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sec网御:20年后他们在哪里(今语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9:13:23

20年后他们在哪里(今语轩)

周哲玮

《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09日   17 版)

  有这样一个故事,我们有一个参观团到美国高校考察,向学校的管理层请教,如何教会学生创新?美国人的回答是:年轻人本来就有创新精神,用不着我们去教,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把他们的创新精神扼杀了?

  这个回答反映了中西教育观念的不同。有学者认为,美国大学的活力源泉主要来自于学生,甚至可以说是学生造就了他们优秀的教职员工,也造就了美国的一流大学。而我们现在的一些老师会抱怨,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其实,从发展规律来讲,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的一代超过老的一代。

  上海大学是全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的学校。我们一个同学考进来时是知识产权学院的,因为学校有非常规范的转院系制度,她转到了建筑系,同时,又利用选课制进行第二学科学习,保留了知识产权作为第二专业。这位学生的爱好是弹钢琴,在上海大学的艺术中心,她又把钢琴水平迅速提高,在学校的音乐会上演奏。当我们发给她校园艺术家称号的时候,她已经拿到了德国音乐学院的奖学金。并没有老师告诉她要走这样一条路,但因为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各种的机会平台,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同时培养他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的态度,他们就可以利用学校的平台获得更多的机会。

  现在我们的通识课,鼓励名教授去面对一年级的新生。因为只有一年级的学生最有可能对你的体系提出挑战。年轻人的成长环境在变化,你认为天经地义的东西他们并不认同,他们最有可能提出革命性的想法。从2002年至今,上海大学在文学院开了4门导论课,包括了社会学、中国文学、历史学和档案学。每门课由多位教授讲课,有的多达10人。每个老师独立介绍对这一学科的认识,自己学科方向情况,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写一篇读书报告。这样的讨论课,学生会发觉,原来还有那么多不同的看法,还有那么多问题要解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今年我们又开设了几十门全部由正教授讲授的新生研讨课,课程的重点是学科前沿、思想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点。一个学期下来,广受同学欢迎。

  钱伟长校长关于创新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创新首先要有科学性。创新精神不是拍脑袋,科学创新要搞清楚有什么局限性。真理有普遍性,也有局限性,超过这个局限,真理就成了谬误。自然科学中的定理就有很多限定,所以实验必须在符合必要的条件时才能重复。什么叫科学发展进步了呢?就是某些条件变了,把从前的科学真理加以改造,突破原有的局限,这叫进步,叫创新。”1999年上海大学的宝山新校区建成,钱校长就要求我们设立这样的实验课,实验的范围要超过教科书讲述的范围,要让同学在实验室里看到,超出了规定条件,实验结果就不一样了。现在我们2500项教学实验中,有300项按照创新性实验的要求设计。

  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怎样就算合格了?上海大学提出,一个合格的本科生,要具备自学能力,这就意味着成熟了的、经过前人总结过的知识学问,即使没有老师教,他也应该可以学会;合格的硕士毕业生,应该掌握了调查研究方法,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工作;那么合格的博士生呢,他应该在发展的前沿上,找出自己的课题,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我们评博士论文,后面有一句话是必须写的,这个评语上不写这句话,他就不能毕业,就是“具有独立的科研工作能力”。可是我们许多留校的或者引进的博士生,往往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这说明他并不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

  中国人喜欢做完美无缺的东西,喜欢去改进人家部分的缺陷。人家已经做了一个东西,没做得太好;我拿到继续再做,能做得更好,但做完以后发现,人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过去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时代更需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时刻要想着,我们的学生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10年20年后这些学生处在社会的什么位置。他们思考的问题有没有前瞻性,他们具备的能力能不能解决未来的问题。

  (作者系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