。后在新宁金蜂岭战败负伤被俘,就义于北京。

   
李元度(1821一1887)字次青,一字笏庭。清湖南平江人。道光举人。曾入曾国藩幕。1855年起率军在赣、浙、皖各地与太平军为敌,历任道员及浙江盐运使。1860年以徽州(今歙县)失守罪落职。同治初复起用,镇压贵州号军,后累迁至贵州布政使。著有《国朝先正事略》、《天岳山馆文钞》及诗集等。

   
李长泰(?-1922)字阶平。直隶武清(今属天津市)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曾充袁世凯新建陆军队官、管带。1912年,署直隶大名镇总兵。次年任冀南镇守使。"二次革命"时任第八师师长。1916年率部入川抗拒护国军。次年从段棋瑞赴京讨伐张勋复辟。旋被冯国璋特任为步军统领,至1919年四运动时去职。

   
李长龄(1861-1928)字筱香。湖北天门人。早年攻读经史,后研习道、佛之学。中日甲午战争后,留心时务,提倡新学,先后任教于长沙明德学堂、武昌师范学堂。后加入湖北新军,为营部书记长。1905年参加日知会。1908年参与组织群治学社,后又参加文学社。武昌起义爆发时,积极筹饷募兵,旋任湖北军政府秘书,不久辞职。民国成立后,返回家乡从事教学。

   
李仁党(?--1895)清末湖南人。原为陈士杰部将,后隶嵩武军,为副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奉命随登州镇总兵章高元渡海援辽,驻守盖平。次年日军攻盖平,率部与分统杨寿山等共同御敌,屡退敌兵,后中炮阵亡。

   
李公朴(1902--1946)爱国民主人士。江苏武进人,生于山阳(今淮安)。1924年入沪江大学读书,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1927年初到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大革命失败后离开军队,在上海从事新闻工作。"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和群众文化教育工作。1936年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被推为负责人之一,同年11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等同时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时称"七君子事件"。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194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李凤苞(1834-1887)字丹崖。清末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人。曾在江南制造局任职,翻译《克虏伯炮弹》等军事著作多种。1875年调任福州船政局总考工,次年派任船政留学生监督。光绪四年(1878),由李鸿章推荐,任驻德公使,旋又兼驻奥。意、荷三国公使,专办采购船舰军火事宜。1884年,暂署驻法公使。中法战争爆发时奉调回国,任北洋营务处总办,兼管水师学堂。旋因在德国购舰受贿60万两一事被揭露,被革职。著有《西国政闻汇编》等。

     
李文甫(1892-1911)字炽。清末广东东莞人,1908年在香港参加组织同盟会南方支部。旋任《中国日报》经理,兼主《时事画报》笔政,宣传革命。1910年初参加广州新军起义。次年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后,随黄兴攻督署,失败被捕遇害。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李文茂(?--1858) 清末广东鹤山(今江门)人。原为粤剧演员。1854年陈开起义佛山镇,他在番禺江村率天地会众响应,世称红巾军,井与陈开等攻广州。次年,为清军所败,遂进军广西,占浔州(治今桂平),建立大成国,他为陆路总管。后改称平靖王。1857年,率部克柳州、融县(今融水)等地。次年,攻桂林未下,退至桂、黔边境,病死于广西怀远(今属融安)深山中。

   
李文林(1900-1932)赣西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江西古水人,原名周郁文。早年在南昌从事学生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后回古水开展武装斗争,任中共赣西特委委员兼秘书长,先后领导组建江西红军独立第二、第四团,任团长兼政委,参与开辟赣西南革命根据地。1930年起任中共赣西南特委常委兼军委书记、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中共党团书记,中共江西省行动委员会书记、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中国工农红军总前委委员。后在肃反中被错杀于泰和县。

   
李文学(1826一1874) 又名正学。清末云南弥渡人,彝族。雇农出身。1856年,率彝、汉等族农民在弥渡瓦卢村天生营起义,主张"彝汉庶民,共襄义举","铲尽满清赃官,杀绝汉家庄主",被推为彝家兵马大元帅,设帅府于密滴村。后控制哀牢山区的大部分地方。1872年,率军支援大理回民军,兵败因叛徒出卖被捕。1874年,于南涧牛街死难。

    李文炳(?--1862)又名绍照,字少卿。清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曾在上海经营茶栈,捐纳为候补县丞,又被推为嘉应公所董事。1853年.参加上海小刀会起义。次年,投降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后为候补道,参加攻打太平军。1860年太平军进军苏州,他奉江苏巡抚徐有壬命守城,随即开城投诚。太平天国任为江南文将帅,守昆山,旋又谋降清,为李秀成所杀。 



