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的用英文怎么说:罕见的十大北洋军阀24上将之最终结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5:17:11
本文引用自金钱是太阳《罕见的十大北洋军阀高清晰照片(組图)及北洋军阀24上将之最终结局》

袁世凱

  袁世凱(1859年—1916年),字慰庭,號容庵,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軍閥鼻祖、中華民國大總統,風雲一時,叱咤中國政壇。1859年9月16日,他出生在河南項城縣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為清朝顯貴,權重一方。袁世凱早年科舉不第,又逢清季兵燹,便棄文投軍,依附淮軍將領吳長慶門下。1892年,大清藩屬朝鮮內亂,求助於清庭,袁世凱即隨軍入朝平亂。
  駐朝期間,袁世凱頭腦靈活,辦事機敏、幹練,表現出較高的外交、軍事才能,頗為清庭朝野矚目。1894年受李鴻章保舉為駐朝總理大臣。1895年受命以道員銜赴天津督練“新式陸軍”。他仿造歐洲軍制訓練軍隊,取得極大的收獲。同時在此基礎上扶植自己的勢力,形成了日後北洋軍閥的班底。1898年參與鎮壓維新派。1899年任山東巡撫,逐步接近清廷的權力中樞。1901年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07年入主軍機處、兼任外務部尚書。1908年宣統帝繼位,受清皇室排擠,袁世凱被迫下野,隱居彰德府(今安陽市)洹上村別墅——“養壽園 ”。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受國內外形式所迫,清庭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凱,由其出任總理內閣大臣,主持軍政。革命當前,袁世凱深知清庭氣數已盡,無可挽回,便聯絡全國革命勢力及其舊部,倒戈一擊,逼迫清帝退位,實行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凱因促成共和有功,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隨後不久,被推舉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統。1915年12月宣布恢複帝制,建立中華帝國,并改元洪憲。1916年3月22日,內外交困,被迫宣布撤消帝制,恢複民國。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死於北京,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
馮國璋
  袁世凱當上民國臨時大總統後,馮國璋於1912年9月出任直隸都督兼民政廳長。二次革命爆發後,馮國璋任江淮宣撫使兼北洋軍第二軍軍長南下鎮壓,於1913年9月2日攻占南京。12月16日馮國璋出任江蘇都督,同年晉升陸軍上將,後又授以宣武上將。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國會選馮國璋為副總統。1917年7月,張勛複辟,黎元洪進入外國使館。馮國璋以副總統代理大總統,通電討伐張勛。張勛戰敗後,馮國璋依法將大總統職權還予黎元洪。1918年8月13日,馮國璋通電辭去副總統,於1919年返回河間故里。1919年10月,馮國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終年60歲。
段祺瑞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65年3月6日出生於六安,數年後遷至合肥。1881年,段祺瑞懷只身前往山東威海投軍。1885年,段祺瑞考入天津(北洋)武備學堂炮兵科。兩年後,被派往旅順督建炮台。1888年,段祺瑞到德國柏林學習一年半年軍事,後獨自留在埃森克虜伯兵工廠實習半年。回國後到威海任隨營教官5年。1896年31歲,被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炮隊統帶、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還任過江北提督、湖廣總督等職。他與馮國璋、王士珍被稱為“北洋三傑”。
  武昌起義後,段祺瑞致電清帝退位。民國成立後,1912年3月段祺瑞任陸軍總長。1913年代理國務總理。1915年5月,他因不滿袁世凱自為帝制,稱病辭職。袁於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洪憲帝制,請段複出,任參謀總長。4月,段代徐世昌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6月,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任總統,段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實權。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皖軍敗北,段去職移居天津。1924年10月,奉系聯合馮玉祥部打敗直系,段被推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他召集“善後會議”以抵制孫中山所主張的國民會議。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辭去所有職務。此後退居天津,自號正道居士。1933年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
吳佩孚
  吳佩孚(1874年—1939年),字子玉,山東蓬萊人。1898年投淮軍。1906年任北洋陸軍曹錕部管帶,頗得器重。後升任旅長。護國討袁運動興起,隨營入川鎮壓蔡鍔領導的雲南護國軍。1917年7月,任討逆軍西路先鋒,參加討伐張勛複辟。同年孫中山組成護法軍**。段祺瑞派曹錕、張懷芝帶兵南下討伐;吳任第三師代理師長兼前敵總指揮。因湖南督軍席位為皖系張敬堯所得,吳僅獲空銜,十分氣憤。遂發出罷戰主和通電。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吳曾多次通電反對在巴黎和約上簽字,支持學生運動,頗得輿論的好評。11月吳與西南地方當局結成反段軍事同盟。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吳佩孚繼承了直系軍閥首領的地位。1920年5月,吳率軍自衡陽北撤,布置對皖軍事。14日直皖戰爭起,在奉軍配合下大敗皖軍。此後,直奉兩系共同把持了北京**。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直軍勝,奉軍敗退關外,吳佩孚成為北洋軍閥的首要人物,操縱政局。1923年2月,吳鎮壓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造成“二七”慘案。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起,吳任“討逆軍總司令”,為奉軍及馮玉祥國民軍所敗。1925年10月,浙江督辦孫傳芳發動反奉戰爭,吳出任“討賊聯軍總司令”,派兵攻入河南,後與奉系溝通,南北夾擊國民軍。1926年夏北伐戰爭起,吳從北方趕赴前方督戰,在鄂南汀泗橋、賀勝橋連遭慘敗。10月北伐軍攻占武漢三鎮,吳部主力被殲,從此一蹶不振。1932年回到北平(今北京)。吳曾通電聲討溥儀充當偽滿傀儡,拒絕日偽拉他下水。1939年12月4日,暴卒於北平

