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对话短文:个案:毛向辉的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09:10

个案:毛向辉的学习


对任何年龄段的学习者而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都是真理。对成年人而言,如果你足够开放,看一看网络空间里一些严肃的学习者,他们的经历会给你很大的启发,使你懂得,如何在网络时代、资讯时代,成为一个杰出的学习者。比如,著名的学习技术研究者毛向辉(Isaac Mao)就是这样一个“榜样”。这里引用评述的是较早前的文字,由东行记-海阔天空整理,毛向辉在此介绍了他如何进行日常的学习安排,里面体现了很多“元学习”(学习根本原则)的理念。


一、先来看看毛向辉每天的学习安排:

“……应该遵循一个平衡的原则:我的输入和输出要比较均衡。”
【点评】输入和输出要均衡,表明他对知识与信息“消化”的注重。在资讯泛滥的时代,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我也常犯),就是接受的信息太多(“输入”),但是没有及时的处理消化,结果大脑混乱、缺乏思维效率。毛向辉采用的方式比较高明:注重用“输出”来消化,用知识和信息与外界积极交流、协同工作。恐怕很多人都有过体会,对学习者而言,“学以致用”的学习,效率最高。因此毛在此对我们的提醒主要是:不要一味注重接受,同时应该注重实践应用,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

“……我每天生活和学习的规律是:首先我是一个比较勤奋的学习者。每天起得很早,我会在比较早的时间去写作,因为这是我的一种输出方式。然后我会去查看别人给我的一些信件,每天有几十封电子邮件进入我信箱,有问问题的、有跟我协作的人。然后我去回答别人,这是一种互联的效应,去跟别人沟通。然后我会花一点时间把昨天看到的东西去温习一遍,有很多社会性的软件工具去用,比如blog。”
【点评】这里有几点很好的提醒可以给我们参考:
1、“早起写作”:早上刚起床,大脑休息过后,状态较好,因为数小时没有受到外来信息干扰,因此此时“头脑清醒”,在这个时候写作,的确是比较容易沉浸下去,确保“输出”效率;
2、“回复邮件”:这是重要的沟通方式;现在在线的交流工具很多,除了QQ、MSN、Skype等老当益壮,GTalk等新秀辈出,但是,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深入交流的效率未必高,最原始的Email其实是更加容易掌控工作进度的一种交流工具;
3、“温习昨天学习的内容”:这个时候,Blog、RSS等工具大显身手。

“……每天大概会花六到七个小时去读书,比如‘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还有一些历史的书,读书很杂。我的包里有一本书、床边有一本书、卫生间里了放了一本书……这时我可能抓紧一切时间去读一些经典的东西,不要老是去追求那些最新、最时尚的东西。因为网上的东西再新也可能失去系统性,我们需要通过读书了解一些系统性的东西,所以互联网在更新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包括blog、google,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还去要读一些经典的东西,每周我都会读书,这也是输入的一种方式。”
【点评】前两年有机会浏览毛向辉Blog的人,一定会对他知识的博大深厚印象深刻,我曾追踪过2~3遍他的Blog:CESBlog(很可惜现在无法看到了),每次都能够受到大量启发。为什么他建立这样的知识结构体呢?看看他的读书。每天大概会“花六到七个小时去读书”,“读一些经典的东西”,如此大量的输入,输入中注重输入精品,自然会获得大量的高质量收获。如果你说,我没有他那么多时间!那么,你在自己的包里、床边、卫生间马桶旁都放一本要读的书,能不能做到呢?每天有很多零碎的时间是可以使用的,关键还是你自己如何规划利用。

“在上床前的两个小时我会去思考,去思考哪些地方我还不了解?我用我的元认知去想还有哪些东西需要更新?最近需要去买什么样的书?”
【点评】把睡觉前的时间用好,这是又一个很明智的举动。著名的商人李嘉诚每天睡前看书一小时的故事,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当你完成一整天的信息接受处理工作后,在睡前把它们和旧的知识结构进行初步结合,再安安心心去睡觉,你的学习效率怎么会不高?


看看毛向辉一天的学习生活安排,其实他的作法并不复杂,普通人也都容易做到。但或许正如Rita曾经对GTD提出的疑问:知道是一回事,实践是另外一回事。人类自古就有“知易行难”的说法。如果我们能够学毛向辉,把这些其实非常基本的学习原则,越来越多的贯彻到自己每日工作学习生活中,普通人也能发现,自己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海阔天空还引了一段毛向辉对于“专业余”理论的阐述,对普通人也很有启发:

“最近我要写一个‘pro-Am’的理论,我把它翻译成‘专业余’。它的意思就是professional-Amateur,是指专业的业余人士。很多人在学校只能读一个专业,最多只有两个,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终身学习让自己在很多领域变成一个非常专业的业余人士,甚至可以超越专业人士。比如说过去我们认为只有专业的登山运动员才可以去登珠穆朗玛,但是现在有很多的业余人士也学会了登山。他们并不是专业的,在国外很多专业的运动员其实就是业余的,他们可能在大学里读书,他们坚持训练,到运动会的时候成为专业人士。那么很多的科学发明也是这样的,你不一定是个科学家,但是你却可以去研究某些感兴趣的领域,变成该领域的相当专业的人士。关于这个问题我最近也在研究。有一本书叫做‘Pro-Am Age’,预测今后的几十年人类社会会变成非常多的‘专业余’人士的组合,更多的研究成果会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比如美国有很多业余人士在研究航天飞机、火箭的理论。他们开发了一种火箭能把人类送到第一太空轨道,甚至创办了公司去运作这个项目,让很多人去实现自己的航天梦。为了研究这个领域我最近专门找了一些这方面的书、网站、理论……但是光我学会了还不够,我还要publish出来,去output。这样才变成一个互联的学习体。在这样一个原则下,我每一天都是比较繁忙的,但这是很有规律的。这样你会变成一个非常强大的终身学习者、很多领域的‘Pro-Am、,所以不要担心你的专业问题,不要担心你的就业问题。你会发现自己的价值动力,甚至你会不断地转换你的角色,在不同的领域跨越,相互促进。”

资讯获取越来越便捷的时代,通过“专业余的研究”,很多人可以象毛向辉一样,在“输入”“输出”的平衡中,开拓出生活新的空间。这就不仅仅是简单学习的问题,“专业余的研究”不但帮助你学习了,而且会改变你的生命。我想,这才是学习的本义。我们正在EHO-China-自主学习促进会里进行的“专业余研究”,很可能就会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