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的竞争优势:清蒸汉朝(22)-煮酒论史-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7:15:43
56 天忌英才,霍去病真的太短命了!
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是霍去病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他的收官之战。
当时,饱受打击的匈奴汗国的自信心已经严重挫伤,单于长年龟缩在大漠背后,汉朝远征军越过大漠,到匈奴腹地给游牧人以雷霆一击。
在事先的战争部署中,皇帝刘彻自然把挑战大单于的无上荣誉留给了霍去病,然而老天并不买帐,由于情报错误,大将军卫青在沙尘暴中遭遇匈奴单于,而集汉军精锐于帐下的霍去病遭遇的是左贤王军团。
擅长闪电战的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多里,一路追杀,直到匈奴狼居胥山,在这座山上,霍去病欣然下马,停止追击,安营扎寨,饶有兴致地搞了一个祭天地的仪式,即所谓封狼居胥。然后,上马继续追击,一直打到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方才尽兴,班师回朝。
这一仗,与匈奴单于交手的大将军卫青经有关部门考核下来,功劳不大,所以“不得益封”,光荣依然属于冠军侯,霍去病的许多部下得到重赏,其中校尉李敢(飞将军李广的儿子)因为表现突出,在战场上勇夺敌人军旗,封为关内侯。
但霍去病的赫赫战功,并非英雄气概四个字可以简单的概括,一方面,他绝非有勇无谋,虽然少读兵书,但他打仗并不完全成一时之勇,孤军深入、冒险的背后是深思熟虑地迂回包抄,集中优势兵力破敌于一点。
另一方面,作者也发现,霍去病所带的部队,确实是汉军的“军中之军”、精锐之师。这一点,史书有充分的交代。如《汉书》记载:“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又说:“上令大将军青、票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也就是说,汉军中最好的骑兵都在霍去病军团。
这么说,无意贬低霍去病,因为精兵还需良将,换了别的将领指挥这支部队,未必能取得霍去病的成绩。但这足以说明皇帝对小霍的刻意栽培。
然而,汉武帝何以如此刻意栽培小霍?第一条,当然是因为小霍的确是个军事天才。第二条,答案却在卫青身上。
曾经有一个人劝说卫青,说大将军为什么不象古代春申君信陵君那样广纳天下贤士。卫青回答说,招贤纳士,这是天子的事,我做臣子的,只要奉法遵职就够了。卫青为什么这么说,所谓功高盖主,显然他已经感觉了皇帝的猜忌。
为了挽回刘彻的信任,卫青努力过。某一次战役后,卫青得到赏金3000,当时后宫卫皇后已经失宠(这也是卫青被猜忌压制的原因之一),王夫人得宠,卫青采纳门客建议,特地包了一个500金的大红包给王夫人的老妈,祝她老人家身体健康!
卫青的这一番心意,真可谓用心良苦,皇帝刘彻得知之后,也表示赞赏。但这似乎仍然没有减轻皇帝的猜疑,皇帝开始重用霍去病,打压卫青。皇帝的这个意图,连卫青府里的门客们都看出来了,于是纷纷弃暗投明。
卫青何等聪明,因此完全采取谦逊避让的态度。对于卫青来说,或许这并非坏事。因为霍去病毕竟是自己的外甥,也是卫氏的一份子。
因此,虽然霍去病抢了卫青的风头,但卫皇后还是安全的,她所生的太子刘据也是安全的。一旦卫青和霍去病去世,失去羽翼的卫氏就危险了。这一点,为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所谓天忌英才,霍去病真的太短命了,他去世的时候,年仅24岁。帝国朝廷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身披盔甲的帝国军人寞寞无声地将一代名将的灵柩护送到茂陵,茂陵外形如祁连山状,墓前还有10多件大型纪念其战功的圆雕石刻。
霍去病似乎小时候身体不好,因此有了“去病”这个名字,大概是希望他健康成长,远离病魔吧!但是长大成人后,虽然霍去病身体很强壮,但是病魔并并不因此远离,可能是传染病或根本是母亲遗传,(他的母亲卫少儿似乎死得也很早)导致霍去病英年早逝。
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霍去病是匈奴生物战的受害者。在武帝时代汉匈战争之后期,由于汉军攻势猛烈,“匈奴闻汉军来,使巫埋羊牛,于汉军所出诸道及水源上,以阻(诅)汉军。”也就是说,匈奴将患上传染病死亡的牛羊尸体抛入水源,汉军口渴,饮了此水,病从口入,疾疫由此在军中传开。
“骠骑将军登临瀚海,取食于敌,卓行殊远而粮不绝。”霍去病在匈奴境内作战,就地取食、水,非常正常,而匈奴在其中下毒,也极为可能。不过这个说法,尚缺少充足的直接证据,姑且作为参考罢了。
 57 千古叹息飞将军难封之谜
与卫青、霍去病两大将星的冉冉升起相比,是一批沙场老将的黯淡离场。
这其中,最令人可叹息的是李广。
李广,据说是秦朝大将李信的后代,擅长箭术,汉文帝曾慨叹说:“可惜啊,你没有碰上好时候!如果你生活在楚汉逐鹿的年代,得个万户侯易如翻掌!”