曹錕

曹錕(1862年12月12日出生於河北大沽口,1938年5月17日逝世於天津),字仲珊。幼年家貧,稍長販布為業,1885年進入天津武備學堂投兵,參加過甲午戰爭,戰後參加袁世凱在小站訓練的新軍,任幫帶,次年升官帶。1903年升任北洋陸軍第一鎮第一協統領。1906任北軍第一混成協統領。1907年升任第三鎮統制,同年經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奏調該部移駐長春。
  武昌起義後,移駐京郊南苑附近。1914年任長江上游警備總司令駐岳州。1915年袁謀稱帝,曹上書請求改變國體,被授“虎威將軍”,再封一等伯。1917年7月張勛複辟,曹任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複辟亂平,曹以直隸督軍兼省長。孫中山南下護法,曹錕曾通電附和段祺瑞反對恢複舊國會、反對護法軍**,導致護法戰爭爆發。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被奉為直系首領。1920年4月,曹錕組成八省反段聯盟,7月直皖戰爭起,皖軍戰敗,段祺瑞下野。直奉兩系共掌北京政權。9月,曹任直魯豫巡閱使。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起,直系勝,曹錕與吳佩孚等控制了北京**。1923年10月,曹錕以每票五千銀元收買國會議員的賄選手段當上了總統。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以馮玉祥反戈發動北京政變而失敗,曹錕被軟禁。1926年4月,馮軍將領不滿北洋**臨時執政段祺瑞與奉系勾結,發動驅段兵變,將曹錕釋放。曹一度去開封依靠吳佩孚,此後,長期在天津英租界作寓公。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占領天津曾企圖說服曹出面組織**,但遭到曹的拒絕。國民**在1939年12月追贈曹錕一級上將,以彰其民族氣節。 
黎元洪
  黎元洪(1864年-1928年),字宋卿,湖北黃陂人。黎元洪早年在海軍服役,曾在北洋水師中任廣甲號管輪。中日甲午戰爭時被日艦擊沉,飄海遇救。之後投張之洞,被派督練新軍,并且到多次赴日本學習軍事。1906年任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駐守湖北。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黎元洪出任湖北軍**都督。1912年南京軍**成立,黎被選為副總統。
  1916年袁世凱死後,黎接其第一任任期為大總統。1917年與總理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張勛以調解之名入京,之後發生張勛複辟。事後黎的總統職位為原副總統馮國璋所取代。1922年直奉戰爭後,徐世昌被驅逐,黎再接徐世昌的第二任任期為總統。次年由曹錕接任總統,黎下野。之後赴天津經商。1928年病逝天津。1935年國民**於武昌為黎元洪舉行國葬。 
張作霖
  張作霖,字雨亭。1875年3月19日出生於遼寧海城縣城西小窪村。張作霖幼年家境貧寒,1894年投入駐營口的毅軍甲午戰爭失敗後,1895年3月被遣返,回到故里,投身草莽。1902年被官府收編,任巡警馬隊幫帶、統帶,因剿匪有功升為洮南鎮守使。
  武昌起義時,張作霖任“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後出任“關外練兵大臣”。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後,1912年被任命為第27師中將師長,袁世凱稱帝後,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死後,被北京**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東三省巡閱使,在日本幫助下控制了遼吉黑三省,成為奉系首領。此後,張作霖以東北為基地,向關內擴張勢力。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前,與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
  1922年4月,發動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敗後,張作霖挾“東三省議會”推舉自己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宣布東北自治。1924年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打敗直系軍閥,控制北洋**。1926年稱安國軍總司令。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并組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32屆、也是最後一屆內閣,成為北洋軍政權最後一個統治者。
  1928年4月,奉軍戰敗。6月2日,張作霖退出北京。1928年6月4月晨5時許,當張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專列駛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匯處橋洞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毀,張作霖身受重傷,當日逝世,時年53歲。
