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a经济学硕士 学费:关于我县文化建设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7:50:27

关于我县文化建设与发展情况的

 

邹利华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加快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提出了把我县建设成为“西部新型材料基地,贵州绿色食品强县,仡佬山水园林城市,渝黔人文旅游新区,中国仡佬文化中心”的重大战略目标,为全县未来五年勾画了美好的发展蓝图和宏伟的发展目标。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县文化建设与发展情况,近日,县政协组织部分市县政协委员,相关单位领导,文艺界人士,以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全县文化建设与发展进行专题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县的文化建设现状与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有了进一步了解,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期间我县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得到有效改善,基本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投入逐年增大,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十一五”期间,在文化部、省、市及县委政府的重视下,全县15个乡镇已建成综合文化服务站14个,每个服务站配套设备经费10万元,全县共有农家书屋117个,每个书屋一次性发放书籍2000余册,实现了现有行政村村村有图书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实施完毕,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建设的设计方案基本完成,征地工作已经结束,文化信息共享支中心(电子书屋)正在装修中,群众文化基础有所增强,普及面逐年扩大。

(二)以活动为平台,扩大文化的影响力。

最近几年,务川每年举办旅游文化节,以此为平台,不断推介我县民族文化,丹砂文化,旅游文化,在全省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神砂仡佬》为代表的丹砂文化,以“祭天朝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龙潭民族文化村和仡佬大草原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扬和肯定。2008年7月20号,我县文伟、施江琴、张雨扬三人代表仡佬族到北京参加第29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文艺演出,让仡佬文化亮相奥运赛场。2010年4月22日,县文工团58人走进了北京星光影视基地CCTV-3《舞蹈世界》,对《神砂仡佬》进行专场录制,并在全国播出,让仡佬文化走向全国。2010年9月23日至10月4日,县文工团文伟、谢磊鑫、杨炜诚、阳敏敏四人受邀赴韩国安东市参加了韩国国际假面舞艺术节。我县傩戏舞蹈《长路》于9月24日在韩国安东市首次登台亮相,然后在韩国各地巡回演出达12场。与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竞赛,获优秀奖。2011年4月29日,我县杨雄、杨柳2名唢呐演员受邀赴法国西部麦罗比哈省卡尔格罗卡市,参加于4月30日至5月9日的国际唢呐音乐节,让仡佬文化走向了世界。通过这些国内国际交流活动,扩大了仡佬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效应正在形成。

(三)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

“十一五”期间,我县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打造以龙潭民族文化村为中心的旅游目的地,以此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007年9月—2008年1月,省文物考古所对洪渡河汉墓群进行保护性发掘,发掘文物400余件(组),其中国家级、省级市文物若干件,为研究务川仡佬文化提供了众多翔实而又珍贵的史料。2010年3月,省文物考古所再次对汉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又发掘出一批汉代文物。为传承和保护好这些文化资源,我县在龙潭景区复制汉墓景点,供游人参观;同时在景区还建设了宝王府,炼丹遗址等文化符号,传承和保护了地域文化。最近几年,文物管理部门不断挖掘和抢救民族民间文化,以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和申报文化遗产等方式加大了文化的保护力度。目前,我县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全县共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93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8项。

(四)加强文艺创作,丰富大众文化。

文艺队伍不断扩大,文化成果不断出现。“十一五”期间,县政府设立了四年一届的政府文艺奖,促进了文艺事业的发展。一是文艺事业发展较快,文学作品创作取得较好成绩,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文学作品52篇(首)、省级刊物发表文学作品234篇(首)、市级文艺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320篇(首),书法参加省展3人次,市展10人次,美术参加国家级展出并获奖8人次、省级35人次、市级50人次。二是民族体育取得较好成绩,举办了首届民族运动会,传承和推广了民间体育运动。民间体育项目蔑鸡蛋、高脚竹杆舞等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的运动会,并屡获表演类金奖。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展开,常规的体育活动基本普及,工间操,太极拳正被在多数人接受。三是大众文化初具雏形,民间花灯,腰鼓,歌谣以及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活动越来越多。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县经济的较快发展,得益于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在取得成绩有同志,我们也要看到,我县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还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

二、我县文化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基础设施滞后,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目前县城仅有的文化阵地就是文化馆,但陈旧窄小,完全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四馆两台一团一院一站”(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两台:电视台,广播电台。一团:文工团。一院:民族影剧院。一站:综合文化站。)有的还停留在规划设计阶段,如“四馆”,说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动工建设。有的被挪作他用,如乡镇综合文化站,被乡镇改变用途,投入的配套设施被乡镇挪用,综合文化站成为摆设。农家书屋名存实亡,因为没有专门的图书室,大量的图书已经被损坏或者遗失,例如大坪雷坪洞的图书大部分已经不在。电影放映几乎消亡,没有专业的电影放映队,农民很难看到一部电影。文工团生存困难,发展艰难。

(二)资金匮乏,文化事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表面上看,这几年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从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看,投入的比例并没有增加。尤其是与其他行业的投入相比,呈下降的趋势。调研表明,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概括为:一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均GDP上去了,就完成任务了,没有把文化看成是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政治、经济、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因而导致重经济轻文化。二是文化发展缺乏整体思路和目标定位。这是我县文化事业最为突出的问题。发展思路是什么,发展目标是什么,发展对象是什么,没有政策规划,没有实施方案,没有保障机制,导致文学创作是个人爱好,文化艺术是个别行为,文艺演出是临时应付,大众娱乐是自由组合。三是文化发展资金不足,没有形成投入机制,缺乏筹资渠道。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入没有,文化发展比较困难。

