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领导力沙盘培训:国企商人的“防身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31:41
国企商人的“防身术”




  江湖险恶方能显示侠客的果敢和柔情。商场亦如此,风险无处不在,却能锻造出真的勇士和豪杰。但是,许多国企商人却壮志未酬身先死,铁窗下悔恨的泪水湿透了衣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企进入转型期,在这个狼烟四起的“乱世”中成长起来的国企商人们,首要的任务不是如何赚钱,而是,必须学会如何自我保护。


  一段时间以来,有一个名词反复不断地出现——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真的能像水一样“流失”吗?那么,它流到哪里去了?我想,无非有三个渠道:一是被贪官窃为己有;二是落后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造成的损失浪费;三就是借国企改制、国有资产转让、担保等各种合法途径,非法流入到民营、外资企业的口袋里。尤其是国企与民企或外资的项目合作,曾发生过将大量“婚前财产”转移,“坑妻灭子、取悦新欢”的闹剧。即,低估国有资产,欺骗国家,坑害职工,满足私欲,趁改制之机捞一把,积累个人财富。有多少国企商人,为这种“婚前财产”的转移付出惨重的代价?有多少国企商人,折腰在与民营、外资企业合作中的杯盘狼藉、烟雾缭绕之中?我认为,在当下国有企业转型期,不能很好约束自己的人,不要去做国企商人。一旦上了国企的船,你的第一要务不是赚钱,不是“扬帆”,而是“把舵”,是遵纪守法,按程序办事,保护好自己。国企商人的第一追求应该是安全、健康、快乐。


  
  ◎国资不是唐僧肉,国企商人手莫伸


  曾几何时,有多少国企在与市场接轨当中“卧轨”,有多少国企的勇士跌倒在与民企、外资合作过程的“血泊”中,有多少狱中服刑的国企贪官们,在以泪洗面抒发悔不该当初的感叹。然而,他们直到跌进地狱,才明白自己是国有企业的“保姆”而不是主人,“保姆”试图将主人“赶出家门”的举动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即便有个别侥幸成功的逃脱者,如今,躺在“主人”的床上也是夜不能寐,整日提心吊胆、忐忑不安,夜深人静时最怕听到警车的尖叫声,惶惶不可终日。


  遗憾的是,从来只闻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多年来,这种合作与流失的闹剧,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花样翻新,场景不断变幻,高潮不断迭起。有的国企管理者,在自己即将退出权力舞台之际,利用对企业的实质控制权,将国有资产公开转化为个人财产;有的国企管理者,采用金蝉脱壳的方式,以企业改制为名,把优质的国有资产剥离出来,成立股份公司,由自己直接掌握,而把劣质资产、冗员、债务以及亏损业务等留在母公司;有的则在民企、外资购并国有资产中,低价出售国有资产;也有的利用MBO(管理者收购)的形式,以低于正常价格买下国有资产;还有的在国有资产转让和出售过程中,暗箱操作,低估漏估国有资产,低价转让国有资产。如此种种,花样繁多,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入个人腰包。


  据初步估计,国有资产转让过程中,采用公开拍卖形式出售国有资产的价格,一般比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价格高出10%左右,而采用私下交易方式出售国有资产的价格,一般比评估价格低30%左右。大名鼎鼎的杰克•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做了20年的CEO,在他的努力下,通用的销售额从他接手时的300亿美元,提升到他退休时的5000亿美元,是中国GDP的1/3。然而这么伟大的企业家,退休时候的待遇还不及我们某些企业的掌门人。国内某多媒体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的销售额不到通用的万分之一,掌门人退休时拿了12个亿,靠的是什么,就是MBO。于是乎,一些国企领导人风起云涌,前赴后继,玩出了花样百出的“民进国退”的把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打着国企改革的旗号,把国家和人民的资产变成自己兜里的金币。


  “富了方丈,穷了庙堂”,这种阳光下的罪恶,像电视连续剧一样,在我们眼前上演。在已结案的国企转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中,转制后的企业购买者很多是原企业的管理层,他们对出售企业的资产、资金、债权、债务情况非常清楚,并且在制订改制方案、选择审计和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确定转让价格等重大事项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往往用最少的资金,甚至不出分文就把企业买到自己名下。2003年,黑龙江某乳业集团管理层拟售让国有产权,无形资产忽略不计,债务不承担,以不到1000万元低价自卖自买。河南某发电厂在改制过程中,3000多万元的国有资产缩水了一半,最终购买方仅以1500多万元的底价,一次性付款购买,改制后的公司董事长还是原发电厂的厂长。还有的内外勾结,低估贱卖国有资产。重庆市某区一家价值5000万元的国有企业改制,被中介机构低估为400万元,最后以200万元价格就出售了。经该市有关部门调查,原企业负责人与当地政府两个部门的个别领导及中介机构内外勾结,侵吞国有资产,其个人在改制后的企业中占80%的股份。真相大白,令人发指。