  四:李氏郡望堂号、

    郡望
  
  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
  柳城李氏
  略阳李氏
  鸡田李氏
  武威李氏
  代北李氏
  高丽李氏
  范阳李氏
  渤海李氏
  西域李氏
  河南李氏
  京兆李氏
  东原李氏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

  
梓潼郡: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

  
范阳郡:秦朝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

  
梁 郡:梁郡本为梁国,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
  
   
字辈

   陇西堂李氏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河南南阳李氏派语:兴广文明云,石川人一家,万代开中华。

  东山李氏派语: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高桥李氏派语: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善邑曲江李氏派语: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云湖李氏原派语: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语: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锦潇堂李氏派语: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南郭李氏派语: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传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龙船港李氏派语: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腾冲叠水河李氏派语: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甘肃陇西李氏初定派语: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传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享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京江李氏派语: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井岗李氏派语: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传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衍庆堂李氏偶公股前派: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妙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三桥李氏字辈: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岩田李氏字辈: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凤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高密李氏字辈: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赣榆白石头李氏字辈:相为至宝,新作良田,忠厚传家远。
  四川南充南部李氏字辈:朝元先庭维仕林,文昌定国胜聪明
  四川广元苍溪李氏字辈:洪白斯林 春士中青 三元开太 定显之云 光华国启 永世昌明.

  永年李氏字辈:球璧延前代,簪缨发后昆,克家常德建,经国远谋存。一本亲惟笃,同寅谊尚敦,门威知允茂,不负陇人孙。

  霍邱花园李氏字辈:字田临三章,学为继世长,新家传道德,治国定安邦。
  四川资阳李氏字辈:应文春先,单廷世云,如恒其德,光宗必成。
  河北胜芳李氏字辈:文耀裕光兆,嘉世守中和。

    李氏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
李姓堂号:陇西堂郡望:陇西郡


堂联:登龙世泽射虎家声

李是避祸改字的姓。尧帝时有皋陶氏世袭大理(司法长官)历虞、夏、商三代,以官名命氏称理氏。到商朝末年裔孙理征得罪纣王被处死,其子利贞随母出逃,靠食李为生,遂改姓李。

《元和姓篡》说:“李利贞的十一世孙为李耳(老子),李耳的八世孙李昙入秦为御史大夫,其子崇任陇西太守(今甘肃境内)发展为当地望族。氏人以‘陇西’为堂号。”

李氏在发展中人丁兴旺,繁衍昌盛,历史上李氏称帝者60余人,最使人仰慕的是东汉学者李膺和名将李广。李膺字元礼,为人清廉,声望极高,被太学生称为天下楷模,士人称得到李元礼接见为登龙门。李广,以勇敢善战者著称,一生与匈奴作战70余次。《前汉书?李广传》著:“李广出猎,见草石,以为虎,射之,中石没羽。”氏人为有这一文一武两位人物感到骄傲,因此以“登龙世泽、射虎家声”为堂号。

   
五:李氏族谱

  李氏族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後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王曾、欧阳修分别为《李氏族谱》写的序说:“臯陶大理氏支孙征,相夏,避难于长安李树坡,指李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陇西公、唐公、临淮王光弼、陇西郡火德以来,王侯、尚书、宰相一时贵显,世英与伦;其後,暂经离乱、迁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长安、长沙、洪州、吉安、抚州、福建、广东、云南,莫非金陵之派……闻谱之为制,所以别世系、辨尊亲而教爱之道存焉。”“凡例”说明本谱的体例及收录范围。例如,文川(今福建连城县蓬峰镇)《李氏七修族谱》有这样一些记载:“族谱横图所以明世次也,故每为一世为一层,条系于名下或一子至几子而止,等而下之至五世为一截,又起而系六世,等而下之至十世为一截,自後十一世至数十世,俱照此式”;“横图书法先大书名讳,旁行细字分书某之几子,次书字、书号及行履历、生卒年月、配某氏、或继娶某氏,俱书生卒及葬所”;“凡字号、行配、生卒、葬所、年月,考实则书,无考则阙”;“凡本族先世仕有清节雅望者,必详传其爵位、功德,未仕而有学行事功,可为世法者,亦传其实”;“妇有美行及苦节可称者,亦各为书”。

  
祠堂、祖茔,有文字叙述,还配有图。李姓辈分排列有序,用字讲究,为了便于记诵,大都编成诗、联。例如,清道光《李氏宗谱》列李金脉派的辈次为:“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清光绪《陇西郡李氏族谱》列李观脉派班次(班列的次序)为:“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这些诗、联,按先後顺序拆开的每一个字,就是这一脉派下传若干代每一代的字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