景帝时代,李广在上郡这个地方任职,有一名中央的特派员(皇帝派来的宦官)带着几十名骑兵在郊区打猎,正在得意驰骋的时候,遇见了三个匈奴人。
特派员寻思:“咱有几十个,人家才三个,不相信弄不过他!”特派员的想法符合常理,但问题是他遇见的可不是一般人。这是三个匈奴的射雕手。
什么是“射雕手”?大家应该看过《射雕英雄传》,郭靖就可以说是一个蒙古的射雕手。“郭靖接过弓箭,右膝跪地,左手稳稳托住铁弓,更无丝毫颤动,右手运劲,将一张二百来斤的硬弓拉了开来。……眼见两头黑雕比翼从左首飞过,左臂微挪,瞄准了黑雕项颈,右手五指松开,黑雕待要闪避,箭杆已从颈对穿而过。这一箭劲力未衰,接着又射进了第二头黑雕腹内,一箭贯着双雕,自空急堕。众人齐声喝彩。”
这是对郭靖射雕的描写,再看看郭靖射雕后铁木真的反应。“郭靖依言捧起双雕,奔到铁木真马前,一膝半跪,高举过顶。铁木真生平最爱的是良将勇士,见郭靖一箭力贯双雕,心中甚喜。要知北国大雕非比寻常,双翅展开来足有一丈多长,羽毛坚硬如铁,扑击而下,能把整头小马大羊攫到空中,端的厉害之极,连虎豹遇到大雕时也要迅速躲避。一箭双雕,殊属难能。”
金大侠写的虽然不是历史,但为了写郭靖在蒙古的生活,对于游牧民族崇拜“射雕手”的心理,琢磨的还是比较透彻的。
回到我们所述的汉朝,三个匈奴的射雕手回身放箭,一会便将特派员的随从几乎全部射杀,连特派员也受了伤,只是在部下的以死掩护下才逃回到李广那里,得以向李广哭诉。
李广知道他们遇到的是匈奴的射雕手,立刻带一百名骑兵追赶。三个射雕手没有马,徒步前行,很快被李广追上。李广不想群殴取胜,他亲自挑战三个射雕手。嚣张的射雕手遇见汉朝第一神射手没了辙,当场被李广射死两个,活捉一个。
但事情还没有结束,几千名匈奴骑兵正向李广扑来。李广的部下见对方人多,都想溜之大吉。李广不慌不忙,慢慢将俘虏来的射雕手打包,放在马上,然后下令:“前进!”
部下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区区百人冲击几千名匈奴骑兵,这不是送死吗?不过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况且大家都信任李广必有奇谋,所以这101人就慢慢地向前进发。
匈奴人一看汉军不过百人,反而狐疑起来。“南蛮一贯诡计多端,这必是诱敌之兵,我们不要上当,看看再说!”
李广这101人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更让匈奴人惊讶的是汉军骑兵全部下马,甚至解下了马鞍,坐着聊起天来。
匈奴人想:“果然是诱敌之计,我们匈奴人也不傻!”
