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带领团队好怎么夸:华应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18:22

华应龙,一位年轻的数学特级教师,今年39岁的他被推荐为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由于工作上的联系,我与华应龙相识。他给我的直觉印象,是一位身体壮实、见人说话总是面带笑容、既热情又朴实的男教师。和他接触让我感到他的生命活力很强、时代气息很浓,但他前进的脚步又较稳健。近3年来,我听过华应龙老师的几节课,也曾与他一起到外地去讲课,这样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让我了解这位幸运的年轻人。
最近我又读到了《中国教育报》上刊登的由该报记者李建平撰写的“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一个又一个简短、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不仅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的确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让你享受美的艺术:让你享受到简单中的不简单,享受到平凡中的伟大的哲理之美;让你享受到纯朴、真实、珍贵的教师的爱和学生的情;让你享受到当今课堂教学中师生生命活力之涌动……而且更引发了我的思考——华应龙教育教学的“魅力”何在?华应龙教育教学的个性是什么?思考的结果是,我认为可以用“和谐”两字来描述和理解他的教育教学艺术之精华。
“和谐”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并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曾经提出过“和谐社会”这个概念。当今我们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本文中的“和谐”主要是指学校课堂教学中诸多因素与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之间的和谐。华应龙正是用他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健全的人格魅力促使课堂教学中的诸多因素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和状态,并由此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活力——师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理”和“文”的和谐

  

数学是一门符号性的学科,是属于理科性的,但华应龙在其数学教学课堂中总让你觉得这些枯燥、抽象的1、2、3、4、+、-、×、÷等符号会显示出其主动性、真实性和丰满性,也就是显示出“理”和“文”的和谐结合。

  首先,他在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时,十分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某个数学概念的引入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如“分数”概念的引入,他设计了小头爸爸买凉席,大头儿子用领带作工具测量的情境;又如“百分比”的概念,是根据学生喜欢踢足球的实际引入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同时也达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其次,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他在课堂教学中把每个学生都亲切地称呼为“孩子”,把师爱落实在对每个学生的尊重上。尤其是对课堂上和作业中做错题的学生,他是那样的宽容,因为他正致力于探索人文化数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这使他的课堂教学充满着人情味儿。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他的数学教学有很个性化的亮点,即数学人文素材及东方文化的有意识而又自然的渗透。如教学分数、负数等概念时,他善于给学生呈现数学概念的发展历史;又如在“我会用计算器吗?”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他不仅介绍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史,而且在“挑战自我”的环节中还给学生出了一道“22222222×55555555=?”的题,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学生在尝试中碰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大家感到这题目很难,迫切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这时,华老师请学生打开装有“祖传秘方”的信封:“我相信你算完这三题后就会明白的:1个2乘1个5,2个2乘2个5,3个2乘3个5,能算吗?试试看!”学生在探索中得出答案后,体会到难题可以化难为易,从而找到了解题思路。此时此刻,华应龙就很自然地介绍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哲理对学生可以说是一辈子都受用。他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厚的人文底蕴,得益于他自小培养的爱好读书的好习惯。他告诉我,古代哲理方面的书他大约读了一百余本。直到现在,他临睡前仍然坚持读1小时左右的书。今年他试着执教新课程中“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这一新课。他在备课中就此内容参阅了二十多本书,对华应龙的读书真可以用“学富五车”和“学以致用”这两句成语来概括。正因为他好读书,所以他有了较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蕴,这也为他今天课堂教学中创设的“理”和“文”的和谐结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学”与“教”的和谐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把外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认识结构的过程。这种转化可以看成是信息的加工过程,也可以看成是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由于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不高等因素,学生在建构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

  华应龙的教学设计很明显地体现出“以学论教”的理念,这首先体现在他的教学设计的引入总是设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或是给学生一个适当的先行组织者,以便学生主动建构。

  其次,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教师不仅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空,而且十分重视开放环境中的选择、调控、升华和激励。教师对学生启发、引导的每一步,最终总是为学生的有效建构服务的。