(三)人才资源短缺,文化标志和品牌尚未形成。

人才引进的力度不够,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更是不够,只从数量上增加,质量上没有提升,因而,文化发展缺乏引领性人才,更谈不上学科带头人。就目前看,我县的人才资源主要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现有人才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示范带动效应不明显。二是各类文艺组织因经费紧缺,形同虚设,没有开展活动交流,一些文艺组织不团结,氛围不好。三是民间艺人渐渐老去或者死亡,民间文化的传承濒临失传。四是乡镇没有专职文化从业人员,这些被命名为文化站站长的干部,实际上只是兼职站长,主要精力在干别的工作。村级文化事业发展尤为困难,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剩下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不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不能担当文化重任。

“中国的务川,世界的仡佬”已经成为对外宣传务川的口号,“世界的仡佬”标志是什么,什么样的文化符号能反映我们悠久的历史,什么样的文化记忆能证明我们是丹砂古县,这些都没有标志来体现。在文化品牌树立方面,《神砂仡佬》已经具备品牌的力量,但却没有把这张名片向更深的层面发展,只当成是临时装点门面的工具,有什么活动把演员召集来演一场,完了就散伙。场地不固定,人员不集中,道具临时造,音响临时租,这样的做法明显是急功近利,缺乏深邃长远的战略眼光。

(四)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力。

民族民间文化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从而成为了人们必须守护好的“精神家园”。如果对地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不加以传承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一个回不了家的民族,因为他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纵观我县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的工作,调研组认为,我们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一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消亡,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地域文化的不认同和不接受,加快了这些文化消失的速度。可我们没有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样的问题,比如传承人的培养,保护经费的落实,开发利用的问题等都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二是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的力度不够,这有认识的原因,有人才的原因,也有经费的原因。但力度不够的问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三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机制严重缺失,至今为止,我县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总共有230多处(项),但没有一处或者一项有具体的保护行为和保护措施。更可怕是的没有相关的保护机制,导致一些传统文化被破坏。比如对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对濮乐遗音的传承等都存在措施不力的问题。

(五)旅游与文化整合不好,文化产业仍是空白。

以龙潭仡佬民族文化村为中心的旅游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对宣传务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建设旅游景区时缺乏对文化的准确定位。到现在为止,文化的地位体现不明显,景区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现象没有充分展示,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不好,究其原因,一是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没有景区规划,导致做起来盲目。二是文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把文化有机融入景区建设中。三是资金严重不足,不能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因而难以成气候。

文化产业在我县还是空白,没有文化产业规划,没有文化市场,也没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产业对文化建设的反哺作用得不到体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艰难。

三、对我县“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未来五年,“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深入发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做好仡佬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育、壮大我县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县打造成中国仡佬文化中心奠定坚实基础,力争在2015年中国仡佬文化中心形成雏形”。这个规划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值得期待。调研组认为,规划与现实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倡导文化自觉,在全县营造自觉的文化行为。

要在全县干部队伍中倡导文化自觉,营造传承民族文化,我有责任;保护民族文化,我有义务;发扬民族文化,我有能力;学习先进文化,我有行动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地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吸收先进文化的风尚。同时,要加大对地域文化的宣传普及力度,让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使人人都知道仡佬文化,人人都传承和保护仡佬文化,人人都能当好仡佬文化的宣传员讲解员。这样的文化自觉就是务川文化事业发展的希望。

(二)增加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我县城乡文化设施比较陈旧落后的现状,要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一方面整合现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借助我县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高水平设计、多渠道投入、产业化运作、分阶段实施的要求,建设一批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的文化基础设施。着重建设一批能够体现仡佬文化特色、代表我县形象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使之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对外开放和宣传务川的窗口,用优美的文化环境树立我县社会发展的新形象。加快建设“四馆两台一团一院一站”,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投入使用。同时,要健全和完善县、乡镇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等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新老城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要加快光纤网络建设,尤其要加强务川网站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传媒在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

(三)突出特色,全力打造文化精品工程。

文化精品代表着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水平,对于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激励、引导和推动作用。要突出特色,把《神砂仡佬》打造成我县文化品牌,作为舞台艺术精品推出去,力争让务川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要建立健全包括组织协调机制、创作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市场营销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在内的文化精品生产保障体系,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展示时代风貌的文艺精品。要重奖文化领域的突出人才和杰出作品。

(四)形式多样,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今年我们要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契机,围绕中央省市要求,开展影响大、群众参与广、效果好的群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普通群众展示才艺,享受文化带来的快乐。要充分发挥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的作用,全方位地为城乡人民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文化服务。让文化深入学校机关社区企业,推动基层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五)整合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

要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区优势的文化产业品牌。要大胆创新,不断为传统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精神,尽快形成地域优势和文化优势相结合的以旅游、演出、餐饮娱乐、文物展览与流通等项目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要加强对历史遗存和自然风光等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把促进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使文化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要加大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力度,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搞好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建立文化中介机构,引导和扶持文化中介在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作用。

(六)保护文化遗产,实现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

要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有生命力的内容和形式传承下去,并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在“十二五”期间打造几个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复原和复建几个古村落古建筑,建成米家山古街、大坪古镇、龙潭古村。实施老城改造工程,彰显仡佬民居特色,还原仡佬民族风貌。

(七)加强组织领导,促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建立专门的文化建设与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目标责任制,把文化建设纳入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与经济建设同考核同奖惩。二是建立文化投入的长效机制,设立文化专项基金,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使文化投入资金持续增长。三是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文化建设资金。四是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建立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科学合理、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五是培育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造就一批文化名人。

 

 

二○一一年六月