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利兰理论运用例子:叶匡政:龙应台写了一部宽恕与和解之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0:04:39

叶匡政:龙应台写了一部宽恕与和解之书

 

(《香港文汇报》2009年11月11日)

 

  龙应台,在我听来,像一场台风的名字。大概是1990年代,我第一次记住这个名字,读的却是一本叫《野火》的书。近几年因同在《南方周末》一个版上写专栏,多了一份对她的亲近感。无论“台风”,还是“野火”,龙应台总能用她犀利而感性的文字,在两岸掀起一次次轩然大波。9月,她又出了一本新书,叫《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依然是这样。听说,很多港台老人,读这本书会痛哭流涕。我也眼含泪水,读完了这本书。

 

  读这本书才知道,龙应台这么好听的名字,含义很简单,不过是龙槐生和应美君在台湾生下的孩子。1949年,应美君为了与当宪兵队长的丈夫相聚,离开了故乡淳安,一路迁徙渡江涉海,稀里糊涂就在台湾落下了脚。淳安,是我熟悉的地名,古属歙地,在旧徽州府范围内。龙应台从小就听母亲说起新安江,水“是透明的”,细细的白沙上有一层鹅卵石,然后才是清澈碧绿的水。后来,龙应台带衰老的母亲去看阿尔卑斯山冰湖、看莱茵河源头、看多瑙河,母亲也会赞美,但没走出几步,总会轻叹一口气说:“这水啊,跟我们新安江不能比……”

 

  龙应台在书的起始,提到了“胜利者”和“失败者”,这并不是她真正想说的。这本书,其实超越了“胜利”或“失败”这些庸俗的历史观。她关注的只是人,那些人的情感和被时代左右的命运。革命和暴力不浪漫,同样,苦难与创伤也不会让人感到光荣。龙应台以自己的方式,在执意发现历史不愿或不曾说出的东西。她肯定和那些以国家、军事、政治为视野的历史眼光不同。龙应台是在竖起耳朵偷听那些历史缝隙遗落的话语,人们还没意识到要说出来的话。这是龙应台与那些历史学家的不同,她手握的不只是那些发黄的史料档案,而是在面对一群活生生的人。

 

  这里有脱下军服便是良善国民的军人,有被理想激励的流亡学子,也有惊惶失措的母亲……幸运的是,这些人还活着,还能活着作为苦难的见证者。他们的生命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但没有龙应台的行动,这些见证或许会在世间湮灭。对龙应台,这也是一种艰难的选择。因为让幸存者开口说话,说出充满创痛的过去,本身就很艰难。苦难会模糊人们的记忆,会让意识麻木。但从苦难的记忆中,我们更能发现人性的力量,发现生命对扭曲人性的抵抗。于是,在龙应台笔下,那些被战争侮辱和伤害的人,开口说话了,讲述他们自己的经历和创伤。当被伤害者开口言说时,他们才真正走出了历史的阴影和苦难的屈辱,他们其实在见证生命的尊严和意义。

 

  龙应台写的其实是一部宽恕与和解之书,她宽恕的对象是历史。但宽恕并不意味着忘却,反而需要我们铭记过去。因为只有记住了那些历史上曾经的苦难,我们才能让苦难不再重演。宽恕也不是对过去非正义的行为完全视而不见、一笔勾销,而是要更严肃地还原历史真相。只有在揭示出伤害和痛苦的真相时,才能警示未来的公众,让伤害不再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宽恕更意味着,受害者完全放弃了怨恨和复仇的心理,它把对真相的揭示,当作对自己创伤的安慰和对正义的追寻。因为只有历史昭然若揭了,人们才能摆脱历史的重负,重新开始。所以龙应台在书出版后,对媒体说“所有创痛都应该被温柔治疗”,就是这个含义。

 

  龙应台记录的是一些个人的微观史,这些有着体温和血泪的历史,让我们的历史话语变得更为真实,也更鲜活。当所有的中国人都能敞开心扉,抛开一切历史偏见,来重新感受那些在苦难重压之下人性的尊严,感受那些痛苦、恐惧、茫然和希望时,才能明白正义、真相、和解、宽恕与和平的重要。龙应台其实是在代历史向所有受难的生命道歉。这是一种崭新的公共记忆,和解与宽恕是这种记忆的核心。

 

  每个时代,都会存在着冲突和对立,1949年同样如此。对立双方也都会有自己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很难被遗忘。如何使过去对立的集体记忆,不在未来变成新的冲突,学会理解与认知对方记忆中的真相,是必须要迈出的一步。这是一个互相尊重的过程,你尊重对方眼中的历史,对方也会理解你认可的历史。双方的委屈、痛苦和创伤,其实都需要被聆听和被承认。只有历史记忆求同存异了,双方才能真正从对立和对抗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共同构建一个有分享也有合作的未来。

 

  那些受难的生命不会回来了,那些幸存者失去的亲人和青春也不会回来了,像龙应台母亲的故乡淳安古城一样,被永远地埋在了水底。有了这种见证,我们才会更真切地感受到宽恕与和解的重要。龙应台说的“大江”,是中国人;龙应台说的“大海”,是人类这个大家庭,拥有这个基础,又有什么是不能宽恕与和解的呢?让我们聆听来自历史深处一切真实的声音,有了对历史的真诚聆听和见证,我们对正义与和平才会有一份更为清醒的认知。

 

原文链接:http://paper.wenweipo.com/2009/11/11/WH0911110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