  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MBO的问题。其实,对于MBO这种企业改制方式,我一直持积极的态度,因为国企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的改革。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原则上要退出国有序列。MBO就是一条有效的退出渠道,是“国退民进”可行性手段之一。令人遗憾的是,国企在实施MBO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婚前财产转移”和“坑妻灭子”的问题,所以国资委、财政部叫停了这一产权改革形式。我认为,实行MBO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监督、制约和规范问题,只要评估、交易有章可循,公平透明,严格依法操作,就会杜绝“婚前财产转移”式的国有资产流失。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用“非黑即白”的价值观看待它。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对于发大财的问题,我常常劝告身边的同僚:“要么你去做民企,挣大钱,以财富的多寡标志自己事业的成败。做国企,你就认命吧!你一定要学会约束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抱着当好‘保姆’、照顾好主人的心态经营你的企业。”遗憾的是,许多经历了二十几年精神和物质“饥饿”的国企商人,面对着摆在自己面前的一桌“丰盛酒席”,又有多少人能有此定力呢?


  国企商人千万要记住:你是保姆,不是主人。产权处置不是你的职责和权利,如果你不会约束自己,不知道如何按照处置国有资产的操作程序办事,你就尽量避免与民营企业合作,更不要野心勃勃图谋“篡权”,妄图变“国”为“民”,更换旗帜。如果躲不开,回避不了,必须合作的时候,那么,一切报审程序,宁可多10项,都不可以漏半项。该上会的一定上会,该挂牌竞价的就必须挂牌,所有的合作环节尽可能避免和杜绝个人行为。


  回避是你最后的坚守。毛泽东主席说过:“要想消灭敌人,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这句话用到这里最恰当不过了。如果你不是企图利用合作捞一把,就更没有必要担这个嫌疑。
  


  ◎前车之鉴,慎选民企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是国有资产流失最严重的二十多年,也是涌现贪官最多的二十多年,同时也是民营经济发展最快的二十多年。虽然不能因此说民营经济的基石是国有资产流失浇筑而成,但是,至少可以说有些民企的发展与国有资产流失密切相关。


  有粗略的统计数字显示,上个世纪80年代,国有资产每年流失500亿,进入90年代,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亿。说国有资产的流失是全方位、多渠道,并不是危言耸听。


  经济学中强调资源的稀缺性。民营企业看中国有企业什么了?不是冗员、冗官,而是资源,因为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生产力。中国目前的大环境,让为数众多的国企、民企坚定地选择了“先抢资源、后抓管理”。原始积累过后的民营企业家们,学会了用实际行动表达主张——抢夺资源、整合为王。加上一些国有企业盲目不规范地进行“瘦身”,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策应了民企的兼并与收购。简单得让人痛心。也让人想起了一句歌词,稍加改动,民企就可以这么唱了:把所有的悲伤留给你,把快乐让我带走。


  切记:国企商人一旦上了国企这条船,首要任务是“把舵”而不是“扬帆”。面对企业重大经营活动,该表明态度的时候要不惜笔墨,文字批示要详细、清楚,不要怕赘述,并将你批示的文件重复存档。国企商人每天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自我审计,时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向。如果你能在走过的路口和转弯处,都插上警示后来者的醒目路标,那就更加功德无量了。
  


  ◎民企商人怎么办


  讲到这里有人要问:我们是民营企业,民企商人怎么办?道理很简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不是一跟国企接触就有感觉吗?继续!想方设法与国企合作就是了!特别是国企的改革改制,只要削尖了脑袋能钻进去,就成功了一半。有些民营企业还保留着国企或名义或参股的成分,建议你保留这个牌子,虽然,如今民企成长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广阔,但是,民企的发展只要沾上国企改制的边儿,就会得到不菲的优惠政策。


  但是我劝你,在参与国企改制和进入垄断行业的过程当中,必须评估风险。具体来说,一是体制风险和政策风险;二是企业文化风险。如果你对体制的弊端、政策的风险不能掌控,两种企业文化又不能很好地融合,你的风险可就大了。千万不要将国企改制当成“保险箱”。在你不能掌控风险的情况下,资金盲目介入国企改制,照样会让你“欲哭无泪、欲罢不能”,真正体会一下拿着金币打水漂的“快感”。