这时,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了队列,也许是为了对他的部下训话,也许是想看看李广究竟打什么主意。李广立即上马,射死了这个倒霉蛋,然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
吃了亏的匈奴人更加不敢前进了,僵持到半夜,匈奴人越想越怕,主动撤离。而李广呢,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回到大营。
这不是一次战役,准确的说是一次突发性的边境冲突。但这次冲突给汉匈以如下深刻印象:首先李广射术惊人,连以骑射为天生才能的游牧人都自叹弗如。其次李广有急智,临阵不惧,处置得当。
由此引发两个结果:一是匈奴对李广又敬重又害怕。二是汉朝高层意识到李广是个人才。
在卫、霍崛起之前,李广可以说是汉朝对付匈奴的第一法宝。几乎是哪里有匈奴,就把李广派到哪里,而匈奴一旦弄清楚对手是李广,便敬礼、离开。因此,李广在某地担任太守,某地便少有匈奴的侵扰,百姓过上了难得的太平日子。
58 至今犹忆李将军
但是李广在汉武帝时代的汉匈大战中,却始终没有象样的成绩,在雁门那次战役中还全军覆没,自己也做了俘虏,幸亏匈奴人对他久已仰慕,没有杀他,结果被李广凭借个人武艺逃脱。在以后的几次大战中,李广也往往是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不用说后起之秀卫、霍,即便是李广的堂弟李蔡,无论才能、名气都不如却因为跟随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达到斩杀敌人首级的规定,被封为侯,后来做到丞相。
连后人辛弃疾也看不惯,写诗说:“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作为军界元老、一代名将的李广,看着娃娃们一个个获胜封侯,心中当然郁闷、不甘心却又无奈,据说他还曾就这件事向一个星象学术士请教。星象学术士哪知道这事,看了半天星星也没头绪,只好启发李广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有没有做过什么值得悔恨的事?”
李广想了想,还真有:“我在陇西任职的时候,有一次杀了八百多已经弃械投降的羌人,直到今天,我还在悔恨这件事。”
星象学术士一拍大腿:“杀降不祥啊,这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这当然不是李广难以封侯的原因,真正的原因,作者认为,恐怕有以下几点:
首先,李广虽然武艺高强,遇事有急智,却缺少统帅大部队和指挥大规模会战的能力。这从他的带兵风格可以看出来。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形,也不安排打更巡逻,以至于屡次遇险。
其次,李广擅长防守而短于进攻。这从他的战绩可以看出来。在文、景时代和武帝初期的防御性阶段,李广颇有建树。而到了战略大反攻的时候,李广反而不行了。
第三、李广的个人品行高洁,为官场所排挤。司马迁是这样评价李广的:“我所看到的李将军,不善言辞,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不善言辞,在官场上就是不会吹拍,不会拍,意味着上司不会喜欢你;不会吹,意味着你不会夸大战果;品行高洁,意味着你不会占他人之功为己有;爱兵如子,意味着你不会拿部下当炮灰。
第四、汉朝的封赏制度有问题。杀死敌人、斩下头颅,有功,累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封侯。防守边关,使百姓安居乐业,却没有功劳,不能封侯,这是什么逻辑!
公元前119年,汉朝大举出兵讨伐匈奴,年事已高的李广认为这是最后的立功机会,刘彻勉强答应,任命他为前将军。
这次其实李广真的不该请战,不是因为年老,而是因为内中有不可明说的猫腻。当时大将军卫青的好朋友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卫青的意思,想让公孙敖立功,恢复地位,没想到被李广横插了一脚。
于是卫青改变计划,让李广迂回绕远,从水草缺少的东路进攻。李广心里明白卫青的用意,他恳请说:“我从年青的时候开始就和匈奴作战,直到现在才有机会和匈奴单于决一死战,况且我的职务是前将军,不应该走东路,请您收回成命。”
卫青冷冷地回答:“这是军令,老将军难道要违抗命令!”
李广恳求了很久,卫青始终不为所动。最后,老将李广气愤地不告辞而别!
李广到了军中,发现连向导都没有配备。结果当然是迷失道路,无功而返。
事后,卫青派秘书长到李广军中问:“为什么没有及时赶到指定位置?”
李广知道他这是存心为难,拒不回答。卫青的秘书长见李广拒绝回答,就急不可耐地责令李广的部属前去受审对质。李广发怒说:“他们有什么罪,是李某自己迷失道路,李某这就去大将军那里领罪!”
李广是何等刚烈之人,岂能受此等侮辱,打发走了卫青的秘书长,他对部下说:“我李广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大大小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决战,可是大将军偏偏调我走迂回绕远的路线,结果迷失道路,这是天意啊!我已六十多岁了,难道还要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
于是李广拔刀自刎。
李广去世的消息传到军中,无论军官还是普通士兵都忍不住痛哭。李广去世的消息传到民间,百姓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不认识的也听说过李广的事迹)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的死落泪。
李广一生为保卫汉朝边境和匈奴人作战,匈奴人害怕他却又敬重他,李广最后不是死在匈奴人手里,而是死于自己人的排挤。岳飞为收复宋朝失地和金人作战,金人害怕他却又敬重他,岳飞最后不是死在金人手里,而是死于自己人的莫须有。袁崇焕为保卫明朝江山和满清作战,满清人害怕他却又敬重他,袁崇焕最后也不是死在满人手里,而是死于本国皇帝的猜忌。人心,何堪如此!?