馮玉祥
  馮玉祥(1882年—1948年),安徽巢縣(今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區夏閣鎮竹柯村)人。馮玉祥清末時加入淮軍,曾參與灤州起義,後投北洋軍,任營、團、旅、師長。
  1922年出任陸軍檢閱使,率其部隊入陜西,并以此地為地盤,其軍隊因此被稱為“西北軍”。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時在參戰途中率軍返回北京,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推翻直系軍閥**,逐溥儀出宮,脫離北洋軍系,改編所部為“國民軍”,電請孫中山北上。因無法抗拒直、奉系軍閥的壓力請來段祺瑞主政,遭到排擠。1925年,北方軍閥聯合攻打馮玉祥,馮不敵而退回陜西,後赴俄考察。1926年自蘇聯考察回國,在綏遠五原誓師,任國民革命軍聯軍(後改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司令,宣布所部加入國民黨,出潼關參加北伐。
  1927年寧漢分裂之際選擇與南京合作,響應蔣介石在軍中清除中國共產黨人。1929年,馮玉祥不滿國軍編遣會議比例式裁兵原則的決議,稱病離開南京,并於5月出任“護黨救國軍”總司令,但迅速被南京方面內外夾攻而失敗,被迫離職前往山西。1930年聯同閻錫山、李宗仁等與蔣介石對抗,引發中原大戰,兵敗後遷居山東。1933年5月26日與吉鴻昌、方振武、佟麟閣在察哈爾張家口建立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時任察省主席的部將宋哲元并不支持,但又不便反對,因而離職,之後馮率軍攻下由偽軍占領的多倫,引起一陣騷動,但不久後便離察返魯。抗戰時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委,第三、第六戰區司令長官,不久被蔣介石撤職。1946年赴美國考察水利,并發表反蔣言論。1948年參加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同年響應**中央號召,由美返國參加新政協,不幸中途因輪船出事而於黑海遇難。篤信基督教,故有“基督將軍”的稱號。
張勛
  張勛(1854--1923) 字紹軒,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1895年投袁世凱,任管帶,1899年升至總兵。1901年調北京,宿衛端門,多次擔任慈禧太後、光緒的扈從。1911年任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
  武昌起義後,江浙聯軍圍攻南京,張勛兵敗後退駐徐州一帶。袁世凱任大總統後,所部改稱武衛前軍,駐兗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發辮,人稱"辮帥",所部稱"辮子軍"。1913年奉袁世凱命,率部往南京鎮壓討袁軍,縱兵搶掠。旋調往徐州,任長江巡閱使。1916年袁死後,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軍,擴充至十三省同盟。
  1917年6月,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國會,趕走黎元洪。7月1日與康有為擁溥儀複辟,自封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至12日為皖系軍閥段棋瑞擊敗,逃入荷蘭使館,被通緝。1923年病死天津。
張宗昌
  張宗昌(1881年 –1932年),字效坤,山東掖縣人。張宗昌出生窮苦家庭,幼年失學,父早亡。十八歲後到東北闖蕩流浪,之後因為在哈爾濱殺人,到海參崴做了土匪。辛亥革命後,率一衆綠林兄弟投靠山東都督胡瑛,後轉到上海,在陳其美部下任光複軍的團長。
  1913年,張宗昌升任江蘇陸軍第三師師長。二次革命時,張宗昌第陣前倒戈,投靠馮國璋。1916年11月,馮國璋出任代理總統,張宗昌則任侍衛武官長。1918年,張宗昌又出任江蘇第六混成旅旅長,隨張懷芝赴湘參加對南方軍隊的作戰,結果大敗而逃,改任暫編第一師師長。1921年,張宗昌又奉命率部入江西與江西督軍陳光遠交戰,兵敗後本來欲投靠直系曹錕,因吳佩孚反對而作罷,於是改投奉系張作霖。之後因為替張作霖收編了一幫東北土匪,被任為吉林省防軍旅長,再招攬數千流落中國東北的白俄部隊,發展至近萬人馬。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張宗昌率兵入關,轉戰江蘇,打敗孫傳芳部,進駐上海。後任山東省軍務督辦,兼省主席。1926年國民黨北伐,張作霖、孫傳芳合作組”安國軍”對抗,張宗昌為副司令。1927年初,張宗昌部在南京上海一帶被國民革命軍打敗,退回山東。寧漢分裂期間,張宗昌進攻馮玉祥軍隊,又大敗。之後張的餘部在山東被白崇禧收編,張本人則逃到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怕張宗昌會附和日本,邀其回國寄居門下。1932年,張宗昌受國民黨山東省主席韓複榘之邀回到山東,離開濟南時被刺身亡。
北洋军阀24上将之最终结局
 民元三年,削藩议起,撤各省都督,于京建将军府,并设诸将名号,或就所驻省份开府建牙,俾出则膺阃寄,入则总师屯,内外相重,呼吸一气,永废割裂之端。惜袁公早殇,名器遂滥。
  
