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腰鼓有哪些好处:新课堂结尾:“余音”如何“绕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3:24:20

本期对话嘉宾

肖学堂 安徽省东至县汪坡中学副校长

吴再柱 湖北省黄梅县独山中学副校长

张建伟 河南省伊川县鸦岭一中副校长

衡成荣 江苏省宝应县城中小学教导副主任

刘爱军 《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高效课堂研究中心主任

对话主持:梁恕俭

 

编者按:古人做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课堂教学也如此。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拓展视野,挖掘潜能,升华情感,还能让学生学会归纳,留恋课堂,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但现实是,很多老师课前精心设计,课堂上精彩纷呈,但结尾却草草收场。毋庸置疑,好的课堂结尾就像画龙点睛一样,让整节课生动传神。那么,结尾如何“点睛”,课堂应从哪些方面收口,有哪些常见方式,什么样的结尾最给力?本期问道,聚焦新课堂结尾。

 

“余音”如何“绕梁” 

 

 

结束是另一种开始 

 

课堂结尾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之面,达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境界。

 

梁恕俭:“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许多教师非常重视一堂课的开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却往往忽视了一堂课的结尾,请问,课堂结尾的重要性、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什么地方?

肖学堂: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写作也要求“凤头豹尾”。一堂好的课堂结尾也应如此,它可以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一种“曲终收拨当心画”的感觉。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搜集信息,解决问题。课堂结尾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之面,达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境界。

吴再柱:课堂结尾通常有三大功能。一是梳理知识。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一节课下来,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很大,需要通过小结,按知识内在规律,整理归纳,提炼概括,便于学生提纲挈领,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迁移。二是升华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一堂好课的结尾,能让师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迸发出一种精神力量。三是反馈教学。通过课堂总结,发现学与教的不足,为以后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基础。

张建伟:当前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课堂结尾重视程度不够,或备课不充分,或时间不允许,或没放手发动学生。老师们的课堂结束语几乎如出一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到了哪些本领?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在这样的提示下,学生的回答无非是所学到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这种课堂结束语的使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感悟和提升,造成了一些学生片面的认为课堂就是学习知识的,或是做题的,使课堂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让课堂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刘爱军:课堂结尾不给力,归根到底是教师的手伸得过长,包揽得过多,引导得过细。如果按照高效课堂“自学——展示——反馈”的一般流程,反馈即结尾,反馈的方式即结尾的举措。学生会在纠错中查缺补漏,会在自评中回味、吸收、消化,会在小组总结中见贤思齐,扬长避短,找到新的知识增长点。

 

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总结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应该为学生服务。在课堂结尾时,教师立足引导,让学生来说、议、读、写,帮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拓展延伸,巩固升华。

 

梁恕俭:学生会总结比什么都重要。教师放手时,如何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结尾?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结尾方式有何区别?    

肖学堂:新课堂讲求高效实效,讲求人本,讲求和谐,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与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去畅谈体验和收获,表达困惑和喜悦,提出建议和见解。新课堂结尾除了要有灵活性、针对性,概括性、启发性即“新、准、精、巧”四点外,更强调学生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

张建伟:对于物理、化学、生物这些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在课外用一些简单的仪器或自制的仪器独立地进行观察和实验,是理科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补充形式。对于作文课或试卷分析课,课堂结束时,教师要以感情真挚、满怀期望和信任的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养成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灰心、在荣誉和胜利面前不骄傲的良好品质。对于复习课,将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加以系统和强化,往往适宜采用概括性结束语。对于课改后的展示课,比较适合让学生进行才艺表演,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能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比较符合展示课的上课要求。

衡成荣: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因课而异”、“因文而导”、“因班而异”。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哪种结课方法,这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来定。相对而言,语文学科总结全文、升华中心式可能多一些,数学学科练习拓展式可能多一些,英语学科情境练习可能多一些。但归根结底,课堂结尾要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要与文本的内容、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应该为学生服务。在课堂结尾时,教师立足引导,让学生来说、议、读、写,帮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拓展延伸,巩固升华。

刘爱军:课堂收尾,必须坚持“学生主体”这个原则不动摇。那种由教师表演、学生旁观的结尾,即使再精彩,也一定是无效结尾,或是低效结尾。之所以有的老师会在课堂结尾部分唱独角戏,努力地表现自我,大肆营造一种所谓的华美,追求一种外表的排场,其实还是旧的思想观念、旧的课堂理念在作怪,没有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也是对“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理解得不透彻,执行得不彻底。

 

以生为本,“活实”相济 

 

学情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科目不同,结课的方式也是千变万化的。不管怎么变,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不能变,结课要敢于让学生结,让学生在课堂最后几分钟动起来。

 

梁恕俭:好的课堂结尾必须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灵活多样,追求实效。一般说来,课堂结尾的方式有哪些?