借高适《燕歌行并序》,结束本篇。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59 麋鹿杀人事件背后的曲折内情
公元前119年,大汉朝廷发了份通告,内容如下:
“郎中令、关内侯李敢先生,在参加甘泉宫皇家围猎活动中不幸被鹿触伤,送往皇家医院治疗,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李敢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的一生,他曾经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先生讨伐匈奴左贤王,在战斗中夺下左贤王的战鼓、军旗,军功显赫,朝廷对李敢先生的英年早逝,表示沉重的哀悼。”
李敢是飞将军李广的小儿子,将门出虎子,李敢也是当时大汉军界响当当的人物。然而名将之后居然被鹿触杀?这就不得不叫人怀疑了。
可是官方确实是这么说。那么,提供“鹿触杀”这个说法的证人是谁呢?
当今圣上!
难怪司法当局闭口无言,这个案子已经被最高首长定了性,再高明的侦探、再公正的法官也无济于事!
然而还是有不同说法,来自司马迁。司马迁指证杀害李敢的凶手是——骠骑将军霍去病。他提供证词说:“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那么,曾经是李敢上司的霍去病的杀人动机是什么呢?司马迁指证说:“敢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
原来如此,当年因为卫青的为难,一代飞将军李广含恨自杀,作为儿子的李敢,对卫青耿耿于怀,于是年轻而冲动的李敢,打伤了大将军卫青。
卫青或许是心中有愧,或许是为人宽宏大量,不但没有处罚李敢,而且隐瞒了这件事。不过纸包不住火,这件事终究传到霍去病耳中。
霍去病少年英雄,漠北大战,封狼居胥,独领风骚,风头早已经盖过了卫青舅舅。但少年得志的另一面是极度的自我中心,典型的表现是不体恤下属,据史书记载,他出征之时,皇帝派遣太官将几十车食物送至军中,但结果是在回军途中,“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这真是汉版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当士兵肚中空空,甚至因饥饿而不能举手,怨声载道的时候,霍去病却在悠哉悠哉地踢球(穿域蹋鞠)娱乐,这与史上以爱兵如子闻名的吴起、李广相比,真是两个极端。
霍去病的这种心态,使他一听说舅舅被人打伤,决心为舅舅报仇。甘泉宫围猎,霍去病在场,李敢也在场,而且场面比较混乱,确实是下手的良好机会。
这样推测下来,霍去病杀人的动机比较合理,也有充分的作案机会。而且,如果是霍去病杀人,刘彻宠爱这员既是国家栋梁又是皇后亲戚的猛将,捏造一个“鹿触杀”的理由,不是没有可能。
问题是,司马迁是如何得知这一过程。道听途说?还是亲身经历?
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那么公元前119年,司马迁大概26、27岁。据《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大约二十岁时开始外出游历,几年后回到长安,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出游,到过平凉、崆峒等地。由此看来,李敢被杀时,司马迁是皇帝的近侍郎中,那么参加甘泉宫围猎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司马迁极有可能亲眼目睹了霍去病射杀李敢,就象同样在场的皇帝所看到的那样,只不过不同的是,皇帝选择了隐瞒,司马迁则选择了把事实默记在心。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直到这里,秉承史家良心的司马迁才把霍去病射杀李敢的真实经过揭露,记录在《史记》中。
但李敢也不是泛泛之辈,霍去病单挑李敢,未必一时三刻就能杀了他。所以,最合理的解释是:
甘泉宫围猎途中,士兵们发现了一头野鹿,皇帝下令,谁能一箭射中,可得重赏!霍去病和李敢都弯起了弓,搭上了箭。不同的是,李敢的目标是野鹿,而霍去病的目标是李敢!而其他人的注意力都在鹿上。
李敢的箭先射出去,中了!士兵门欢呼雀跃,负了伤的野鹿则向李敢方向冲了几步。
霍去病的箭后射出去,也中了!中箭的李敢转身,瞪大眼睛望着霍去病,慢慢倒下……
“你,好……”
皇帝和士兵们都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没有人上去救李敢。许久,皇帝发话说:“李将军被鹿撞死了!”