  建威上将军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祖父佩公少年时曾与刘铭传贩私盐、因之结识,官至淮军统领。爱其孙,随营伴读。稍长,迭遭变故,祖,父,母皆丧,生计窘迫,绝意科举,投武幕,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以最优毕业,保送德国习军事,返,任威海随营教官,历日清甲午之役。小站练兵,得荫昌保荐,出要职,军中誉为“北洋之虎”。辛亥,率师南讨,暗有反正意,曾馈南帅黎氏以密函,中有:“杯酒话前尘,万马涛声天际涌。登临怀故国,八公山色望中收”之句。不数日,果有逼宫之齐电出,共和遂成。民元后,历陆军部长多要职。袁公去,摄大政,出国务总理。及至丁巳复辟,讨平之。谓之再造共和。此后谋南北统一,文倚安福国会,武编参边二军,声势日隆。不意,曹,吴反,以清君侧,诛小徐为号,发兵来攻,一战而败。隐。其后虽曾东山再起,出执政一职,又为马二,俄狄所煽之暴民,匪党所诬,迫去职,明心迹。抗战中,全大节,为国府迎于沪上,上亲执以弟子礼。以病薨,年七十有一。宿敌吴氏挽之曰:“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时局至此,皆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时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
  
  镇安上将军
  张锡銮,字金波,浙江钱塘人。父为四川驻防军官。幼即在军中,习兵事,通战阵。稍长,又取监生。军中皆称其智谋胆略,学识兼备。绰号“快马张”,任通化知县、锦州凤凰厅候补道。曾历日清甲午之役,后以东督锡銮以事去职。复任东边道。兼安东开埠局总办。任满,升署度支司。辛亥,授命西征,定三晋。民元后,因惧东督赵氏仍恋故朝,兼之张,冯二将与张有早年招抚之谊,故调赵入京出清史馆馆闲职,而授张以镇安上将军,节制东三省军务。徐放湖北将军。洪宪改元,封一等伯,列名将军府,兼参政院参政。越年,主崩臣退,赋闲津门。筑网师园,以风月自娱。民十年,病卒。
  
