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创建优秀集体: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到一个历史秘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53:33
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到一个历史秘密
  • 发表于:2011-12-08 15:04:19
  • 作者:金融精英发短信加好友更多作品

    纵观近代以来的人类历史,几乎没有一个经济强国的崛起是通过自由贸易而崛起的。大英帝国、美国、德国、日本、苏联、1949-1978年间的中国,无一不是如此。中国的台湾地区和韩国也是通过长期的保护主义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强权利益主导的世界利益格局里,希望通过融入国际市场而崛起是一种回避历史事实的选择。在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上,由于历史的原因,美国是唯一的一个曾经把崛起的希望寄托在自由贸易上的国家。在独立初期,曾经努力探索过这条道路,希望通过在超级大国间保持中立和平衡实现与所有国家的自由贸易,并通过这种自由贸易而实现国家的崛起。但是,当时的国际权力和实力结构无情地打断了这条道路,迫使美国走上依靠保护主义实现战略崛起的道路。

 

    一个大国的崛起有两条可供选择的路:贸易保护的战略和自由贸易(或全球化)。前者追求的是通过保护和政府介入建立完整独立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及其带来的政治上的真正独立,最终实现大国崛起,实现一个国家全面富裕;后者追求的是通过自由贸易和国际市场来选择性地定义自己的经济体系,放弃对自己经济和产业的保护,放弃经济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力图通过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经济的崛起。这两条发展战略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前者强调的是经济体系的国民性,后者强调的是经济的世界性;前者强调经济独立和完整,后者强调经济对外部的融合(和依赖);前者强调长远的经济发展,后者注重的是短期的经济增长;前者强调的是经济总体素质的提升,后者强调的是GDP的数量扩张。发展中国家究竟应该选择哪条道路?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几乎所有的后起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面临这种选择。近代以来,关于这条道路的争论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对世界历史进程有巨大影响的争论有五次。这些争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在落后的情况下,不甘于落后,拒绝所谓的国际分工,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第一次争论是美国独立以后到19世纪60年代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争论。这场争论产生了影响美国经济政策100多年的“美国学派”,甚至是美国内战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在争论的过程中和以后实施了100多年的保护主义政策,催生了一个新的世界霸权。从世界范围看美国是当时世界保护主义的旗手。

 

    第二次争论发生在德国。出生于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zt)在移民美国后,详细研究了汉密尔顿的经济讲话和文章。回到德国后在“美国学派”的基础上创立了“国民经济体系”的学说。这套学说强调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与大英帝国提倡自由贸易的普遍性相反,他提出每个民族在发展经济时要结合自己的情况。结论是在德国这样的后起国家中发展经济,不能照搬“自由贸易”,要实施政府的强力推动和保护主义。李斯特的政策建议为德国政府采纳。这场争论催生了欧洲大陆的大国--德国迅速工业化,形成了新的世界强权。

 

    第三次争论是在苏联建立后斯大林和布哈林间关于经济发展道路的争论。布哈林与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之争实际上是经济发展道路之争,是关于要不要通过国家保护迅速实现工业化之争。布哈林要把苏联建设成“生产布匹”的国家,强调苏联要慢慢地发展。斯大林强调运用国家权力的强力推动,在国际强权的围困面前实施保护主义,通过工农业剪刀差迅速积累实物资本,尽快实现苏联的工业化。有文件表明,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的进程上有迫切感和危机感。他感到有一场即将强加在苏联身上的战争,为了给打赢这场战争做好物质基础的准备,他铁腕推行大规模工业化。在这场争论的基础上产生了苏联的经济发展理论和学说。这场争论在20几年中催生了工业化的苏联,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基础。假如苏联走布哈林的道路,没有迅速完成工业化,假如苏联的经济体系不能在战争中将现代化的重型军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定不会是后来这种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迅速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并得以与美国竞争。在西方面临滞胀的20世纪70年代,苏联经济依然发展迅速。这场争论催生了曾经存在的另一个超级大国。而且,苏联的成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刚独立的许多国家指明了发展道路。鉴于苏联的成绩,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独立后纷纷采用政府干预的保护主义体制。