  说句老实话,国企的生存环境的确十分恶劣,国企商人承受着体制和机制的各种压力,他们迫切希望国企改革改制,引进项目、资金和管理,这种企盼和渴望异常的强烈。然而,物极必反,凡事皆需有个度,你不能想怎样就怎样,更不能剑走偏锋或搞歪门邪道。对国企商人来说就是约束好自己,这是一个人人都应该明白的朴素道理。对民企商人来说就是想方设法参与国企改革改制,削尖了脑袋钻营与国企的合作。说了半天,我是送给了商人们一把“双刃剑”,如何拿捏,就要看你“戒淫欲、不杀生”的修炼程度了。从商别被诱惑放倒

 

 


  企业家要有清醒的理智、敏锐的思维、独立的思考,你的鼻子永远不能被别人牵着走,你的命运要时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要被各种“信息机会”砸晕,更不能被各种“商业诱惑”放倒。


  长虹董事长倪润峰曾说:“企业好比一个家庭,在财力、物力都有限的情况下,不能同时养活两个或三个孩子。那怎么办呢?必须实行‘独生子女政策’,集中肉、蛋、果、奶,把一个孩子养得白胖、健康、聪慧,供他上大学、攻硕士、读博士。”


  商海漫漫,机会多多,然而,属于你的机会不过也就那么一两个。言外之意就是,你不要得陇望蜀,不要怕错过什么“机会”,一定要学会拒绝“诱惑”。大千世界,五彩缤纷,除了你能掌控的一两个,其余的空间再精彩,都与你没一点关系。


  
  ◎坚守你的“根据地”,不要贪心不足、得陇望蜀


  中国有句俗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意思是说,男人一旦入错了行当,将事倍功半。女人一旦嫁错了郎,可能悔恨终生。


  机遇与风险向来都是并存的。人们往往容易看到利益滚滚的一面,却经常忽视背后隐藏的具有毁灭性的一面。作为商人,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企业的产品定位,明确自己企业的发展方向,做自己企业熟悉的、有把握的、能掌控的事。而不要像一个放纵的男人,看见漂亮的女人就怦然心动,恨不得将天下所有的“美丽”一览无遗。商人千万不能耐不住“寂寞”而经常“拈花惹草”,一定要学会坚守。我多次讲过,属于你的商业机会只有那么一两个,紧紧抓住牢牢把握就足够了,不要刻意追求新奇刺激。


  多年来,那些懂得坚守的企业,虽然没有弄出跨行业、跨地区、多元化的大动静,却让企业稳步壮大、健康发展。而回头看看当初那些为企业多元化格局激动不已,并付诸行动的人,今天则大多走入了困境,在进退两难中后悔不已。当然,对于真正的机会,应该当仁不让地紧紧把握住。然而,许多机会看起来诱人,掉进去之后才发现是一场噩梦。还有一些机会,只是少数人的“馅饼”,对你而言,因为行业的陌生,而可能成为“陷阱”。在陌生行业中,往往一个不起眼的细微漏洞会突然放大,对准你的“命根子”来个致命一击,让你措手不及,折戟沉沙。


  反过来看,在自己熟悉的行业里摸爬滚打,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不得不承认,反复做一件事情,可能感觉机械而枯燥。但是,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最终所带来的成功,却能将你日复一日的郁闷一扫而光。肯德基创建一百多年以来,始终没有脱离与土豆、面粉以及被肢解的小鸡打交道的流程,可那个美国老人和他的后代们却以惊人的毅力,执着于这日复一日简单机械的动作,把这种价值不菲的炸鸡快餐推荐给了全世界的人,从中赚了数不清的钱财,顺便还创造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们耐住了寂寞,学会了坚守,把更多赚钱的机会拱手让给了别人,但没忘了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人们来吃他们的“鸡翅膀”。肯德基无疑是成功的。


  
  ◎商人要耐得住寂寞,轻易不要“红杏出墙”


  《激荡三十年》一书列举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涌现出的无数创业英雄,他们凭着自己的机智、勤奋和一点运气,抓住了一些市场机会,很快就发达了。可是,原始积累完成以后,一些人却把自己侥幸的成功,误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当看到别人在其他行业和领域“轻松”赚得盆满钵溢的时候,就有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幻想,便再也耐不住“寂寞”,一头扎了下去。往往这些盲目的“红杏出墙”,带给自己的是永远无法承受的切肤之痛,不是掉进地狱,就是摔回平地。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一手创立了“谢瑞麟”珠宝王国,专卖店开遍东南亚、香港、内地,在珠宝业内享有崇高地位的谢瑞麟,只读过两年小学,凭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从3000元借款开始,巅峰时身价达到20亿。