  定武上将军
  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少孤贫。投效广西军,累保至参将。日韩衅启,随毅军防守奉天。袁公练兵小站,充管带。庚子,防剿拳乱,叙功擢副将,赏壮勇巴图鲁。两宫回銮,随扈至京,谕留宿卫,日俄战后,调奉天,节制三省防军,赏黄马褂。旋命总统江防各军,驻浦口,调江南提督。武昌变起,与总督张人骏、将军铁良等筹战守,江浙军合攻江宁,粮援胥绝,乃退屯徐州。人骏、铁良走上海。命勋为摄两江总督,赏轻车都尉。逊位诏下,并请优待皇室,保卫宫廷。民元后,倡丁巳复辟,事败,避入荷兰使馆。旋赴津居,卒,年七十,谥忠武。老友绍英挽曰:“宿望重兼圻,峻节不随风会转;孤忠依故国,大星竟陨海天寒!”
  
  宣武上将军
  冯国璋,字华甫。直隶河间人。武备学堂毕业,留堂任教习,后投淮军聂士成幕府。曾历甲午之役。小站练兵,因此为人好滔滔不绝,群僚笑其为北洋之狗。辛亥,率师南犯,挥北军猛攻武汉,火烧汉口,既下汉阳,封男爵。欲攻武昌,因袁欲反正,于三小时内连发七通电报召回。改任清廷禁卫军统领,察哈尔都统,反对南北议和。时宗社党拟遣其回前敌,接段军,提控湖广。事不济。民元后,出掌两江,失忠义,暗阻洪宪事。段势起,明授总统职,暗施调虎离山计,失兵柄,徐去职,卒于北平,年六十。其人言大号空,子孙亦有染,孙巩,出入于倡优之间,俨然伶人矣。
  
  彰武,镇武上将军
  段芝贵,字香岩,安徽合肥人,北洋武备学堂出身,后留学日本。返,任北洋新建陆军讲武堂教官。善逢迎,由道员累迁至黑龙江署理巡抚。后以袁故去职。辛亥,随袁复起,民元后,出武卫军总司令,第一军军长,授彰武上将军,署理湖北军务。继与张锡銮对调。授镇武上将军,节制奉天、吉林、黑龙江军务,兼奉天巡按使,上表劝进,洪宪成,封一等公。其后与族弟结皖系,任段**京畿警备总司令、陆军总长,皖人呼之小段。直皖战起,临阵失机,大败。去公职,隐。年五十六,卒。
  
  振武,隆武上将军
  龙济光,云南蒙自人,滇南世袭土司,与陆荣廷有姻亲之谊。投广西藩司张鸣岐麾下,张升两广总督,时广东水师提督李淮跋扈,不受张命,因之,龙得援引,官至广东提督,提三千济军入粤,以监水师。辛亥,粤变,李降,张走,时局混沌,龙按兵百粤,初则静观其变,继则遥受北命,期年间,竟出广东巡按使,凛然封疆。然党人多不忿,欲屠龙,奋战经年,龙终去职,年五十八,卒。
  
  昭武上将军
  姜桂题,字翰卿,安徽毫州人。少投行伍,僧格林沁卫队官出身。后随左宗棠剿回民,以功加提督衔,隶毅军,授云南临元镇总兵。甲午役,溃走金州,革职留营,观后效。后应袁招入新建陆军,统左翼。历屯泰安,青州、潍县。以功加太子少保衔,赏穿黄马褂,加尚书衔,调直隶提督兼统武卫左军。辛亥,奉袁命,以毅军换防京师,热河,山海关等各处旗兵,助袁登位。民元后,授热河都统,陆军上将、昭武上将军。其后久掌毅军,洪宪,丁巳皆参与其事,调和于各派之间,然事皆不顺。暮年,出陆军检阅使闲职,年七十九,卒于京。为人极护桑梓,凡亳州商贾无论良莠,即运烟土,但经热河亦庇护之。
  
  德威上将军
  王士珍,字聘卿,直隶正定人。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随袁创北洋军,任新军督操营务处帮办兼讲武堂总教习、工兵营统带。与冯,段并称三杰。其人不好张扬,人谓之神龙见首不见尾,故称之“北洋之龙”。历任练兵处军学司止使,又兼第六镇统制、署理陆军部侍郎。辛亥,袁氏起,充陆军大臣。民元后,隐居,受袁邀复出,获陆军上将衔,任陆军总长。袁崩,出段内阁参谋总长,代理国务总理,兼任陆军总长。其后以北洋元老的身分,多次居间调停直、皖、奉各系间的矛盾。年六十九,卒。一说其为暴卒,乃其女孙为张宗昌辱所致。
  