 

    第四次争论就是1949年以后发生在中国的争论。中国究竟是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改造,还是从单纯的会计成本出发,实行“造不如买”的战略,依靠购买来实现中国现代化。毛泽东以前无古人的战略家的历史眼光,洞察到经济独立、经济安全与国家独立和安全的密切关系,决定走自己的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中国自己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面对贫困和落后,毛泽东没有气馁自卑,没有寄希望于人,没有走贸易立国的道路。毛泽东带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自信和清醒,雄视世界,目烁古今,提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八个字,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气吞河山。既道出了国家博弈的现实,又道出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境遇;既道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又道出了不可违背的历史真理。艰苦创业和事实上的保护主义政策是当时经济政策的特点。在强敌环生的国际环境下,假如没有毛泽东推动的工业化进程,假如没有完整的经济安全,中国凭什么在美苏争霸中推动大三角战略?中国凭什么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和美国逐步实现正常化?中国凭什么能在国际舞台上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得以恢复在联合国的地位?中国凭什么能享有近60年的和平?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终于成了世界上的一个重要强国,尼克松才会从大洋另一边把交往的手伸向周恩来,才会在毛泽东的书房里,尊敬地说:“主席,您改变了整个世界”。那不仅是对毛泽东个人的尊敬,也是对崛起了的中华民族的尊敬。国际博弈是实力较量的结果。对手心悦诚服的承认,是对毛泽东经济战略的服气。中国的这些成就,是对中国实力的佩服,是对站在背后的中国经济体系的佩服,是对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的佩服。历史才是最好的裁决者。假如中国在1949年以后,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一条自由贸易的道路,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在国际资本的自由竞争下,中国的民族产业和民族工业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也许能依靠低端出口推动数量增长,但是中国不会是今天这样的强国。那个时代是民族产业蓬勃兴起的时代,一个又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诞生,如汽车、机械、重型机械、飞机等;那是一个创新喷发的时代,一个又一个奠定中华民族战略实力的创新不断推出,如核武器、人造卫星、中国载人飞船的基础、杂交水稻等。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在20几年里,创造过那么多的辉煌。发展不是以多少贸易计算,创新不是以多少篇论文衡量。独立自主不是全球化,自力更生也不是全球化。当然那个时代有探索中的失误,有失误导致的损失。那些损失,有没有对外投资损失的800多亿美元多?那个时代我们曾经勒紧裤带,支援了许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这些援助有的改善了中国的战略环境,有的帮助我们打破了别人对我们的孤立。中国广交朋友,朋友把中国抬进联合国。有没有人,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把这些援助和借给别人的数万亿美元低息贷款做一个比较?

 

    放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国怎么崛起?通过全球化,通过别人的市场,通过将经济战略的主动权交给别人,就能崛起?

 

    第五次争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推动发轫于拉美诸国继而蔓延于全世界的争论。就是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的兴起。其实,那不是一场真正的争论,因为反对的一方在这次经济危机以前几乎完全被新自由主义的浪潮淹没。这场争论,催生并导致了GATT向WTO的转变,导致了IMF的转型,导致了全球化。不过30多年来新自由主义除了催生了拉美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还有许许多多的货币危机,以及目前这次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外,尚未真正催生一个新强权的产生。

 

    几百年两种发展道路的大争论表明,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争论是一个国家经济战略的争论。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需要争论。拥有真理的人,不怕争论。没有前五次争论,有些国家也许会失去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的历史机遇。保护主义是后起国家崛起的道路,而自由贸易是世界强权扩张经济霸权的经济战争的旗帜。历史上提倡自由贸易的强权们,从自己和别人的历史,应当深知自由贸易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误区。为什么他们还要提倡自由贸易?