  然而,当公司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之时,谢瑞麟一心想跨出珠宝业,向利润巨大的房地产业进军。1981年和1982年,谢瑞麟用珠宝生意赚来的资金大笔买入商铺等物业。此时,香港遭遇中英谈判引发的信心风波,地产价格应声下跌,谢瑞麟铩羽而归。“舔血”之后,他重新投入自己的老本行——珠宝事业,在艰苦经营之下,谢瑞麟珠宝在1987年正式上市。谢瑞麟回顾和总结那次失败时,却并不承认是由于自己盲目投资,而是因为“时不我予”。


  1987年公司上市后不久,他又不安于在珠宝业的现状。1990年,他成功夺得裕兴地产公司控制权,并将其作为集团投资地产的旗舰,一下子买入大量的物业,使集团负债比率高达140%,仅年利息的支出就高达7000万港元。负债重压之下,谢瑞麟又在同年6月把裕兴股权连同湾仔地皮,以2亿港元价格卖给了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没想到,港英政府与大陆方面就新机场谈判渐趋明朗,在当年7月签订了新机场谅解备忘录,楼价随即上涨,快得有如坐火箭。结果杨受成在该地皮建成英皇集团中心,总值约20亿港元,而谢瑞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这“肥美的烧鸡”落入别人的口里。


  话说事不过三。但对于谢瑞麟来说却是十足的“性格决定命运”。1997年6月金融危机前夕,香港楼市接近顶峰时,谢瑞麟又斥资5亿港元,向丽新集团购入尖沙咀宝勒巷的宝利商业大厦,与此同时,他参与的多项股票投资也宣告失利。于是,在1997年和1998年之间,集团的负债升上最高位,金额达13.4亿港元,负债比率升至1992年以来的最高点。


  为了减轻集团的财政压力,自1998年开始,集团不断变卖资产减债,其中为数不少的物业都大幅亏本转让。除了变卖资产减债,1998年6月,谢瑞麟还推出“10亿元钻石大倾销”,在两个多月内为集团套取了近3亿港元的资金,但仍然无济于事。最终谢瑞麟因为拖欠苏伊士亚洲控股债务逾5000万元,被对方于2000年入禀申请他破产,其他债权人也相继加入追讨欠债行列。2000年9月25日,谢瑞麟被法院颁令正式破产。当时有人形容谢瑞麟的破产,是最令业界关注,同时又感到唏嘘的重大破产案。历史轮回,假如谢瑞麟继续经营他的珠宝王国?假如他不去涉足房地产?如果他不去陌生的森林探险,可能今天的谢瑞麟还紧握着“珠宝王国”的权杖。


  
  ◎如果你能拿下陌生行业的金、银牌,才可以例外


  企业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特别是集团企业,规模化的欲望好似巨大章鱼的触角,有着无限的扩张要求。如果你投资饥渴难填,那么,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可以例外,那就是你有十足的把握,在跨行业和跨地区经营之后,有实力成为新行业或新地区的老大或老二,即确有摘金夺银的把握,你才有资格“探险”。否则,一定要耐住寂寞,严守“妇道”,切不可“红杏出墙”。


  然而,有时澎湃的血性经常冲垮理智的大坝。近年来,企业多元化经营失败的案例很多,举不胜举。太阳神集团从1993年开始,一反常态,“多元化”的格局,彻底改变了企业的一贯战略。一年之内上马的新项目有石油、房地产、化妆品、电脑、边贸、酒店等近20个,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决策者们甚至提出了近似大跃进时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豪言壮语。企业用于“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最高时达到3.4亿元,远远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结果可想而知,所有的投资血本无归,无一幸免。最后,太阳神集团不得不为20个项目集体“下半旗”默哀。


  还有人们曾经耳熟能详的飞龙集团也曾在多元化经营方面损失惨重,总裁姜伟后来自省20大失误之一:“就是模糊决策、盲目决策,企业过于强调产业多元化,涉足许多不熟悉的领域。”失误之二:“就是飞龙集团的资金长时间处于分散状态,资金使用像撒胡椒面,不能够有计划、有规模地集中使用。资金分散造成‘资本力’严重浪费,导致资金短缺,链条吃紧”。


  现在看来,这些企业家们当初看到的机会就像一片灿烂的、让人心动的罂粟花,当美丽的花开过之后,结出的果实却是致命的。


  因此,你要记住:当有了一定的积累,证明你的企业已经过了“青春期”,那你最好做一个不解风情的“男人”,不要做“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的美梦。周济谱论国企时弊