  耀威上将军
  陆荣廷,原名陆阿宋,广西武鸣人。家境赤贫,两2岁丧父,五岁丧母,流落街头,以割马草为生。后入三点会,纵横清越边界,专与法人为敌。受招安,以功进广西边防督办,保送日本士官学校深造。赐号“提勇巴图鲁”。亡父母亦皆封为“建威将军”,“一品夫人”,然不思报效,却与革党相通,辛亥,反于西南。继沈秉坤为广西都督,民元后,依违与孙袁之间,坐大于边陲,及至国民**削藩,方失势,隐居沪上,年七十而卒。
  
  
  熙威上将军
  刘冠雄,字子英,又字资颖,福州人,父为箍桶匠,家贫如洗,投马尾船政学堂,习水师。绩优,官送英国留学,习炮术。返,供职海军,历甲午之役,战后任“海天”舰管带。平步青云之际,却因舰只触礁获罪,幸袁援手,方得免,遂入袁幕。民元后,出海军总长。洪宪时,封二等公。其后历多届内阁,曾为福建镇抚使,闽粤海疆防御使。晚来隐居津门,年六十七,病卒。
  
  虎威上将军
  曹锟,字仲珊,河北天津人。早年以贩布为生,后入天津武备学堂。随军入朝鲜,历甲午役,战后投袁世凯,升嫡系第三镇统制。辛亥,军移驻京郊南苑,为袁禁卫。民元后,任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上书请求改变国体,授虎威上将军,洪宪初,再封一等伯。护国讨袁军兴,率军入川弹压,与护国军战于叙泸间,屡有斩获。及上崩,始退,调直隶督军。丁巳复辟,任西路讨逆军总司令,破之。段继位,互不容,时方南下汉口,率部入岳州、占长沙、取衡阳。遂与南军通,主七省同盟,讨段,讨奉,皆胜,控北京**。以贿选手段为总统。二次直奉战起,马二倒戈,被软禁。后获释,于洛阳与吴会,相顾涕泠。晚年寓居天津,日军入,许伪职,不受。年七十六,卒。国府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
  
  英威上将军
  李纯,字秀山。直隶天津人。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历任北洋军政司,督练公所教练处提调,陆军第一镇骑兵营管带、标统,第六镇第十一协统领等职。辛亥,所部改编为混成协,随冯国璋南下同革命军作战,旋任第六镇统制。民元后,随冯南下,任江西都督。及冯为段所挟,邀往京师,特调其为江苏督军,驻节金陵。时与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并称为直系之“长江三督"。任上治工商主实业,恤民生。然突以四十六岁壮年,暴卒而亡。官档谓其:因忧国忧民而自戕。巷议其妾与马弁私通,被李发现后,马弁将李纯击毙,莫衷一是。
孚威上将军
  吴佩孚,字子玉,山东蓬莱人。传其母有娠时,其父梦前明戚继光,故以佩玉名之。六岁丧父,失教诲,少无赖,染烟瘾,兼以揽讼词,O卦词为生。后因事亡走他乡。投武卫军,为戈什哈。庚子军溃,,复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习测绘科。业成,入北洋第三镇。辛亥,擢炮兵管带,移驻长辛店。翌年,袁以汤乡铭督湘,命曹部驻岳州互为犄角。汤慕其才,延揽之,为曹所觉,与人云:“与若为他人用,不若吾自用之”。遂连拔数级,出第六旅旅长。至是,赞襄军务,无役不予,战必胜,攻必克。及至,连败皖,奉二师,天下震怖。时方寿于洛阳,有联谓之:“牧野鹰扬,百岁勋业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眼见江山唾手,不意冯二阵前倒戈,功亏一篑。其后游历川,辽以诗酒自娱。晚来,居北平,东师入,拟请出山,辞不受。旋暴卒。事闻,上亲临致祭,联曰:“三呼渡河,宗泽研脑匆选R桓杓荆纳秸猿4妗薄
  