时为元狩四年(前119年),也有人说,事情发生在第二年,即元狩五年(前118年),无论哪一种说法,距李广自杀都不足一年。
60 在贝加尔湖湖畔牧羊的大汉外交官
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
当时,汉朝已经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绝对优势,匈奴只能请求谈判。
但是谈判进行得极其艰难,汉朝认为匈奴是战败国,要求匈奴向汉朝称臣,匈奴单于一听鼻子都气歪了,扣留了汉朝的使者。但匈奴实在是打不下去了,于是单于采取拖延策略,说要亲自到长安和皇帝刘彻喝茶拜把子,皇帝居然相信了,在长安给单于修了座寓所,单于却只是逗你玩,哪有真来的道理!不过单于怕皇帝生气,派了个贵人到汉朝来访问。
未曾想这匈奴贵人长得五大三粗的,身子却娇贵得很,一到长安就水土不服,病倒了。皇帝让医生给他把脉,用公费医疗配了好些贵重的药,结果匈奴贵人还是死了。皇帝有点过意不去,派了个部长级官员带着慰问金和匈奴贵人的尸体去见匈奴单于,单于误会了,以为汉朝杀了自己的贵人,发火又扣留了这名部长级官员。
皇帝见和平无望,索性准备开打。匈奴可不跟你打,打不过我躲还不行么?匈奴向更遥远的地方迁徙,远离汉朝。
公元前105年,匈奴的一位高级官员——左大都尉打算杀了单于,投降汉朝,请求汉朝派兵来接他。第二年夏天,汉朝派了将军赵破奴向西北行军2000多里,到匈奴接左大都尉。
赵破奴到了匈奴内地,恰好左大都尉的阴谋败露,左大都尉被杀,匈奴八万骑兵将赵破奴二万人包围消灭,赵破奴本人被活捉。
这一仗之后,匈奴气焰有点恢复,又开始袭击汉朝边境。不过毕竟实力不济,到了前100年,匈奴新登基的单于且醍侯怕汉朝大举报复,开展“解冻外交”,一下子把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者全部释放回国。
于是这一年春天,汉朝也派了庞大的代表团到匈奴,和匈奴进行和好的磋商。这个代表团的团长,姓苏名武。副团长叫张胜。
这次磋商也没有成功,更糟糕的是,代表团被牵连进了一件意外的流血事件。
流血事件的起因是有一批匈奴人和汉朝战俘发动了一场武装暴动,暴动组织者找到了汉朝代表团副团长张胜,要求提供协助,张团副也答应了。结果暴动失败,张团副也被供了出来。
且醍侯单于心想,好啊,老子请尔等来友好协商,尔等居然欺负到老子头上来了!下令逮捕全体代表团成员,包括苏武。苏武说:“这件事我并不知情。”
且醍侯单于冷笑:“你是团长,就算不知情,也要追究你的领导责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大义凛然地说:“屈辱地投降,虽然活下来,有什么脸回汉朝!”拔出配刀自杀。
匈奴人把苏武急送帐篷医院,匈奴人经常打架斗殴,刀伤是常见病,所以匈奴医生在行,很快抢救过来。
苏武的强硬得到了匈奴人的敬佩尊重,且醍侯单于说这是个人才啊洒家喜欢,有什么办法招降此人。有人说用美人计,也有人说用金条,也有人说请法师来施法,都被且醍侯单于否决。且醍侯单于采纳的计策是禁闭法。把苏武囚禁在大窖中,不给饭吃,不给水喝。
好几天过去了,苏团长也没屈服。且醍侯单于担心真给饿死了,就去看他。结果苏武虽然苗条了许多,却活着。匈奴人更敬佩了,纷纷说:此天神下凡也!
其实苏武是靠手里那根节,所谓节,是皇帝赐给高级公务员行使职权的一种凭证。看仔细了,节就是一根长约180厘米的竹杆,柄上束有三重用牦牛尾制成的节旌。苏武扯下节旌上的牦牛尾,混合雨雪吞咽充饥,这就是他好几天饮食不进而得以不死的原因。
且醍侯单于无奈,只好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上去放羊。他对苏武说:“等公羊下了羊羔,我就送你回汉朝!”
北海是什么地方?即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当时这一带,是真正的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