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精神的议论文:世界激辩中国经济前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25:33

世界激辩中国经济前途

     环球时报 20111209期

    ●本报驻英国、加拿大、德国特约记者纪双城陶短房青木●本报记者卢长银●柳直汪析

    中国经济还行不行?这个笼统得有点傻的问题引发的争执正把国际评论界加速分化为“牛派”和“熊派”两大阵营,前者认为中国的体魄即使偶感风寒也能保持强健,后者则警告,中国患的并非寻常感冒,最起码是高烧甚至肺炎。美国彭博社昨天公布的民调展示了“中国熊派”的强大,它宣称“61%的全球投资者预计中国银行业将在2016年前崩溃”,尽管在大半年前,2016刚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为“中国GDP超越美国的元年”。过去一周,人民币连续7天跌停、中国出口增长放缓等坏消息相继出现,让国际媒体眼中的中国前途一下子大打折扣,甚至有人怀疑中国会用突然跌倒的方式结束高速奔跑的30年。一些美国媒体劝外界别太指望这一幕会出现,“中国会用成功表现把中指竖在唱反调的人眼前”。中国国家统计局将在今天公布11月份经济数据,英国学者迪伦说,“可以预见,会有更多人把精力用于剖析中国经济命运的涨跌”。

    2016是“中国银行业崩溃年”,还是“超美元年”?

    “几乎没有哪一天没有中国经济面临新问题的消息出现,房地产泡沫、人力成本提升、制造业萎缩、信贷紧缩,各类问题似乎无穷无尽,而且骇人听闻”。美国《纽约时报》2日用这番话描述国际媒体近期对中国经济困难的扎堆报道。昨天,又有一条中国经济的负面新闻登上国际舆论场:美国彭博社一项针对全球1097名投资者做的调查显示,61%的人相信中国银行业将爆发崩溃危机,时间是在2016年年底之前。

    同样是2016年,美国媒体今年4月把它称为“中国世纪元年”,当时的报道援引IMF预测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将在那一年超越美国。但彭博社昨天的民调显示,国际投资者在对中国银行坏账增加持续担忧的同时,却对美国经济在明年强劲反弹表示乐观,相信美国有此表现的受访者比例从上次民调的1/3增加到41%。彭博社称,多数投资者看空中国银行业的原因是越来越多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证据正在出现:过去两年中国制造业表现疲软,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出口增速也在减弱,它们都可能导致坏账堆积。

    “简言之,中国是这星球上管理最好的重要经济体”。渣打银行交易员安东尼对中国经济的这番称赞昨日竟也出现在彭博社“预言中国银行危机”的报道中。文章说,一些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未来的疑虑与IMF和高盛对中国的展望截然相反,IMF相信中国能在制服通胀的同时避免经济增速大跌,高盛则预测明年和后年,中国GDP增幅将保持在8.6%和8.7%。《日本时报》说,经济学家已分裂为“中国牛派”和“中国熊派”,前者认为任何资产泡沫或银行坏账对中国经济来说都是能迅速痊愈的小感冒,“熊派”则认为经济寒流起码会让中国高烧,甚至得上肺炎,中国整体政治和经济生活都将面临危险。

    就像美国政界在对华态度上存在“拥抱熊猫派”和“屠龙派”之争,全球经济界的中国“牛熊”争论也很激烈。本周,受人民币接连跌停等消息刺激,悲观看待中国经济的人在国际媒体上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活跃。德国媒体8日出现“中国龙不再吐火”、“中国经济奇迹结束”等耸动说法。美国对冲基金经理查诺斯则批评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犯了大错”——“下调欧美多个重要国家债务评级,却依旧看好中国”。

    美国《华尔街日报》3日说,2008年经济危机时,中国靠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成功逃过一劫,但这一次欧美受债务危机影响进口需求锐减,中国很难再像上次那样幸运。文章称,中国目前正遭遇经济刺激后遗症,公共项目减少,失业和不良贷款增加,地方政府无力还债,“到处可见豪华的县级政府办公楼、住宅楼空无一人的鬼城,以及不安全的高铁,正让中国变得凌乱”。文章还上升到体制高度,宣称是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给中国带来麻烦。

    然而就在此前一天,《华尔街日报》另一篇文章却认为美国应向中国学习规划能力,将信奉多年的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扔进历史垃圾堆。文章说,在21世纪头十年的经济竞赛中,美国队成绩惨不忍睹,“在我们争论不休时,中国队却继续前进”。尽管痛苦且耻辱,但美国需要向昔日所有占据霸主地位的运动队一样,仔细研究对手成功的秘诀。“