 

    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是每个民族崛起的不二法门。是对过去的总结,对未来的预测,是中华民族崛起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毛泽东关于建立独立经济体系,关于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关于地区,阶层,产业平衡的思想,透彻的指明了经济体系的完整和平衡,与经济独立的关系。在毛泽东的经济思想里,没有经济体系的完整就没有经济的独立;而没有经济的独立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主!民族产业的肢离破碎,外国资本的掠夺式竞争是毛泽东要取消的对象。毛泽东的经济思想,还体现在他藐视困难的崇高和浪漫。“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以写最新最美的文字,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只有对自己的事业和民族无比自信的人,才有这种自信和自豪。这种自信和自豪就是走自己的路敢于创新。这种自信和自豪开创了中国最繁忙的创新时代。没有这种自信就没有今天支撑起中国安全的那些关键技术。在毛泽东的经济思想里,没有自曝,自欺,和自弃。没有盲目崇拜别人,没有寄希望于他人。战略家的毛泽东知道,寄望于人,最后就是受制于人。

 

    国际交往要有精确的成本风险计算。全球化和融入世界究竟带给了中国什么?全球化不是历史的必然。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灾难,就是经济依赖。

 

    中国要改变出口导向,不能走金融全球化的道路。中国的崛起,不能走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财富输出的道路。

 

    全球化正在全面抑制中国经济的创新能力。有些人认为全球化是将世界经济,社会,政治整合在一起,扩散和转播现代化。然而,1)世界贸易组织和发达国家通过知识产权和技术封锁,实施对技术的控制;2)迫使中国放弃高科技产业的保护,对高科技产业实施零关税,打击中国内部的高科技产业;3)通过干预中国产业政策的方式,遏制中国自我创新的能力。WAPI就是一例。我们对外开放战略支点曾经是:通过开放而获得先进技术。过去有些观点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没有开放,没有通过开放而获得先进技术。然而,残酷的国家博弈现实是,全球化已经不仅不能带给中国技术,反而遏制了中国的创新能力。在世贸框架下,全球化不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的途径,而是持续落后的原因。

 

    全球化的目的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出口导向?是为了增加美元储备?是为了发挥落后产业的优势?全球化导致中国经济依赖别人的市场,几乎高达2万亿美元的国民储备以美元或美国其他虚拟资产的形式掌握在美国手中。而我们自己却面临内部发展严重抑制的困境。全球化的导致中国的贫困。全球化导致中国产业的扁平化,低端分工。中国需不需要这种全球化?

 

    在对付经济危机的今天,中国应当坚决反对保护主义。

 

    但是就中国崛起的长远战略选择而言,中国的现代化呼唤保护主义。贸易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贸易战略必须服从国家安全。

 

    有人认为在保护主义政策下建立的产业无法经受国际竞争的检验。这是一种误解。

 

    反对保护主义的全球化论必须面对历史。历史上的强权都是通过保护主义发展起来的。英国和美国。尤其是美国在内战以后,实施了高达49%以上的关税保护。当时欧洲的许多经济学家许多政治家,对美国进行论调相似的指责。这些指责有些源于天真,有些是不怀好意。然而历史在美国一方,不在那些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和不怀好意的人手中。通过保护主义发展起来的美国,不仅经受住了国际竞争的检验,还在这种竞争中登上了世界权力的顶峰。全球化卷走了拉美奇迹,全球化让日本进入漫长的停止,全球化导致亚洲金融危机。全球化究竟催生了那一个经济强权?全球化30年了。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到现在,也已经24年了。其间还包括普京挽狂澜于既倒的8年,俄罗斯综合实力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24年!斯大林用了不到24年时间,将前苏联建成了一个工业化的强国,为最终打败希特勒提供的物质基础。发展道路的优劣自有历史评论。一部分人由于信仰和利益原因,可以暂时打扮历史,但是历史终究会抹去那些涂在她身上的伪装。

 

    反对保护主义的全球化论必须面对自己。全球化认为,中国通过保护主义发展起来的企业,无法承受国际竞争。他们的逻辑里有一个暗含的前提,那就是:中国国内的竞争不是有效的竞争。国内竞争低于国际竞争。他们必须回答,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不可能产生有效的竞争,不能通过国内竞争在几十年中培育起强大的现代工业。是不是西方的月亮就是比中国圆,连西方的竞争也比中国有效。其实这种自卑自弃的观点,本来就不能理解中华民族要抢占现代化高峰的雄心壮志。西方的月亮不比中国圆,西方的竞争不比中国有效。