编者按:
    近日,本人新作《商谏——周济谱论国企时弊》,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继本人《商诫》之后,一部探讨国企改革的潜心之作。本书以“谏言”的形式,剖析了国企的十四处弊端,希望能为我们的国企改革,起到点滴的推动作用。该书定价45元/本,在全国各大书店有售,也可与本人联系购买,望广大读者关注。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同样,企业者,经济之支柱,国民之命脉,国家兴盛之道,也不可不理会,而且还不能简单之理会。对于中国企业中的独特群体——国企来说,更应该是我们不得不察也不得不认真理会的。

    三十年来,国企的改革在重重困难和阻力中缓慢前行,日积月累也取得了令人晃眼的成果。但是,表面现象难掩体制本身的千疮百孔与万千落寞,国企与生俱来的众多“死穴”仍然难以解开。

    本书作者周济谱,有着38年国企生涯的职业历练,经历过数次事业的跌宕起伏,对国企的种种“死穴”有着更深、更切肤的感觉和体会。他先后在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履职。曾任东北地区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东北华联集团总裁;国内民营企业的典型代表——万通实业集团副总裁;也曾任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中直企业——中国华诚集团副总裁;以及因斥资5.8亿元收购乌克兰航空母舰而轰动一时、中国最早的三大券商之一,却最终挥泪谢幕的证券大鳄——华夏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踩着刀尖一路走来的周公从来没有停止对现实的追问和求索。身在国企体制之中的他,对国企的诸多弊端也感受得最为真切,对国企问题观察得细致入微、思考得入木三分,因而有“强烈的文字进谏表述之欲望”,于是也就有了我们现在的这本书。书中,无论是对企业政工师制度的直言,还是对养老金制度的探究,无论是对资本金缺失原罪的质疑还是对国企领导无法“将功补过”的感叹,都在向我们昭示着一个道理:所有的不适应都是体制建设滞后的产物。

    本书作者坦言,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还远非现在亦步亦趋、旧瓶新酒、点到为止式的改革及改良所能达到的。国企需要的是一次彻底的变革、脱胎换骨的新生。

    《商•谏》反映了作者对理想、对事业的追求,也反映了作者在这种追求过程中经历的种种探究与思考。作为一份改革者的“谏言”,它为我们提供了有别于主流媒体高颂赞歌的一贯方式,拨开了粉饰表面的繁华直指败絮其中的症结。正如作者书中自嘲为“敢咬猫的老鼠”,在现行体制下敢于这样口无遮拦痛陈时弊,而且是作为体制内的职业经理人,的确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和胆量。全书十三篇文章,点出了国企的十三处要害,虽说不一定每处都算做完全意义上的致命硬伤,但其造成国企无法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则是无可质疑的。

    此次,在方正出版社的鼎力帮助下,新书《商•谏》出版发行的同时,作者的另一本著作《商•诫》也一同再版发行。《商•诫》与言辞激烈直击时弊的《商•谏》有所不同,《商•诫》是以轻松调侃的话语,幽默风趣地为商人们讲述了一个个从商的道理。是作者多年亲身经历的经验总结与理性思考,《商•诫》中一个个看似浅显直白的小道理,却蕴含着为人处商的大哲理,书中虽不能说是字字珠玑,但也是篇篇精华,从《商•诫》出版一年多来供不应求,不得不多次再版,也足以看出该书在读者心目中的认可度与影响力。

    作者的新书《商•谏》是《商•诫》的姊妹篇,然而,文风却截然不同,前者是对商人的谆谆告诫,后者是对体制的嘶声呐喊。书中对国企现行体制当仁不让的姿态与言辞激烈的批判,可能会有失恰当或引起一些人的不适。但是,既然书名为《商•谏》,就表明作者的意图是“谏言”,是作者潜吐血诚的肺腑之言,如果有过激与欠妥之处,也正所谓“矫枉过正”在所难免。况且,连封建的皇帝为了便于纳谏,都专设“言官”以倾听不同声音,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国企领导人难道都没有这点胸怀吗?可谓:
    古有言官、谏诤得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今之商谏、直言无隐,针针见血、敢论曲直。

    我们不敢断言这本册子对今后的国企改革会有多大影响,但是,倘若作者的这番“吹毛求疵”、“刀劈斧砍”能起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点滴作用”,作者的心血也没有白费,其一片苦心也就在于此。


                                 周孝正
                         2009年3月10日于北京

(周孝正:教授、著名社会学家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国家资源报告撰写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负责人  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