张建伟:好的结尾形式不拘一格,但都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我概括5种:

1.概括式结尾。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束方法。它是对知识进行梳理,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用语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啰嗦、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

2.引用式结尾。引用名人名言或诗歌俗语等来对全文来进行收口,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主题有情感升华的认识。

3.对比式结尾。对比相映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访谈式结尾。课堂结束后,让“记者”采访一下学生,谈谈心得感想。

5.练笔式结尾。语文、英语课除了知识的学习之外,还要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例如:《海燕》一课结束后,让学生以第一人称写出海燕、海鸥、企鹅的心理活动,学生兴致盎然,不仅提高写作能力,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吴再柱:除此之外,还有3条。一是组织活动结尾,如讨论、辩论、竞猜、展示、畅想、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增强学习信心。二是预留悬念结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收”中寓“展”,设“悬”激“疑”,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学生对知识始终保持急切、渴求的心态。三是创设情境结尾。比如有位老师在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节时,他的收尾就设计得颇有韵味,他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先走的学生要大声报出自己的学号数,让没有走的学生判断。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游戏活动中,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可谓一举多得。

肖学堂:学情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科目不同,结课的方式也是千变万化的。不管怎么变,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不能变,结课要敢于让学生结,让学生在课堂最后几分钟动起来。课堂结尾有三大境界:一是温故知新,曲径通幽,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二是耐人寻味,隽永蕴藉,有余音绕梁、更上一层之欲;三是波澜迭出,引人入胜,有磨羽砺翅、振翮欲飞之望。

刘爱军:总之,结尾形态要“活”,结尾效果要“实”;既要有学生的总结归纳,又要有教师的启迪引导,达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目的。这个“活”即追求生命的多样性,教育内涵的丰富性;而“实”则是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和学习规律。理想的结尾应该是“活”中有“实”,“实”中有“活”,“活”而不乱,“实”而不死,“实活”相济,和谐统一。

 

“四有”让结尾更精彩 

 

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学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结课不必一味地追求形式,刻意地去表演,不能为了收口而收口,应当给学生创设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佳境。

 

梁恕俭:“描龙画凤,难在点睛。”课堂结尾因重视不够、时间不足等,容易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什么?应如何避免?

张建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状。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其兴奋中心开始疲劳并转向课外,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变换课堂活动方式,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激活学生新的兴奋点。教师在结课时不能草草收场,不能书到临尾渐渐松,而是课了事未休,课终情更浓,课完兴未辍。

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学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结课不必一味地追求形式,刻意地去表演,不能为了收口而收口,应当给学生创设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佳境。

吴再柱:应避免的问题,大体来说有5个方面。

一是喧宾夺主。即是完全由教师在表演,或是由几名所谓的优秀学生在作秀,没有面向全体,没有真正体现学生主体。二是哗众取宠。比如有的教师喜欢用一些空洞的名言警句,或是一组貌似恢弘的排比句,作华丽收场,使得课堂结尾趋于单向与肤浅。三是拖泥带水。把课堂收口看成教学主要内容的简单重复,叙述语言不够简练,冗长拖沓,而且还力求面面俱到,没有主次之分。四是涛声依旧。不分课型,不扣目标,不问学情,完全用一种模式来收结,使得课堂收尾形式呆板。五是草率行事。备课时不计划,上课中无思考,到了课尾便沿用老一套,如“请大家各自把本节课学习内容梳理一下”,看似相信学生,实则打无准备之仗。

肖学堂:新课堂收尾坚持4个“有”,就不会剑走偏锋,即有生、有力、有理、有节。“有生”最重要,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因学生而存在,无论哪个环节都必须看到学生参与的影子,而且是主动参与,切不可因为时间关系自己越俎代庖,这是新课堂最忌讳的。“有力”指课堂结尾要有力,不能疲软,不能应付,不能散乱,不能花哨。虎头豹尾就是讲求开课大气雄浑,结课铿锵有力,首尾呼应,相得益彰。“有理”即结课要科学,避免随意性,东拉西扯、偏离主题、偏离内容、偏离学生实际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结课。“有节”指结课要注意时间,要自然,教师要做到心中有丘壑,合理规划,适度调控,科学引导,让最后的几分钟成为课堂的小高潮、小回忆、小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