  最后,华应龙“以学论教”的理念还体现在他能恰当地处理课堂上教与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师的预先备课可以看成是一种预设。预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经之路,但预设的更高境界是生成,如系列报道之四中的案例2,兰兰同学所讲述的解题过程,华老师耐着性子让她说,当她说得有些离题时,有的同学禁不住笑出声来;当她说到点子上时,华老师说:“哎呀,真了不起!”随着华老师的称赞,同学们鼓起掌来。这是多么精彩的生成篇章。华老师的教学没有到此停止,他要充分利用学与教过程中师生共同的生成性情境,把它作为既真实又生动的课堂教学资源,使之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服务。华老师接着说:“大家看,兰兰同学运用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接着又一次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巧妙地化成了百分数……我都没有想到这么好的复习小数、分数与百分数互化的例子”。他的这一番话把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作了一个升华———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这个升华也应该是这堂复习课要达到的目标。从这个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到,在华应龙的课堂教学中“学”与“教”、“预设”与“生成”、“基础和创新”、“过程与方法”是如此和谐。这种和谐应该来自华应龙的苦练。他特别喜欢打篮球,也可以说是一名篮球运动高手。他在打篮球投篮的过程中体会到投篮凭手感,而手感是*反复练习来积淀的。为了练就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提高自己的课感,他创造性地开始了“自我评课”。他一边上课,一边给自己的课录音;课后一边听录音,一边反思,请同行指教,并坚持写课后反思。功夫不负有心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人际交往的和谐

 

  对于课堂教学活动,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交往活动。因此,课堂教学从实质上说,是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在华应龙执教的课堂上,你经常可以听到师生朗朗的笑声、自发的掌声和华老师的“谢谢”之声;你经常可以看到课堂多边交往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既有热烈的争辩,又有善意的宽容。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们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课堂交往中人与人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应该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种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首先来自于华应龙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对一位教师来说,尊重每一个学生是一种爱、也是一种责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因为我懂得并做到了尽可能地去尊重每一个人,所以我总是生活在阳光之中”。他认为,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式的交流、师生之间的相互请教。因此,他的课堂教学处处可以体现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选择的尊重、对学生劳动的尊重。耐心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细心地启发、热心地赞扬,对华应龙来说,已成为一种教学的习惯行为。

  例如,在一次借班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有一位看上去很胆小的男孩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表示分数的意义,巡视时华老师问他:“表示什么意思?”男孩说:“表示5份中的3份,”老师问:“这5份是怎么分的?”男孩说:“平均分”。“对了!”在交流阶段,华老师有意让这位看上去很胆小的男孩展示一下。这个男孩说:“把5平均分成3份。”同学们笑了。有一位快嘴的同学把正确的说法说了出来。华老师请胆小的同学重新说一遍。这位男孩说对了,老师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由此可见,这种师生之间的和谐交往,均是出于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其次是华老师对学生的宽容,尤其是当学生在课堂上答错题时,华老师总会从中找到肯定之处,让每个同学既能勇敢地站起来表达,又要让他能体面地坐下,以保护每个孩子的自尊心。

  最后,华应龙对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一些问题都能有正确的归因,并能真诚地接受学生的批评。如有一次他让学生在计算器上完成一个任务,学生们正在操作,华老师又开始讲了。但一看大多数学生还没完成作业,他马上带有抱歉的语气说:“是华老师太着急了,留的时间不够,再加两分钟。”又有一次,两位学生指出了华老师上课时讲错的地方。第二天,华老师能当众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扬他们善于独立思考的精神,还赠两张名片给这两位学生。名片上写着:“敬赠我的一题之师!”一位如此尊重学生的老师,他肯定会得到学生们的尊重。彼此能尊重,人们之间的交往肯定是和谐的,而和谐的交往又是交往有效性的保证。

 

 课堂环境的和谐

 

 课堂环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的微观生态环境。课堂环境一般认为应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3个方面。物理环境主要由教学时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环境、教学时空环境构成。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人际互动环境(包括学生之间学习竞争和学习互助)。心理环境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气氛,主要是指课堂活动中群体在共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占优势、较稳定的群体情绪状态、教与学的动机水平、人格因素等。课堂诸方面环境的和谐是达到教学和谐的基础。在华应龙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方面,我认为他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媒体的应用不仅注意学生的童趣性,更关注应用的适时和适度。在社会环境方面,他特别重视人际交往沟通中的尊重、理解和宽容。在社会环境方面,他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内在动机的激发和自身的全身心投入。