 

    反对保护主义的全球化论必须面对基本的逻辑挑战。全球化认为,中国高端产业弱小,为了发展高科技产业,所以不能实行保护主义,只能走开放的道路。正是因为产业弱小才需要保护。明知弱小而不保护,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无知。如果通过保护主义,中国不能发展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难道门户开放就可以?他们的逻辑里有一个荒谬的前提。他们一方面认为,保护主义不能发展起中国的现代工业,另一方面却又认为在国际资本的残酷打击下能够建立起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保护不能发展,而备受摧残还能成功?其实他们的真正用心,是中国必须放弃现代化进程,放弃培养新型产业。如果,中国不保护高科技产业,中国在高科技方面只能依赖强权。全球化把本来简单的道理弄得很复杂。道理很简单:正因为中国在某些现代产业里还相当落后,所以才需要保护。因为弱小,才需要保护。

 

    反对保护主义的全球化论必须面对中国。全球化认为,中国通过保护主义发展起来的技术,无法承受国际竞争。这种逻辑认为竞争就是一切。他们认为,保护主义发展起来的现代产业,无法承受国际竞争,所以中国不能通过保护主义发展现代产业。这是竞争就是一切的逻辑。似乎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接受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指出,竞争不是目的,竞争不是一切。中国发展现代化产业的目的,不是为了接受国际竞争,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了中国人民自身的需要,为了中国经济的独立和完整。在国家博弈中,在中华民族的崛起过程中,我们需要有选择的竞争。任何竞争必须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必须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益的竞争我们介入,无益的甚至有害的竞争我们保护。中华民族介入国际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崛起。所有的国际竞争必须符合中国的利益。有如战场博弈,不打对自己不利的仗。有位伟人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国家博弈和国际竞争,呼唤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我们要坚决把国际竞争从神龛上拉下来。神圣的不是教条主义的国际竞争,神圣的是国家利益。

 

    与保护主义相应的是出口导向。中国经济是为了中国人民自己的福利,还是某些海外市场的福利。经济增长是为了中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还是海外某些市场的需要。

 

    当今世界的霸权,就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导向战略上的。

 

    保护主义呼唤公平。有人也许要指出,没有全球化,中国几乎相当于GDP40%的出口将失去市场,中国将出现生产过剩。所谓生产过剩,是相对于需求而言。而需要决定于分配。中国有13亿人口,广阔的国内市场。只要中国解决了贫富悬殊问题,中国的不断增长的甚至勃发的内需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不断增长的就业,不断增长的工资,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这些公平措施将会为中国创造出无穷的需求。不断增长的需求将给中国经济带来高额的利润。

 

    公平带来高利润。公平和效益是一致的。

 

    没有坚决的意志是不可能走保护主义的道路的。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的一个差别就是要一切要自己做起,要走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完整到完整的产业和经济现代化的道路。国民经济的每个部门每一个产业都要一个一个建立,每一项技术都要一个一个攻克。这是一条比寄希望与买技术,仅仅追求GDP一个数量指标要艰难得多的道路。用非经济学语言讲,自由贸易如同做生意,而保护主义下发展经济如同创业。做生意在许多时候是一条比创业更容易更迅速至富的道路。所以,在保护主义下从事现代化建设时,一个国家最常用的词汇是攻关,创业,攀登,是苦战;而一旦走上自由贸易追求单一经济指标的道路上时,人们的口头语是学习,引进,接轨,是发财。为什么?保护主义下自主的追求经济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有些经济观点错误的认为,买技术引进技术能更迅速的缩短技术差距。但是,在强权的经济战略里面,自由贸易,技术涉及到国家安全,技术设计到知识产权。

 

    你有想通过买而实现崛起的自由,别人有不卖给你的自由。实施自由贸易走出去的战略的最后结果就是经济在低水平上增长。

 

    全球化或美国化不是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希望将全球化作为崛起跳板的民族,必须防止别人从你脚下抽走这个跳板。

 

    全球化是一场经济战争。中国要竖起保护主义的万里长城。

 

    来源:黄树东著《选择和崛起:国家博弈下的中国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