  壮威,襄武上将军
  王占元字子春,山东馆陶人。初读私塾,稍长投身卒伍,选送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历任淮军哨官,新建陆军工程营队官,第七营管带,累升至新军第三协协统。辛亥,任北洋第二镇统制。民元后,继任第二师长。率部调湖北,晋壮威上将军,授襄武上将军,督理湖北军务。袁崩,任湖北督军,兼省长,两湖巡阅使。因湖北境内多兵变,加之湘鄂战起,鄂军败北,为吴子玉联合湘军驱逐。匿居天津。办实业,置房产,兴教育。年六十九,病卒,归葬馆陶。
  
  益威上将军
  田中玉,字蕴山,直隶抚宁人。北洋武备学堂出身。曾任北洋第一镇炮队第一标统带、兖州镇总兵等职。光绪三十四年,出东三省督练分所总参议。民元后,历任代理山东民政长、曹州镇总兵、兖州镇守使、陆军第五师师长多职。调京任陆军部次长,转年任察哈尔都统。袁崩,归鲁,任山东督军,兼省省长。后去职,于天津寓居。置房产,办恒源祥纱厂。年七十三,卒。
  
  靖武上将军
  王怀庆,字懋宣,河北宁晋县人,幼即失怙,家道中落,年十八即投军。庚子,王为直隶提督聂士成部下中军,兼带马步卫队。聂士成战死八里台。王于枪林弹雨中,负聂尸回营棺殓,并亲送灵柩至聂原籍安徽合肥安葬。由是聂家感激,而当道者嘉许之,誉之为忠义。其后,聂母专函介绍王投袁麾下,充任陆军第二镇马二标标统。,历多职。辛亥,于直隶省通永镇总兵任上为部下所挟,拟从革命。伪应之,与诸将试马于校场,乘不备,驰去。复引兵还,平之。党人因之衔之,屡谋刺,皆不成。民元后,调为多伦镇守使,屡征蒙古,多有胜绩。返,为北京步军统领兼热河都统,热、察、绥巡阅使。掌控京畿防务几十数年。晚隐于天津,寻卒。兹奇人必有奇病,因其肠病累年,因之军中号其“马桶将军”。
  
  匡武上将军
  王承斌,字孝伯,奉天兴城人。少家贫,投行伍。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业成,隶北洋新军。民元后,供职于直隶陆军第一混成旅,后所部改为陆军第二十三师,属曹吴麾下。首次直奉之役,直胜,本拟长驱出关,王以己亦奉省人故,力主和议。和议遂成。因职权事,与吴渐不睦,二次直奉大战,变反于内。直遂败。功成本拟受封,不意张来,旋解职。隐。寻卒。子家禧,善丹青,以作插画显。
  
  宁武上将军
  齐燮元,字抚万,直隶宁河人。秀才出身,后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业成,隶北洋新军。民元后,率部历多战,少有胜绩,然却旅长累迁至陆军第六师师长,江苏督军。北伐后,失权柄。转投东朝,抗战中,出华北绥靖军总司令。及日降,被捕,戮于金陵雨花台。
  
  炳武上将军
  萧耀南,名衍珊,字衡山,湖北黄冈人。相传为南朝萧帝后,祖籍浙江兰陵,故又号萧兰陵。少家贫,中秀才,教馆为生。徐考入湖北将弁学堂,入北京陆军预备大学,业成,调清府中央练兵处任职。供职北洋,与曹,吴相识并结为知交。民元后,长佐军幕,以功进第三师混成旅旅长,随军南下,纵横湖湘,多有功。晋湖北督军。任上内举贤才,外按境边,一时间楚地蔚然成冠盖云集之地。及至吴败,往投之,念故主,遂以权柄付之。越两月,突病卒,世皆疑之,一说其妾唤赵英者,湖北人,美艳无双,人称“湘楚一绝”,实为赤党谍报人员。暗图之。未为可知。
  
