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经理入职工作计划:陆铭:公平竞争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8:15:14

陆铭:公平竞争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

2010年03月03日07:26 来源: 手机免费访问:hexun.com 好文我顶(0)

  中国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主要是因为城乡间和地区间差距越来越大,这是有关中国收入差距研究的最重要的结论。我和陈钊教授的研究发现,对于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而言,地区间的因素也远比其他因素重要。这个结论非常容易在政策上导致一个思维误区,那就是,如果要缩小收入差距,只需要大量地补贴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大的国家来说,通过财政转移的方式来缩小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无疑是必要的,但世行研究说明,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国际经验来看,为了促进地区间的收入均等,劳动力的跨地区自由流动比财政转移更为重要。没有什么比公平竞争更好的政策能够促进收入均等,而公平竞争首要前提就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很多人认为,在今天的中国,劳动力流动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事实上,户籍对于中国劳动力流动的障碍甚至要超过护照对于欧盟国家间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在中国,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如果你是没有当地户籍的“外地人”,那么,即使你已经在当地就业,但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是与当地居民不一样。在有些城市,有些行业只能雇用本地人,政府的公益性劳动组织也只对本地人开放。

  各方面的权利和待遇差别直接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很多企业在招工时也明确说只招本地人,或者给予本地居民“优先权”。与户籍有关的差别待遇还减少了劳动力流动的净收益,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的倾向自然降低。仔细想想,户籍准入政策到底限制了谁?其实,受到更大限制的往往是那些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收入也相对较低的人们,而受过高等教育的相对高收入群体则比较容易在就业地落户。所以,大量农民工年龄大了,还是回到农村老家,留下来的,是在城市生存能力更强的,这就没有充分发挥城市化进程对缩小城乡和区域间收入差距的作用。

  尽管有着户籍制度的限制,中国的劳动力流动规模还是越来越大,城市常住人口里,无户籍的外来人口比重越来越高。在沿海省份的一些大中城市,无户籍的外来人口比重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常住人口的一半。由于外来人口中绝大多数人在城市里属于相对低收入群体,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将成为未来的一个趋势。研究显示,不拥有本地城镇户籍的确会成为获得更高收入的障碍,因此,促进不同户籍身份的劳动力在市场上的公平竞争也将越来越重要。

  收入差距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收入差距的成因是否公平。按照道理来说,如果消除了行业垄断,而且劳动力市场也是充分竞争的,那么行业间收入差距不会太大。如果你观察到行业间收入差距,那唯一的原因应该就是不同行业雇用的劳动力本身就具有不同的教育和技能,从而有不同的生产率。但我们发现,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即使将教育、经验这些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排除在外,行业因素仍然是影响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而且,由行业间不平等造成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这就说明,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的不公平竞争造成的。

  不仅如此,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相对于其他各种扩大收入差距的因素,行业间不平等的重要性越来越高,而且这个趋势主要就是由一些具有国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引起的。具体来说,“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和“金融、保险业”这两大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收入越来越高,成为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来源。事实上,根据我们的数据,仅仅将这两个收入较高的行业样本去掉,行业因素对于收入差距的贡献就大大下降。这说明,要控制行业间收入差距,就要从降低行业进程的壁垒入手。同时,还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我们的研究发现,如果要进入那些高收入行业,除了教育、经验这些因素之外,拥有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父辈具有较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更加让人觉得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是不公平的。

  经过了30年市场化改革,越来越清楚的一个事实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去纠偏,市场化改革并不必然走向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歧视性的户籍制度和日益扩大的行业间不平等作为劳动力市场上不公平的体现,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不满。上世纪3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实施了公平就业法案,并且勇敢地向垄断动刀,维护了市场经济的公正性,并对后来西方国家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当年的发达国家相比,今天中国所面临的抉择没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