    矛盾预测被称“有些滑稽”

    “在炮舰政策时代,英国东印度公司需要养一支军队,

    如今,同为跨国巨头的通用电气只需要养几名律师,两者之间反映的是全球秩序的巨大变迁,人类的交易成本大幅下降,而中国是这一变迁的巨大受益者。”7日,全球投资智库CFA学会刊登耶鲁大学学者陈志武的上述观点。文章问道,同样面临交易成本下降的时代变化,为什么人口同样众多,同样能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印度没能像中国一样出色?文章说,陈志武对此的解释是中国的体制使中国政府拥有别国政府无法相比的资源和决断力,能迈出比别国快得多的工业化步伐。

    中国经济会突然被绊倒吗?曾任美国财长幕僚的学者瑞特纳日前在《纽约时报》刊文说,外界最好别对这一幕出现抱太大希望,他说,最近对中国的访问让他坚信,这个国家充满自信,其经济野心富于理性的自信。瑞特纳说,与19世纪的美国相似,中国的早期工业化也带来一些令人不适的“狂野西部”味道,从任人唯亲到做假账,这些都让投资者有理由担忧。但事实是,中国专制与自由企业的混合体仍然有效,因为这能增加人民收入,在中国,老百姓更看重经济进步而不是民主或其他东西。瑞特纳说,“虽然中国不是没有挑战,但我断定它会继续成功”。

    美国《福布斯》6日说,中国领导人说过,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如今,中国人的猫正在抓老鼠,欧洲人的猫却被卡在树上动弹不得,连欧盟消防局都不知道怎么把它弄下来。美国人的猫很肥,但它正在抓的显然不是啮齿类动物,而且并不有利于它的健康。文章称,过去20年总有经济学家预测中国经济崩溃,但2008年危机过后,中国经济增长40%,美国却只勉强增长0.5%。此外,过去20年“中国熊派”每年都会预测中国股市崩盘,但每年的事实都证明他们错了。“未来,中国将继续用表现向那些唱反调的人竖起中指”。

    对中国经济该不该唱衰?法国《论坛报》7日说,此问题已成为欧洲经济作家圈的热点。“货币是经济战争武器论”的倡导者雅克·热内罗和法兰西科学院经济学家埃尔韦等学者近期要么撰文、要么出书大谈中国经济前景,且观点针锋相对,这发生在欧元诞生十周年之际不免让人感到有些“滑稽”。文章称,总的来说,欧洲读者最青睐的描述是,中国是个成长迅速、潜力无穷、未来光明,但有些霸道的“经济怪物”。

    “不要被矛盾的体检结果搞晕”

    昨天出现的另外两则“中国经济新闻”似乎也在印证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一则是美国首富比尔·盖茨证实,他正与中国讨论合作开发更安全的新一代核反应堆,“未来5年可能在研发上投入至多10亿美元资金”。另一则是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7日公布的一份跨国公司调查报告,显示,与2004年调查时相比,认为中国对全球战略至关重要的受访者比例从53%下降到37%,同时,76%受访者将中国视为自身产品增长的重要市场。路透社英文稿对它的解读是“跨国公司声称中国没有预想的那样重要”。路透社中文网的解读则是“金融危机后多数跨国公司更依赖中国市场”。

    “如果只看国际舆论对中国经济做出的彼此矛盾的体检结果,不真正了解中国的西方人很容易会被搞晕”,长期研究中国的英国学者麦克·迪伦8日对《环球时报》这样说。他还告诉记者,两个月前刚去过四川。在他眼中,中国是多面的,只夸赞或唱衰的报道都是片面的。中国国家统计局9日将公布11月份中国经济数据。迪伦说,“可以预见,会有更多人把精力用于剖析中国经济命运的涨跌”。

    清华大学经济学者何茂春8日对《环球时报》表示,国际舆论总有人唱衰中国,但这不能说明外界对中国经济失去信心。过去几年,中国经济一直带着世界发展,没有中国的贡献,金融危机可能早就令世界跌入苦难深渊。但做贡献没给中国带来多少好处,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购买国外资源等问题仍未解决,经济反倒有些过热。在此情况下,中国进行合理宏观调控,符合既定发展逻辑,即使未来两年增速有所下降,也不会偏离正常轨道,对此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