  恪威上将军
  孙传芳,字馨远。山东历城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其间入同盟会。返。长期驻防湖北。民元后,率部入闽,任福建军务督理。江浙战争爆发,奉曹锟之命出兵援助齐燮元,夹击皖系卢永祥,占据浙江,任闽浙巡阅使兼浙江军务督理,并乘机扩军。起兵驱逐苏皖等地奉系势力,于南京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联军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聘日本军官冈村宁次为高等军事顾问,开办联军军官学校,自兼校长,及至北伐军入江西,亲赴九江督战,阻挡北伐军东进,主力被歼后,潜赴天津向张作霖求救,被任为安国军副司令,兼五省联军总司令。继续组织兵力阻止北伐,率残部渡江反扑,与蒋、桂军在南京龙潭一带激战五天后失败。北返,出鲁西前线总指挥,与蒋、冯部作战,败回济南。张作霖被炸,率残部退至冀东滦州一带,由晋军收编。此后,赴沈阳,寄食张学良门下,后在天津为报父仇之施剑翘刺死。
  
  义威上将军
  张宗昌,字效坤,山东掖县人。幼母祝氏闯关东,广结豪侠。辛亥初,返乡,投民军都督胡瑛麾下,随军至沪上。任光复军团长。后刺陈其美,以作觐见之礼,投袁。数年间依附于各系之间,久不得志。因缘际会,终得鲁督一职。南军北伐,张率直鲁联军南下,战不利,率残部退济南。及张死,南军日进,恐,欲退关外,小张不允,势迫,弃军走,东渡扶桑。返,于济南火车站为报父仇之郑继成刺死。
  
  曜威上将军
  李鼎新,字承梅,福建侯官人,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习驾驶。官送出洋。留英,先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旋返格林威治海军学院进修炮术。返,调北洋舰队,授以五品军功补用千总。升署右翼中营游击,“定远”舰副管驾。历甲午役,以功补参将。战后,遭奏劾,革职。经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奏保,开复原官。辛亥初,署理新设海军部军法司司长。民元后为海军部参事,曾脱离北京**,入护国军,后继萨镇冰任直系海军总长。直系败,随之去职。年六十九,卒于沪上。
  
  
  同武上将军
  阎锡山,字百川,号龙池,山西五台人。幼入私塾,寡言,尚游侠。年十五,入票号,交游渐广,有大志,摘录古圣贤修己治人之名言要语,名“补心录。”庚子,考入武备学堂,留东,入振武学校。结党人,入同盟会军部分支“铁血丈夫团”,续入日本弘前步兵第三十一联队实习,绩优,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李烈钧,唐继尧等为同窗。归国,升标统。辛亥,武昌变,亦率部反正,以太极八卦旗为军帜,克复太原,破满城。当选山西都督。继与北洋军会战数月,期间转战归绥。南北和议成,乃归。其后主政山西数十年,编练晋军,羽翼渐成,中原战事起,诸藩皆削,唯其独存。抗战中,亦有功。及至己丑,随国府南狩,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薨于台,年七十有七。其善将将,御下以宽,及其离太原,勉诸将以忠义,麾下皆誓死报,群曰:“城存与存,城亡与亡。野战不成守城,守城不成巷战,巷战不成短接,短接不成殉国”。及城破,军民千万,浴血街头;同仁五百,成仁火中。方是时,敌焰方炙,各疆吏降者不可数,唯太原,城陷时,无一降者,烈矣。
  
  扬武上将军
  冯玉祥,原名基善,字焕章。安徽巢巢湖人。幼家贫,投淮军,于军中读埠外报籍,渐有革命之志,组武学研究会,潜谋反清。辛亥,闻南方变,欲应之,与滦州兵事,任民军参谋,事败,递解回籍,赖其妻刘氏为北洋协统陆建章侄女故,得免。然同志皆死于难,深憾之。遂有日后驱废帝出宫之举,以完诸友遗愿。民元后,自领西军,纵横豫陕,依违于各系之间,叛复无常,人称“倒戈将军”。戊辰,上任之为行政副院长,以羁縻之。稍后,削藩议起,麾下诸将皆归正,势去,历闲职,悠游岁月,及至党国南狩,身在域外,不思共赴国难,反欲归受伪职,然逢海难,卒于域外,岂非天哉?年六十六。其人一生虽称信洋教,自号“基督将军”,然观其行事,俨然犹大云,诚为天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