  他的课堂教学,总的来说给人一种自然和真实的感觉。自然的、真实的也就是和谐的、美的,这样的教学才称得上是艺术的。

华应龙在同龄人中确实是一位幸运儿。今天的成功既凝聚了他自身的智慧和辛劳,更体现了大家的关怀、鼓励和指导。拿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只是特别幸运,遇上了好老师、好同事、好领导、好学生、好学生家长!”每个人都应该如实地反思昨天,自信地面对今天,理智地展望明天。

 

在结束本文时,我最想对华应龙说的话是:用自身的和谐发展去创造和谐的教学,以达到促使每个学生和谐发展的目的

1、居高临下驾驭教材

2、每天5分钟的口算

3、每周1篇数学周记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5、倡导学生个性思维

6、重视学生动手活动

7、多让学生表达交流

8、合作突出思维碰撞

9、加强少数差生辅导

10、作业设计新颖有效

 我们上当了
    ——特级教师华应龙《复习课》赏析
    “面对已经做过好几遍,讲了好几次,强调好几回的题,学生怎么又错了?”这样的报怨,大家太熟悉了吧!现在你可以静下来想一想这是谁的错?当你让学生仔细审题,学生却没有,原因是什么?如果想不通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关于审题》的复习课,或许会带给你一些启示。
    实际上,华老师整堂课都是围绕一张试卷完成的,内容如下:一张测试卷:1、请你认真地把试卷读完,然后请在试卷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2、脱式计算(略)。3、解方程(略)。4、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5应用题(略)。6、如果你已经认真读完了7道题目,只要完成第一道题就可以了。7、小红的房间长4米,宽3.2米,她爸爸准备把南内墙刷上彩漆,这面墙上有窗户,面积是2.8平方米,算一算,小红的爸爸至少要买多少千克油漆?(每平方米的墙面需要大约0.4千克油漆)。华老师给了5分钟,可没有一个学生做完,怎么回事?当老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试卷时,学生都会心一笑,连呼:我们上当了,原来都是没仔细审题惹得祸。
    很浅显的内容,很明确的要求,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差错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过分追求知识的计算,忽视了审题能力的培养。曾记否,每次做题都是你说出要求让学生直接计算,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看;曾记否,每次做完题我们强调的是计算是否正确,而没有重视要求;曾记否,每次订完题要求学生的是重新计算,而不是再次审题;长此下来,学生眼里出了做题就是做题,心中出了计算还是计算,审题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模式化的练习,习惯化的计算就成了学生正确审题,独立计算的最大障碍。
    我们再来看第4题,学生很快给出了2个式子:1、300-60×4=60(千米);2、60×4=240(千米);乍一看,相信你也会认同第一种做法,因为你和错的学生想法一样:行程问题——简单——做过很多遍了——列式,可正当这些学习并不差甚至是“高手”的学生暗自得意时,因为问题中的一个“甲”字失去了成功的体验,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如果还像以前那样教下去,还会继续上演华老师课堂上出现的一幕。剖析这类现象,原因就是以往这样的题是问“行了多少千米?”“轻敌”是一方面,但重要的还是审题能力的培养,做惯了“离乙地多少千米?”这次变成了更为简单的“离甲地多少千米?”学生就又“上当了”,前面没有审题而犯错的经验,按理说应该注意了,可学生又错误地认为审题就是审要求,而此题目是问题理解差了,这难道不是作为教师值得反省的吗?
    再说第7题,思路很清晰,要求“买多少千克油漆?”需要知道“这面墙有多大面积?”以及“每平方米需要多少千克油漆?”“每平方米墙面需要大约0.4千克油漆”有了,这面墙的面积很容易求:长×宽,再去掉不涂漆的窗户面积,大多数学生的列式就是“(4×3.2-2.8)×0.4”理由也很简单:题目中只给了“长”和“宽”,没有告诉“高”,所以学生再一次犯了错,又上了当,课上华老师通过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上当”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也就是这样从“审要求——审问题——审条件”这样一步步让学生明白怎样去审题,条件和问题有没有关系?存在什么关系?以此达到正确理解的目的。最后正像学生自己所说的:当我们眼睛只盯着一处,就会忽略周围,那就是盲人摸象。
    华老师通过这样一节复习课向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说明:新的课改教学,能力的培养要比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